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不教拼音、算術、認字,一年級卻要匆匆一遍過怎麼辦?

幼兒園不教拼音、算術、認字,一年級卻要匆匆一遍過怎麼辦?

時常有家長諮詢:

公立幼兒園什麼也不教,小學一年級拼音和二十以內的加減法都只是快速過一遍,怎麼辦?

這些家長的焦慮不無道理,有過來人現身說法:

我女兒當初就在我們縣上的公立幼兒園,幼兒園裡經常舉辦各種活動,孩子參與性很高,真的是無憂無慮地玩三年。

等上了小學一年級以後,我傻眼了。小學一年級直接就開始了書寫漢字,練習寫話,我女兒呢,除了能歪歪扭扭地寫下自己的名字,會寫1—10,其他一問三不知。別說寫話,連字都不認識,數學起點也很高。我越來越發現:女兒和同齡的孩子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差距,班裡很多小孩已經完全掌握了拼音,會算20以內的加減法,會抄寫作業,會認很多很多的漢字。之前一位同事對我的育兒觀提出建議:孩子大班要練字呢!否則小學可能有點吃力,我還暗自嘲笑對方過時的老土教育。

結果就是,女兒的小學前兩年的學習非常吃力,我們大人也是受盡煎熬。很多次的家庭矛盾都是因為女兒的學習引發的。這邊,爺爺奶奶抱怨孩子管的太嚴,沒有自由時間。那邊,我和丈夫盡心盡力,迎頭敢追,可是,前邊的窟窿,補起來談何容易?不止一次地連連哀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閱讀至此,我猜許多反對學前認知的家長已經開始動搖,甚至開始焦慮。而從中班,甚至小班就開始緊抓孩子學業的家長則會偷偷鬆口氣。為自己的英明決斷暗自慶幸。在這裡。小編不想評判誰對誰錯,也不想吐槽我們國內的教育體制。畢竟環境不會變,能變的只有我們人的認知,思維和決策。但我很想和大家分享幾點內容,希望通過我的分享,各位家長都能放下焦慮,對孩子的早期教育,認知教育有一個科學合理的安排:

1.一種現象

一年級

幼兒園不教拼音、算術、認字,一年級卻要匆匆一遍過怎麼辦?

二年級

幼兒園不教拼音、算術、認字,一年級卻要匆匆一遍過怎麼辦?

三年級

幼兒園不教拼音、算術、認字,一年級卻要匆匆一遍過怎麼辦?

如果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已經學過了簡單的算術,拼音,並認識了很多漢字,那麼他在小學一年級的學習就會非常輕鬆。甚至可能輕鬆到即使他不做作業也可以拿到班裡數一數二或者中等偏上的好成績。這是個好現象對不對?不見得!有一部分家長表示,孩子上二年級之後,成績會開始下滑,等到三年級,甚至還有可能出現厭學情緒。

幼兒園不教拼音、算術、認字,一年級卻要匆匆一遍過怎麼辦?

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現象呢?很簡單,孩子學齡前接受認知性教育,上一年級之後會發現老師所講內容自己都學過,從而失去學習興趣,掉以輕心,不認真聽講。當然,憑藉之前的知識儲備,他的成績可能並不會出現什麼問題。但是,因為在一年級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到二年級知識儲備已經消耗差不多的時候,他便容易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感覺學習吃力,成績自然也會隨之出現下滑。等到孩子的成績越來越不好,被老師和家長說教越來越多的時候,甚至還有可能出現厭學情緒,這個時候,可怕的“三年級現象”就出現了。

2.兩個敏感期

“數學邏輯敏感期”

“書寫閱讀(符號)敏感期”

0-6歲的孩子主要以感覺學習為主,孩子需要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等各個感覺系統接受豐富的感覺信息,來促進大腦網絡連結與發展,實現“感覺——動作”組合,也就是感覺統合的流暢運作,如果非要強硬地讓他們長時間安靜坐在一處,乾巴巴地看著或讀著揹著單調的漢字或數字,不但不容易理解吸收,更不利於感覺統合的發展。這也是我們不建議讓孩子在學齡前接受過度認知的原因所在。但有一種情況是例外的,那就是孩子剛好進入了適宜認知的敏感期。

幼兒園不教拼音、算術、認字,一年級卻要匆匆一遍過怎麼辦?

比如,五六歲的孩子,或早或晚,都會進入兩大敏感期,一個叫“數學邏輯敏感期”,一個叫“書寫閱讀(符號)敏感期”。進入數學邏輯敏感期的孩子,會對數字、數量、數名產生濃厚興趣,而進入書寫閱讀(符號)敏感期的孩子則會對識字、拼讀、認識符號等產生興趣。這時候孩子的興趣,是自發的,也是順應感覺統合發展規律的,所以,父母完全不必加以阻止。相反,給孩子提供數數、計算、閱讀繪本等,更有利於孩子吸收環境中有利於其順利度過敏感期的特質,掌握相關技能。

簡單來講一句話:父母不應強制孩子接受認知學習,但正常的敏感期現象,父母應該鼓勵並支持。

3.三點建議

六歲之前做好這三點

提升兒童學習力

在人生的頭二十年,我們幾乎都處在學習階段,但是,大家必須要清楚,人類學習最重要的並不是知識,知識只是一種工具,如何吸收、消化和使用知識才是學習的能力,學習能力是身體感官、神經組織和大腦之間的互動。

身體的視聽嗅味觸及前庭、本體等感覺系統,通過末端神經組織、中樞神經及分支,把信息傳入大腦的各功能區,叫做感覺學習;大腦把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做出反應,再通過神經組織,指揮身體感官的動作,叫做動作學習。感覺學習和動作學習不斷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感覺統合

特別是在六歲之前,大腦就是一部感覺處理的機器,對於事物的感受也主要來自於對單純的感覺的印象,而並沒有什麼較高層次的物質屬性或特徵等方面的概念。此時他的智能發展所依賴的,就是感 覺!通過親身接收各種感覺刺激,順應性地做出各種肌肉及運動型的動作反應,而很少做出心智型的反應。只有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感覺—動作”的良好組合不斷髮展,更多的複雜的心智和社會反應才會逐漸取代經由遊戲,活動,談話當中形成的簡單感覺統合,為讀書,寫字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所以,在六歲之前讓孩子放開了玩,玩的豐富,玩的開懷,絕對沒有錯。但為了提升孩子的學習力,為孩子的小學奠定基礎,下面這些事,提早做也絕對沒壞處:

1

加強感統能力,奠定學習基礎能力

舉例:

1.騎腳踏車、攀爬架子、雙腳跳、單腳跳、跳繩等活動,促進肌肉張力正常,令孩子上課期間坐姿標準,不垂頭,駝背;

2.翻跟頭、側滾翻、滑滑梯、盪鞦韆等活動,有助於前庭系統成熟,令孩子上課期間精神十足,坐得住。

2

開發優勢手,加強學習效果

舉例:

1.通過觸摸玩具和遊戲,令孩子的雙手辨識能力更強;

2.通過拋接球、拍球、摺紙、玩橡皮泥等,讓孩子的手臂、手肘、手腕、手指關節更靈活靈巧。

3

強化視聽知覺,讓學習順其自然

舉例:

1.多讓孩子聽故事、學唱兒歌、學說故事、聽廣播節目等,強化聽覺記憶能力;

2.多讓孩子玩走迷宮、拼圖等遊戲,增強孩子的視覺判斷、視覺空間感的能力。

備註:以上舉例僅供參考,更多更系統地兒童學習力、專注力、記憶力、語言等基礎能力的訓練方案,請加入老嶽講感統家庭訓練班獲取!

總而言之,觸覺、本體覺決定著孩子的學習狀態,視聽知覺決定著孩子的學習接收能力,前庭覺決定著孩子對所學內容最終的消化吸收。要想孩子上小學之後愛學習,會學習,學得好,前期的感覺統合基礎必須要打好。否則,就算通過早期的過度認知強行記住了某些認知內容,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遲早會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

- The End -

↓↓↓免費做感統測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