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民间故事丨梅山那来自唐朝的“酒”事

梅山是将军故里金寨县的城关镇,象一颗名珠座落于史河之畔。据清代乾隆《霍邱县志》载“城南二百里有梅山,俯临史河,有岩濒水,俗称张果老钓鱼台。”清嘉庆《固始县志》记有诗人以《舟中看梅山》为题咏梅山:

“半在巅兮半在涯,

南枝偏许占春华。

长临流水芬魂冷,

时伴清风素骨斜。

皓月溶溶笼瘦影,

寒烟幕幕护香车。

扁舟饱领东皇趣,

不数孤山处士家”。

梅山这个地名的由来,这中间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呢。

金寨民间故事丨梅山那来自唐朝的“酒”事


传说,唐朝末年,藩镇兴起,与朝廷长期争权斗争。同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整个社会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公元875年,曹州冤句人(今山东荷泽)黄巢趁机在北方揭竿而起,举兵反唐,人称冲天大将军。


在唐军强大势力的镇压下,起义军不幸受挫,于是黄巢就率兵转战大江南北,与另一路农民起义军王仙芝的队伍相约联军攻打河南。一路上遭遇唐军的围追堵截,起义军的队伍十分困乏,很想找一个理想的地方休整。


金寨民间故事丨梅山那来自唐朝的“酒”事


这一天,黄巢行军到了一处山青水秀的地方,见此处林茂草青,水源充足,就下令大军安营扎寨。起义军们在此地操练兵马,演练队形,养兵蓄锐,好一派兵强马壮的气象。

一天,黄巢站在山上正在观看队伍阵形,见到一个放牛的老头在一块大石头上暗自垂泪,心里纳闷,于是叫人去把他喊来一问详细。

老人见了黄巢说:“将军有所不知,我们这里虽然山青水秀,可是这山中却还有土匪恶霸,见大将军神威都躲了起来,时不时的出来抢惊。前几天我的牛就被土匪们抢去了好几头,俺们百姓的日子可该怎么过唉。”

黄巢性格嫉恶如仇,见这老大爷白发斑斑,衣不遮体,更是气上心头,急传军令,下令义军进山,首先歼灭了土匪,后又镇压了恶霸,并把所得财产分给了村民。

村民们见此纷纷投军,起义军的力量一时又增强了。唐军见起义军的力量日渐壮大,恨怕不已,逐召集重兵把黄巢义军团团包围。

黄巢一眼就看穿唐军想把自己困住,于是率兵突围,冲锋了几天都未能冲出包围,反到损兵折将。

一连数日,唐军在营中垒灶生火做饭,并日夜叫喊着饮酒作乐。黄巢见唐军高悬免战牌,只围不攻,目的想把自己困死,而起义军已经断粮数顿,只靠一些野菜稀粥果腹,久不得脱,心急如焚。

金寨民间故事丨梅山那来自唐朝的“酒”事


一天夜里,黄巢坐卧不宁,正在帐中看着烛火,踱来走去的想着退兵之策。帐外 亲兵禀告说有人夜访将军,说有退兵之计。

黄巢喜出望外,见来者正是放牛老汉。他大步上前握住老汉的手,忙问有何退兵良策。

放牛老汉说:“将军军纪严明,为百姓除害,现有将军有难,军中断炊,我们无以为报全村老少把有粮食都拉了过来,给将军救急”。

黄巢说:“老人家,你的心意我领了,但此刻你一村之米只能解我军的一时之急,哪能解我军的围困之难呀,唉……”

老汉上前说:“将军别急,请听老汉细言”。于是上前附耳对黄巢说,如此这般……

一连几天,唐军见起义军的营中安安静静,他们在阵前一边杀猪喝酒,一边大声笑骂,说义军们都饿的说不出话了,仿佛再过两天义军就不战而亡,如探囊取物一般。

第二天天刚刚亮,唐军的哨兵见义军的营地上一片白茫茫如下雪一般,急忙向大营报告,唐军们再仔细一看,呵,这山坡上,道路边白茫茫一片竟然是大米,唐军见此,料想起义军的粮草充足,再这样围下去,反而自已的军粮亏空了。于是在一个月里风高的夜里灰溜溜的撤军了。

后来,人们就把这片山青水秀的地方称为了米山,经过世代的相传,后谐言为梅山。到了现在,史河两畔的石壁上还有的岩石裂纹如朵朵梅花,人们传说是当年撒的白米化入石中,就象白色的梅花一样。

金寨民间故事丨梅山那来自唐朝的“酒”事

动图

唐军撤走后,村中百姓把撒在路上和山坡上的大米收集起来,由于有沙,只能清洗后加入酒曲酿成几十缸当地的米酒,就是金寨小吊酒前身,送给起义军。起义军休整月余,喝了当地的米酒,士气大振,在黄巢率领下,纵横天下,杀富济贫,最终攻入唐都长安。

金寨民间故事丨梅山那来自唐朝的“酒”事


黄巢豪情勃发,挥豪写下: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金寨民间故事丨梅山那来自唐朝的“酒”事


更多金寨资讯趣事清关注头条号(视觉金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