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究竟是作秀还是新的养老模式?你是怎么看?

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究竟是作秀还是新的养老模式?你是怎么看?

乡下老人进城养老已很寻常,可您听说过城里人寄住乡下村民家养老吗?

目前,江苏南京已经有社区和医院正在运营这种“城市人退休后寄养农家”的新型养老模式,

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究竟是作秀还是新的养老模式?你是怎么看?

01

保姆接雇主,退休老人再下乡

在江苏省南京市徐慕社区杨家村一幢农家小楼门前,一块“养老示范户”的标牌特别醒目。这户人家的主人叫童道云,今年45岁,在城里做保姆,是村里第一个把城里的退休人士接来自家养老的,城里的这一位老人已经跟随她生活了4年。

小楼外的院子里面特别布置过,不仅种了花,还摆了不少盆景、园艺,四周木栅栏围着,门口还有一方池塘,水质清澈,一派田园人家的风光。

城里来的人姓盛,家住雨花台区,2012年得了脑中风,老伴早在几年前就去世了,由于生活不能自理,盛老长年住在医院,但昂贵的住院费令她承受不起。

2013年4月,童道云在省第二中医院做陪护时,了解到老人的遭遇后十分同情,就问老人愿不愿意跟她到乡下去生活,老人非常乐意,没想到这一住就是4年。

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究竟是作秀还是新的养老模式?你是怎么看?

02

告别背井离乡,依然照顾一家老小

村民杨祥珍8年前在南京五台山峨嵋岭一户人家做保姆,照顾一对年迈的老年夫妇。2013年老爷子病故,对老太太打击很大。而这时杨祥珍家里有事便提出了辞职,要返回杨家村,老太太一下子没人照顾了,子女要给她另请个保姆,老人不肯,说祥珍照顾得好,已经离不开她。

祥珍被老太太“粘”得没办法,便把老太太接到了自己家中。“我因为照顾得好,现在每月报酬高达6000元,比我老公挣得都多。”杨祥珍自豪地说。

没想到新型的“养老家”,为村民增收致富打开了一条新路径。徐慕社区党总支书记朱为国说,杨家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产业匮乏,村民就业增收一直是个难题。

把城里老人接到家,做些自己擅长的家务活,为老人提供日常照顾和亲情关怀,足不出户就能赚钱养家,既照顾了老人,也不耽误照顾自己家庭。时下农村多数村民盖起了楼房,年轻人进城务工,在城里买了房子,乡下不少房子闲置着,刚好可用来发展养老事业。

03

江苏省老年医院院长许家仁说,村民需经专业培训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杨家村和南京江宁沐春园护理院的养老管理、医疗护理资源也做好了对接,护理院全科医生负责每周巡诊,提供常规检查及健康宣教。

另外,江苏省老年医院也安排心脏科、内分泌科、老年专科等专家上门巡诊,如有需要可以立即安排转诊。

规范村里“养老家”的运行,社区专门制定了“乡村养老规范化管理手册”,就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规范、收费标准和满意度考核等作了明确规定。

在城市里困顿了大半辈子的人,往往都对乡间生活怀揣向往,希望能在晚年时放下忙碌的工作去感受自然、探索内心。偶尔一次的往返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带来的更多是舟车劳顿的疲惫,而举家搬迁到农村又会对子女的发展造成阻碍。

从城市逃离的老人在农村可以过上与往日截然不同的生活——种些菜,养几只鸡,呼吸着乡间田园的清新空气,推窗再也不是令人压抑的高楼大厦钢筋水泥,而是绿意盎然的青山、清澈纯净的秀水。

和睦友好的村庄模式还能为这些老年人带来交流空间和玩伴,推门走几步就能跟邻家老人聊聊天,不像在城市时家家户户大门紧闭。

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究竟是作秀还是新的养老模式?你是怎么看?

城市老人寄养农家”是崭新的养老模式,值得尝试和推广

让乡下来的保姆带着雇主家的老人回乡,既满足了老年人乡村生活的愿望,又减轻了保姆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的生存压力。

双赢的局面带来市场,造就新的养老模式,相信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养老行业将会是未来的朝阳行业。

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究竟是作秀还是新的养老模式?你是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