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探索工业大市的生态文明之路

介休:探索工业大市的生态文明之路

安泰集团第三机焦厂全景

介休:探索工业大市的生态文明之路

张兰古玩城

介休:探索工业大市的生态文明之路

东内封村农民用上了煤改气

介休:探索工业大市的生态文明之路

农村也有了卫生间

介休:探索工业大市的生态文明之路

改造后的介纺小区永远告别了脏乱差

介休:探索工业大市的生态文明之路

高铁穿越介休境内

1. 调整产业结构 助力新兴工业化城市崛起

介休是一个以能源原材料加工转化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化城市,这在山西这个资源大省并不鲜见,但介休在山西众多的工业化城市当中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介休工业的发展历程,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和震撼不断刷新着记者对于这座工业化城市的认知。

介休市改革开放之初是山西第一个敢于吃螃蟹而且也吃到了螃蟹的城市。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焦炭三大户”应运而生,进而带动整个介休焦炭产业迅速崛起,焦炭出口量曾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焦炭之都”的盛名很快在全省乃至全国不胫而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举国上下还在姓“资”姓“社”的争论中裹足不前时,介休以焦炭产业为主导的乡镇企业数量已经发展到7519个,年均增长17%,在全省遥遥领先。一度在周边地区形成了学介休、赶介休的氛围,“焦炭之都”“介休现象”一时引人关注。

1984年春,当时的介休县委、县政府敢于向全县人民发出“人人致富、家家发财”的号召,在解放思想、率先发展意义上介休当时可谓引领山西。回顾历史,已故的介休县县委书记张松龄曾告诉记者:“著名的‘三大户’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当时介休县委、县政府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和压力为介休工业发展创造了一个好的政治环境。”

1994年,介休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针对单一的一柱擎天的焦炭产业和重复建设的落后产能,介休开始了领先全省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等一系列调产行动迅速展开。五年后的1999年,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动员会召开。

2002年到2004年,为确保煤焦产业可持续发展,省委、省政府展开了全省范围的煤焦产业结构大调整,关小建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而此时,煤炭市场形势一路看好,煤焦产业利润丰厚,促使全省许多地市和县的淘汰关停行动出现迟缓或频于应付。而介休却立足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忍痛割爱,将全市焦炭企业由107户关停压减到10户,如此力度,全省罕见,唯独介休。由此,介休经济在单纯数字统计上在全省的排名开始下滑,但凤凰涅槃之后的介休在多元发展、可持续发展乃至后来的高质量发展意义上再次崛起。

三大户之一的介休三佳集团开始开发绵山,开启了山西煤老板转型搞旅游的第一人,由此诞生了晋中文化旅游的第一个5A级景区。三大户之一的安泰集团开始向钢铁产业拓展延伸,成为山西省民营企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

进入20世纪,介休工业扭转了以低附加值工业产品加工为主的状况,实现了多元化、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告别单一的煤焦,介休工业产业开始向多元化和高、精、尖迈进。逐步形成目前的煤炭、焦化、洗煤、钢铁、碳素、煤化工、装备制造、电力、建材、新材料等多元产业体系。2017年,依托雄厚的焦化产业基础,介休被省发改委和省经信委确定为全省千万吨级以上焦化产业园,形成了煤焦化、煤焦钢、煤焦电等产业链。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介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百户,72户产值超亿元,先后有安泰、凯嘉、金泉、昌盛四户企业入选全省民营企业百强,凯嘉进入全国能源企业500强。

截至2018年,全市工商登记的企业数量达到5394户(不含个体工商户),其中,民营企业5358户,占比达到99.33%,从业人员近8.3万人;2018年,全市民营企业上缴税金29.78亿元,占到总纳税额的77.4%。特别是安泰集团,连续两年产值破百亿,成为了晋中企业的老大;凯嘉集团连续多年在全市纳税排名第一。

目前,介休正在抓住全省新一轮焦化产业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瞄准行业技术制高点,奋起直追,立足更高起点占据新的市场份额,全力打造全国先进焦化产业示范基地,完成从“焦炭之都”向“焦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华丽转身,旨在重新找回介休在全国焦炭领域的话语权。在焦化主业崛起的同时,全面推动煤、焦、钢、化一体化循环发展。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已有的电力、碳素、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元并进,举全市之力完成介休作为一座新兴工业化城市的蜕变。

2. 创建园林城市 探索生态文明之路

“上小学的时候,穿上白色校服,一天下来,就没有眉眼了,天天得洗。”说起小时候的事情,今年41岁的介休市西关村居民侯娟芳一脸无奈,“不是不想干净,是碰到哪都是黑煤屑,记得最清的是家里的窗台,一天下来就铺了一层。”

介休是煤炭大县,改革开放以来更是闻名全国的“焦炭之都”。挖煤、炼焦一直是介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全省所有产煤大县一样,因煤而兴的介休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环境污染。

“如何把经济搞上去,把污染降下来,介休历届政府早就未雨绸缪,积极探索工业大市的生态文明之路。”介休市委书记张鹏告诉记者。

进入20世纪以来,大刀阔斧地节能减排在介休轰轰烈烈展开,仅2004年介休取缔落后产能的焦炭企业100多户,减少生产能力880万吨,“黑色”为“绿色”让路,介休可谓壮士断腕!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进而全国园林城市的宏伟目标,对于“焦炭之都”介休来说,足以表明政府的立场和决心。于是,建设全省最美丽最宜居县级城市的目标成了介休全市上下的共识和努力实现的目标。

2005年,介休市提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的要求,三年时间累计投资20亿元铺开了以道路建设、绿化美化、城市改造为主要内容的15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绿色单位”“绿色社区”“绿色街道”“绿色家庭”,全民绿化在介休已经成为一种轰轰烈烈的实践。

时任省林业厅厅长的耿怀英曾对介休创建园林城市的实践给予高度评价:“建设生态省,离不开建设生态市、生态县,甚至生态乡村,从这个角度讲,介休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作法,为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做出了贡献,为生态省建设提供了借鉴。”

2008年,介休市在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再次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相继实施了一大批城市园林建设和改造项目工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2013年1月19日,介休市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这是晋中市第一个国家园林城市,也是山西较早的县市级国家园林城市。

2008年7月,投资1.4亿元的介休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电厂第一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这是全省首个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电厂。与此同时,投资4200万元城市污水处理厂也在当年投入使用。

2008年,介休首次提出创建卫生城市目标,连续七年被评为山西省卫生城市。

2012年5月,介休市正式启动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万人誓师大会。

2015年3月介休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

目前,介休全市城镇化率达65.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2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率达34.29%,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94%,集中燃气普及率达95.5%,污水处理率达97%。

告别粉尘笼罩的焦炭经济的“阴影”,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让介休从总体上实现了“黑色”向“绿色”的转变。

十八大以来,介休市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优化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风貌、强化城市治理、凸显城市特色”四大方面为重点,23项具体工作任务为抓手,通过全域动员、全民参与、全面破题,开启了一系列城市提档升级攻坚行动。在攻坚行动中,坚持建管并重、综合提升,按照“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提升节点、展现亮点”的原则,坚定精准、精通、精品和细心、细分、细节的“三精三细”标准,挖潜智能化管理技术,实施好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序化、文化等“七化”工程,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创新再发力、开放再提质、工作再抓实。介休更加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居宜业宜游,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实现美丽介休向品质介休的精彩蜕变。

目前,介休正在向建设全省最美丽最宜居县级城市努力奋进。此举意味着,介休不仅要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更要建成全省最美丽宜居的国家园林城市。

3. 改善人居环境 打造民生工程的“山西样板”

一座城市的美丽不仅在于中心城区的繁华、优美和文明,更在于这座城市所辖的乡村的美丽整洁、乡风淳朴。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介休的农村面貌和中心城区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介休这座国家园林城市增添了别样的乡村美丽。

介休市宋古乡三道河村的变化是介休农村人居环境巨变的一个缩影。美丽优雅的三道河小游园大约有一个足球场大小,这里多少年一直是村里的灰渣场,经改造和精心设计后建成了如今这个小公园。村日间照料中心和农家书屋等都在这个美丽的小游园里。

走进三道河村,街道干净整洁、村里绿树成荫,进村道路上不见任何垃圾和废物的堆放;村里小游园、健身器材、村民文化活动室等一应俱全。白色墙壁上精心绘制了德孝、诚信、劳动等传统文化主题的图文,同路边的木质花架和盆花相得益彰,颇具文化气息。村民贾立贵老人激动地告诉记者:“我今年70岁了,从来没有想到村里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以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家家户户门口垃圾成堆,街上污水横流。现在,不仅全村干净整洁了,家家户户都有三个垃圾桶,垃圾也开始分类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介休市委、市政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积极规范乡村基层治理,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进步、农村全面发展。

2016年以来,介休市每年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投资都不低于17亿元。实施“美丽乡村”工程,采取三级书记挂帅、百名干部包村、百户企业联建模式,在一批示范村、重点村、推进村实施“四化两改三集中”工程,打造15个省级宜居示范村。截至目前,全市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站24座,53个村实现污水统一集中处理;全面清理农村垃圾70万方,14个城中村纳入城市环卫体系,136个重点村统一实行市级环卫专业化管理,一般村全部由乡镇专职队伍管理,垃圾集中治理已覆盖全市90%以上农户;在晋中率先完成了3万户煤改气和2.3万户农村改厕,农村学校厕所改造31所,完成率位列全省第一;29个村实现集中供热;投资近亿元完成“小康电”示范县建设;解决2.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介休农民越来越享受到了城里人一样的美丽和便捷。

2018年9月3日,全省乡村振兴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在介休召开,受到全省各地的高度关注,介休成为晋中首个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

2019年5月10日,介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给予介休市2000万元激励支持,全省唯一。

如今的介休,把灰渣场变成了小游园,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街道的墙体多了文化氛围,无害化厕所正在普及,返乡创业迎来了热潮……如今的介休乡村,正行驶在振兴发展的快车道上。走进平常百姓家,可以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幸福。

狠抓民生工程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介休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大亮点。

70年来,介休历届政府始终坚持财力向民生倾斜。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这种倾斜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市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事业实现长足进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2018年,介休市财政投入18亿元用于民生改善,在全省成立了首个正科级建制的民生事务保障服务中心,利用闲置资产,改建了民生大院,开办51个爱心食堂、19个群众活动阅览室,建设40个街心绿园、40个公厕和800个廉租摊位,满足群众生活需求;改造了城乡道路,方便群众出行;开展医疗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贫困人口免费医疗;投资5000余万元对20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使3万余名群众直接受益;大力开展教育改革,吸引民营资本办教育,引进创办新学道、绵山双语两所民办学校,并和希望集团共同申请开办山西汽车学院。随着这些民生工程的逐一落实,介休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介休人民深切感受到民生改善带给他们的实实在在的福利和幸福。

4. 发展文旅和商贸物流业 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介休不仅是闻名全国的“焦炭之都”,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交通区位优势赋予这座城市更多的发展内涵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介休一路走来,沧桑巨变、日益崛起,成为一个颇具发展内涵和发展前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介休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南依太岳、北临汾河,东西居于北京和西安的中点,南北居于大同和运城的中点,自古有陕晋通衢之称。南同蒲铁路和孝柳铁路在境内分道、大西高铁横贯6个乡镇,铁路货物总发运能力3000万吨。大运高速、108国道、东夏线、张义线、邢汾高速等9条国省主干线呈网状贯穿全境,市乡公路四通八达,与国省道交错连接。1992年介休撤县设市,是大太原都市圈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晋中市域副中心城市。

而作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介休一样不简单。

介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清明寒食之源和晋商文化的发祥地。介休于公元前514年建置,距今有2800多年的历史。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2008年被正式命名为“清明寒食文化之乡”。作为晋商文化发祥地之一,介休有执当时金融之牛耳的范家,有商号遍布全国、财富显赫的北辛武冀家和北贾侯家,为介休发展奠定了秉承诚信、执着追求的文化基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介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文化的挖掘整理开发不断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兴起。

1999年,“三大户”之一的闫吉英转型搞文化旅游,绵山风景区开发从那时开始,晋中市第一个国家5A级景区随之诞生,之后张壁古堡、张兰古镇相继走进全国视野。

闻名全国的绵山风景区以自然景观“奇、险、秀”,人文景观“古、巧、绝”著称,是晋中首个国家5A级景区。张壁古堡集军事、民俗、宗教、建筑、文化于一体,凭全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四张国字号品牌享誉中外,南庄古村是国家3A级景区。三晋三大名楼之一的祆神楼既是明清木结构建筑的典范,更是国内罕见的祆教文化代表实物。后土庙有“琉璃艺术瑰宝”之称。华夏第一柏秦柏,虽经两千多年风雨侵蚀依然枝繁叶茂,是亲历介休历史变迁的唯一“活”证。洪山瓷窑创烧于唐,盛于宋,是北方窑瓷的重要烧造地之一。张兰有着悠久的古玩收藏和交易历史,本地从事古玩行业的人员超过5000人,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被誉为中国古玩第一镇。

新世纪以来,介休的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崛起,开发力度逐年加大。截至目前,介休全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11处、中国传统村落17个,其中,国保级单位11处。

文化旅游业的崛起,给介休这座城市贴上了文化标签,增加了文化内涵,也为介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2018年,介休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6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7%、19.1%,连续3年旅游收入突破百亿,在全省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得益于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的介休在区域板块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介孝汾平灵”城镇群的龙头城市。作为大太原都市圈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介休市的商贸物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物流产业是介休谋划多年的主导产业,在连续多年持续扶持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介休市政府于今年1月又出台了扶持物流行业与移动互联技术融合发展的办法,大力扶持金泉骋风快运、晋能卡车司机两个互联网物流平台发展,并通过平台建设让介休在外注册的车辆回流,逐步整合全省、乃至全国的车辆,发展智慧物流总部经济,打造区域现代智慧物流中心。同时,充分利用“公转铁”机遇和介休车务段和5个铁路货运站、16条专运线的坚强保障,加大煤焦企业与铁路部门的对接力度,去年以来,介休的“公转铁”趋势十分明显。2019年,介休市进一步扩建安泰铁路专用线,与铁路部门争取更多的运输计划,推动煤炭、钢铁、焦化、碳素等大宗产品运输“公转铁”,大幅提高铁路运输比例,力争铁路货运量突破2400万吨,形成覆盖周边的铁路发运优势。

建设山西特色商业街区,积极推进西海峰汽车仓储中心、亿联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建设落成,全力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全力扶持商业金融、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产业,做强城市经济,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目前介休市已经形成文旅产业突破带动,商贸物流产业整合引领的发展态势,第三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日趋明显,三产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值持续增长。(本版图片均由介休市委新闻中心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