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的更替和地主有关系吗?

指间烟云如我一瞬


封建王朝的更替和地主阶级有密切关系,封建王朝的更替就是一批新的地主代替了另一批旧地主;可以说,封建王朝的更替就是地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是国家机器的自我调整。在一次次封建王朝的更替和调整中,地主阶级越来越成熟,国家机器也越来越完善。封建王朝前期的更替和调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封建王朝后期的更替和调整则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地主阶级既是攻坚王朝的建立者,也是封建王朝的改革者,更是封建王朝的埋葬者。

地主阶级建立了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是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

从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来,封建社会就逐渐取代了奴隶社会,地主阶级逐渐取代了奴隶主阶级成为了国家的统治者和社会发展的掌控者。自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并建立秦朝一直到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为标志的清政府的灭亡为止的2000多年中,地主阶级一直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

在封建王朝主宰中国的2000多年中,地主阶级控制了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社会的一切方面。地主阶级的利益就是封建王朝的利益,封建王朝必须服从于地主阶级的利益需求;一切不符合地主阶级利益的社会因素都被改造,一切不符合地主阶级利益的措施都被废止。按照地主阶级的意志,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建立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模式,思想上则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军事上则是逐渐形成了文官控制武将的局面。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控制了封建王朝的一切,是强力的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封建王朝更替的主要原因。

封建王朝是建立在土地上的王朝,土地是封建王朝存在的基础。中国发展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而小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土地。从经济意义上说,封建王朝的存在必须依赖土地;从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上说,无论是农民还是地主都对土地充满了渴求。

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要求是逐步发展的,地主阶级对土地的要求则是无限的。在封建王朝建立以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会推动人口会快速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口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土地要求。尤其是在失去了开拓边疆地区的精神以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对土地的争夺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当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中的大多数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以后,就意味着这个封建王朝的大多数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生活水平的下降和饥饿一定会导致农民起义;出于农民起义不断打击下的封建王朝一定会灭亡。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会导致封建王朝的更替。

地主阶级的改革只能暂时缓解社会矛盾,无法触及封建社会的本质。

封建社会的末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目的会采取一些措施缓和阶级矛盾。因此每个封建王朝就出现了所谓的改革,例如北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但这些改革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因为改革中的措施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王安石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改革者从本质上说仍然是地主阶级的一员,所以其采取的措施虽然有可取之处,但仍不能超脱封建主义的范畴之外。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主义,那么改革只能是表面的,这些表面的措施也只能临时性的解决一些细节问题;细节问题的解决只能延缓封建王朝的灭亡。不能认识到封建社会本质的改革是无法解决封建王朝更替的循环怪圈的。

地主阶级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封建社会最终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取代。

经历了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以后,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走向了衰落。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的是地主阶级的拒绝学习。已经完成了对整个社会的控制的地主阶级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拒绝与世界上其他文明进行交流和学习;这就是中国逐渐的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任何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势力,最终会被历史所淘汰;落后于世界的清政府被淘汰了,拒绝对外开放与学习的地主阶级也被淘汰了。

资产阶级是比地主阶级更先进的一个阶级,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远远超过地主阶级。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的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发展,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各方面都超过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先进,资本主义经济比小农经济先进,人文主义思想比儒家思想先进,比冷兵器军队先进;总而言之,资本主义全面领先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必将取代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只是封建王朝崛起的表面现象,生产力才是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的确是地主阶级的贪婪和腐败导致的。地主阶级的贪婪不仅破坏了小农经济,还导致了政府的政治腐败和黑暗,这种腐败和黑暗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农民起义的发生,农民起义又会推翻封建王朝。因此,的确可以认为地主阶级导致了封建王朝的更替。

从实质上说,推行封建主义的封建王朝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导致封建王朝更替并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任何社会的存在必须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如果统治者能够不断的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那么这个社会就会一直生存下去;反之,则会灭亡。也就是说,封建王朝之所以灭亡的最本质的原因是其建立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违背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

总之,地主阶级的确是封建王朝不断更替的表面原因,地主阶级对王朝的更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决定封建王朝循环的根本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


历史纬度


这个问题我来发表一下我的看法,既然说到了地主就必须要说一下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制度了,它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战国时期开始正式确立,随着时间的发展虽然朝代一直更迭,但是封建土地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一共有三种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为什么封建时期封建土地制度没有消亡

这是因为只要封建国家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就能够为皇族的奢侈生活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保障~最重要的是为封建王朝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真香)。

可以这么说在封建社会土地就是积累财富的资本,除了国家拥有大量的土地之外,拥有大量土地的就是地主阶级了。


地主说白了就是当时的富人阶级,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并出租给农民用来剥削他们,虽然人人都痛恨地主,但是它也是当时人人向往的社会角色。

他们有钱有势(毕竟靠土地就是发家致富的资本),再加上同时期富人阶级还是比较少见的,因此很容易可以跟国家官员建立关系,这样一来,国家官员可以得到钱财,地主阶级可以让子孙进入上流社会,也算各有所需了。

更为重要的是地主阶级有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使得地主阶级跟同龄人相比拥有了很大的优势,也是国家官员的最佳候选人阶级。不管是论经济优势还是论文化,地主阶级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必不可少的一个阶级。


而地主阶级不可能无限扩大,因为这势必会影响皇族的统治

地主阶级的逐渐发展势必会引发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矛盾激化会导致国家出现战乱,而这也会引发封建王朝的衰落,这也是封建统治者不想看到的。

因此,合理的协调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是每个封建统治者不能忽视的问题

所以总得来说,皇帝在政治上依靠扎根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地主阶级治理天下,从而使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势壮大,进而破坏国有土地和农民根本利益。结果是破坏了国家经济的根基使得国弱民贫阶级矛盾激化。

农民本身就没有实力,当农民无法忍受时,唯一的翻盘点就是推翻现有国家政权,说白了中国的每个封建王朝都无法彻底解决地主土地所有制对国家土地和农民土地的蚕食、兼并问题 所以,地主阶级让封建王朝统治者又爱又恨。


汤姆猫谈历史


有关系,顾名思义,地主是指集中了大量的土地、拥有着巨大农业生产的资料和财富的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统治阶级。它具有按封建等级制度划分的阶层。


他们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具有政治特权的世族地主、缙绅地主,他们凭借世袭的或非世袭的地位和特权,占有或强占、强买土地。他们隐瞒地产,是腐朽和反动阶层。



当一个王朝开始衰落的时候,统治者就会对地主加紧收割,向他们要钱要粮。地主只有顺从,因为他们的利益和统治集团是紧密相连的,其实统治者就是最大的地主。



这样地主的财富就会越来越缩水,他们就向农民下手,农民进一步被剥削后生活就很困难,就会引发社会动荡,最后可能演变成起义革命,从而结束一个破败旧王朝,诞生另一个新的朝代。


晨汐聊史


当然有关系。但并没有一一相对应的必然联系。

现在人一提起谁是企业主、XX主,顿感身价百倍、无比荣光,有钱人。

但在阶级斗争的年代,做为黑五类之首的地主,却是臭不可闻。至少会连累三代人,即便三代以外的远亲,也远避之唯恐不及。

所谓地富反坏右黑五类,地主排在首位呢?因为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每次改期换代,新朝都要分给农户上百亩土地,且几年内不收赋税,为的是休养生息。但慢慢发展,各种原因使一些农户被迫出买土地,甚至变成无土地的佃农。而大量的土地集中到了少数拥有千倾万倾的地主手里。他们不劳而获,亨受豪华的生活,刘文彩的庄园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贫富差距过大,一边饿殍通地,一边锦衣玉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于是激起民反,改朝换代的事也就发生了。

但历史在重复,以明朝为例,朱元璋可是苦出身的农民。初登帝位,也采取与民休养生息国策。但及至后代,仍走上兴而衰的老路。皇权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相关,是相互依存关系。只是地主名份稍低,雅称"士绅、财主"。

这种现象就是王朝兴衰"周期率"。如何突破这个魔咒,当年开国领袖和黄炎培有过彻夜长谈的"窑洞之论"。并找出了根本解决的办法,那就是让人民当家做主,政权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


晚亭与落霞同晖


古代王朝的更替可以说跟地主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进入大一统王朝社会,虽然大一统王朝都以皇权至上观念和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皇室的权利,可是无不以外大一统王朝最后都被迫更替。

夏商周到春秋和战国,再到秦汉大一统,三国魏蜀吴,西晋和东晋,南北朝并立,隋唐和五代,宋元和明清。如此多的王朝,长的有两三百年,短的也有区区几年就被迫更替,通过我们了解后不难发现一个问题,每个王朝更替之前都离不开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封建王朝时期都是以农业为主,农民自然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农民以土地为基本财富,耕地对于民众来说不单单是财富,更加是生存的根本。

了解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生产能力低下,民众不但要面临上天的考验,大灾之年也是时常发生,还要交纳税赋,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本无可厚非。可是有一个阶级出现打破了这个常规,那就是拥有众多的土地的地主,他们用武力也好,用心计也罢,最终不少民众的土地流入到他们手中。

毕竟古代王朝不能随意开垦荒地,在加上当时开荒的各种条件限制,权衡得失之下,让很多民众不得不去租种地主手中的土地。此时的民众要面临上天的考验、交纳税赋、地主的高额的租金,风调雨顺的情况下还可以勉强度日,维持人生存的基本,可是这时地主大部分以丰收之名加重租金,遇到大灾之年,民众甚至颗粒无收,这时根本无粮交纳税赋,一般封建王朝的帝王都会免去税赋并且出粮赈灾,可是地主的租金却一文不少,这样就让民众的生存遇到了威胁。

面临生存遇到威胁的时候,其实大多数民众不会起反抗之心,会想其他办法来维持生计,但是随着地主阶级压迫更加过分的时候,民众的土地失去的更多之时,阶级矛盾爆发是不可避免出现的。

阶级矛盾到不可调和的时候,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起义也就接踵而至,但作为封建王朝的帝王此时做法与民众所想差之千里,封建王朝帝王面对民众得反抗大多以武力镇压的方式去解决,或者以安抚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显然无法解决阶级矛盾的根本原因。

解决不了矛盾自然封建王朝就要面临被迫更替,更替之后人们有了土地,阶级矛盾便会得到暂时的缓解,民众也会继续繁衍生息。可历史结果却告诉我们。阶级矛盾缓解只是暂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封建王朝只是继续进入了下一个轮回。

当然一个王朝的更替有多种原因,比如帝王贪图享乐、百官贪腐、外族入侵等等原因,但是王朝更替主要原因我认为还是因为阶级矛盾激化引起的,归根结底还是统治阶级与民众阶级所产生的矛盾,造成统治阶级与民众阶级矛盾的人就是地主,所以说王朝更替与地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封建王朝土地是财富,当大量财富落入少数人手中,超越我们所熟知的二八定侓范畴,矛盾爆发也是必然。


豫北老崔


有个问题需要厘清,地主的土地是怎么来的。

原始社会后期有了部落首领,打破了原有秩序,到封建社会,就有了等级。

王宫士大夫,就有了封地,他们从税赋中得到俸禄,可他们必竟是少数,形不成地主阶级。

至少在原始社会后期与封建社会前期,机会利益均等,所有农民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虽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分化,土地的占有,有多有少。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两极分化,有穷有富。

有些不务正业的人,懒惰并染上恶习,吃喝嫖赌,游手好闲入不敷出,只好卖祖产,卖田地,这部分人没有了自己的田地,为了生存只好为他人种田,或租人土地,也就成了穷人。

而有的人,不辞辛苦勤俭持家,通过积累就成为了现在所说的‘地主’。(建国后才划分的成分)


冷眼回眸笑看花开花落


和地主没关系,主要是刁民活不下去了,不乖乖的去饿死非要闹事,

和房主也没关系,没地住你不会睡大街啊?

和医疗也没关系,活不起,你还死不起?死不死你自己找个地方埋了不就行了,

和教育也没关系,寒门不出贵子怨你吗?有钱才能得到好的教育,没钱你教育个锤子呀,


恒心守易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自秦迄清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中国基本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形态和经济模式,有的后世史家将其称为封建王朝时期。在这段时期,王朝更替,治乱循环,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封建王朝,不管立国之初多么雄心勃勃、气象万千,定下的制度多么完备,谋划的未来多么长远,长则几百年、短则几十年,终究免不了被新朝代代替的命运。其中原因耐人寻味,不同的人也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比如统治阶层的腐化渐入膏肓,最终积重难返;再如中间阶层不断坐大,直至架空朝廷,造成动荡;又如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日益尖锐,终至不可调和,等等。这些都能从一个方面解释王朝更替,也都是王朝末期所呈现出的景象。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是,在这些景象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这些王朝治乱循环的根本原因,还是要从经济方面找。

除却那些亡于异族入侵(如西晋、两宋)或臣下夺权(如曹魏)的王朝暂不讨论,那些“自生自灭”的王朝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华夏族短命王朝,典型如秦、隋;二是华夏族长命王朝,典型如汉、唐、明;三是部族政权,典型如元、清。这三类王朝更替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

短命王朝灭亡主要是因为过度使用民力。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经济基础非常脆弱,积累很少,经不起折腾。《孙子兵法》里说的很形象,“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百姓之费,十去其七”。打一次仗尚且如此耗费国力,何况修长城、开运河、营宫室、造陵墓。这些巨大的工程中,很多尽管从长期看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但对当时的老百姓而言,却是害大于益。数量庞大的服役者不但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反而要其他的农民供养,而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地农民所生产的农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时,为了确保工程的进行,朝廷便横征暴敛,农民除了承受愈加沉重的压迫,要么反抗,要么逃亡,农业生产进一步破坏,与朝廷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形成恶性循环,直至整个王朝的崩溃。

长命王朝往往从短命王朝的惨剧中吸取教训,认识到农业经济的脆弱,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策略,一般都能延续数百年,并且这数百年的历程惊人的相似:建国——全盛——危机——中兴——危机——灭亡。导致这些长命王朝由盛至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与土地的比例关系。在生产力水平恒定的情况下,人地比例和谐,王朝就兴盛;人地关系紧张,王朝就危机。

进入铁器时代后,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一直没有大的提升(关于这个问题本人将在“从锄耰棘矜到老牛破犁”一文中另述),一块地能出产多少粮食,需要多少人种,比例大致是固定的,一户人家拥有多少土地就能过上温饱生活,也是有相对明确的标准的。比如,孟子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再如,一般小农所追求的“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人拥有的土地达不到这个标准,就过不上幸福生活。

长命王朝建立之初,国家经过长时间战乱,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招徕流民、分配土地、鼓励生产生育的政策。在地多人少的情况下,剩余产品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繁衍两三代(大概六六十年)之后,人口和土地的比例达到最佳,这个时候王朝也达到了全盛。但在此之后,随着人口的继续繁衍,土地开垦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人口增殖的速度,土地的出产没有增加,需要供养的人口却不断增加,并且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王朝为了政权的稳固,强行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无法向外地、向别的产业转移,只能向负担越来越重的土地谋生路,导致农民的个人财富不断缩减,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农民的财富减少、生活水平下降之后,遇有天灾人祸,为解一时之困,便不得已一块一块地出卖土地,逐渐沦为贫雇农,土地兼并由此开始。随着人口的增多,沦为贫雇农甚至无法生存的农民越来越多,社会矛盾逐渐激化。这个时候,或是来一场大的战争使人口锐减,或是朝廷针对积弊沉珂采取一系列改革,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国家复又呈现出中兴之象。尽管如此,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多数人到了生活不下去的境地,于是社会发生更加剧烈的震荡,旧的王朝被推翻,新的王朝建立。经过动荡,人口减少,很多地主的财富清零,一切重新开始。

部族政权灭亡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来自被统治的汉族民众等的强烈反抗。其中清朝的情况更加复杂,还要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军事、经济、文化的入侵。本文不再赘述。

此外,关于经济原因导致的王朝更替,还有三个问题需要说明。

第一,史料上关于人口的统计是不准确的。为了逃避赋税和徭役,地主和农民瞒报户口的现象非常严重,从正史上的统计数据看,人口有时甚至存在停滞和倒退。按照人口学的观点,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内,人口会保持持续增长。例如,明初时全国人口只有五千多万,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还是五千多万,但根据目前的研究,当时全国人口已经突破二亿。同样的土地,从养活五千万人到养活二亿人,农民的日益穷困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关于土地兼并对社会矛盾的影响被过分夸大了。很多历史学家把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地主和农民之间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作为农民起义以及王朝更替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这可能把土地兼并的影响过分夸大了。一方面,土地兼并的情况到底有没有很多历史书上说的那么严重?如上所述,人口的繁殖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而被迫出卖土地,从而导致土地兼并的发生。但不要忘了,地主家也在繁殖,而且地主有三妻四妾,繁殖能力比农民要强得多。与西方的长子继承制不同,中国实行的是男子间的的平等继承制。到了继承遗产的时候,有一个男子就分成一份,有十个男子就分成十分,这样只需到第三代,老一代地主的财产就要分成十几、几十甚至上百份。刘备的祖上是中山靖王,但到了刘备这一辈就是卖草鞋的。这就是对“富不过三代”这句老话的经济学解释。因此,虽然在一个时间横断面上,可能会有比较严重的土地集中现象,但由于平等继承制,时间是可以把这种土地的过分集中纠正过来的。

另一方面,土地兼并的程度即使非常高,是否必然导致农民的生活难以为继?古代的地租实际上是非常稳定的,一个佃户大概要把租种地主土地所得的一半交给地主,剩下的归自己所有,这一比例可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盛世时如此,到王朝快灭亡时也是如此。在地租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地方的土地掌握在十个地主手中,还是掌握在一个地主手中,对佃户其实没有太大影响。关键是随着佃户数量的增多,每个佃户能够租种的土地数量不断减少,导致佃户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说到底,还是人口增加的问题。因此,虽然土地兼并也是激化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但其影响被夸大了。

第三,对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要作客观评价。关于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民起义实际上阻碍了历史进步。理由是农民的不断起义使地主刚刚积累的资本毁于一旦,使中国难以产生资本主义,始终在封建社会转圈。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且不说封建王朝决不会允许地主发展资本主义,单从生产—消费角度而言,地主的原始积累来自于剥削农民,因此农民生活贫困,购买力极低。地主即使投资建厂,生产的一般性产品也没有市场,最多只能生产一些供地主阶层消费的奢侈品,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很难发展起来。况且家财巨万的地主多得是,资本足够投资之用,怎么能说是农民起义消灭了地主的投资资本?因此,对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评价要客观,这其实是病态的人类社会自我纠正的一种激烈的手段。自我纠正当然是进步的。


狼过峰


以前提出一个论点,历代封建王朝灭亡的关键是既得利益集团过分强大,财富都集中在他们手里,造成国库空虚,极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力。

既得利益集团就是庞大的王公贵族,是最大的地主阶层,再加地方上的土豪劣绅,构成了庞大的地主阶级。红楼梦里就有年关时农民交租的描述,四川大邑县的地主庄园都反映了地主是如何剥削农民的。

历代封建王朝的覆灭都伴随着大规模农民起义,各种历史书籍都说农民起义是王朝灭亡的掘墓人。

我看是地主阶级这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自掘坟墓,导致王朝覆灭。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一遇荒年,灾民不反,难道坐以待毙吗!

如果也来个包产到户,陈胜吴广李自成未必有那么大的号召力!


辛福先


封建社会有两个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决定了封建社会的存在、发展和变化。

封建皇帝和封建官吏是地主阶级的政治的代表,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和斗争的反映。

正因如此,所以封建王朝的更替是与地主有直接关系的,

封建王朝的更替,一般表现为二种方式。一种是农民起义,推翻旧的王朝,建立新的王朝,比如汉朝和明朝。另一种是权臣篡位,取代旧的王朝,如晋朝,如南朝。

刘邦应该算是农民起义,但他的家庭也是个地主。朱元璋出身于穷苦农民,算是农民代表,但他一当了皇帝,就成了地主的代表,他规定皇室成员不种地不纳税,成了彻头彻尾的寄生虫。后来明朝宗室成员被农民起义几乎斩尽杀绝,就不足奇怪了。

至于西晋的司马炎以及南朝的朱温,刘裕、萧衍等,他们本身就是大官僚大军阀,是地主阶级的直接代表,他们完全是代表着社会上的地主在行事。

而历史上的一切农民起义,更是地主以及代表地主的封建朝庭及其各级官吏对广大农民剝削和压迫的结果。

所以,封建王朝的更替不仅与地主有关系,而且关系十分重大。

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