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權“塞罕壩” :綠色生態衍生綠色經濟

河南民權“塞罕壩” :綠色生態衍生綠色經濟

“天然氧吧”申甘林帶 霍亞平 攝

人民網商丘11月11日電(慎志遠、霍亞平) 11月11日上午,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近百家主流媒體記者來到河南民權縣林場,聆聽幾代林場人植樹造林的故事,感受林場人默默奉獻的精神力量,觀覽“天然氧吧”申甘林帶,體驗從“半碗黃沙湯”到“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經濟成果。

民權林場位於黃河故道腹地,經營面積6.9萬畝,經過一代又一代務林人的嘔心瀝血、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在茫茫無邊的萬頃沙海上建成了舉世聞名的“申甘林帶”。林帶東西長40餘公里,南北寬2-4公里,被國內外林學專家譽為“豫東黃河故道上的‘綠色長城’”。林帶呵護著周邊40多萬畝農田,對改善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商丘市民權林場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歷史上曾是一個多災難的貧困區,土壤為黃河故道沖蝕沉積的沙質土和黃泛水退留下來的背河窪地、鹽鹼地,“旱澇糧不收,風起苗不見。一年辛苦半年糧,攜兒帶女去逃荒”曾是它的寫照。

而如今,“全國融媒體商丘行”採訪團走進商丘市民權林場,綠蔭和金黃覆蓋著大地,林區公路橫穿整個林區;放眼望去,整個林區方圓幾十裡,宛如一條巨龍橫臥於黃河故道。林區植被豐富,花草繁茂,落葉繽紛,翠綠微黃的樹葉在枝頭,在冬日陽光下怡然晃動,令人心曠神怡。

剛入林場,採訪團的記者就舉起相機,構造各種角度,不停拍攝美景。天津廣電新媒體編輯馬寧和民權縣宣傳部新聞科長張贈峰交流詢問整個林場的情況。聽完介紹她感嘆道,天津靠近海邊,以水為主,而民權本是一片沙海,在幾代林場工人努力下,也能打造出溼地效應,非常難得。

“這裡空氣真的很清新,藍天綠水和濃郁的樹木相見,真是太壯觀了。這裡現在是個天然氧吧。”媒體記者紛紛表示,第一次到民權林場,感覺被深深吸引住了,一行行參天大樹,有的已然金黃,有的仍然翠綠,人與大自然非常和諧。

據悉,黨的十八大以來,林場轉變經營理念,調整經營方式,把原來以生產木材為主轉變為以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為主,把原來利用森林獲取利用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以申甘林帶為核心,以鯤鵬湖、秋水湖、龍澤湖組成的國家溼地公園為重點,著力打造連接溼地公園和生態公園的綠色廊道。

採訪團一路參觀一路採訪,在林場槐樹王跟前,民權林場第一代工人康心玉向大家回憶了林場初創時的艱辛和困難,年輕工人翟文傑則講述了新時代先進植林技術。

2015年,民權申甘林帶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生態公園,又獲評“中國森林體驗基地”稱號。申甘林帶的“綠色效應”不斷惠及周邊,民權縣已成為全國豔羨的“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健康小城”。現在的申甘林帶成了旅遊觀光勝地和“天然氧吧”。

同時,林場積極引進、大力推廣和應用適宜林間種植、養殖的新品種、新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建立林下產品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服務體系,在林地內種植苗木、花生、西瓜、蔬菜、花卉等30多個品種,畝收入可達2000餘元,並在林下種植了丹參、黨參、板藍根、藥菊花、草決明等藥材20餘種,經濟效益較為可觀。

“生態環境好,通過生態環境衍生出的綠色經濟更值得關注。”據民權林場工程師李傳啟介紹,林場裡規劃種植了近萬畝刺槐,這裡成為釀槐花蜜的寶地,每年春季有近50位養蜂人來此釀蜜。

據瞭解,利用林下的空間養殖,民權林場達到了“禽吃了林中草,草肥了林中禽,禽肥了林中土,土壯了林中樹”的生態循環效果。越來越多的職工看到了林地“生金產銀”的價值和優勢,積極參與發展林下經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林菌、林草、林藥、林禽等多種林下經濟模式,全場已有200餘人成了林下養殖能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