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指明網貸轉型路徑:對“助貸”持開放態度但密切關注風險

在清退大潮的洗禮下,監管對於網貸行業態度頗受關注。11月12日,銀保監會再次重申網貸行業未來整治工作方向,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肖遠企在媒體通氣會上透露,下一步對能力強、有金融科技基礎的網貸機構,可以逐步轉型為網絡小貸公司或消費金融公司。對於”助貸“業務,肖遠企也提到,監管部門一直密切關注銀行與第三方機構、金融科技平臺的資金、技術等各類合作。一方面持開放態度,另一方面,也會密切關注“助貸”業務的潛在風險。

監管指明網貸轉型路徑:對“助貸”持開放態度但密切關注風險

運營機構降至427家

今年以來,全國網貸行業風險持續收斂,網貸領域風險形勢發生根本好轉。李均鋒介紹稱,截至2019年10月末,全國納入實時監測的在運營機構數量已降至427家,比2018年末下降59%;借貸餘額比2018年末下降49%,出借人次比2018年末下降55%。

李均鋒稱,在清理整頓過程中,大部分機構選擇了退出停業,今年停運了1200多家。與此同時,投資者風險意識增強,政府在網絡借貸的主力責任進一步壓實。從行業整體來看,自10月以來,各省市對網貸機構清退速度不斷加快。11月8日,重慶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網站發佈公告稱,截至目前,沒有一家機構完全合規並通過驗收,所有網貸業務也未經過金融監管部門審批或備案。在重慶之前,湖南、山東兩地也宣佈,現有的機構沒有一家合格。

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至少15地相繼對外公示了轄區內網貸機構清退名單,包含重慶、遼寧、雲南、濟南、四川、深圳、寧夏、浙江、北京、貴州、天津、湖南、山東、湖北、廣州等。從監管的口徑來看,清退、退出仍是網貸行業下一步的主要整治措施。李均鋒強調,下一步以出清為目標,以退出為主要方向,以“三降”為抓手,爭取一段時間完成整頓。停業機構要加快資產的處置力度,讓投資者瞭解辦案情況。對於退出機構,要按照時間表,兌付投資者的投資款。對沒有接入監管實時監測系統的,限期停止發新標,限期退出市場。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監管的引導下,預計中長期內留存數量不超過100家。

個別平臺可轉型為持牌機構

在一個亂象叢生的行業裡推行“大刀闊斧”的整治和改革,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對還在運營的機構,李均鋒稱,要按照分類處置的路徑引導平穩過度,無嚴重違法違規行為、有良好金融科技基礎和一定股東實力的機構轉型為小貸公司。對於極少數具有較強資本實力、滿足監管要求的機構,可以申請改製為消費金融公司或其他持牌金融機構。

與監管口徑同步變化的是,網貸平臺轉型只有2個方向,一是網絡小貸公司,二是消費金融公司。此前多次提及的轉型助貸字眼已經人間蒸發。一位北京地區網貸平臺相關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稱,目前轉型助貸的窗口已經關閉了,助貸已經不在網貸平臺轉型的可能選擇中。從監管的態度來看,助貸已經被定義成“風險”,所以網貸行業不可能從一個風險引導至另一個風險。

從年初流出的網貸分類處置“175號文”到今年4月流出的備案試點工作方案,再到11月初,監管部門召開加快網貸分類處置推進會明確,“支持機構平穩轉型,引導無嚴重違法違規行為、有良好金融科技基礎和一定股東實力的機構轉型為小貸公司。對於極少數具有較強資本實力、滿足監管要求的機構,可以申請改製為消費金融公司或其他持牌金融機構。”在上述諸多方案中,轉型助貸機構的的表述隻字未提。

上述網貸行業相關人士介紹,現在網貸平臺要全身而退,就只有轉型持牌機構,這其實也相當於兜底清償,但即便得到網絡小貸牌照也沒有資格吸儲,喪失了網貸平臺最大的優勢。據他透露,“現在監管還未明確要不要備案,就算備案預計也不會有很多,可能只有十來家能通過,因為這畢竟是一個金融牌照,有可以吸儲的特性。”蘇筱芮預測,能夠轉型成為小貸公司、消費金融的網貸機構預計不超過50家。

密切關注“助貸”業務潛在風險

助貸業務的發展,模糊了金融機構放貸的邊界。肖遠企在媒體通氣會上表示,監管部門一直密切關注銀行與第三方機構、金融科技平臺的資金、技術等各類合作。對此,監管部門一方面持開放態度,允許銀行業務經營有創新。肖遠企提到,另一方面,監管也會密切關注“助貸”業務的潛在風險,比如科技安全風險、KYC(know your customer,即“瞭解你的客戶” )風險、信譽風險等。

近日,央行上海分行印發了《關於做好配合打擊懲治“套路貸”,加大消費金融業務創新的通知》,要求各商業銀行積極配合懲治“套路貸”,規範開展消費信貸業務,嚴控信貸資金流向,防範非法個人和機構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再高利轉貸,明確嚴防信貸資金流向“助貸平臺”。10月12日,北京地區也下發通知,劍指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開展的助貸、聯合貸類業務,對銀行機構提出了嚴禁未經授權開展合作、嚴禁與以金融科技之名從事非法金融活動的企業開展合作、嚴禁與虛構交易背景或貸款用途等“五嚴禁”要求。

資深互金評論員畢研廣分析認為,近期發佈的政策從縱向來看,行業在不斷收緊,不斷填補“空缺政策”。砍頭息、高利率等借貸平臺的“原罪”依然體現在助貸行業當中,過橋資金風險、突破地域限制放貸、形成資金池、先行放款等亂象也未能根除。蘇筱芮進一步指出,目前,助貸機構的風險主要有,助貸本身的科技安全能力;底層資產合規風險,例如是否存在“套路貸”等違規情形;偏離本源,部分助貸機構沒有堅守助貸定位,違規做起了融資擔保等業務等。

一位銀行業人士表示,如果在助貸業務中,銀行自身沒有任何風控管理或者說風險控制的能力或者措施,這就相當於把核心風控能力外包給了第三方機構,這是監管明確不允許的。肖遠企也強調,銀行必須將“合規、風控”等核心業務掌握在自己手中。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宋亦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