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议:65岁以上不得加入业委会

曾经,老人被视为社会智慧的象征,人们常常向他们询问建议和指导;如今,老人被认为是脱离社会的人,也许是时代变了,或者是老人变了,他们对生活的观点会被报以更谨慎的态度。在业委会领域,尤为如此。

业委会一直被视为退休人员发挥余热的场所,但我认为,老年人根本不适合参与业委会。

做业委会委员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业委会工作琐碎、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它在平衡业主、物业、开发商等各个主体的利益时,必然会触碰到少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业委会又是一个会得罪人的地方。参与者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得具备坚韧不拔的抗打击能力。

我提议:65岁以上不得加入业委会

这些要求,对于老年人来说并不容易达到。“身体不好、压力过大”是很多上了年纪的业委会委员中途退出的原因。也有一些参与者,为了不得罪人,选择捣浆糊,混日子,得过且过,功劳没有,过错也不多。业委会在这样的参与者管理下,空有形式,实质上起不到任何作用。

除了对身心状况的考量,参与者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对业委会乃至一个小区的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老年人虽然生活经验丰富,但思维可能不如年轻人活跃,学习能力也相对欠缺。依法行使业主的共同管理权,是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的,比如法律、财务等,且业委会相关法律、行政法规时常变化,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更依赖于年轻力量。

再者,年龄越大认知越多,推翻认知的成本越大。人上了一定年纪,很容易依仗自己过往的人生阅历而不把规则、他人的建议当回事。经验和阅历,会转化为一堵墙,阻挡人们接受不同的意见与观点。业委会是一个极度讲究规则的地方,参与者的一切决策都必须要在法律、规则的框架之内。然而,不懂法、不学法几乎是老年参与者的通病。社会环境加剧变迁,很多老人的思维与观念却仍受原生家庭的内在控制,年龄越大,心理的韧性、弹性越小,在思想观念上不轻易相信接纳他人,他们固执、刻板,很难通过说理的方式改变他们的成见。

在某次谈话中,和一位老业主说到物业管理的问题。对方声如洪钟,气势很足,反复询问能否通过寻找一些“关系”理清物业与其他相关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网,以此更换物业。在他看来,解决问题,必须得有关系有后台。但业主与物业企业之间的对抗,参杂进私人关系反而让单纯的维权行动变得复杂,这一思维方式与倡导法治的上海也是格格不入的。相较之下,年轻的业主更能理解现有的法治逻辑,懂得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

老年人这种刻板的思维方式,在管理业委会时尤为明显。退休人员参与业委会,往往对小区的品质没什么追求,只要求小区能维持正常的运转。他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懂得精打细算,常常本着替业主省钱的心态,不愿意请好的物业服务,甚至不愿意动用公共收益、维修基金。

房屋作为一种固定资产,每时每刻都在折旧、老化,这是不可逆的现实,因此小区公共区域、硬件设施的养护、维修至关重要。好的物业管理可以使房屋增值、使用寿命延长,糟糕的管理却能使小区迅速衰败。只在意业主物业费的“节省”如同丢西瓜拣芝麻。

我提议:65岁以上不得加入业委会

业委会不宜只抱着替业主省钱的想法,还宜学会替业主花钱,花好钱,花得值,最好还能通过“花钱”来“赚钱”。保证物业服务企业的合理利润,同时监督其提供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共同把小区管理好、建设好。小区会因为有优秀物业而升值,这笔物业明明白白赚钱,业主财产保值增值的互利互赢的账是可以算一算的。

毕竟成立业委会的终极目的是小区的和谐稳定,质价相符,物业服务企业安安心心明明白白挣钱,挣在明处;业主宜居安居,共有财产保值增值。那种替业主省钱的思维,自然是不合时宜的。

还有一些人,退休多年,子女也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纪,属于基本脱离了社会生活。他们在工作单位不再重要,在家里也缺少话语权,这种缺失感使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业委会。他们把社区看作重新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在业委会寻找话语权和对权力的掌控感。

这种心态,容易使参与者在阅历与权力加持下,在业委会内部搞“一言堂”,打击其他参与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观点的交流与碰撞。

试问一个在家说了不算,在单位说了不算的人,跑到小区来说了算,设置合理吗?小区不会出问题吗?

相比老年人,年轻人有朝气、有活力、有奇思妙想又紧跟时代,这些特点无不契合着业委会工作的需要。社区需要年轻人,越来越多上海小区居民发现,他们居住的社区正在发生细微却极具颠覆意义的变化——业委会里来了不少““80后”,甚至“90”后。这批年轻力量的加入,使得很多困扰社区多年的难题得以逐步解决。

社区就像是政府部门的“神经末梢”,既是执行神经中枢指令的最顶端,也是感知群众最灵敏的部位,人员众多,事情繁杂,所以社区工作服务需要年轻人的参与。“80后”、“90后”年轻人大多有知识、有思想,办事有热情、有干劲。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年轻人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发挥各自专长,在社区工作服务中增强社区活力,丰富社区居民生活,促进社区融合。

当然,业委会也存在思维灵活、观念前卫的老年人和食古不化的年轻人,年龄并非是导致思维固化的本质原因,两者没有直接关联。但不可否认,年龄与思维方式之间存在普遍联系,将年龄为筛选参与者的参考要素,比起对性格、品质的考量,更具有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我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业委会,希望业委会的参与者越来越年轻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