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增厚、卵巢囊腫...乳癌治療婦科問題如何“解”?

隨著乳腺癌生存率的提高,多數患者以慢性病的狀態長期生存。乳腺癌治療隨訪期間伴發婦科相關疾病較為常見,應引起臨床重視,加強對婦科相關問題的預防與管理。

本文對乳腺癌治療隨訪期間伴隨子宮內膜病變、卵巢病變、子宮肌瘤及宮頸病變的發生情況、篩查與管理進行了探討。

1子宮內膜病變

子宮內膜病變主要包括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息肉和子宮內膜癌。目前有關乳腺癌與子宮內膜病變的研究,多集中在乳腺癌輔助內分泌治療,尤其是他莫昔芬對子宮內膜的影響方面。

他莫昔芬是一種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既有激動性又有拮抗性,在乳腺組織表現為「抗雌激素」作用,是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患者的一線輔助治療藥物。

然而,他莫昔芬在子宮內膜表現為「擬雌激素」作用,因此,乳腺癌患者採用他莫昔芬治療伴發子宮內膜病變,成為臨床醫師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1、乳腺癌伴隨子宮內膜病變的「監測」

陰道超聲監測,是評估子宮內膜的一線影像學檢查。

  • 對於絕經前女性,異常子宮內膜厚度沒有標準的閾值,其內膜厚度隨月經週期發生變化,從卵泡早期的4mm到黃體期可達14~15mm;
  • 對於絕經後女性,如果沒有進行絕經激素治療,子宮內膜厚度應≤4mm;
  • 對於接受他莫昔芬治療的乳腺癌患者,通常表現為子宮內膜線增厚,目前尚無明確的界限區分正常與病理性子宮內膜厚度。

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指出,如果發現內膜異常或出現異常子宮出血,應進行子宮內膜活檢。宮腔鏡檢查能夠使醫師在直視下觀察宮腔內膜並取材活檢,已廣泛用於子宮內膜病變的診斷。

2、子宮內膜「息肉」的管理

大多數子宮內膜息肉沒有症狀,惡性風險很低,且高達25%的內膜息肉可以自然消退,特別是直徑<10mm的小息肉。對於無症狀的小息肉患者,可選擇隨訪觀察。

  • 症狀性息肉(多數表現為異常子宮出血);
  • 息肉的直徑>1.5cm;
  • 多發息肉;
  • 存在子宮內膜增生或子宮內膜癌風險因素,如使用他莫昔芬的患者;
  • 絕經後女性。

首選手術方式為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

3、子宮內膜「增生」的管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修訂版,子宮內膜增生分為2類:子宮內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增生,子宮內膜「伴」不典型增生。

對於應用

他莫昔芬治療的乳腺癌患者,由於內膜進展為不典型增生的風險增加,應重新評估其應用他莫昔芬進行治療的必要性,尋求替代治療方法,並進行多學科會診,採取相應治療措施。

  • 口服孕激素(乳腺癌患者不宜選用);
  • 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目前尚缺乏大樣本數據證實其不會增加乳腺癌復發、死亡率,並不推薦常規應用,需謹慎選擇。

手術治療方式為全子宮切除術,不建議行內膜切除術。對於無生育要求的女性,在下列情況下可考慮手術:

  • 隨訪過程中進展為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
  • 子宮內膜增生再次復發;
  • 藥物治療12個月以上無組織學緩解;
  • 持續的異常子宮出血;
  • 不能定期隨訪或治療依從性差的患者。

對於乳腺癌伴隨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14%~30%可發展為子宮內膜癌,無生育要求患者,全子宮切除術是首選治療方式。

4、子宮內膜「癌」的管理

其治療原則是以手術為主,輔以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

2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其確切病因不明,肌瘤好發於生育年齡,絕經後萎縮或消退,提示其發生可能與雌激素、孕激素有關。

1、乳腺癌伴隨子宮肌瘤的管理

子宮肌瘤生長緩慢,惡變率低,無症狀的小肌瘤對月經、生育及健康均無影響。

乳腺癌患者子宮肌瘤的處理應根據年齡、有無症狀、肌瘤的部位、大小及數目、生育要求和全身情況以及乳腺癌輔助用藥等綜合考慮,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1、對於無症狀的子宮肌瘤,可採取定期隨訪觀察,一般每3~6個月隨訪一次。

2、若出現月經過多、壓迫性症狀(如尿頻、便秘等)或肌瘤明顯增大者,應行手術治療

3、對於乳腺癌術後服用內分泌治療藥物期間發現的子宮肌瘤,由於藥物對子宮肌瘤的作用尚不確定,可以在嚴密監測下繼續內分泌治療

常用藥物包括:

①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如戈舍瑞林、亮丙瑞林)。

② 米非司酮。米非司酮為抗孕激素製劑,可使子宮肌瘤組織缺氧、變性壞死以致肌瘤體積縮小。

注意 乳腺癌不是米非司酮的禁忌證。有關米非司酮與乳腺癌的實驗研究還發現,米非司酮可抑制三陰性乳腺癌細胞的生長。

3卵巢病變

乳腺癌患者出現的附件區包塊主要來源於卵巢,包括良性和惡性病變,其中良性病變以單純性卵巢囊腫最常見,惡性病變包括原發性卵巢癌和乳腺癌卵巢轉移

1、卵巢囊腫

卵巢囊腫的處理應根據患者年齡及乳腺癌類型、附件腫塊性狀、有無併發症以及惡性腫瘤的疑似程度而定:

  • 對於超聲提示單房性囊腫且囊腫較小、腫瘤標誌物正常者,建議採取持續性監測
  • 絕大多數乳腺癌伴發卵巢囊腫發生於育齡期患者,其中部分為功能性卵巢囊腫,多為單側,壁薄,直徑≤5cm,觀察2~3個月可自行消失

需要

手術干預的超聲形態學包括:囊腫持續存在且大小超過5cm;雙側性;多房且分隔較厚(>2~3mm);混合性包塊含有實性或乳頭狀成分,特別是彩色多普勒提示其中存在血流信號。

對於在他莫昔芬治療乳腺癌過程中發生卵巢囊腫的患者,除了密切觀察外,暫時停服他莫昔芬使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也是較為合理的治療方法。

同時,他莫昔芬誘發卵巢囊腫與絕經狀態有關,服用他莫昔芬期間,仍有月經的乳腺癌患者,發生卵巢囊腫的風險高達58.33%,這與絕經前後的卵巢對性激素的反應差異有關。

2、卵巢癌

乳腺癌伴發原發性卵巢癌,多見於遺傳性乳腺癌卵巢癌綜合徵。乳腺癌卵巢癌綜合徵,是由於BRCA1/BRCA2基因突變導致的。

BRCA1/BRCA2突變,使乳腺癌患病風險增加至50%~80%,卵巢癌患病風險增加至35%~46%。

3、卵巢病變的「篩查措施」

BRCA1/BRCA2基因篩查及臨床篩查。臨床篩查內容包括:病史、婦科檢查、盆腔超聲、核磁共振和腫瘤標誌物等。

篩查的主要目的是早期發現卵巢惡性腫瘤,乳腺癌術後隨訪過程中應特別警惕卵巢癌發生的可能,尤其是對於未婚、未育、乳腺癌遺傳病史、三陰性乳腺癌患者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的乳腺癌患者,更應關注。

4宮頸病變

宮頸病變包括宮頸上皮內病變和宮頸癌,人類乳頭瘤病毒是主要致病因子。

1、乳腺癌伴隨宮頸病變的篩查

乳腺癌生存者宮頸病變的篩查參照常規篩查流程,遵循“三階梯”診斷程序,即細胞學(人類乳頭瘤病毒檢測)、陰道鏡及組織病理學檢查。

2、宮頸上皮內病變

宮頸上皮內病變分為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和原位腺癌

60%的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可自然消退,處理上可採取隨訪觀察,每12個月複查細胞學和人類乳頭瘤病毒聯合檢測,2次檢查均陰性者轉為常規篩查。

若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持續≥2年,可繼續隨訪或選擇局部消融治療與診斷性宮頸錐切術。

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應行宮頸錐切術;對於經宮頸錐切確診、年齡較大且無生育要求者,也可行全子宮切除術

原位腺癌,是宮頸腺癌的癌前病變,應積極治療,可行全子宮切除術,或行宮頸錐切術並應長期隨訪。

3、宮頸癌

總原則為採用以手術和放療為主,化療為輔的綜合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