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瞭解“結石君”別為膽囊切除太憂心

「科普時報」瞭解“結石君”別為膽囊切除太憂心

□ 宋自芳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早上來不及吃一口早餐就投入到繁忙的學習和工作當中。殊不知,長期如此“結石君”會悄然而至。

“結石君”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膽結石,是一種外科常見的膽囊內發生結石的疾病。近些年來隨著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的改變,膽結石的發病率明顯增高,並在女性中多見,目前我國人群中膽結石的發病率約為10%。

辨清膽結石症狀及時就醫

膽結石的形成原因複雜,且與多種因素有關。

膽汁主要由肝細胞分泌,主要成分是水、膽汁酸鹽、膽固醇、磷脂和膽紅素等。膽固醇不溶於水,而膽汁中的膽鹽和磷脂形成的微膠粒可包裹膽固醇,將其溶解在膽汁中,使得膽固醇不易析出形成結石。但是,如果膽汁中膽固醇過多而濃度明顯增高,超出膽鹽、磷脂微膠粒的溶解轉運能力時,膽固醇就容易沉澱析出形成結石。再者,膽囊功能異常,比如收縮排空功能減弱,使得膽囊內膽汁淤滯可促進膽固醇結晶聚集而形成膽結石。

多數膽結石患者平時沒有身體不適的症狀,只是在體檢時偶然發現存在膽囊結石,稱為無症狀膽結石。

膽結石的典型表現是膽絞痛,通常是在飽餐、進食油膩食物後或臥床休息體位改變時發作,表現為右上腹或上腹部陣發性疼痛,或持續疼痛伴陣發性加重,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可伴有噁心、嘔吐。

有些膽結石患者僅表現為消化不良等胃腸道症狀,如上腹部隱痛,或有飽脹不適、噯氣、打嗝等,常被誤以為是“胃病”。嚴重的膽囊結石甚至可發生膽囊穿孔、梗阻性黃疸、膽源性胰腺炎、膽囊癌等。

膽結石不一定手術治療。要視情況而定。膽結石患者若無明顯症狀,且結石小於1.0釐米,建議定期複查肝膽超聲,半年一次。

對於有膽絞痛症狀反覆發作或合併有併發症的膽囊結石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外科治療的最佳選擇,它具有創傷小、痛苦輕、術後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術後不復發等優點。

若膽囊結石數量多,或結石大於1.0釐米,或出現膽囊萎縮、膽囊壁鈣化,或合併慢性膽囊炎,或合併膽囊息肉大於1.0釐米等,這些情況即使患者沒有症狀,也需要積極就診進行手術治療,以避免病情發展出現膽囊穿孔、膽囊癌變等嚴重情況。

因此,對於需要行外科手術的膽結石患者最好是選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徹底解除膽囊病變和結石復發。

對膽囊切除術的認識誤區

有些人對膽囊切除術存在認識誤區,往往延誤最佳治療時間。

膽囊有負責儲存膽汁和幫助人體消化的功能,有人擔心切除膽囊後機體不能分泌膽汁並引起嚴重的消化不良。人體的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的,而膽囊只是暫時性貯存並濃縮膽汁的一個“小倉庫”,肝臟每天分泌膽汁約800~1200毫升,其中一部分被濃縮後貯存在膽囊內,其餘的膽汁排入腸道內。所以膽囊切除後對肝臟分泌膽汁沒有什麼影響,而且術後膽總管可有代償性擴張,起到部分膽囊貯存濃縮膽汁的作用。並且,當有結石形成時,多數患者的膽囊已同時存在功能上的異常,因此,膽囊結石患者在切除膽囊後對正常的消化功能影響不大,術後患者可早日恢復日常飲食,如進食雞蛋、肉類、豆腐、牛奶等。

有人擔心膽囊切除後膽管內容易形成結石。對於肝外或肝內膽管結石,多為膽色素混合結石,膽管結石和膽囊結石兩者的結石成分及形成機制均有明顯不同,故膽囊切除並不會增加或促進膽管結石的形成;相反,膽囊切除後消除了膽囊結石形成的場所,從而可大大減少膽結石由膽囊墜入膽總管而引起繼發性膽管結石的風險。

還有人說膽囊切除後容易發生結腸癌。對於膽囊切除與結腸癌發生之間的關係,是很久以前的一個錯誤觀點。最新發表在消化系統國際頂級醫學期刊上的權威研究數據表明,膽囊切除並不會對結腸癌的發生產生影響;相反,膽結石病本身則會增加右半結腸癌的發生率。由此可知,目前的權威研究結果已推翻了既往對膽囊切除的錯誤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