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涉農貸款年均增長500億元的背後

銀行業金融機構做好涉農貸款供給,在促進鄉村振興的同時,也促進了在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金融生態建設進程。

農行浙江省分行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縣域存貸款總量分別達到6853億元、5040億元,其中,涉農貸款總量4731億元。

涉農貸款一直是金融業務中的“硬骨頭”,但在浙江,近三年,農行浙江省分行涉農貸款年均增長達到500億元,各項數據遙遙領先。浙江既非農業大省,村莊數量也不算多,涉農貸款何以一枝獨秀,增幅居高不降?

1 234>

農業:為每個產業量身定製

樂清市大荊鎮是全國重要的鐵皮石斛產業基地,這些年,面對激烈競爭,大荊卻越戰越勇,關鍵就抓住了加工環節。許多企業體量雖然不大,但帶動能力極強。為守住陣地,老闆們都想方設法購置設備、升級技術,開拓新的銷售渠道,可資金常成“攔路虎”。

農行樂清支行發現這一現象後,馬上將“鐵皮石斛貸”確定為重點發展項目。銀行依託政府、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等,梳理出優質客戶名單,再通過一系列的評議分析,對經營主體們授予貸款額度。只要經營穩定、信譽良好、負債合理,主體最高可貸30萬元。該業務開展僅一年多,到去年底就發放信貸資金超過3.5億元。

記者走訪發現,全省諸如此類的產品還有不少,像新昌的“草莓貸”、安吉的“白茶貸”、浦江的“葡萄貸”、蒼南的“番茄貸”等等,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只要是當地的農業主導產業,幾乎都有量身定製的金融產品。同時,針對鄉村旅遊、民宿、智慧農業等新業態,農行同樣跑在前頭,提前做出佈局,推出了鄉村旅遊貸、民宿貸、返鄉下鄉人員雙創貸等。

一直以來,“三農”金融發展慢,其中自有諸多原因:與工商企業不同,農業主體往往缺乏規範的財務報表和交易記錄,信息高度不對稱;加上戶數多、額度小,經營成本相對很高;此外,農業不僅有市場風險,還有自然風險,一旦缺乏擔保和抵押,銀行放貸風險就非常大。

農業銀行首席專家、浙江分行行長馮建龍認為,作為服務“三農”的國家隊,農行必須在農村金融中發揮主流、主導和示範作用,尤其在浙江,從鄉鎮企業,到民營經濟,再到新經濟、新業態,農行的成長與縣域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中央提出普惠金融,這是政治命題,浙江率先破題責無旁貸;另一方面,浙江的城鄉融合走在全國前列,農村金融也大有可為,對農行來說,這是一個時代給予的機會。

怎麼用“金融活水”澆灌現代農業?浙江農行統分結合:一手抓基礎性、公共性的農田水利支持,另一手則抓產業扶持,鼓勵地方因產製宜、因地制宜,圍繞各自的特色產業,創新推出金融產品。

農行浙江省分行三農對公業務部總經理姜暉告訴記者,圍繞農業產業的金融產品,儘管整體數額不大,但發展迅速、精準度高,很多都是史無前例的首創,各地支行相互借鑑、相互學習,很快就百花齊放,形成破竹之勢。

數據顯示,僅一產方面,農行浙江省分行對經營主體貸款總量達到322億元,其中龍頭企業覆蓋率達87%,在二、三產業上,則更為活躍,圍繞特色農業的開發、生產和加工項目,省分行發放農產品加工貸款157多億元,尤其是三產信貸產品,年均增速超過了15%。

農村:從美麗鄉村到美麗經濟

浙江風景如畫,聲名遠播,但作為江南水鄉,一度飽受水汙染之擾。2013年底,省裡啟動“五水共治”攻堅戰。一時間,全省各地、各行業開始重拳治汙。

按規定,河道整治要由中央和地方財政撥款才能建設,資金沒到位,項目啟動就慢了。為啥不融資?因為自身沒有經濟效益,按銀行現有的信貸政策,很難。“五水共治”又完全屬於新生事物,不僅在農行內部,甚至在整個中國金融業,都沒有現成的信貸品種。

還未等到省裡“下命令”,農行就推出了專項信貸產品“治水貸”,一舉破解財政資金在水利建設上“先支後收”的困局。截至目前,農行相繼投入430多億元資金,用於支持河道整治、強塘固險、農汙治理等230個項目,帶動投資近千億元。

農行的敏感性,得到了省裡主要領導的高度讚賞。但實際上,農行這樣聞風而動的反應,還有很多。浙江是美麗鄉村的發源地,一直以來,由於項目建設資金需求短、小、頻、急,再加上政策手續不全、地域分佈散、主體層級低等,傳統信貸很難支持。而每一次,農行都跑在了前頭。

桐廬莪山畲族鄉是杭州地區唯一少數民族鄉,其中平均海拔500米的戴家山村,最偏遠,也最貧困。戴家山村曾向農行借錢三次,正是得益於“美麗鄉村貸”的支持,讓這裡成為“網紅明星村”,鄉村旅遊帶富了一方人。

“美麗鄉村貸”面向鎮、村主體,單戶最高3000萬元,且以中期流動資金貸款為主,一下為農房改造、環境整治、古村落保護等項目安上了“推進器”,投放金額307億元,覆蓋全省304個鄉鎮、村莊近4000個,受益農戶達234萬戶。

浙江藏富於民,但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普遍不高,如何培育“造血功能”,成為浙江完成農村股改後的新課題。去年,農行浙江省分行專門設計了名為“富村貸”的產品,用於支持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建設租賃用房、商品市場,以及發展標準廠房等物業經濟和服務型經濟。目前已支持項目17個、金額21億元。

永康市的花川村早在十多年前,就利用村集體零用地,建市場、蓋物業,如今很多設施開始老化。去年,花川村率先獲得“富村貸”支持,不僅翻新了建材和化工市場,還新建了電商物流小鎮和養老中心。

在姜暉看來,從美麗鄉村到美麗經濟,還需要通過金融匹配,來盤活農村要素市場。對此,浙江各級農行較早就推出了林權、農房、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抵押貸款,並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超前謀劃,推出多元化的金融產品。

今年6月,農行浙江省分行又開出了一個先例,在杭州專門成立了一家文旅支行,為全省重點文旅項目、文旅集團及產業鏈相關企業,提供全方位金融和信息諮詢服務,進一步推動“美麗經濟”轉化。

農民:足不出戶享受服務

浙江農民創業多,因此融資需求旺盛,可對銀行來說,放貸並非易事:貸給誰比較靠譜?貸多少合適?怎麼管理資金用途?成本高如何解決?風險又咋控制?

2017年,農業銀行推出“惠農e貸”。其核心是分析農民的信用數據,對白名單的農戶給予純信用貸款。但在農村,因為信用數據的缺失,銀行往往無從下手:要真正解決問題,必須從建立農民信用數據庫這個基礎工程開始!

農行浙江省分行馬上響應,線上線下整村推進,加快推動農民信息檔案建設。問題是,浙江有兩萬個村,上千萬的農民,就算把農行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派到村裡,也不可能將數據全部收集完畢。怎麼辦?農行試點探索農村金融自治模式,即農行將信貸初審權限放到村兩委,由村裡自己做主、審核與管理,極大地增加了村經濟的自主權。

這項始於2013年的探索,效果非常好,農行一下有了3400多個金融自治村,也有了信用數據的來源。金融自治村屬於整村授信,額度往往不高,為了覆蓋面和支持力度,除了線下收集,農行還打通多個政府部門,批量獲取農民生產交易、涉農補貼等數據,同時打通內部業務系統,自動抓取農戶的存款、理財、結算、代發工資等數據,“三條腿”齊發力,為農民建立信貸檔案。

數據顯示,農行浙江省分行已建成村民信貸檔案264萬戶,佔全省農戶數35%以上。農戶金融部總經理胡永忠介紹說,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融資需求,他們建立了35個授信模型,基本涵蓋了農村的各種群體。

有了這些頂層設計,怎麼樣讓老百姓快捷便利地獲取服務?據瞭解,惠農e貸全流程可通過互聯網自助解決,一隻手機,隨借隨還,實現了“最多跑一次”。截至今年9月末,農行浙江省分行惠農e貸餘額超400億元。

當然也有人擔心,並非所有農民都對智能手機、互聯網玩得溜。實際上,農行在浙江的線下服務更到位:在金融空白鄉鎮,農行有700多家“三農”工作室,定期駐點服務;在全省350個重要鄉鎮,農行均設立了物理網點;15900多個行政村,都免費安裝了“惠農通”機具,等於在家門口有了個微型銀行,小店老闆還能現場幫忙。

除了放貸快速,服務便利,關鍵是利率還很低。過去,農村金融市場競爭不充分,農民想要貸款,成本居高不下。現在,浙江農村都流傳一句話:“農行走到哪,哪的利率就下降”。如今,一個日趨健康的農村金融生態圈,正在浙江鄉村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