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溝通越來越難?和父母用的這種溝通方式有關,真實vs.謊言

這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因為我們自己在長大的過程中,就是被騙大的。我現在最早的記憶之一,就是晚上不睡覺,凌晨兩三點的時候,我爸和我媽跟我說:“你聽,這是火車聲,老虎過來抓不睡覺的小孩兒了,看誰不睡覺,抓了就扔到火車上,帶走了。”

這個招數,很多父母也包括其他養育人現在仍然在用。春天的時候,和噗噗同學一起放學玩兒,同學奶奶就和她倆說:“不要去那裡,那裡有蟲子,咬你們。”同學說:“這裡沒有蟲子,哪裡有蟲子。奶奶你是騙人的。”

我當時就哈哈大笑,我奶奶小時候也這麼說。這是一個由來已久並且可能還會繼續存在下去的,養育孩子過程中的溝通方式。我們想讓孩子做一件事,或者不想讓孩子做一件事時,簡單講,就是想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去行事時,就會開啟這項對話方式:哄騙孩子。而且效果往往立竿見影。

我們今天分享的話題,就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和孩子溝通協商,讓孩子做出選擇,真實的原因還是謊言?

本來在寫另一個話題,裡面有一個因素是真實與謊言。結果寫到這裡的時候,越寫越多,發現得重新開一篇來討論。

和孩子溝通越來越難?和父母用的這種溝通方式有關,真實vs.謊言

真實vs.謊言

這是指,去和孩子表明一件事需要做的原因,或者一件事不要做的原因的時候,是用真實的原因告訴孩子?還是用謊言去騙智商還不夠的孩子?

說到這裡,我突然想到前一段時間的一件事。那天放學,和一個小哥哥還有小姐姐去商場裡,小哥哥去上課了。噗噗和小姐姐就看中了旁邊遊戲機裡的棒棒糖,就要投幣。

旁邊阿姨就說:“哥哥之前吃過這裡面的糖,拿出來一看,都融化了。這裡面的糖融化過了,不太好了。”兩個人一聽,都不吃了。效果立竿見影。

說真的,我當時有一秒也信了,後來想可能是策略。因為阿姨說的太自然了,演技太好了。剛剛我想了一下,商場裡一年四季溫度變化都不大,怎麼會融化呢?哈哈哈哈哈。

和孩子溝通越來越難?和父母用的這種溝通方式有關,真實vs.謊言

為什麼會選擇謊言?

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說,很多時候,我們不想讓孩子做一件事,會非常流暢地下意識地說出來很多“謊言原因”。為什麼會如此流暢自然下意識地就選擇這種方式呢?

1.長期習得的結果:我們小時候成長的時候,就是被騙大的。“不要去那兒,那裡有大老虎,一會兒出來把你吃了,你就見不到爸爸媽媽了。”不自覺地就學會了這種方式。

也就是說,我們都是被這樣養育的,大多數父母從小學習到的溝通方式就是這樣的方式,已經內化成父母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語言了

2.效果立竿見影:為什麼這樣的方式這麼流行,它一定是有原因的,最大的原因應該就是效果好。孩子小的時候是會信的,而且效果立竿見影。或者剛開始接觸是會信的。用另一種說話就是“

投入小,產出大。

3.真實的原因比較費勁:

同樣,如果用真實的原因和孩子講,可能會比較費勁,會有一番博弈。其實上面這個糖果,噗噗經常見到就想投幣,她可能不僅僅是對糖感興趣,還有就是轉著出來糖這種形式也感興趣。

我經常和她講的不能吃的原因有幾種:①這裡面的棒棒糖質量不是特別好(因為要盈利),味道不是很好吃,所以你總是嚐了嚐就扔了(她確實常常吃幾口就扔了);②今天已經吃過糖了(有時候);③你不是想吃糖,你僅僅是想轉動這個機器,因為很好玩兒。

聽了這些原因之後,有的時候,噗噗就不再堅持了。有的時候還想嘗試去投幣。所以,為了不讓這項活動成為她的誘惑項目,我有時會主動問她要不要這個糖果。

但是我們從上面的敘述中會發現:①和孩子講真實的原因,

效果比較慢;②比哄騙孩子要繁瑣:不僅僅是父母要能夠清晰思考出,這件事可以做不可以做的原因原因還要有說服力;③孩子聽了可能一時還不能接受,難免會耗費時間,甚至會有激烈情緒。父母採用這種方式,不但要耗費時間,還要應付最頭痛的情緒問題

總而言之,就是投入大,產出小

這些大概都會阻止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講真實的原因,反而會用更簡潔有效的“謊言”去溝通。

和孩子溝通越來越難?和父母用的這種溝通方式有關,真實vs.謊言

兩種選擇的結果

真實和謊言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先苦後甜,後者是先甜後苦。

1.謊言的結果:用謊言哄騙孩子的結果是,小時候孩子會特別相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通過事情的蛛絲馬跡,慢慢得出結論:父母的話到底可不可信?

很多父母有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小時候孩子還比較好溝通,不管難不難,總之還是可以說通的。慢慢地就開始,怎麼說都說不通,“歪理”還一套一套的。

①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值:孩子總歸都不傻,慢慢地就能看出來其中的“內幕”,因為孩子會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兒。然後對父母說的話的信任值就開始打折扣。

②溝通成本增加:信任值下降以後,所有的溝通都開始變難了。這個應該很容易理解,想想和不同的朋友之間。父母可能說的有道理,但孩子也會在心裡打問號。

其實孩子們從兩三歲開始,就開始能夠感受到是真的還是假的,這種模糊的懷疑會一直在增加。懷疑增加的後果就是,他開始對父母的話不再聽從,甚至不再去執行。

如果周圍有小學生的話,可以觀察一下小學生和父母溝通的場面,大部分都是父母一直在說,孩子面無表情地聽,然後也不執行。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過去這種溝通方式。

如果到了高年級,初中高中以後,那麼父母的話的分量就在急劇下降。甚至很多孩子會在心裡認為,父母的建議是毫無價值的,他們什麼都不懂。有一種隱約的或明顯的輕視和不尊重在裡面。其實就是根源於兩三歲開始的不信任。

“草蛇灰線,伏延千里”

③不能深入思考:而且,孩子學會這樣的溝通方式和思維方式以後,他在做判斷和選擇時,也是用同樣的思維方式去做。比較容易理解的一點就是,他

可能看不到事情運作背後的原理和機制是什麼,因為父母就沒有教呀。所以,他在做判斷和選擇時,也只是會依據很淺顯的表面,而不是背後的本質。

和孩子溝通越來越難?和父母用的這種溝通方式有關,真實vs.謊言

看到上面圖片這句話想起來,我們討論的不是生活中能不能說謊的問題,因為能與不能,我們都會說謊。我們討論的僅僅是讓不讓孩子做一件事,用什麼原因去溝通。

2.真實的結果:

如果堅持用真實的原因,和孩子交流,慢慢地和孩子交流會越來越順暢。同時,孩子在思考一件事要不要做的時候,也會思路更清晰,思維更敏捷。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思考力

①教會孩子做出選擇和判斷的方式:人生就是不斷的判斷和選擇。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每一件小事去做還是不可以去做時,其實都是在潛移默化培養他的思維方式。

這件事可以做的或者應該去做的原因是什麼,基於這樣的原因,孩子會做什麼樣的判斷,進而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②增加對父母的信任值:其實對父母的信任值的增加是附帶的,因為知道父母提供的上面的建議有用,慢慢自然就會增加信任值。

③減少內耗:孩子和父母雙方都清楚為什麼做一件事或者為什麼不做這件事,或者即使有一方不清楚,那麼用陳述事實的方式陳述出來原因,也相對容易達成共識。這樣,就減少了不必要的內耗。

真實的原因,雖然剛開始實施起來比較困難,因為不是我們從小學習的溝通方式,但慢慢實施起來,會是一個好的正向循環。

和孩子溝通越來越難?和父母用的這種溝通方式有關,真實vs.謊言

注意點

用真實的原因和孩子溝通,也有幾點事項需要注意。

1.詳細解釋原因,而不是籠統:比方不想讓孩子爬特別高,有的父母往往就一句:“危險,下來。”然後就是開始數落。這是不是真實的原因,也是。但是孩子不聽的原因,是因為太籠統,沒有給到孩子他以此做出判斷的依據。

給孩子講具體的詳細的原因,說原因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理解目前的情況,讓孩子能夠做出一些判斷和更好的選擇

比方孩子爬太高,可以說“那上面太危險了,你看太高了,我已經夠不到你了。這樣如果你不小心踩空,我就沒有辦法扶著你,給你保護。所以下來吧。”

這些信息就告訴孩子:我如果繼續爬,那麼就沒有人能夠保護我。這種情況下,我還要不要爬呢?

孩子自然而然就會開始思考,做出判斷,做出選擇。

不排除有一些孩子仍然會繼續爬,可能他確實可以應付當前的情況,也可能他膽子大確實不害怕,也可能孩子的意識不到可能的危險等等。

不管他基於什麼考慮,繼續爬,如果父母不同意這樣做,把他拉回來。因為之前原因說的很清晰,那麼起碼父母首先是有底氣的。接下來和孩子溝通也會容易。因為孩子其實都是很講道理的,只要好好溝通。

2.目的:用真實的原因溝通,目的是為了講清楚原因,而不是為了說服對方,這一點很重要。我之前也講過的,溝通是為了傳遞信息,而不是為了說服對方。

因為有時候帶著說服對方的目的和對方溝通,對方反而會更對立。不然可能父母在實踐過程中會發現,我和孩子是用真實的原因溝通呀,他還是不聽我的呀。

世界上沒有什麼溝通方式一定就能讓對方聽你的。

和孩子溝通越來越難?和父母用的這種溝通方式有關,真實vs.謊言

3.尊重孩子的選擇:父母給出了詳細的原因和建議,孩子仍然堅持他的選擇,只要不是必然導致不可挽回的危險:比方把手放火上,必然會燙傷,而且可能不能逆轉;比方孩子從兩米高的地方就要往下跳,肯定會骨折等等,這種不可挽回的危險。

其他選擇,都可以讓他體會一下他的選擇帶來的後果。

比方前面投幣的遊戲機棒棒糖,前兩次我也說了同樣的幾個原因,但是噗噗仍然堅持她要做這件事。第三次我就同意她做了。因為原因我已經講清楚了,她仍然想嘗試,也沒有什麼不可逆轉的危險性後果,那她就可以去做。

做了以後就發現,原來之前的那些原因都是真的。比方糖一點都不好吃;性價比很差,花了比平常多的錢得到了比平常難吃的糖。好處就是自己親手實施了這個過程,觀察了整個過程。

那麼她在接下來再次要做決定時,她就會開始思考這些。如果對機器的運轉的興趣遠遠超過了糖不好吃和性價比差,那麼她還是會做出相同的選擇——繼續去投幣。

但做了幾次以後,糖不好吃和性價比差就逐漸佔了上風,對機器運轉仍然感興趣,但就沒有那麼強烈了。這時,噗噗再次做決定時,就會在猶豫之後,選擇不去做這件事。

如果沒有上面的分析,單純看結果,就會有一個很表面的結果,就是這個孩子聽話乖,你看,媽媽不讓投幣就不投幣。其實內在運轉機制根本不是,而是她基於她過去的經驗,慢慢做出了新的判斷。

而且,孩子在這一件事上的判斷和經驗,會繼續作用於她的其他生活選擇。這是一種正向循環。

和孩子溝通越來越難?和父母用的這種溝通方式有關,真實vs.謊言

4.處理情緒:如果孩子有情緒,還是要首先處理情緒,然後再和孩子溝通原因。否則就還是有講大道理的嫌疑。好多父母說,我也是這樣講的原因,他根本不聽呀。有時候就是因為孩子還有很強烈的情緒沒有處理。

處理孩子的感受,最基本的是將孩子的想法+感受+情緒表達出來。這個之前講過很多次了,可以點擊以前的文章: 總之,就是孩子有情緒時,先幫助孩子平復情緒,然後再溝通。

最後,我想說的是,很多時候,即使父母的意見或者原因非常正確,但是孩子可能還是不會採用因為孩子是人而不是機器呀,人都會有想做某個決定而不是另一個的時刻吧。那就接納就行了。

因為大多數決定都不會必然帶來不可逆轉的後果。這樣想想,是不是就輕鬆多了?

ps,最後再強調一次:我們討論的不是生活中能不能說謊的問題,因為能與不能,我們都會說謊。我們討論的僅僅是讓不讓孩子做一件事,用什麼原因去溝通。

今天就醬!

1.

2.

3.

4.

5.

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