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5%,真的沒了

8月30日,保監會下達了一個文件:

4.025%,真的沒了

以後,保險公司開發設計的普通型養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長期年金一旦預定利率一旦超過3.5%就需要經過監管審批;

不超3.5%的話,只需備案即可,而以前備案與審批的分界線是4.025%。

差距有多大?

簡單普及下,預定利率:

我們把保費交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拿這筆錢投資,會承諾按照一定的利率回饋給我們。

預定利率越高,那從保險公司返還的錢就越多。

跟錢存銀行,是一樣的道理,不等於你失去了機會成本。

那0.5%的利率變動,能帶來多大的差距呢?

以50年為期限,3.5%和4%的收益率進行對比,假設本金都是100萬,則:

50年後,以4%利率複利增長,能變為710.7萬;

以3.5%的利率則變為558.5萬,收益降低了21.4%

那同樣的收益,所需保費,如果想在50年後擁有100萬,則:

以4%的利率,現在需要繳納14.07萬的保費;

以3.5%的利率需要17.9萬的保費,相比之下需要多花27.2%的保費。

期限越長,差距越大。千分之五的差距,就是這麼令人咂舌。

為什麼?

1.投資成本低

保險公司畢竟是商業盈利機構,既然給客戶承諾了4.025%,保險公司自身的投資收益至少要不低於這個數字才能回本。

觀察這兩年保險公司的表現會發現,投資收益在下滑,來看一下近幾年保險公司的投資回報。

在此,引用一份統計報告《2017年72家壽險公司投資收益率》:

4.025%,真的沒了

可以看到,年化投資收益普遍在8%以內,而大部分公司投資收益率集中在4%~5%之間。

2.利率下行

放眼去看全世界的利率史,利率下行已然成為了必然的趨勢,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利率越低。

4.025%,真的沒了

而中國的利率也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增速的放緩而不斷的下降。

4.025%,真的沒了

90年代初期,國內壽險公司的預定利率普遍很高,最高的能到8.8%。

這個水平現在高得驚人,但在當時並不稀奇,畢竟當年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都曾高達12%。

後來,銀行存款利率不斷下調,保險預定利率也隨之調整。

1993~2013年,當時的保監會將預定利率的最高值定在2.5%。

2013年,預定利率2.5%的上限取消,由保險公司根據審慎原則自行決定。

一批公司率先將預定利率2.5%的普通型人身險產品提升至預定利率3.5%-4.0%。

2015年2月,萬能型人身險費率改革啟動。市場上也湧現出一批高預定利率的萬能險,預定利率峰值刷新到了4.025%。

經典著作《利率史》說:“利率是一個國家文化水平的反應:一個民族的智力和道德力量越強大,其利率水平越低下”。

對我們個人而言,低利率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意味著我冒著同樣的風險換來的收益卻在降低。

在高利率環境中,我投資一個年化7%的產品是基本沒有風險的,而在低利率環境中,我投資一個年化7%的產品卻可能讓我血本無歸。

4.025%的意義有多大?

年金保險與其他的金融產品,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擁有「預定利率」,有且僅有的一種可以終身、長期鎖定的利率的金融工具,而且無比安全。

在現階段,4.025%利率已經超過絕大部分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

最關鍵的是,無論經濟形勢如何,銀行利率如何,這個4.025%的預定利率是固定的,或者說終身穩定的,未來一輩子都有4.025%的年複利,活多久算多久,一直有效。

還記得1993,那些買了年金的,將利率鎖定在8%。

後悔嗎?

難怪有人稱4.025%是薅保險公司羊毛的機會。

4.025%,真的說沒就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