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整個滿清獲最高榮譽的漢臣,曾國藩都沒份,眼饞得直流口水

他是整個滿清獲最高榮譽的漢臣,曾國藩都沒份,眼饞得直流口水

孔子

俗話說,蓋棺定論。

這就是說,人死了,這個人的一生就徹底交代了。等蓋上棺材板,就可以評價此人的一生了。

古人是很重視這種人生評價的,為何?利益和榮譽所驅使。

因為對自己評價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子孫的發展。所謂福佑子孫,這是說先輩們積德行善,可以保佑子孫;相反的,如果遺臭萬年呢?那就要貽害子孫萬代了。

古代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口流動性很小。一個家族的影響力,最主要的也就是方圓百里的圈子。

所以說,老祖宗幹了什麼事,後代的子孫都得承接,不管好事還是壞事。

如果做了好事,就光宗耀祖;幹了壞事呢?子孫萬代都抬不起頭來。

他是整個滿清獲最高榮譽的漢臣,曾國藩都沒份,眼饞得直流口水

孔府

比方說孔子,生前像流浪狗一樣,到各諸侯國去推銷他的那一套仁義道德,可謂是歷盡千辛萬苦,最後也一無所成。

但是後來他走紅運了,被官方朝廷奉為萬世師表,打那以後,曲阜就成了聖地,他的嫡長子孫們世襲封號“衍聖公”,歷經千年而不倒。

另一個相反的例子,比方說秦檜,由於當了漢奸賣國賊,殺害了岳飛,他的後人始終都抬不起頭來。

清朝乾隆年間的狀元秦大士,其實是秦梓(秦檜兄)的後人,和秦檜只能算是族親。

但是他到了西湖岳飛墓前,有感而發的寫下“人自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的名聯。

秦檜的族親都羞於“秦姓”,更何況秦檜的直系後人呢?

他是整個滿清獲最高榮譽的漢臣,曾國藩都沒份,眼饞得直流口水

秦檜

但對一個人的評價,依據的是什麼標準呢?每個朝代都有一些大同小異的評價方法。

比方說清朝,文臣去世後要給他們加諡號,這就是最後的評語。

明清兩朝的文臣諡號定為二字,有嚴格規範。《明會典》記載,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諡號,等級依次為:文正、文貞、文成、文忠、文獻、文端……20餘等級。

整個清朝200多年,獲得諡號“文正”的漢臣總共八人,分別是:

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

清代制度,賜諡不是隨便信口雌黃就可以確定的,要走固定的程序,先是由內閣票擬,再由皇上最後欽定。

從以上名單可以看出,大名鼎鼎的李鴻章,一輩子為滿人打工,簽訂了30多條不平等條約,是替大清背黑鍋最多的一個。

李鴻章死後,慈禧痛哭流涕,評價他為“再造玄黃”之人。就這樣他都沒能得到“文正”的諡號,最後僅得“文忠”而已。

由此可想,要獲得這個“文正”這個尊崇的諡號,難度有多大。

他是整個滿清獲最高榮譽的漢臣,曾國藩都沒份,眼饞得直流口水

曾國藩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人死後皇上給與的追贈,這也是一個特殊榮譽。說白了就是追授官職。

前一個相當於官方對官員的總評價,後一個相當於皇上的封官。

清代正一品文官有: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等等。

死後追封太師大學士,漢臣:杜受田,只此一人。

連名滿天下的曾國藩,死後的追授都只是“太傅”銜。

從上面兩個名單中可以看出,兩項殊榮都獲得的,只有杜受田一人。

那麼,這個杜受田何許人也?他為何這麼牛,為何當代的人大部分都不知道呢?

原來,他是皇帝的老師,具體來說就是咸豐皇帝的老師。

但是清朝共有12帝呢,為何只有他獨領風騷,獲此殊榮?

這事還得從頭說起。

他是整個滿清獲最高榮譽的漢臣,曾國藩都沒份,眼饞得直流口水

杜受田

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個兒子。

他是清王朝順位第9個皇帝,也是秘密立儲繼承皇位的最後一位皇帝。

為何說是秘密立儲的最後一位皇帝?因為自他之後,他僅有一子,無須秘密立儲,後來的繼任者同治、光緒都沒有兒子,所以也就不用立儲了,秘密立儲制度遂告終結,共實行了四朝。

秘密立儲是怎麼回事啊?

清朝建立以來,在皇位傳承的問題上,皇帝們一直在總結前朝的經驗。

他們發現漢族的嫡長子制雖可避免兄弟之爭,但不能保證選優;太子制則容易引起皇室內部傾軋,骨肉相殘。因此,怎樣立儲、怎樣傳位,也是皇帝深感傷腦筋的一件事情。

雍正帝即位後,吸取了歷代教訓,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從此,不再公開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儲,直到先皇駕崩之後,由誰來繼承皇位才能揭曉答案。

道光皇帝共生9個兒子,產量在清朝皇帝中應該說是中等。他要立儲,可選擇的餘地應該很大,本來根本就不存在選擇儲君的危機。但是事出意外,後來卻恰恰產生了危機。

他是整個滿清獲最高榮譽的漢臣,曾國藩都沒份,眼饞得直流口水

道光皇帝

老大兒子奕緯,一開始道光不喜歡。但隨著他逐漸的長大,又開始重視起來。

他這一重視倒出了大問題,因為要求太嚴厲了,有些苛責。

有一次奕緯犯了錯誤,道光很生氣,訓斥了幾句。

皇上訓皇子,就是父親訓兒子,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你訓就尋唄,一來氣又動起手來,踢了奕緯幾腳。那好,你踢幾腳解解氣也不為過,誰讓皇子惹聖上老爹生氣呢?

誰知道道光踢了幾腳後,又照準奕緯的下體上補了一腳。你倒以為這是在足球場,你在補射呢?

結果這一腳踢得奕緯特級傷殘,經醫治無效,不久便死去了。

老二兒子奕綱病死,年僅1歲未滿。

老三兒子奕繼早夭,年僅1歲未滿。

九個皇子三個,剩下六個。

皇五子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過繼給嘉慶帝第三子綿愷為嗣,襲郡王位。

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出生晚 ,都年幼無知,無法扛起皇家大旗。

這麼一來,道光的繼承人,只能從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他們兩個人中間二選一了,選擇權一下子大大的縮水。

他是整個滿清獲最高榮譽的漢臣,曾國藩都沒份,眼饞得直流口水

恭親王

但就這兩個皇子之間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其激烈程度一點不亞於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

表面上是兩個人皇子之間的競爭,說白了就是兩個集團的競爭。

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遊獵是他們的傳統項目。

一次,諸皇子們隨道光皇帝一道,去南苑打獵,這可是在父皇面前充分表現的好機會。

論射獵騎術,奕詝根本就不是六弟奕訢的對手。因此,臨行前老師杜受田告訴奕詝,只要坐著看兄弟們馳馬行獵,自己千萬不要射殺任何動物,並教他怎樣對父皇解釋。

打獵當天,大家都有所收穫,皇子中奕訢的獵物最多,而奕詝卻一無所獲。

當道光帝責問時,奕詝答到:此時正值春季,萬物繁衍,不忍射殺,也不願和兄弟們爭個高低。

他的這個回答出人意料!但深深打動了道光帝。

道光帝心中也想著,要選擇一位仁厚的皇帝,好護佑天下蒼生。這不就是上蒼恩賜的未來君主嗎?於是就密寫了奕詝的名字,放在錦匣之中。

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清史稿·杜受田傳》)

他是整個滿清獲最高榮譽的漢臣,曾國藩都沒份,眼饞得直流口水

咸豐帝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道光晚年生病時,有一天召見二位皇子,打算通過最後考察,以決定把皇位傳給誰。

兩位皇子知道,這是最後的緊要關頭了,於是分別問計於自己的老師,該如何在父皇面前表現一番。

奕訢的老師翁心存出主意:如果父皇問你什麼事,你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翁心存的意圖很明顯,他知道自己這個學生很聰敏,腦子反應快,知識還豐富,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才華壓倒奕詝。

而杜受田仔細分析了兩位皇子的實際情況,認為奕詝應該揚長避短,用自己的特長來使道光產生好感。

他對奕詝說:如果你的父皇問起國家政事,你在這方面的才識智慧遠遠比不了奕訢。要想取勝,只有“以不變應萬變”,覲見完父皇,當父皇問起國家政事時,你只言一句,父皇萬壽無疆,身體定會康復。然後不要再講話,伏地使勁的流淚哭泣,表現出對父皇真誠的孝和不捨即可。

奕詝完全按照老師的話去做了,效果奇佳!

道光認為奕詝實在太仁孝了,於是決定將皇位傳給他。

他是整個滿清獲最高榮譽的漢臣,曾國藩都沒份,眼饞得直流口水

葉赫那拉氏

這些鬥智的過程看似有些牽強,但都是寫入正史的。

反正不管什麼原因,最後奕詝勝出,是為咸豐帝。

但道光也很關心皇六子奕訢,在遺囑上特意封奕訢為恭親王。

從這裡可以看出,奕詝能當上皇帝,幾乎完全是老師杜受田的功勞。

所以,後來他的恩師去世,咸豐皇帝萬分悲痛,靈柩抵京,咸豐皇帝親往杜宅祭奠,撫棺痛哭。最後給予他這麼高的待遇一點也不奇怪了。

但通過後來的執政手段和處理國事的能力來看,奕詝的確遠不如奕訢。

況且奕詝後來娶了葉赫那拉氏為妻,他死以後,葉赫那拉氏就變成了慈禧太后。慈禧牝雞司晨,把大清朝帶入無底的深淵。

現在來評價杜受田,他為大清推薦了一位他可心的學生;道光選擇了一個他認可的繼承人;但是大清卻得到了一位平庸無能的皇帝。

史學界甚至評價咸豐帝是“六無”皇帝:無德行,無遠見,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無身板。

不知這個結論大家是否認可呢?

《清史稿》趙爾巽

《劍橋中國晚清史》美·費正清

《正說清朝十二帝》閻崇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