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造出了遊標卡尺,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呢?為何是國外傳到國內

有“穿越者”之稱的王莽,在憑藉自身精湛的演技和過人的謀術奪得皇位後,便開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然而,由於其政策的錯誤實施和自身性格的缺陷,

他的統治最終還是被推翻。但值得探討的是,領先於當時時代科技的遊標卡尺被他發明後,為什麼不但沒有流傳下來為我們所用,反而直到近代才從國外引進。

王莽造出了遊標卡尺,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呢?為何是國外傳到國內

大思潮的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便流行著“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重道輕器”思想,這使得中國人民在科技的發明創造上,熱情度始終難以提高。尤其是在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社會的多元思想進入凋敝時期,再加上儒家本身自帶的入仕觀念,科學家作為“奇技淫巧”的代表人物,社會地位自然也一降再降,不受尊重,不被敬仰。也因此,遊標卡尺的發明,在當時的尋常百姓看來,也只是個普通的小玩意兒而已,既不足為奇也不足稱道。在漫長的時間中不被流傳,也是情有可原。

同時,為了禁錮人民思想從而鞏固自身統治,封建統治者在文化管理方面也表現出異常嚴苛的態度。隨著春秋時期自由的子學被官方管理的經學代替,文人的地位也隨之拔高

,上層政治的交鋒開始變成以文化鬥爭為主。後來魏晉時期,玄學大行其道,重道輕器思想進一步深化。宋明時期,中國儒學復興,理學形成,中國人對於意志品格的重視進一步增強的同時,對於科學技術的輕視也不斷增強。

王莽造出了遊標卡尺,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呢?為何是國外傳到國內

在筆者看來,遊標卡尺之所以未能傳承下來,其發明人王莽也是個重要因素。王莽作為一個謀朝篡位的亂臣賊子,在傳統儒學思想中,為品性極不端之人,前朝“尹霍”尚且被批判,王莽自然也免不了被唾罵。而統治者為了預防和避免此類篡位事件的再次發生,也對這種“鞭屍”行為暗中推動。國學正統的儒家和當朝皇帝都這樣認為,尋常百姓自然對此毫無異議。也因此,遊標卡尺作為王莽的創造物,即便其對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益,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嫌棄,不被流傳。

社會現實的約束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對百姓和國家來說,田野間的事情才是最重要且緊急的。從“士農工商”的社會地位分化來看,政府為了保證農民的生產而在政策上不斷向其傾斜的

發展趨勢。而無論是戰國時期的養兵策略,還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屯糧政策,也都更加驗證了糧草對國家的重要性和致命性。遊標卡尺作為一種度量工具,既不能為田地施肥從而達到增產的效果,也不能預測天氣從而起到警醒的作用,在百姓和官府看來,它的實用價值自然低的可憐,毫無推廣和傳承的必要。

王莽造出了遊標卡尺,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呢?為何是國外傳到國內

作為一個擁有四大發明的國家,中國人民在創造力和想象力方面,是絕對不弱於其他民族的。但由於社會制度和思想的限制,我國在科學技術的使用上,卻不盡如人意。雖然早在春期時期,我國的古籍上便已有火藥的相關記載,甚至已經在民間民生上廣泛應用,但直到宋明時期,我國典籍上才出現大量關於火藥武器的發明和創造。

而在這之前,火藥僅僅用於娛樂和玩鬧,這直接造成了我國軍事力量在清末時期落後於人的窘境。反觀西方,資本家們使用火藥打敗了騎士階層,最先開始了近代化的過程。有如此功效的火藥尚且在古中國遭到如此不正確地運用,遊標卡尺又到底能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幾分作用呢?

王莽造出了遊標卡尺,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呢?為何是國外傳到國內

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各自差異

自漢朝以來,中國便一直作為東方的中心吸引著無數外來者,或在此經商或在此旅遊,或在此求學,雖然他們目的不一,但對東方文化的嚮往卻同等深厚。而張騫等人不畏艱險向西域通使的事蹟,也向外表達了我國的友好善意與和平之心,雙方交流因此更加頻繁。雖然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遊標卡尺不是一個值得炫耀的重大發明,甚至有點雞肋,但對外國人來說,它卻是遙遠神秘東方的奇異造物。國人的不重視和外來者的稀罕,使得遊標卡尺在雙方的文化交流中很輕易的便傳入外國,也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西方世界在經歷漫長黑暗的中世紀之後,一些偉大的思想家終於藉著古希臘的自由思想

,開始向廣大下層群眾傳播人權與獨立的觀念,教皇和國王的思想禁錮開始受到衝擊。由於歐洲人在長期海外經商中所形成的冒險精神,使得這種衝擊也異常猛烈。而作為幾百年間一直被神學壓抑的群體,科學家們運用自己的所學向世人證明科學的可信度和上帝的虛妄,遊標卡尺也在數學的實際運用中成為一個重要的工具,開始被西方的廣大群眾所接受並使用。

王莽造出了遊標卡尺,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呢?為何是國外傳到國內

反觀中國,不但沒有如希臘先賢的民主自由思想的引導,反而因為長時間封建制度的禁錮和儒家思想影響下的僵化,中國人更加適應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和有規有序的管理。遊標卡尺雖然只是中國發明史上的一朵浪花,但其在中國的流失,卻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對新事物的不易接受甚至稍顯排斥的心理。 近代中國為了解救民族的危難和補足古時所欠下的“固步自封債”,大量引進西方的器物與思想,如遊標卡尺等科技發明也再次在中國出現,只不過此時的遊標卡尺已與中國人的關係不再緊密,這不得不令人惋惜。

其實,遊標卡尺在中國的發明、亡佚,再到後來從外國的引進,究其根本還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無論是農耕文明其自身的自給自足性,還是近兩千年來封建制度的禁錮,都對國人在思想上的創新方面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現代中國更需在積極對待外來文化的同時,取傳統文化之精華而去其糟粕

,以實現國家進步的目標。

《易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