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人爱死了王菲,因为她百听不厌

近期湖南卫视上了一档《嗨唱转起来》的节目,谢娜搭档罗志祥主持。可今天不谈节目,我更想谈一谈心里的一首歌。

为什么这么多人爱死了王菲,因为她百听不厌

我从小就不是有多余零花钱的人,我没买过她的CD,也看不起任何一场演唱会。我只是持续很多年听过她的每一首歌,我这么爱她不费分文——然而虽是如此廉价之爱,冷静如我,却为之理性全无、为之癫狂失控、为之窒息沉沦,已算不可思议。

为什么这么多人爱死了王菲,因为她百听不厌

其实喜欢王菲的人谈不上更喜欢和最喜欢,爱屋及乌嘛,每首歌都是欣赏的。但我还是重复听了最多遍《只爱陌生人》。因为这里聚集了最多的让我单曲循环的王菲,最洒脱最通透最自我最摇滚,还因为,这张专辑名为,只爱陌生人——这种费解而凄艳的情结成了我如今的情感经验。我戒不掉。我逃不脱。我难以自拔。

为什么这么多人爱死了王菲,因为她百听不厌

我承认最初听到“只爱陌生人”这五个字时不甚悦然,我无法苟同这种乍听起来随便而轻佻的感情。而且编曲和王菲的演唱也并不例外,谈不上过耳不忘,于是便且把它当做片刻感情的迷离,出窍,以及试探和寻觅。

当然王菲无辜无邪的诠释没什么不妥,只是当时我忽略了其后默默写词的林夕。

原来,这一切,憧憬的,凄绝的,全都是林夕的爱恨情仇,幸而他总能想得通透,遂奋然投身于百年孤寂的宿命观和守望麦田的自解宽慰。

然而想得开未必放得下。刻意地晓畅洞然偏又泄露了另一重执著。

只因,他偏偏爱上了一道疤痕。

人们总说听得懂王菲的人都是受过伤的人。也许吧。至少金娇玉贵无灾无难的王子公主放不下身段放肆颓靡。世人总是更喜安稳渡日。他们都明白,不顾一切地开到荼糜是冒险的和需要勇气的,搞不好就落得个秋风萧杀花事了。

为什么这么多人爱死了王菲,因为她百听不厌

我得说《开到荼糜》是王菲最具颠覆性的宣言。每次看她举着喇叭故意把精致细腻的嗓音粗糙化,都拍手叫绝地坚信这才是对如今不分黑白的世道最好的冷眼旁观。好的歌词是耐得住推敲的:往大了说,你可以把它当做精神世界的崩坍和重建;往细了说,又可以看成爱情里的怀疑、否定和重新思索;实在不行,权当是对当下世情日益浮躁巨星纷纷落马的讽刺也绝佳啊。

而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信仰和感情的迷惑和犹疑。幸好在略显狂躁的一番挣扎后,终归落脚于“每一个人,碰到所爱的人,却心有余悸”的醒悟和无奈感,是荒凉了点,但毕竟保留了隐隐的暖意。希望总是不主动示人的吧,它等待着被有缘人发掘,然后相知渐深,继而毅然相爱,最后也许就相厌相弃了,只得悸怖警觉地独自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

刚开始我觉得《当时的月亮》算是比较商业的作品,然而林夕写词亦是用了劲的。先是巧妙地呼应了“月亮代表谁的心”,又通过音乐、茶、头发和墙一系列寻常的生活情态不浓不淡地渲染一番,提出了“当时如果没有什么,当时如果拥有什么,又会怎样”的无解假设。其实关于时间和存在的提问是毫无意义的,至少对现实无济于事,然而却最容易引人唏嘘。当时的月亮一夜之间化作了今天的阳光,然而我们却已回不去。

为什么这么多人爱死了王菲,因为她百听不厌

“谁能告诉我,哪一种信仰,能够让人念念不忘(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最喜欢这句词,起初志气高昂热衷哲学只高谈阔论地着眼于信仰云云,后来人走茶凉了过着而且必须过惯一个人的生活,才明白念念不忘原是最残忍的。忘掉了易心灰。忘不掉又心累。忘与不忘都是苦的。

谁叫曾经沧海了呢,早知如此,还是不如不见得好。

最早喜欢的就是《催眠》。王菲以符号性的“啦啦啦啦……”作结时,我初次相遇便难以忘怀,觉得这是听过的最意味深长的尾声。

我爱听王菲卷着舌头啦啦啦地唱,有时散淡地悲伤,有时无理由的窒息感,而更多的时候,心里盛满了不断外溢的喜悦,仿佛生命的亮和暖就这么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了。

第一次,第二次。太阳下山,大风吹。忘记,想起,再数一回。天亮,天黑,远走高飞。一二三岁,四五六岁,千秋万岁,有没有荒废?

谁能知晓,谁愿多想,想通了又能如何?——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其实有些人注定仍是孤寂的,不是么?

林夕写给王菲的词整体偏向孤寂阴冷的色调,而王菲总能演绎得恰到好处,给我的感觉是夜车外漆黑的飒爽的风,大概正是如此才总有人说王菲脸上有孤儿的神色。

据说林夕在创作《百年孤寂》时正情路坎坷又恰逢王菲婚变,于是便写了这首词和《守望麦田》送给王菲以此互勉。这段典故可以帮助理解林夕天马行空的歌词,呵呵,说实话,我一开始就没完全明白其中的含义。

当然一首流行歌词不可能直接深入地探讨孤独的内质和意义,夕爷聪明地糅合了自己轻车熟路的感情戏码,在爱情日落西山时顺势瞥见拐角的柳暗花明,聊以自慰寻求解脱,而所谓释然恰恰源于孤独——真正的圆满从来就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毋须求索,也就无必执意于涅槃。

为什么这么多人爱死了王菲,因为她百听不厌

好了该谈《蝴蝶》和《邮差》这对双生花了。我个人认为粤语的版本措辞更精妙更一针见血。大概林夕在填词时总是把最美的譬喻留给自己的母语,再加之粤语本身的典雅、透彻和锋利,揭示性极强。有张爱玲的影子。我总觉得香港那群作家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受了张的影响,至少张在香港是受欢迎的。

记得安妮宝贝好像在某本书里引用过《蝴蝶》的副歌部分,“给我……送你……美梦就醒来,我们都自由自在”那段。安的书里不止一次地出现过“自由”这个字眼,直觉告诉我她一定曾入木三分地端详过这段歌词。而我也多次因为一碗热汤的关怀而忘却饥寒。多好。

千堆雪,长街。信,邮差。不新不旧的喻体,仍传达着典型的林夕式感情观:日出一到,彼此瓦解,最后一双脚,惹尽尘埃。倒是读到“拿下了你这感情包袱,或者反而相信爱”这句词时戚然心动,会心于百转千回后透露出的错综复杂又竭力闪烁的,爱。

《哔一声之后》截取了电话留言这一生活细节并展开联想,请在哔一声之后如何如何,以小见大猜忖了爱情的细枝末节,与后来的《打错了》有异曲同工之妙。

《推翻》和《过眼云烟》我个人认为是这张专辑里出于市场考虑的作品,词曲均不十分出彩,惟独王菲的演绎方式可圈可点。前者展现了宁谧纯净的民谣音色,难得一个爱抽烟的唱过流行和摇滚的歌者还能够保存如此纤细清亮的声音;后者在“……都是眷恋才让爱情危险”的尾端立陡中断的咽音把伤心失落表露无遗,我私下试过很多次,像《天空》一样,始终唱不出那种一唱三叹的尾韵,而且我在各选秀中多次听到选手翻唱《天空》,也无一人能唱出王菲绕梁三日似断还连的感觉。

说来说去,其实我最爱的还是《只爱陌生人》,我知道这首歌不是最亮烈的唱腔,亦没有最动人的曲调,歌词也只是隐晦而并不深刻。但我就是迷恋这种不被人懂的感情,因为它是我的真实写照。

最后私心地想着,如果王菲去了《嗨唱转起来》就好了,如果再唱一次《只爱陌生人》就更好了。然而,这是一种多么不和谐的组合搭配呀,但是菲姐对这些从来都不在乎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