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產業進入快車道AI教育或成新風口

本報記者 陳姝含

11月13日,由《經濟觀察報》主辦的“2019年度科技工業峰會”在京召開。會上針對“科技創新推動工業升級,實體經濟進入深度融合大數據時代,企業該如何擁抱新技術,實現數字化、智能化尋求創新與轉型?”等話題展開討論。

北京經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副總裁、《經濟觀察報》副總編輯郭宏超在致辭中表示,新技術正全面而深刻地重塑著人類社會,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第四次產業革命正在成為一種共識,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製造等各種創新型和融合型技術的發展,將會為經濟產業乃至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動能和空間。

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田豐在會上說:“未來10年會有兩個‘82原則’。”他介紹道,其一,在終端設備中,智能手機將被智能AR眼鏡取代,AR眼鏡將佔80%,其他的消費類IOT(物聯網)佔20%;其二,未來10年內,不論消費互聯網還是產業互聯網的流量中,視覺流量將佔到80%以上。

會上,田豐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AI產業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首先,互聯網公司用AI快速擴大在線業務規模。其次,公共服務(醫療、教育、交通等)使用人工智能降低社會基礎服務運營成本。而現在,則處於第三階段,所有一二三產業使用AI創造新的商業模式。這三個階段中國與歐美的發展是一樣的。

“我國AI市場競爭激烈,AI應用技術的創新速度比美國快。”田豐告訴記者,因為我國市場規模巨大,不管是AI投資或是商業創新都很快,所以,我國AI應用會倒逼AI算法平臺和應用市場,導致其發展比歐美更快。同時,他表示,在AI基礎研發層面,更需要比拼的是國家長期科研積累的基礎。比如,AI芯片、AI基礎設施的建設等都需要連續性的大筆投資,AIDC(AI超算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層面不能光靠科創企業,政府需要把‘AI高速公路’打通,企業和大眾才能受益。另外,在芯片層面,由於複雜的國際形勢,東西方產業鏈分裂大幅增加創新成本。

此外,田豐認為,AI的教育是長期的,具有社會使命。他表示,AI教育需要提前10年準備人才戰略,如果現在的孩子不從中小學就學習AI知識,5-10年後畢業時將無法滿足社會的基本工作要求,AI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許多人把AI妖魔化,認為AI技術將減少人類就業,其實與事實相差甚遠。”田豐告訴記者,教育能夠形成大眾就業技能的升級轉換,讓學習AI技能的人獲得更多就業機會。當前,商湯科技創立5年來,不斷投入AI教育,編寫了從小學到初、高中的AI教材,並在全國300多所中學落地。同時,培養了上千名AI課程講師,同步建立了AI實驗室,開發出自動駕駛小車等教具,此外商湯智能產業商學院對企業家都有相應的AI戰略培訓。

對於未來政府支持方面,田豐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在AI基礎科研和AI基礎設施方面需要國家更大力度地投入,包括AI芯片、5G模組等。AI需要大量的算力,希望國家更多扶持AI數據中心建設運營,幫助各地產業升級、大量中小企業降低模型訓練成本,提升AI應用開發速度。第二,在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將AI作為K12必修課,加入高考科目中,讓AI教學走入每一箇中國家庭。第三,在產業推動層面,特別是工業和農業領域,由於行業利潤率很低,經濟調整期中營業壓力大,很多企業無力採用AIoT等領先科技改造現有生產線、農場,更沒有創新預算招聘研發團隊。他希望,國家能夠針對智能產業化落地,提供區域性產業帶的專項扶持政策及補貼。“加速人工智能與產業深度融合,是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的使命,建議通過國家政策橋樑將智能產業技術方案輸送給援助‘一帶一路’的所有企業和大眾。”

田豐對記者表示,每一代科技都是提高產業效益的工具,在落地時都存在積極和消極的影響。因此,需要去確認AI在產業及整個社會的落地應用,其初衷都是善意、造福人類的。同時,需要政府和產業共同引導,在促進整個AI產業快速發展的前提下,探討如何去保證AI科技在健康可持續的道路上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