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呆有益健康?你有多長時間沒好好發呆了?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

在學校上課時,明明兩隻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黑板,心卻早已遊離到九霄雲外,從你呆滯無神的眼神裡,老師一眼便能看出:你走神了。寫作業時,面對一道難題你百思不得其解,下一秒卻在想:晚飯吃什麼?

愛發呆、容易走神,聽起來總是負面的,我們總是聽到"分心有害"的論調。老師總是叮囑你不要走神,父母也會告誡你事事專心,專心致志並不難,但愛發呆、走神的人,真的難以走向人生的巔峰了嗎?

發呆有益健康?你有多長時間沒好好發呆了?

1、什麼是發呆?

發呆是人的大腦對於外界事物進行調節的一種應激反應,在心理學中,走神、發呆、分心等一系列概念又被稱為“心智遊移”,簡單地說就是,這種精神活動與當前的任務無關,並且不受大腦控制。有研究表明,在我們意識清醒的狀態下,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心智遊移,必須承認的是,我們的大腦確實無法一直專心致志。

此外,心理學家甚至還發現,走神越多,創造力越強。

當我們走神時,我們的思想沒有按照既定路線,走那條大多數人走的有限的路,而是選擇在浩瀚的未知領域另闢蹊徑、隨機遊走,如果運氣夠好,還能發現隱藏的思想寶藏,生出智慧的火花,靈感乍現就是這樣來的。

發呆是一個人暫時卸下壓力、平息混亂、淨空心靈、找到內心最真實的聲音與勇氣的絕佳途徑。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智慧和勇氣,正得益於這種“情不自禁”地發呆。

2、走神的時候,也是解決問題的時候。

周國平曾這樣描繪其發呆的情境:“發呆是一個人從周圍的世界抽出身來,回到自己,回到更深邃的存在。在發呆的時刻,我們調整情緒、修復心靈、積累感覺、醞釀思想。”於是,好的創意、思想便容易產生。

端午節和大學同學小聚,她是一位小學老師,在聊天中我們說起輔導孩子寫作業的問題。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些作業雞飛狗跳,輕者傷心傷肝,重者腦於血住院,這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但仔細想想,我們這代人上學的時候,似乎並沒有太多的家長咬牙切齒和老師耳提面命,乘法口訣裡九九不等於四十五,三加二也不等於七,輔導作業也還沒有這麼難。同學告訴我說:“不是現在的小孩變笨了,是他們根本就不再思考了”。

發呆有益健康?你有多長時間沒好好發呆了?

我們小時候,沒有手機電腦遊戲機,無聊的時候玩玩泥巴、跳跳繩、發發呆,我們愛玩、敢做、會思考,為了玩得有趣想盡辦法,動手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基本的思考能力還完好保存著。如今各種各樣高端的電子設備充斥在各家各戶,三歲的孩子能操作電腦遊戲,五歲的孩子會刷抖音。

屏幕的介入,阻礙了孩子們思考、感知世界的能力,當這些畫面足夠吸引人,孩子們的目光和思想則完全被屏幕上呈現出的畫面牽著走,他們不發呆,腦海完全被屏幕裡的東西佔據了。一個成年人尚能怒刷兩小時抖音而不自知,何況是沒有自制力的三歲小孩?他們正在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手機確實不錯,它讓大家再沒有了無聊的時間,但是也消除了那些因無聊而產生的偉大。

3、當我們發呆時,我們在想什麼?

發呆是創意誕生的時刻。白巖松在一檔節目中引用臺灣教授陳鼓應的一段話說:“現在的人獲取知識太容易了,他們產生了一種錯覺,覺得自己擁有了知識便擁有了智慧。”這段話,醍醐灌頂。現代人多識少智,以為自己無所不知,其實只是獲得了知識而已。而我們的古人,少識多智,沒有屏幕可以看,他們便抬頭仰望星空,拓展智慧。

那些因無聊而產生的偉大,敗給了小小的一方屏幕。

發呆有益健康?你有多長時間沒好好發呆了?

曾有人問:“為什麼中國出不了喬布斯?” 與其說中國出不了喬布斯,不如說是因為喬布斯獨特的生活與成長經歷造就了他的成功。在喬布斯唯一授權的傳記中,喬布斯把對事物專注的能力和對簡潔的熱愛歸功於他的禪修:“禪修磨練了他對直覺的欣賞能力,教他如何過濾掉任何分散精力或不必要的事情,在他身上培養出了一種基於至簡主義的審美觀。”據說,在他的辦公室裡有一個專門用來參禪的坐墊,每次決策前,喬布斯都會閉目靜坐。

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會發呆也是一種智慧,我們也不妨放下手機,靜坐、發呆、思考。希望那些漫遊的思維,能帶你探索廣袤無垠的宇宙,帶你碰撞出創意的火花,帶你感受思想遨遊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