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了解“结石君”别为胆囊切除太忧心

「科普时报」了解“结石君”别为胆囊切除太忧心

□ 宋自芳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早上来不及吃一口早餐就投入到繁忙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殊不知,长期如此“结石君”会悄然而至。

“结石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胆结石,是一种外科常见的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近些年来随着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胆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并在女性中多见,目前我国人群中胆结石的发病率约为10%。

辨清胆结石症状及时就医

胆结石的形成原因复杂,且与多种因素有关。

胆汁主要由肝细胞分泌,主要成分是水、胆汁酸盐、胆固醇、磷脂和胆红素等。胆固醇不溶于水,而胆汁中的胆盐和磷脂形成的微胶粒可包裹胆固醇,将其溶解在胆汁中,使得胆固醇不易析出形成结石。但是,如果胆汁中胆固醇过多而浓度明显增高,超出胆盐、磷脂微胶粒的溶解转运能力时,胆固醇就容易沉淀析出形成结石。再者,胆囊功能异常,比如收缩排空功能减弱,使得胆囊内胆汁淤滞可促进胆固醇结晶聚集而形成胆结石。

多数胆结石患者平时没有身体不适的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存在胆囊结石,称为无症状胆结石。

胆结石的典型表现是胆绞痛,通常是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卧床休息体位改变时发作,表现为右上腹或上腹部阵发性疼痛,或持续疼痛伴阵发性加重,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

有些胆结石患者仅表现为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如上腹部隐痛,或有饱胀不适、嗳气、打嗝等,常被误以为是“胃病”。严重的胆囊结石甚至可发生胆囊穿孔、梗阻性黄疸、胆源性胰腺炎、胆囊癌等。

胆结石不一定手术治疗。要视情况而定。胆结石患者若无明显症状,且结石小于1.0厘米,建议定期复查肝胆超声,半年一次。

对于有胆绞痛症状反复发作或合并有并发症的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外科治疗的最佳选择,它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不复发等优点。

若胆囊结石数量多,或结石大于1.0厘米,或出现胆囊萎缩、胆囊壁钙化,或合并慢性胆囊炎,或合并胆囊息肉大于1.0厘米等,这些情况即使患者没有症状,也需要积极就诊进行手术治疗,以避免病情发展出现胆囊穿孔、胆囊癌变等严重情况。

因此,对于需要行外科手术的胆结石患者最好是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彻底解除胆囊病变和结石复发。

对胆囊切除术的认识误区

有些人对胆囊切除术存在认识误区,往往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胆囊有负责储存胆汁和帮助人体消化的功能,有人担心切除胆囊后机体不能分泌胆汁并引起严重的消化不良。人体的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的,而胆囊只是暂时性贮存并浓缩胆汁的一个“小仓库”,肝脏每天分泌胆汁约800~1200毫升,其中一部分被浓缩后贮存在胆囊内,其余的胆汁排入肠道内。所以胆囊切除后对肝脏分泌胆汁没有什么影响,而且术后胆总管可有代偿性扩张,起到部分胆囊贮存浓缩胆汁的作用。并且,当有结石形成时,多数患者的胆囊已同时存在功能上的异常,因此,胆囊结石患者在切除胆囊后对正常的消化功能影响不大,术后患者可早日恢复日常饮食,如进食鸡蛋、肉类、豆腐、牛奶等。

有人担心胆囊切除后胆管内容易形成结石。对于肝外或肝内胆管结石,多为胆色素混合结石,胆管结石和胆囊结石两者的结石成分及形成机制均有明显不同,故胆囊切除并不会增加或促进胆管结石的形成;相反,胆囊切除后消除了胆囊结石形成的场所,从而可大大减少胆结石由胆囊坠入胆总管而引起继发性胆管结石的风险。

还有人说胆囊切除后容易发生结肠癌。对于胆囊切除与结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是很久以前的一个错误观点。最新发表在消化系统国际顶级医学期刊上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胆囊切除并不会对结肠癌的发生产生影响;相反,胆结石病本身则会增加右半结肠癌的发生率。由此可知,目前的权威研究结果已推翻了既往对胆囊切除的错误认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