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明山到上海滩,中国近代史上首家民营银行四明银行的起落兴衰

从2014年起,我国银行业开始向民营资本放开,开始试点民营银行。之后民营银行陆续获批开业,到2019年5月,江西裕民银行获得银保监会筹建批复,成为全国第18家获批的民营银行。

民营银行的成立,打破了我国商业银行国有垄断的格局,是我国现有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也必然会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国有金融企业的改革。

在已开业的17家民营银行中,除了1家亏损外,其余民营银行均实现盈利。不过,多数民营银行面临着资本补充工具较少、负债成本高、业务创新面临瓶颈等问题,公司结构治理等方面风险也需要谨慎防范。

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成立民营银行,在我国并不是新鲜事物,实际上早在111年前,我国就有了民营银行的先例。这就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8月成立的四明商业储蓄银行。

从四明山到上海滩,中国近代史上首家民营银行四明银行的起落兴衰

四明银行上海总行旧址

历史上首家民营银行

在晚晴时期,宁波人几乎控制了上海的工商团体。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工商界1800余名人当中,宁波籍人士就有400多人,占1/4。在1902年,上海商业公议所(上海总商会前身)成立,由宁波人严信厚掌管,此后商会主要领导人数次变更,均由宁波人掌管。

由于创办新兴工商企业,需要大量资金,于是宁波人袁鎏、周晋镳、陈薰、虞洽卿等人发起,成立了我国历史上首个民营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为什么取名“四明”现已不可考证,但想必与位于宁波境内著名风景区四明山脱不了关系。

四明银行规定资本150万两,实收75万两。总行设在上海宁波路,并在南京、汉口、宁波等地设立分行,其中周晋镳为董事长,陈薰为总理,虞洽卿为协理,实际由虞洽卿负责经营。

四明银主要由两个部门组成,一个是商业部,主要经营存款、贷款、贴现、汇兑、发行洋票等业务;一个是储蓄部,主要收取零星款项。其中存款、贷款、贴现、汇兑、发行洋票是主营业务。

在四明银行创办之初,经清政府批准可以发行纸币,而且货币发行权在民国时期依旧得以保留。享有货币发行权,既成就了四明银行,也为四明银行后期发展埋下祸患,后面会详细分析这一点。

从四明山到上海滩,中国近代史上首家民营银行四明银行的起落兴衰

四明银行发行的纸币

四明银行的发展与壮大

从枯树上发芽的新枝,也未必能结出好果子。

四明银行成立后,并没有像袁鎏、虞洽卿等人预想的那样一帆风顺。刚刚成立的四明银行,就受到了外资银行和洋行借机挤兑,加上内部管理沿用的是钱庄票号管理的一套制度,并没有像后来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一样,建立完善的现代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导致刚刚成立的四明银行差点破产!

屋漏偏逢连夜雨。刚刚缓口气的四明银行,又受到1910年10月爆发的“橡皮风潮”影响,致使总理、协理在次年3月辞职。

1911年4月,四明银行的发起者决定改组,实际负责人虞洽卿决定邀请孙衡甫(宁波人)担任总经理,当时孙衡甫任浙江银行上海分行营业主任,有钱庄从而经历,因此对如何改组自有一套。

改组后的四明银行,仿佛获得新生。在孙衡甫的带领下,四明银行从内部整顿入手,建立健全现代化银行制度,着力开展存款和储蓄业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三年后不仅弥补了亏损,并安稳度过1916年爆发的殖边银行上海分行引发的挤兑危机。

1918年,四明银行成为上海银行公会12家发起行之一;

1919年,四明银行设立汉口分行;

1921年,四明银行上海总行迁入位于北京路240号的自建大楼;

1927年,四明银行资本补足到150万两;

1930年,四明银行设立南京分行;

1931年,四明银行改革,孙衡甫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虞洽卿等7人任董事,向凤楼、郑锡棠为监察人,并改革记账法,由旧式簿记改为新式簿记,开始大力发行钞票和经营房地产业务。

1933年,废两改元,四明银行资本金改定为225万元;

1934年,四明银行存款达到4400万元,房地产遍布上海、宁波、汉口,仅上海租界就有房屋1200余棟;

1935年,四明银行发行钞票达1922万元。

从四明山到上海滩,中国近代史上首家民营银行四明银行的起落兴衰

四明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国民政府精准打击,四明风光不再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

四明银行在孙衡甫的领导下,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银行,十几年间,就成为上海滩排的上名号的银行,可谓凤凰涅槃。但可惜的是,四明银行还没风光几年,一场巨大的危机悄然笼罩在四明银行的头顶上。

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银行,开始实施金融垄断政策。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

1931年,“金贵银贱”风潮,银价下跌,地产价格大幅上升,四明银行将资金业务大量投向房地产。

1933-1934年,美国为了转嫁危机,放弃金本位制度,货币准备金改“金三银一”,并1934年实行《白银法案》,开始高价购买白银,导致我国白银开始大量外流。

1934-1935年,爆发“白银危机”,银价上涨,地产泡沫破灭,价格狂跌,给四明银行带来沉重打击。

1935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暗中大量囤积四明银行发行的纸币,并于6月1日指使手下分批前往四明银行挤兑,并到处散播四明银行即将倒闭的谣言,形成挤兑风潮。带领四明银行多次度过危机的孙衡甫,这次再也没有希望度过此次危机了,因为孔祥熙对付的不仅仅是四明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早已被国民政府控制,通商银行、实业银行、国货银行等等银行,亦在收编范围之内。

举目无望!

次日,孙衡甫在上海《申报》登报,称病辞去总经理一职,由国民政府指派叶琢堂(蒋介石同乡)继任,四明银行由财政部接管。

1936年10月,孔祥熙对四明银行增资扩股到400万,其中财政部以公债预约券366.25万元为官股,原来225万股份减值为33.75万元。

1937年2月,财政部税务署署长吴启鼎任四明银行董事长,孙衡甫卸任,董事均由国民政府指派,自此四明银行完全被国民政府掌控。

四明银行的衰落固然有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因素,也有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经济统治政策的因素,但是更加不可否认的是,民营银行的资本逐利性,通过追逐高利润,从而埋下高风险隐患,给了国民政府可趁之机。

从四明山到上海滩,中国近代史上首家民营银行四明银行的起落兴衰

四明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教训之一:贷款管理不善

截止1935底,四明银行的不良贷款高达1500余万元,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招商局、三北、鸿安轮船等。

当时列强对招商局、三北轮船等公司进行倾轧,是导致四明银行贷款逾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四明银行又集中度在这些民族工商业上。由于贷款集中度过高,一旦出现风险,容易导致资金周转困难,为后面国民政府的挤兑埋下巨大隐患。

对关系人发放大额贷款又是贷款出现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明银行对内部高管发放大量信用贷款,其中董事虞洽卿本人及其名下三北和鸿安轮船公司,逾期的不良贷款就高达四百余万元。当虞洽卿名下的两家轮船公司,先用信用贷款5到10万,购进旧船,然后进行修缮,再以15至20万的估值再到四明银行办理抵押贷款,周而复始,成就了虞洽卿航运业巨子的美名,但留给四明公司的,只是一堆烂账。

从四明山到上海滩,中国近代史上首家民营银行四明银行的起落兴衰

后排左四即为虞洽卿

教训之二:投资集中度高

四明银行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成立房地产部,将募集的大量资金投放房地产。这些投资资金大部分是来源于四明银行资金发行的纸币和客户存款。

虽然四明银行在“金贵银贱”风潮当中,狠赚了一笔。但在随后的“白银危机”中,随着房地产泡沫破灭,造成四明银行资金周转困难,给当时的国民政府挤兑控制四明银行一个绝佳的机会。

到了1935年底,四明银行共发行纸币1922万元,而且自称储备金达十分之六,实际储备金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而此时四明银行名下投资的房地产多达1200余棟,投入1500多万元,加上贷款逾期较多,实际头寸极少。

1935年底,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取消了四明银行的货币发行权。四明银行由于大量资金困在房地产上,不少抵押品不能及时兑现。而这时孔祥熙幕后对四明银行进行精准打击,持币挤兑,直接导致四明银行信用破产,最后被官僚资本接管兼并。

从四明山到上海滩,中国近代史上首家民营银行四明银行的起落兴衰

孔祥熙

教训之三:内部管理混乱

四明银行自孙衡甫接管以来,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将四明银行从濒临倒闭的泥潭里走了出来,并不断发展壮大,但也出现很多大银行病,比如负责人独断专行,管理不善,贪污腐败等情况。

困难时期的需要孙衡甫力排众议大力改革,但到发展后期,这种力排众议,演变为孙衡甫的独断专行。尤其是孙衡甫既任董事长又任总经理,更是让孙独揽大权,任人唯亲,互相包庇,出现严重的内部人控制。而且孙衡甫从钱庄出来,他的管理风格带有很强烈的钱庄色彩,长期账目不清,公私不分,甚至贪污腐败、侵吞公款。

据1934年4月24日的《大晚报》一篇名为《四明银行总理孙衡甫被控侵款千万》文章报道,四明银行股东方俊千控告孙衡甫侵吞四明银行公款,在上海滩闹得沸沸扬扬。1936年,孙衡甫下台后,财政部对孙进行彻查,发现孙挪用公款达500多万。

从四明山到上海滩,中国近代史上首家民营银行四明银行的起落兴衰

孙衡甫

后记

自被南京国民政府兼并改组以后,四明银行开始了“官商合办”阶段,与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国货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并称为“小四行”,但已不复往日荣光。

上海解放后,被人民政府接收,改组为公司合营银行。1952年,并入上海金融业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四明银行在华商银行中,虽然与“南三行”、“北四行”有一定差距,但其发挥地缘人缘优势,以宁波藉人士主导的上海工商实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大力发展房地产行业,也曾取得不俗的成绩。

由于资金运营过程中太过于集中和冒险,无论是发放贷款、发行钞票,还是投资房地产,都过于追逐高利润,而忽略的风险控制,加上孙衡甫当时董事长后,独断专行,任人唯亲,贪污腐败,导致四明银行内外交困,最终在动乱的社会环境下,被南京国民政府所代表的官僚资本所兼并,实在令人惋惜。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