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为何将陵墓安葬在白鹿原上?为了远离纷争,还是其他原因?

时光没有因为汉文帝的仁德与贤明对他有所顾忌,这也许就是时间的魅力。不管你是皇帝还是那么奴隶,在时光面前都是平等的。时间来到公元前157年,汉文帝也仅仅四十六周岁。放在现在四十多岁正在身体黄金年龄的末端,依然是大有可为的年龄。可是长期的劳苦和勾心斗角却消耗了汉文帝不太年长的身体。进入中年以后的汉文帝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他也渐渐感觉到自己大限已至。

汉文帝的心态和他父亲刘邦一样,对生死看得很谈。他觉得自己已经完成自己的使命。既然已经完成使命就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当死神来临的时候,他没有任何恐惧,他坦然迎接死神的来临。也许世人就缺少汉文帝这种看破生死的境界。老而不死是为贼,老而不死是为妖,死而不腐为尸。尘归尘、土归土、蟠桃归王母,万事万物新陈代谢天理循环。

汉文帝为何将陵墓安葬在白鹿原上?为了远离纷争,还是其他原因?

公元前157年6月,汉文帝在未央宫永远闭上了眼。汉文帝走得非常安详,走得更安心。他在临死之前没有任何忧虑,有没有任何遗憾。他不像汉高祖临死之前还在担心自己的帝国,担心自己的子孙命运。汉文帝临死之时,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帝国会走向何方。他知道自己已经为帝国规划了光明的坦途。他知道自己的已经选择了一个绝对合格的继任者。只要后继者按照自己的思路走下去大汉应该会长治久安。

在临死之前汉文帝已经准备好了遗诏。汉文帝的遗诏既非常简单,也非常诚恳。总结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点:1、看淡生死,不畏惧死亡;2、提倡薄葬,反对厚葬;3、丧葬形式一切从简,丧葬不得铺张浪费;4、国葬期间不得扰民;5、不起坟头依山造陵。

汉文帝为何将陵墓安葬在白鹿原上?为了远离纷争,还是其他原因?

汉文帝遗诏可以说前无古人,当然后面有来者。中国古代一向讲究视死如生,把死看得非常重。汉文帝生活在那个愚昧的时代,却能摆脱时代的束缚把生死看得非常淡,完全不畏惧死亡。古人既然视死如生,皇帝死的时候往往会给自己坟墓中多方一些陪葬品,以供自己在阴间享受。秦始皇恨不得把整个大秦帝国都搬到地下。汉文帝却不准在自己的陵墓中放置奇珍异宝,实属难得。一般国葬期间,需要举国悲哀,需要举国披麻戴孝。这样才是皇帝的标配,这才是皇帝的基本规格,才能配得上皇帝的身份地位。汉文帝却开特例,让老百姓只需哀悼三天,国丧期间仍然向往常一样正常生产生活。凡必须参加葬礼的, 都不要大量披麻戴孝,其头与腰的孝带宽不过三寸。不要用布帛来铺盖灵车及派羽林军护灵,不要派百姓到宫殿中来哭灵。朝廷中应参加葬礼的, 只能在早晚与大功时可以有哭泣的哀音。礼毕就停止。不是早晚与举行葬礼时, 禁止擅自放声哭泣。下棺后,服大功(丧服)十五日,小功十四日, 细布衣七日, 三十六天以后全部释去孝服。

汉文帝临死之前已经为自己选择好了陵园遗址。汉文帝的霸陵陵址没有选择在汉高祖刘邦划定皇帝墓葬园区——咸阳原,而是选择了远离白鹿原。

汉文帝为何将陵墓安葬在白鹿原上?为了远离纷争,还是其他原因?

我们熟知白鹿原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汉文帝的霸陵,而是因为一本书和一部电视剧,它们都有同一个名字——《白鹿原》。

白鹿原位于现在陕西省西安市境内,也就是当年长安附近。大致地理位置位于长安东面的灞河和浐河之间的区域,东面与篑山相接,西邻长安,南依秦岭,北邻灞河。传说周平王东迁洛阳的时候,曾经在这片原上见到一头白鹿在此游弋,因而将此原命名为白鹿原。因为此原居于灞水之上,所以在古代也称之为霸上。熟悉吧,就是当年鸿门宴时,刘邦屯驻的地方。后来,汉文帝的霸陵修建于此,故又称之为霸陵原。

按道理说刘邦已经规划好了皇家墓葬园区,汉文帝只要按照父亲的规化把自己安葬在咸阳原就可以了。汉文帝却另辟蹊径在远离咸阳原的白鹿原选择自己的陵墓。为什么汉文帝要选择远离咸阳原皇家墓葬区呢?

汉文帝为何将陵墓安葬在白鹿原上?为了远离纷争,还是其他原因?

也许因为汉文帝恨透刀光剑影的战争和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所以他希望自己死后能远离这些令人憎恨的争斗。远离争斗,永久相安无事的办法也很简单。找个远离咸阳原的地方就好了,他离开了长陵、安陵,也就是可以远离了他们的争斗,永远安安静静躺在自己的陵墓中。

如果仅仅从这个方面考虑的话,汉文帝未免太任性了。汉文帝偏偏又不是一个任性妄为的人。综合汉文帝的事迹来看,他是一个非常稳重的人。那么他不在刘邦划定的皇家园陵墓葬区选择陵址可能和古代的昭穆制度有关。

昭穆制度是我国古代宗庙制度之一。根据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根据昭穆制度,始祖的牌位放在最中间,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始祖之子为昭,始祖之孙则为穆;始祖孙之子又为昭,始祖孙之孙又为穆。这样一来,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终异列, 祖孙则始终同列。另外在墓地的葬位也同样以此为准分为左右次序。 在祭祀时,子孙也要按照这样的规定来排列次序,用以分别宗族内部的辈分。

汉文帝为何将陵墓安葬在白鹿原上?为了远离纷争,还是其他原因?

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应该是昭居左。刘邦是大汉的始祖,汉文帝做为刘邦的儿子就应该是二世皇帝。可是实际上汉文帝刘恒前面还有一个汉惠帝刘盈,刘盈同样也是刘邦的儿子,也应该算是二世皇帝,应该是昭居左。那么问题来了,汉惠帝应该是昭,陵址已经在长陵左边。汉文帝刘恒不能再把陵墓摆在刘邦左边,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昭”,左右岂不是不对称。汉文帝总不能把自己的陵墓放在“穆”的右边吧。这不等于说汉文帝是汉惠帝的儿子或者儿子辈。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另外寻找一片陵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个问题。

除了汉文帝的霸陵不在咸阳原之外,汉宣帝的杜陵也不再咸阳原。巧的是这两位皇帝都是后来选上来的皇帝,而不是继承的皇帝,他们都要面临昭穆制度的问题。

汉文帝为何将陵墓安葬在白鹿原上?为了远离纷争,还是其他原因?

汉文帝是一个非常孝顺的皇帝,汉文帝的“亲视汤药”也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汉文帝从小不受刘邦重视,只能和薄姬相依为命。刘恒被立为代王之后,也面临吕后的迫害。无论多么困难,薄姬始终在背后默默支持汉文帝。汉文帝和薄姬的感情也特别深。汉文帝选择白鹿原在新陵址可能还考虑到了自己的母亲薄太后,刘邦的长陵中根本没有给薄姬开设一个皇后陵墓。总不能让薄太后和吕后挤在一个陵墓中吧,那不是把自己的母亲放在一个悍妇那里。活着的时候最多忍受几十年就能摆脱吕后,死了埋在一起不是让薄太后百年千年永远和吕后在一起。汉文帝不希望自己的母亲以一个普通妃子的身份埋入长陵,他也不希望自己的母亲在死后再一次卷入风波。汉文帝希望自己和母亲死后远离纷争,死后能够得到安宁。

汉文帝以前皇帝陵墓基本上都是掘地为坟,然后再陵墓上用封土起一个高大的坟头。而霸陵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依山而建的皇帝陵墓,既然是依山而建自然没有坟头,也无封土可寻。至于霸陵内部结构如何,史书中记载非常少,又由于没有正式开掘所以也无法得知。据说霸陵在白鹿原圆头的悬崖上凿一个洞为玄宫,内部用石头堆砌,里面应该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汉文帝如果想依山建坟就需要找一个有山丘的地方。白鹿原上的小山丘正好适合汉文帝选择陵址要求。这也是汉文帝选择离开咸阳原的重要原因。

汉文帝为何将陵墓安葬在白鹿原上?为了远离纷争,还是其他原因?

不得厚葬,不得使用大量陪葬品在汉文帝的遗诏写得清清楚楚。而且这封诏书已经公告天下人人得知。那么霸陵中到底有没有封侯的陪葬品呢。事实告诉我们,里面却有大量的陪葬品。两汉之间,赤眉军在长安挖掘皇陵绝大部分皇陵都被挖掘,只有霸陵和杜陵得以幸免。也许就是因为赤眉军相信了汉文帝的遗诏。西晋时期的盗墓贼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汉文帝的霸陵也刨了,在霸陵中发现大量陪葬品。

大量陪葬品似乎和薄葬的遗诏不符,是不是汉文帝是一个阳奉阴违的人,故意留下这么一封诏书博得一个好名声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汉文帝下葬的时候,可能的确没有在霸陵中放多少陪葬品。大量陪葬品哪里来的呢?这就要问问汉文帝的老婆窦太后了。窦太后一直活到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时代,汉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也积聚大量社会财富。更为重要的是,汉武帝时期厚葬之风流行。霸陵中的陪葬品极有可能是窦太后去世时候陪葬入霸陵的。当然这也只是猜测,也会只有历史和科学会告诉我们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