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明山到上海灘,中國近代史上首家民營銀行四明銀行的起落興衰

從2014年起,我國銀行業開始向民營資本放開,開始試點民營銀行。之後民營銀行陸續獲批開業,到2019年5月,江西裕民銀行獲得銀保監會籌建批覆,成為全國第18家獲批的民營銀行。

民營銀行的成立,打破了我國商業銀行國有壟斷的格局,是我國現有金融體系的有效補充,也必然會促進金融市場的公平競爭,促進國有金融企業的改革。

在已開業的17家民營銀行中,除了1家虧損外,其餘民營銀行均實現盈利。不過,多數民營銀行面臨著資本補充工具較少、負債成本高、業務創新面臨瓶頸等問題,公司結構治理等方面風險也需要謹慎防範。

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成立民營銀行,在我國並不是新鮮事物,實際上早在111年前,我國就有了民營銀行的先例。這就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8月成立的四明商業儲蓄銀行。

從四明山到上海灘,中國近代史上首家民營銀行四明銀行的起落興衰

四明銀行上海總行舊址

歷史上首家民營銀行

在晚晴時期,寧波人幾乎控制了上海的工商團體。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工商界1800餘名人當中,寧波籍人士就有400多人,佔1/4。在1902年,上海商業公議所(上海總商會前身)成立,由寧波人嚴信厚掌管,此後商會主要領導人數次變更,均由寧波人掌管。

由於創辦新興工商企業,需要大量資金,於是寧波人袁鎏、周晉鑣、陳薰、虞洽卿等人發起,成立了我國曆史上首個民營銀行——四明商業儲蓄銀行。為什麼取名“四明”現已不可考證,但想必與位於寧波境內著名風景區四明山脫不了關係。

四明銀行規定資本150萬兩,實收75萬兩。總行設在上海寧波路,並在南京、漢口、寧波等地設立分行,其中周晉鑣為董事長,陳薰為總理,虞洽卿為協理,實際由虞洽卿負責經營。

四明銀主要由兩個部門組成,一個是商業部,主要經營存款、貸款、貼現、匯兌、發行洋票等業務;一個是儲蓄部,主要收取零星款項。其中存款、貸款、貼現、匯兌、發行洋票是主營業務。

在四明銀行創辦之初,經清政府批准可以發行紙幣,而且貨幣發行權在民國時期依舊得以保留。享有貨幣發行權,既成就了四明銀行,也為四明銀行後期發展埋下禍患,後面會詳細分析這一點。

從四明山到上海灘,中國近代史上首家民營銀行四明銀行的起落興衰

四明銀行發行的紙幣

四明銀行的發展與壯大

從枯樹上發芽的新枝,也未必能結出好果子。

四明銀行成立後,並沒有像袁鎏、虞洽卿等人預想的那樣一帆風順。剛剛成立的四明銀行,就受到了外資銀行和洋行藉機擠兌,加上內部管理沿用的是錢莊票號管理的一套制度,並沒有像後來成立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一樣,建立完善的現代銀行內部控制體系,導致剛剛成立的四明銀行差點破產!

屋漏偏逢連夜雨。剛剛緩口氣的四明銀行,又受到1910年10月爆發的“橡皮風潮”影響,致使總理、協理在次年3月辭職。

1911年4月,四明銀行的發起者決定改組,實際負責人虞洽卿決定邀請孫衡甫(寧波人)擔任總經理,當時孫衡甫任浙江銀行上海分行營業主任,有錢莊從而經歷,因此對如何改組自有一套。

改組後的四明銀行,彷彿獲得新生。在孫衡甫的帶領下,四明銀行從內部整頓入手,建立健全現代化銀行制度,著力開展存款和儲蓄業務,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三年後不僅彌補了虧損,並安穩度過1916年爆發的殖邊銀行上海分行引發的擠兌危機。

1918年,四明銀行成為上海銀行公會12家發起行之一;

1919年,四明銀行設立漢口分行;

1921年,四明銀行上海總行遷入位於北京路240號的自建大樓;

1927年,四明銀行資本補足到150萬兩;

1930年,四明銀行設立南京分行;

1931年,四明銀行改革,孫衡甫任董事長兼總經理,虞洽卿等7人任董事,向鳳樓、鄭錫棠為監察人,並改革記賬法,由舊式簿記改為新式簿記,開始大力發行鈔票和經營房地產業務。

1933年,廢兩改元,四明銀行資本金改定為225萬元;

1934年,四明銀行存款達到4400萬元,房地產遍佈上海、寧波、漢口,僅上海租界就有房屋1200餘棟;

1935年,四明銀行發行鈔票達1922萬元。

從四明山到上海灘,中國近代史上首家民營銀行四明銀行的起落興衰

四明銀行漢口分行舊址

國民政府精準打擊,四明風光不再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它宴賓客,眼見它樓塌了。

四明銀行在孫衡甫的領導下,從一家瀕臨倒閉的銀行,十幾年間,就成為上海灘排的上名號的銀行,可謂鳳凰涅槃。但可惜的是,四明銀行還沒風光幾年,一場巨大的危機悄然籠罩在四明銀行的頭頂上。

1928年11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中央銀行,開始實施金融壟斷政策。

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經濟危機。

1931年,“金貴銀賤”風潮,銀價下跌,地產價格大幅上升,四明銀行將資金業務大量投向房地產。

1933-1934年,美國為了轉嫁危機,放棄金本位制度,貨幣準備金改“金三銀一”,並1934年實行《白銀法案》,開始高價購買白銀,導致我國白銀開始大量外流。

1934-1935年,爆發“白銀危機”,銀價上漲,地產泡沫破滅,價格狂跌,給四明銀行帶來沉重打擊。

1935年,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暗中大量囤積四明銀行發行的紙幣,並於6月1日指使手下分批前往四明銀行擠兌,併到處散播四明銀行即將倒閉的謠言,形成擠兌風潮。帶領四明銀行多次度過危機的孫衡甫,這次再也沒有希望度過此次危機了,因為孔祥熙對付的不僅僅是四明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早已被國民政府控制,通商銀行、實業銀行、國貨銀行等等銀行,亦在收編範圍之內。

舉目無望!

次日,孫衡甫在上海《申報》登報,稱病辭去總經理一職,由國民政府指派葉琢堂(蔣介石同鄉)繼任,四明銀行由財政部接管。

1936年10月,孔祥熙對四明銀行增資擴股到400萬,其中財政部以公債預約券366.25萬元為官股,原來225萬股份減值為33.75萬元。

1937年2月,財政部稅務署署長吳啟鼎任四明銀行董事長,孫衡甫卸任,董事均由國民政府指派,自此四明銀行完全被國民政府掌控。

四明銀行的衰落固然有當時動盪的社會背景因素,也有南京國民政府實施經濟統治政策的因素,但是更加不可否認的是,民營銀行的資本逐利性,通過追逐高利潤,從而埋下高風險隱患,給了國民政府可趁之機。

從四明山到上海灘,中國近代史上首家民營銀行四明銀行的起落興衰

四明銀行漢口分行舊址

教訓之一:貸款管理不善

截止1935底,四明銀行的不良貸款高達1500餘萬元,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門、招商局、三北、鴻安輪船等。

當時列強對招商局、三北輪船等公司進行傾軋,是導致四明銀行貸款逾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四明銀行又集中度在這些民族工商業上。由於貸款集中度過高,一旦出現風險,容易導致資金週轉困難,為後面國民政府的擠兌埋下巨大隱患。

對關係人發放大額貸款又是貸款出現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明銀行對內部高管發放大量信用貸款,其中董事虞洽卿本人及其名下三北和鴻安輪船公司,逾期的不良貸款就高達四百餘萬元。當虞洽卿名下的兩家輪船公司,先用信用貸款5到10萬,購進舊船,然後進行修繕,再以15至20萬的估值再到四明銀行辦理抵押貸款,週而復始,成就了虞洽卿航運業鉅子的美名,但留給四明公司的,只是一堆爛賬。

從四明山到上海灘,中國近代史上首家民營銀行四明銀行的起落興衰

後排左四即為虞洽卿

教訓之二:投資集中度高

四明銀行在19世紀30年代初期,成立房地產部,將募集的大量資金投放房地產。這些投資資金大部分是來源於四明銀行資金髮行的紙幣和客戶存款。

雖然四明銀行在“金貴銀賤”風潮當中,狠賺了一筆。但在隨後的“白銀危機”中,隨著房地產泡沫破滅,造成四明銀行資金週轉困難,給當時的國民政府擠兌控制四明銀行一個絕佳的機會。

到了1935年底,四明銀行共發行紙幣1922萬元,而且自稱儲備金達十分之六,實際儲備金遠遠達不到這一比例。而此時四明銀行名下投資的房地產多達1200餘棟,投入1500多萬元,加上貸款逾期較多,實際頭寸極少。

1935年底,國民政府實施法幣改革,取消了四明銀行的貨幣發行權。四明銀行由於大量資金困在房地產上,不少抵押品不能及時兌現。而這時孔祥熙幕後對四明銀行進行精準打擊,持幣擠兌,直接導致四明銀行信用破產,最後被官僚資本接管兼併。

從四明山到上海灘,中國近代史上首家民營銀行四明銀行的起落興衰

孔祥熙

教訓之三:內部管理混亂

四明銀行自孫衡甫接管以來,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將四明銀行從瀕臨倒閉的泥潭裡走了出來,並不斷髮展壯大,但也出現很多大銀行病,比如負責人獨斷專行,管理不善,貪汙腐敗等情況。

困難時期的需要孫衡甫力排眾議大力改革,但到發展後期,這種力排眾議,演變為孫衡甫的獨斷專行。尤其是孫衡甫既任董事長又任總經理,更是讓孫獨攬大權,任人唯親,互相包庇,出現嚴重的內部人控制。而且孫衡甫從錢莊出來,他的管理風格帶有很強烈的錢莊色彩,長期賬目不清,公私不分,甚至貪汙腐敗、侵吞公款。

據1934年4月24日的《大晚報》一篇名為《四明銀行總理孫衡甫被控侵款千萬》文章報道,四明銀行股東方俊千控告孫衡甫侵吞四明銀行公款,在上海灘鬧得沸沸揚揚。1936年,孫衡甫下臺後,財政部對孫進行徹查,發現孫挪用公款達500多萬。

從四明山到上海灘,中國近代史上首家民營銀行四明銀行的起落興衰

孫衡甫

後記

自被南京國民政府兼併改組以後,四明銀行開始了“官商合辦”階段,與中國通商銀行、中國國貨銀行、中國實業銀行並稱為“小四行”,但已不復往日榮光。

上海解放後,被人民政府接收,改組為公司合營銀行。1952年,併入上海金融業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

四明銀行在華商銀行中,雖然與“南三行”、“北四行”有一定差距,但其發揮地緣人緣優勢,以寧波藉人士主導的上海工商實業為主要服務對象,大力發展房地產行業,也曾取得不俗的成績。

由於資金運營過程中太過於集中和冒險,無論是發放貸款、發行鈔票,還是投資房地產,都過於追逐高利潤,而忽略的風險控制,加上孫衡甫當時董事長後,獨斷專行,任人唯親,貪汙腐敗,導致四明銀行內外交困,最終在動亂的社會環境下,被南京國民政府所代表的官僚資本所兼併,實在令人惋惜。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