王莽兩個階段:稱帝前的聲譽日隆,稱帝后的萬人指責

王莽西漢末年受劉氏“禪讓”,建立新朝。他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稱帝前及稱帝后。為什麼這樣區分?這是因為

稱帝前的王莽是十分成功的,但稱帝后卻是十分失敗。他的成功來自何處?他的失敗又來自何方?

顯赫王氏家族,聲色犬馬生活中的一股清流——王莽

王莽出生在顯赫的王氏家族,家族中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家族的顯赫使他的族人過著聲色犬馬的生活,但唯獨王莽例外。他獨守清淨、生活儉樸、待人謙恭,還肩負著照顧母親、寡嫂以及兄長遺子的責任。他處事周全,對外結交賢士,對內服侍各位叔伯。就這樣,王莽在世家大族中脫穎而出,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賢能之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王莽的賢能使很多人願意幫助他。他的伯父在臨死前囑咐王政君(當時的皇后、王氏家族之女)要照顧王莽。朝中許多大臣都在漢成帝面前為王莽說好話。所以,王莽的官職就一路高升,最後被封為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

王莽兩個階段:稱帝前的聲譽日隆,稱帝后的萬人指責

身居高位的王莽,並未因此變得“高處不勝寒”,他仍舊禮賢下士、清廉簡樸。他時常用俸祿接濟門生、平民。甚至有一次,他將自己的馬車賣掉,用來接濟窮人。所以,無論在朝野,還是在民間,他的名聲越來越好,甚至都超過了他的那些大權在握的叔父們。當時王莽的叔父王根擔任大司馬多年,因年老體衰多次提出退休。朝中的大臣們都認為,王莽的表兄、王太后的外甥淳于長名列九卿之首,必定是下一位大司馬的人選。

俗話說,驕兵必敗。淳于長並不知道自己還有一位潛在的競爭對手,他就是王莽。一個在明,一個在暗,最終得意忘形的淳于長被王莽抓住了把柄。本以為勝券在握的淳于長大肆收受賄賂,封官許願,甚至還勾搭上了漢成帝已廢的許皇后。他的行為都被王莽收集起來,後來王莽利用探病的時機將這些事情告訴叔父王根。

王根大怒,讓王莽將此事迅速向太后稟報。事情敗露的淳于長被漢成帝罷免了官職,並賜死獄中。淳于長死後,王莽繼其叔父王根之後出任大司馬一職,時年38歲。王莽上任後,在處理政務上兢兢業業,在選拔人才上一絲不苟,在生活上越發節儉。據說,有一次百官來到他的家中見到王莽的夫人穿著十分簡陋,還以為是一位奴僕。

王莽兩個階段:稱帝前的聲譽日隆,稱帝后的萬人指責

聲譽日隆之時隱居新都,殺一子重獲官職,權傾朝野

正當王莽聲譽日隆之時,漢成帝駕崩了。由於漢成帝沒有留下子嗣,所以由其侄子,原定陶王劉欣即位,是為漢哀帝。一朝天子一朝臣。漢哀帝登基之後,王氏家族作為先帝的外戚而受到了沉重的打壓,取而代之的是傅太后及丁皇后的外戚家族。作為王氏家族族人的王莽也被辭去大司馬一職,隱居在封地新都,閉門不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隱居期間,他的二兒子王獲由於殺死了一個奴婢,被王莽大罵一頓,並逼其償命,而得到世人的好評。後來,許多官員和平民都為王莽鳴冤抱不平,要求哀帝恢復王莽的官職。哀帝雖不情願,但也只能將他召回京城。

王莽兩個階段:稱帝前的聲譽日隆,稱帝后的萬人指責

一年之後,漢哀帝駕崩,未留下子嗣。王太后在收取傳國玉璽之後,立即宣佈重選大司馬一職,毫無意外,大臣們紛紛選擇了王莽。大臣們在商議之後,迎立九歲的漢平帝登基。王莽再次擔任大司馬後,很快組織了得心應手的班底,在此基礎上排除異己,逐漸培養起自己的黨羽。在此期間,他曾建議王太后帶頭提倡簡樸的生活,自己也貢獻出百萬錢財、三十頃田地,用來救濟百姓。

元始二年,全國大旱,併發蝗災,百姓們苦不堪言,流離失所。後來,在王莽的帶頭下,二百多名官員將自家土地、住宅獻出救濟災民,並對受災地區減免賦稅。由此,災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而災民也得到了撫卹。

公元6年,漢平帝因病去世,王莽為了能夠更好地把持朝政,擁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王太后臨朝聽政,王莽則暫代天子處理朝政。那時的王莽可謂權傾朝野,如日中天,幾乎和皇帝沒有什麼區別。但也因如此引起了劉氏宗親的強烈反對,甚至起兵造反,但都被王莽調動大軍鎮壓了。最後,反對的聲音被王莽掃除之後,不斷有人以各種名目勸諫,王莽接受了劉嬰的禪讓,進天子位,改國號“新”,為新始祖。

王莽兩個階段:稱帝前的聲譽日隆,稱帝后的萬人指責

三十一年時間完成從踏上仕途到稱帝的過程,他的成功絕非偶然

王莽終於當上了皇帝,從踏上仕途到稱帝共用了三十一年的時間。其實,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可以發現,王莽的成功絕非偶然:

自漢宣帝之後,宦官、外戚開始專政。漢哀帝時,雖然王氏家族遭到了打壓,但外戚傅氏、丁氏的所作所為與王氏相比卻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漢哀帝“斷袖之癖”也名垂千古,封董賢為大司馬,禍亂朝政。外戚、寵臣在朝野間呼風喚雨、胡作非為。大小官員勾結權臣、魚肉百姓。在這樣的環境下,王莽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一絲希望。

王莽兩個階段:稱帝前的聲譽日隆,稱帝后的萬人指責

朝野間窮奢極欲、貪汙成風,但王莽卻體恤百姓,將自己的錢財授之於眾。當民間災情再起,王莽和太后帶頭捐資,更是得到了百姓的擁戴。總而言之,王葬之所以能夠登上帝位,絕非偶然,而是在當時的局勢下,得人心的必然結果。

當我們翻閱史料的時侯可能會發現,漢朝對王莽的歷史評價很低,稱他是一個“偽”人。什麼是“偽”,就是偽裝的意思。也就是說,漢朝的史學家認為王莽是一個非常善於偽裝的人。

其實不然,王莽生活儉樸、待人謙恭、孝敬母親和寡嫂都是事實,在他的一生中都是如此作為。一個人的一生都是如此,怎能將其稱作“偽”呢?當然,如果我們站在漢朝的角度,就能夠明白,為何他們會這樣評價王莽,畢竟他謀取了漢朝的天下。

王莽兩個階段:稱帝前的聲譽日隆,稱帝后的萬人指責

稱帝之外王莽的另一大事件——“王莽改制”

除了稱帝之外,王莽的另一大事件就是改革。想要了解王莽的改革不如我們先來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如何: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

這是《漢書•食貨志》內描寫西漢的人民的生活疾苦,可見西漢的繁盛也只是社會總量的繁盛,地主階級的繁盛,真正的千萬百姓還是沒有享受得到,只是因為恰逢大亂之後,人民一心只求安寧,再加上西漢時期政法較為寬鬆,這也就造成了一片安居樂業的假象。

當時王莽信奉儒家思想,在他登基後,為了能夠實現政通人和,開始使用西周的制度推行新政。這個改革被稱為“王莽改制”。他追求的是這樣的一個時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王莽兩個階段:稱帝前的聲譽日隆,稱帝后的萬人指責

王莽改制的主要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一、土地改革,變天下田為王田,恢復井田制處理土地問題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與九族鄉黨。”

二、奴婢私有化,不得買賣

三、實行“五均六筦”。是指在長安及全國五大城市設立五均官,從而掌控市場的物價、五均賒賬、徵收商稅。並將鹽、鐵、酒、鑄錢收回,由政府經營。山澤的使用則需要交納賦稅

四、貨幣改革

五、改革中央機構,調整郡、縣劃分,改官名、地名

六、改變少數民族族名和首領的封號

王莽兩個階段:稱帝前的聲譽日隆,稱帝后的萬人指責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已經實行了改革的王莽還會落得被殺的結局呢?其實,改革正是罪魁禍首

一、土地和奴婢的問題。王莽改制中要求將天下的田地全部歸為“王田”,實行井田制。何為井田制?就是一個家庭,如果家中的男丁沒有超過八口,那所用的田地就不得超過一井。如果超過了,多出來的部分就要拿出來,分給那些沒有田的人。試想,這項措施會不會遭到大地主豪強的強烈反對?畢竟,這項措施涉及他們的自身利益。

王莽改制中還規定,奴婢私有化,不得買賣。但地主豪強家中的大多是用來做農活的,如果他們將士地交出去,那麼這些奴婢幹什麼呢?白養著嗎?所以,土地和奴婢的問題就使社會矛盾激化了。而且,因為沒有切實的強制性措施,所以大多數的地主都沒有將多餘的土地交出,在很大程度上這兩項政策就成為了一紙空文。

王莽兩個階段:稱帝前的聲譽日隆,稱帝后的萬人指責

二、貨幣改革。這項政策的主要內容是推行新貨幣,五花八門,各式各樣。但這項政策最大的紕漏是,自漢武帝開始到現在原有的五銖錢已經鑄造了280億萬,但王莽卻全無顧忌,依舊強制推行。新貨幣無法得到百姓的認同,最終還是不能貫徹實施,還將朝廷的經濟搞得一塌糊塗,導致了社會的混亂。

三、轟轟烈烈的改名運動。王莽崇尚周禮,認為改制後一切都要符合古義,所以就把地名、官名等幾乎全部改動。不僅如此,有的名字不僅要改一次,而是一改再改。據說,曾經有一個郡,在一年內被改了五次名,最後改得官吏和百姓都頭暈腦漲,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甚至產生了心理上的厭惡。

四、改變少數民族族名和首領的封號。這一點,王莽是受“夷夏之辨”的影響,對少數民族存在一種輕視的態度,如將匈奴改名為“降奴”,將“單于”改為“善於”,將“高句麗”改為“下句麗”等。由此,邊境衝突便日益加劇,不僅損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致使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真是得不償失。

王莽兩個階段:稱帝前的聲譽日隆,稱帝后的萬人指責

古人講,天時、地利、人和。王莽改制時,天時對他很不利。為何如此?因為當時是歷史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階段之一,乾旱、蝗災、瘟疫等災害嚴重危害到百姓的生活。在這個時期推行的王莽改制,不僅沒有改善西漢末年的各種問題,更是導致了問題擴大化。到了王莽末年,物價上漲,每斛米竟然價值一斤黃金,加上天災,百姓們流離失所,甚至出現了食人的現象。試想,這樣悲慘的生活,人們怎能忍受得了呢?揭竿而起在所難免。

最終,起義軍在全國範圍內迅速崛起,於地黃四年十月初一,攻入了長安城。王莽死了,死在失敗的改革下。但當他身死之時,還有公卿大夫、宦官、隨從等一千多人在他身邊,願意陪他赴死,是不是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王莽兩個階段:稱帝前的聲譽日隆,稱帝后的萬人指責

史學家錢穆曾說“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治”。意思是說,王莽的改革脫離了實際,違反了歷史規律,所以註定失敗。的確,王莽樣樣追求復古,想要恢復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卻全然不顧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是否適合。所以,改革前,他得到了人心;改革後,他失去了人心。如果他能順應大勢,繼續沿用漢朝制度,那新朝或許就可以廷續下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