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貴效應”=“過度節儉”,經常哭窮的媽媽,影響孩子未來格局

大多數家長們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但是孩子的德育問題始終是家庭教育的重心。如今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孩子之間也有了攀比的現象,為了避免孩子養成虛榮心重的性格,不少家長喜歡向孩子“哭窮”,卻殊不知這還會影響孩子的未來格局。

朋友小陳在小時候就常常聽見媽媽說“這個太貴了”,“我們沒太多錢”這樣哭窮的話,雖然不是直接的要求,但是小陳也決定做一個體貼的孩子。於是,在學校東西丟了也不敢和家裡說,只好每天都厚著臉皮向同學借;很少買新衣服,只有穿到不合身的時候才會換;就連學校組織的要交費的外出活動,或者是同學的聚會,小陳都以各種理由拒絕了,生怕給家裡帶來不必要的負擔。

“太貴效應”=“過度節儉”,經常哭窮的媽媽,影響孩子未來格局

看著同學們入時的玩具和衣服,聽著他們談論玩樂的回憶,小陳心裡十分羨慕,但是也無能為力,就連考大學的時候,小陳也放棄了自己一直很喜歡的醫學專業,而選擇了有各項補助的師範專業,然後節儉而平淡地度過了最後的學生時期。

直到小陳工作後,對金錢和財富的認識不斷加深,對父母談話內容有了真正的理解,加之經過家裡幾次大事,他才明白原來家裡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之家,但是也絕對不到貧窮的地步。

一時間,小陳只感覺自己這麼多年像一個小丑,心裡既羞又恨。認識落差巨大,小陳在“補償心理”的驅使下有了愛花錢,衝動消費的壞習慣。但是小陳仍然說,即使現在買再多東西,買再貴的東西,也無法彌補自己內心的自卑。

家長向孩子說“太貴了”時,本心是不希望孩子亂花錢,並且養成節儉的好習慣,但是過度的節儉最後卻容易矯枉過正,反而激起孩子對金錢的過度渴望或者形成自卑心理,而不管是那種結果,都會為孩子的發展帶來原本可以避免的障礙。

著名作家納·霍桑所說一樣,金錢並不像一直以來被認為的那樣,是一切邪惡的根源,只有對金錢的貪慾,即對金錢過分的、自私的、貪婪的追求,才是一切邪惡的根源。

▶▶為什麼家長喜歡向孩子說“太貴了”

★把哭窮當作是臨時的救命稻草

家長們都很害怕孩子哭鬧,尤其是當眾哭鬧,一遇到這種情況,不少家長就亂了陣腳,很多時候的對策實際上只是臨時稻草,隨之而來的還有各種後患。

“太貴效應”=“過度節儉”,經常哭窮的媽媽,影響孩子未來格局

比如當孩子固執的想要一件玩具或零食,而家長認為沒有購買的必要,但是又無法拒絕孩子,或者無法止住孩子哭鬧時,不少家長就喜歡向孩子“哭窮”,甚至是表現出一副可憐的樣子,讓孩子主動放棄。

這樣的做法雖然最終是達到了家長的目的,並且是讓孩子主動退步,避免了口實,但是卻會讓孩子心裡產生家貧的印象,多次使用,更是會導致孩子性格的自卑。

★希望孩子養成節儉的性格

由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孩子對於金錢的認識往往還停留在很淺薄的階段,也很難有意識地主動剋制花錢的慾望,容易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同時,如今孩子所使用的各種物件也是越來越新奇有趣,更新換代也越來越快,孩子之間也容易有攀比之風。

所以不少家長就喜歡用向孩子灌輸“家貧”觀念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節儉樸實的性格。雖然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孩子虛榮攀比,但是也會讓孩產生“低人一等”,“不如人”的心理認知。

“太貴效應”=“過度節儉”,經常哭窮的媽媽,影響孩子未來格局

節儉雖然是一項優良的品性,但是它和金錢與財富並不衝突,就像日本學者齋藤綠雨所說的一樣,“誇耀貧窮較誇富裕更卑鄙”。培養孩子節約的意識和習慣並不應該是讓孩子習慣貧窮,從小被灌輸過度節儉和“家貧”思想,孩子未來勢必有二者的影子。

▶▶過度節儉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孩子更容易自卑

就像小陳一樣,從小便不敢和同學談論吃穿用度的話題,東西丟了總是厚著臉皮向同學借,不敢和朋友出去玩等,這些事情都讓小陳感覺自己不如別人,心裡自卑的感受不斷得到了加深。

即便長大後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生活自由,穿上了名牌衣服,小陳仍覺得別人兩三百塊錢的穿搭看起來像大牌。

這樣的自卑心理是固執而無處不在的——機會面前的怯懦和遲疑,真相面前的沉默和自我展示時的束手束腳等都會讓機遇溜走而這樣的結果又會從反面印證自卑的自我認識,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難以形成正確的金錢觀

學生時代的小陳可以說是十分節儉了,即便在沒有父母的監督下,他也可以很好的做到自我約束,但是長大後他卻有了愛亂花錢和攀比的習慣。這其實是源於小時候的某些東西的缺少而激發的

心理防禦,形成了自我補償心理,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同理的還有小時候缺愛的人長大後總是容易輕信別人和粘人。

“太貴效應”=“過度節儉”,經常哭窮的媽媽,影響孩子未來格局

不得不說,愛亂花錢和虛榮的人成為了金錢的奴隸,他們對於金錢的渴求過於強烈,有的人甚至不惜用偷盜的方式來實現。而性格內向一點的孩子,還可能就此“認命”,把忍受貧窮當成自然和常態,而放棄奮發鬥爭的精神。

★眼界格局受到禁錮

之前在知乎上看見有一個提問,即一對戀人在於未來發展地點和方向的選擇問題上出現了分歧。從農村讀書出來的女生認為二人可以到一個二三線,甚至是三四線的城市工作,以他們兩人的學歷和能力,足以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而且不僅開銷小,還很穩定。

但是城市出身的男生卻認為在已經獲得華為offer的情況下就應該留在大城市發展,不僅有更好的生活環境,還有更曠闊的發展空間,即便一開始辛苦一點也沒關係。

兩個人沒有一定的對錯,只是有不同的考慮,但是從長遠來看,男生的選擇確實是更具有可持續性和發展性的。

從小在過度節儉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最先看到的總是眼前的東西,衡量價值的標準也總是更多的從金錢角度出發。

孩子的自我認識是靠外界評價不斷修正和建立的,所以,家長們別再認為孩子“夠吃夠用就行了”,很多時候,孩子的底氣需要金錢的支持,這也就是為什麼被認為是英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海洋軍事戰略家科貝特會說

“貧窮要獨立自主,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的原因了。

▊孩子的金錢觀需要更多的正面引導

不少家長在育兒過程中其實是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中的,即總是在問題已經暴露,甚至是比較嚴重的時候才開始慌張的應對,而且方法主要是以“堵”為主。

沒有提前的思考,教育方法就可能是僵硬勉強的;沒有疏通,同樣的問題在後期還會有新的表現方式,對於孩子的金錢觀,家長需要進行更多的正面引導。

“太貴效應”=“過度節儉”,經常哭窮的媽媽,影響孩子未來格局

更多的讓孩子參與到勞動中去,讓孩子體驗到身體的勞累,同時告訴孩子自己工作掙錢也是很辛苦的,加深孩子對於金錢的認識;還可以告訴孩子花錢有快感是自然的,但是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陪孩子看繪本和故事時,家長們也可以見縫插針的對孩子進行引導。

引導孩子節儉的方式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後續的影響。

盧稜說,“我們手裡的金錢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我們所追求的金錢,則是使自己當奴隸的一種工具”,只要孩子有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節儉只是其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