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怎樣一步一步變成頭號漢奸,成為民族敗類?

hd興林


汪兆銘出身於書香人家,早年中過秀才。不過汪兆銘卻不是個迂腐的讀書人,他在認識孫逸仙后,不光撰寫文章為革命大造輿論,還四處演講,為革命造勢和籌款,是同盟會的元老級人物。

汪兆銘27歲時,便因謀刺攝政王載灃名震一時,他在牢獄中還寫下“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豪邁詩句。

一些青年人視汪兆銘為革命偶像,孫逸仙亦對汪兆銘的行為頗為讚賞。

(汪兆銘舊照)

1919年10月,孫逸仙在廣州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汪兆銘得到了重用,先後擔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治顧問、總參議。

孫逸仙在把中華革命黨改組為國民黨後,汪兆銘再次被任命為中央執行會員和宣傳部長。

1925年2月,在孫逸仙的生命最後關頭,曾指名召見汪兆銘,並由孫逸仙口授,汪兆銘草擬了遺囑。

可以說,汪兆銘手中拿了一手好牌,如果沒有意外,民國總統的位子,非他莫屬。

然而,誰也沒想到,汪兆銘最後不僅沒能成為民國總統,還淪為千夫所指的大漢奸,這是怎麼回事呢?

孫逸仙去世之前,除了信任汪兆銘,還非常器重蔣中正。

說起來,蔣中正和汪兆銘有著相似的背景,他有留學日本的經歷,不過他晚於汪兆銘加入同盟會。因此,當汪兆銘被種種光環圍繞時,他還只是個籍籍無名的小人物。

1922年,陳炯明叛變,孫逸仙避於永豐艦。

蔣中正知道後,登艦護衛孫逸仙左右40余天,獲得孫逸仙的器重,先後被委任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和大本營參謀長,後來還派他去蘇聯學習軍事和政治方面的經驗。

(汪兆銘舊照)

蔣中正學習歸來後,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校長。他非常重視軍校建設和了解學生思想動態,許多優秀的國民黨軍官,都是從這個學校出來的。所以他在國軍中的地位很高。

孫逸仙去世後,汪兆銘被推舉為國民政府主席和軍委主席。

蔣中正自然不願屈居於他之下,在他的操控下,很快就爆發了中山艦事件。

這件事讓汪兆銘很難堪,認為蔣中正無視他國民政府主席和軍委主席的地位。本來,他想扣押蔣中正,結果到此時他才悲催地發現,他根本就調不動國軍將領,因此愈發覺得自己威信受損。

汪兆銘性格懦弱。他見對蔣中正無可奈何,只得自嘲地表示“責人不如責己”,並引咎辭職。

這之後,凡是政治上出現問題時,汪兆銘總是悄然出走,出國或就醫。

直到“九·一八事變”後,汪兆銘和蔣中正才再次合作。可就在汪兆銘擔任行政院院長不久,上海就爆發了“一·二八事變”,雖然十九路軍奮起抵抗,全民也萬眾一心,誓死抵抗,但汪兆銘雖有權力之慾,卻一向不是好爭善鬥之人。他始終認為,中國無論是武器還是實力,都無法與日本抗衡,所以他唯恐中國和日本打起來。在他看來,這無異於螞蟻和大象之戰,毫無勝算。

汪兆銘主張議和,在他的斡旋下,國民政府最終和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議》。

隨後,汪兆銘對日本人妥協退讓,又接二連三地批准並簽下了《何梅協定》和《秦士協定》,華北主權被他拱手相送。

(周佛海舊照)

無疑,汪兆銘的作為,讓天下大譁。一時之間,反對他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他的子女由於承受不住壓力,對他多有抱怨,要他辭掉外交部長職務。但汪兆銘卻不無委屈地流淚表示,這個時候,哪個願意做外交部長呢!

“七·七事變”後,汪兆銘的恐日情緒更加嚴重。他話裡話外都透露著求和和投降的思想。對抗日作戰,根本沒有信心,反而認為那些抗日誌士們的死,是不值得的。

就在這時,親日派分子周佛海等人找到汪兆銘,向他傳遞了日本人支持他搞和平運動的態度。

一向和蔣中正交鋒處於下風的汪兆銘聽罷,大喜過望,認為能借助日本人的力量扳倒蔣中正,攫取國軍最高權力。再加上他的妻子陳璧君也對他多有慫恿,所以他愈發堅定了投敵的決心。

1938年12月,汪兆銘離開重慶,出逃越南河內,隨後發表投日豔電,公然投降日本做了漢奸。

汪兆銘叛國投敵,自然激起了了國人的憤怒。然而,他卻在媚日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根本剎不住車,最後走向了悲劇的結局。

(參考史料:《汪精衛》)


張生全精彩歷史


汪精衛起初是一個熱血革命青年,可是後來慢慢變成了揹負罵名的大漢奸,實為可惜!

汪精衛,原名汪兆銘,1883年生於廣東三水,1944年死於日本,享年62歲。他是個文化人士,精衛是他的筆名,歷史上多稱他為汪精衛。

汪精衛器宇不凡,筆才和口才相當了得,有當世美男子和大才子之稱。“精衛”之名是引用《山海經》裡的神話故事“精衛填海”而起,意思是不畏艱難,堅持永恆奮鬥。取這個筆名,說明他是個有信仰和追求,並願意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而付出生命的人。

汪精衛出生書香門第,儒學文化氣息濃厚,而儒學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愛國。因此說他是漢奸,還有些不信。

汪精衛的重大生平事件:

1,刺殺清政府高官的熱血青年

1905年,孫中山組建同盟會,主張推翻滿清政府,到1908年間舉行了6次武裝起義,但都是失敗,大量革命青年為此失去寶貴生命。粱啟超等保皇派趁機批評革命黨是暴力革命,說革命黨領袖自己躲在海外,卻嗦使別人在國內搞送死的暴力革命。

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說革命領袖是“遠距離革命家”作風,批評領導人進行的是“嗦使別人送死而為自己謀取名利”做法。一時間引起了海內外很大反響。同盟會內部也出現反孫中山的言辭。

為了挽救革命和同盟會,作為同盟會骨幹的汪精衛此時主動提出自己要去北京刺殺清政府高官,要用鮮血來證明同盟會的領袖並非怕死之輩,以便讓所有人重新樹立起革命信心。


在汪精衛心裡,刺殺是否成功是其次,主要是要用鮮血來回擊那些反革命的冷潮熱諷。他在《致南洋同志書》中寫道:“吾儕同志,結義於港,誓與滿莤拼一死,以事實示革命黨之決心,使灰心者復歸於熱,懷疑者復歸於信。今北上赴京,若能喚醒中華睡獅,引導反滿革命火種,則吾儕成仁之志已竟”。

汪精衛赴京行刺的消息傳出後,海內外對孫中山的看法大為改變,人們重新樹立起對革命黨同盟會的信心。

汪精衛最有名的《革命之決心》說:現在四億人民正如飢泣的赤子,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飯。但燒熟米飯所需的一是薪,二是釜。薪燃燒自己化為灰燼,把自己的熱給了米,使米變成了飯。釜則默默地忍受水煎火烤。所以作為革命黨人,一是薪,為薪的人化自己為灰燼來煮成革命之飯。二是釜,為釜的人需要有堅韌的耐力,願意把自己當作鍋釜,煎熬自己來煮革命之飯。

無論汪精衛怎麼說,胡漢民都堅反對他赴京行刺計劃,臨走時不敢向胡漢民告別,怕被阻止,於是咬破手指給胡漢民留下血書:“我今為薪,兄當為釜”。胡漢民見到血書哭暈過去。但是汪精衛的刺殺行動最終失敗,被捕入獄。

汪精衛在獄中每日作詩,最有名的是《被逮口占》(又名《慷慨篇》)。詩中幾句: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飲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臺。其中“飲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被當時愛國青年廣為流傳。

2 ,革命先鋒者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竊取孫中山的信任,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命蔡元培,宋教仁等多個南方政府人員組成臨時政府,也曾邀請不到30歲的反清精英汪精衛出任廣東省都督,但汪謝絕,兌現他革命成功後“不做官”的承諾。這年9月攜陳璧君一同留學法國。

1912年8月,為了在議會中對抗袁世凱的強權,同盟會聯合其他的黨派成立了中國國民黨,孫中山任理事,宋教仁為理事代理,實權掌握在宋教仁手裡。隨著政局發展,袁世凱和國民黨鬧翻。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殺,南方革命派舉行反袁運動即“二次革命”。在此其間,汪精衛應孫中山之招回國共同參加運動。

“二次革命”被袁世凱鎮壓,失敗後孫中山流亡日本,汪留亡法國

從上面來看,此前的汪精衛一直是個先進的革命人士。

從“二次革命”失敗後,汪精衛的人生觀發生了變化。汪原以為推翻了滿清政府,中國就會變成一個民主強國,可是竟然是如此結局。汪精衛漸漸產生悲觀情緒,從一個狂熱的革命青年,變成了一個躊躇多疑的政治家。


3,從聯共到反共

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衛被選為國民政府主席,兼任軍事委員會主席,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7月2日,汪在政府成立慶祝儀式上宣佈:“國民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揮師北伐,統一中國”。發言得到軍民熱烈歡迎,並高呼“擁護汪主席”。這是汪人生中最輝煌的日子。

汪精衛遵守孫中山“聯俄,聯共,撫助工農”的3大政策,並任命共產黨員擔任政府要職務。比如,共產黨人譚平山為中央黨組織部長,毛澤東為宣傳部長,林伯渠為秘書長,使共產黨勢力在國民黨內取得較好發展。然而,一個多月後,廖仲愷被暗殺,汪陷入窘境。

“馬日事變”的爆發,致使多數共產黨人被害,共產黨要求國民政府懲處“不法軍官”,可大部分國民黨官員袒護許克祥。

“馬日事變”得不到妥善解決,共產國際便密令武漢的中共組織“工農革命軍”改組國民黨武漢政府,沒收地主的土地實行公有制,並派印度人魯易將此密令即《五月指示》交給武漢的中共中央。可是魯易把指示交給汪精衛。

《五月指示》寫到,一無視國民黨禁令,實行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二在湖南和湖北組織一支由2萬共產黨人和5萬人的工農革命軍。三改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驅逐有舊思想的,由工農取而代之。四組織革命法庭審判反革命軍官。

汪精衛看完《五月指示》大吃一驚:原來共產黨加入國民黨是為了顛覆國民黨。汪於是認為共產黨根本沒有和國民黨合作之意。從此,汪精衛成了一個堅決的反共者。

4,開始揹負漢奸的罵名

抗日戰爭爆發後,汪精衛覺得中國不可能戰勝日本,他根據以前的革命經歷,開始思考別的實現民族復興之路。因此在抗日戰爭面前,汪精衛猶豫不決,以致被“親日派”擺佈,為最終奪取國民黨的最高權力願望,實施其“對日和平”的政治主張,踏進了投降日本的道路,意圖曲線救國。

在猶豫,妥協之時,梅思平,陶希聖進行反覆勸誘降日活動。懦弱自卑的汪精衛患上了“恐日病”,1938年12月29日,汪發表近衛第三次聲明,走向賣國道路的深淵。

汪精衛在叛國豔電文中,對抗戰的理解是:抗戰年餘,創鉅痛深,倘猶能以合於正義之和平而結束戰事,則國家之生存獨立可保,即抗戰之目的已達。
蔣介石怒斥日本妄圖獨霸東亞滅亡中國的陰謀。而汪為日辯解“第一為善鄰友好,第二為共同防共,第三為經濟提攜”。汪還說“奠定兩國永久和平之基礎,此為吾人對於東亞幸福應有之努力”。

汪精衛看到中日之間軍事力量的差距,認為“抗戰必敗,抗戰必亡”,卻看不到中國和中國人民蘊藏著巨大的力量和堅韌性,喪失應有的判斷力和良知。

從上面看出,汪精衛對抗日的悲觀想法,認為民族復興就需要聯合日本。這是愚昧,沒有民族自信心的表現。

好可惜,以前的熱血革命青年最後成為一個全民口中的大壞蛋!

期待您的關注!請賜評


史裡淘聲


1938年12月,汪精衛等人出走河內,發表震驚全國的《豔電》,公開投靠了日本,鼓吹親日言論。消息傳出後,全國各界對此極表憤慨,紛紛發表譴責文電。

早年汪精衛是以革命鬥士形象出現的,自從刺殺攝政王載灃之後,汪精衛博得了極大的政治資本,一度成為革命黨領袖之一。並且為孫中山所看重,並有一批追隨者,甚至1925年作為孫中山遺囑草擬人和見證人,這個分量非常重。孫中山去世之後,作為國民黨新星的汪精衛,水土不服,加上派系鬥爭嚴重,汪精衛逐步被邊緣化,成為一個沒有地盤的空頭政治家,雖然偶爾與蔣介石抗衡,並聯合其他派系迫使蔣介石下野,但基本難以撼動蔣介石在國民黨的第一位置。

蔣介石掌握著軍事權力,汪精衛卻並非如此。在政治結構中,如桂系、黃埔系、CC系、土木系等等一系列政治集團,汪精衛已經難有容身之所。而汪精衛的性格是比較好面子的,權力慾和表現欲非常強,慢慢心態不平衡,走向變態的道路。只想當第一的心態是非常危險也非常可悲的,他把和蔣介石競爭失敗的私怨訴諸公開,用出賣自尊換得日本人的支持。1940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汪偽政府成立於南京,汪精衛擔任該政權的“國民政府代主席”及行政院院長,黨羽周佛海、李士群為主要成員,徹底淪為漢奸。

汪精衛從具有革命理想到失去底線,淪為民族敗類,有一個具體的過程。他的性格佔了很大因素,陳璧君家族早年對他的支持,養成了他投機性特點,意志不堅定,容易妥協。沒有軍權使得他如履薄冰,競爭失敗又讓他不甘居於人後。汪精衛等人宣揚的曲線救國,實質上是對自己權力慾和被邊緣化的粉飾,活生生的投降主義,對中國抗戰期間的民族感情和鬥爭士氣影響惡劣。

總之,在權力結構和個人命運雙重驅動下,汪精衛的蛻變既可悲,也可惜,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爭議到底的人物,也是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一個人物。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秦右史


汪精衛的起點其實還是很高的,他即是國民黨的元老,也是同盟會的重要議員。在孫中山的心裡,汪精衛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孫中山彌留之際,就是汪精衛撰寫,孫中山口述的一些關於國民黨內部最為重要事情。可見,汪精衛在當時的地位有多高。

當然了汪精衛的成名,是因為刺殺溥儀的父親載灃開始的。那時候他還是一個熱血青年,每天想的都是推翻帝制,復興中國。

可是,很顯然汪精衛當刺客是不及格的,因為幾次暗殺都沒有成功。所以,汪精衛就被抓了。

本來汪精衛以為自己死定了。

但是,沒想到載灃並沒有想要汪精衛的命。最終,在革命黨人的努力下。汪精衛被釋放了,出獄之後的汪精衛名聲大噪。

這時候很多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都來拉攏汪精衛。那時候最風光無二的袁世凱,都允諾給汪精衛一個廣東省省長的職務。

但是,依然被汪精衛拒絕了。

出獄後的汪精衛,選擇和陳璧君結婚。儘管陳璧君不是汪精衛特喜歡的類型。但是,她對汪精衛是真愛,這一點汪精衛還是清楚的。

因為在汪精衛被抓的時候,陳璧君不但給他表達了愛意,還想各種辦法營救他。汪精衛被陳璧君感動了,他說若是自己可以活著出來,肯定和陳璧君結婚的。

所以,出獄之後選擇了結婚,也是汪精衛兌現了諾言。

那時候汪精衛依然被孫中山看中,並且汪精衛在國民黨內擔任重要的職務。此刻的蔣介石,在國民黨內,連個小弟都算不上。

說實話汪精衛得勢的時候,蔣介石連約見汪精衛的資格都沒有。汪精衛都聯繫不上,就不要說讓蔣介石聯繫孫中山了。

可是,我們都知道後來,蔣介石鹹魚翻身,把汪精衛給鬥了下來。那麼,汪精衛是如何失敗,並且輪流成漢奸的呢?

這要從蔣介石的發跡說起,儘管蔣介石年輕的時候,也是很熱血,但是,他畢竟沒有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

可是,在他認識了陳其美之後,一切都改變了。

陳其美就是在孫中山身邊工作,是同盟會的元老。蔣介石和陳其美還是老鄉,兩個人交往的時候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所以,他們就結拜了兄弟。

就這樣陳其美把蔣介石介紹給了孫中山,孫中山終於知道有個叫蔣介石的人,在國民黨內做事。

不過這時候的孫中山,也僅僅是知道蔣介石的存在而已。

蔣介石真正的被孫中山,視為不可多得的人才是因為中山艦事件。那時候陳耿明發動兵變,導致孫中山的家被圍了,孫中山不得不連夜逃到中山艦上,在這期間正是蔣介石指揮戰艦,帶領孫中山到達安全地帶的。

從此,孫中山意識到了蔣介石的才能。

後來,孫中山在俄國人的幫助下,建立了黃埔軍校,蔣介石就爭取來了校長一職,可以說蔣介石的發跡,正是從他當上校長開始的。

因為當了校長, 所有的士兵就成為他的學生了。正是因為手裡有了屬於聽命於自己的軍隊。

所以,蔣介石的地位也就彰顯了出來。

蔣介石終於從名不經傳的小人物,一躍成為國民黨最為重要的人。汪精衛也深深的感到來自蔣介石的威脅,但是,無奈的是,他手裡沒有軍隊。

在這期間,蔣介石又開上了宋美齡。蔣宋之間的聯盟,讓他在政治上,更是如魚得水一般的存在。

蔣介石的步步高昇,也就導致了汪精衛的落寞不堪。

最後汪精衛索性就和蔣介石分家了,武漢國民政府就是汪精衛這邊的建立的,南京國民政府就是蔣介石這邊主持的。

後來抗日戰爭爆發,汪精衛漸漸的被蔣介石給碾壓了下去。

但是,汪精衛的影響力還在,為了拉攏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來實現日本的大東亞共榮,他們就選擇了汪精衛。

汪精衛從此開始淪落成為了一個漢奸。

汪精衛覺得和日本開戰,我們肯定打不過他們,因為他們有飛機大炮,各種先進的武器。我們什麼都沒有,所以,他就充當了漢奸,最終,也是死在了日本。


史學達人


汪精衛之所以成為漢奸,歸根結底在於他就是日本人在中國的代言人。



日軍侵華,靠著先進武器和精良的軍隊,一時氣焰囂張,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但是國內好多人對抗日戰爭是否能夠勝利產生了悲觀情緒,而且這種情緒蔓延的很嚴重。常凱申本人就說,國軍槍不如人,炮不如人,武器不如人,士兵素質不如人,要是強硬抵抗,三個月就亡國了。



但是老常為啥不投降?因為不論從國際形勢還是國內形勢來看,抵抗是大勢所趨,更關鍵問題在於老常代表大地主大資本家的利益,是英美列強在中國的代言人,如果老常投降了,英美列強就會在中國重新扶持代言人,保證自己的在華利益,到時候老常可就沒地方讓他唱戲了。



但是汪精衛不同,他一直就是親日派,跟日本人走的很近,日本人沒有侵華時,他就是日本人在華代言人,日本人侵華之後,想要扶植漢奸偽政權,汪精衛是最合適的不二人選。問題只在於,如果他出任偽職,就成了漢奸,會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所以一直在糾結。但是他老婆陳碧君說,吃屎也得趕泡熱乎的,要是你不主動,老常投降了,就沒你什麼事了。汪精衛聽了老婆的話,於是一條道走到了黑。


唐風宋月


某種程度上說,汪精衛從革命英雄走到大漢奸這一步,雖然是情勢使然,但每一步都和他背後的女人,也就是陳璧君有著莫大的關係。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汪精衛與陳璧君這一對,雖然說有些奇葩,但也是確實是一對。

怎麼說呢,從身材賣相氣質上看,汪精衛找陳璧君那身材模樣的是有些吃虧了,雖然有人說現在看到的陳璧君相片是年紀大了才黑胖醜的,其實也不盡然。

畢竟,陳璧君是廣東女人的底子,又從小長在南洋,她年紀輕時固然不胖,但也就是“黑胖醜”三字去了一個胖字而已。

所以呢,年輕時的汪精衛也算得上風度扁扁的白臉輸生一個,怎麼就被陳璧君這樣的套牢了呢?



這事說來,也並不奇怪。所謂人各有所好,汪精衛好的不是這一口,他更關心的是政治,誰能在這方面幫助,他就接納誰。

因為從本質上說,汪精衛就是做了一輩子的戲子,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站在舞臺聚光燈的底下。

對這樣的人來說,求名不如得利,好色不如地位,他好的是政治這一口。

老實說,憑汪精衛這條件,他要想搞點花邊新聞,那機會太多了,可老汪愣是在這方面十分純潔,毫無緋聞,難道這僅僅是因為有陳璧君這隻雌老虎嗎?

這個恐怕不一定,主要原因還是汪精衛不好這一口。

那麼,汪精衛好什麼?他好名,好出風頭。



就說他的成名之作,清末刺攝政王那件事,其實講白了就是一場show,因為它根本就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然而,汪精衛不管不顧,硬是去表演了,最後以命相搏、爆得大名(當然,應該感謝的是清廷的寬容)。

當時,很多人都不贊成汪精衛這麼做?唯獨陳璧君出錢出力出人,貼身上去幫他,那汪精衛還有什麼話可說?就是不想去,也得硬著頭皮去啊。

事實上,對於玩政治這點事,陳璧君始終是汪精衛的堅定支持者。有時候,在汪精衛軟弱想要退縮,都是陳璧君在其背後鞭笞:不行,你給我上!上!上!



所以說,汪精衛和陳璧君就是這樣一對政治夫妻,陳璧君正是汪精衛的另一面,而不僅僅是他的影子。

你說說,就汪精衛這路數,能不被陳璧君吃定嗎?

可惜啊,中國還有一句古話,叫“女人頭髮長、見識短”,別人我不敢說,但用到陳璧君身上絕對合適。

就這麼著,陳璧君使勁推著汪精衛在政治上不斷攫取,但也和汪精衛一起抱著跌入深淵!

所以說,女人是禍水,對汪精衛來說,的確如此!


坑爹史冊


一失足背千古罵名

從一個愛國忠誠,到一個叛國漢奸,“賣國”還是“曲線救國”,成王敗寇,汪精衛的宏濤大略不被世人理解。

汪精衛出生在一個雖說家境一般,卻是書香門弟的家庭。祖父汪漫亭是舉人,當過遂昌訓導;其父汪省齋一生當幕僚;其長兄兆鏞中舉人,當過樂昌師爺。這樣的家庭,儒學的文化氣息是比較濃厚的,而儒學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愛國。



一、熱血青年汪精衛 ,滿腔報國救國志。

汪精衛先後赴日本、法國留學,尋求救國救民之方略,參與組建同盟會,一度主編《民報》,發表一系列文章,宣傳革命主張,抨擊清政府和改良派,產生了積極影響。早年結識袁世凱,與楊度組織“國事共濟會”,呼籲停戰議和,參與南北和談,後一直追隨孫中山,深受孫中山信任。

二、挺身而出謀殺清攝政王載灃,為政黨重拾民心。

在孫中山和同盟會的領導下,反清革命已經發動過好多次起義,但是卻沒有真正推翻舊王朝,大批的革命志士都倒在了革命的血泊裡。同盟會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被諷為“遠距離革命家”,意思就是煽動說讓別人去送死,那些領袖卻好端端地活著,一時間很多海外的華人開始了批判革命黨領袖的熱潮。



身為同盟會骨幹成員的汪精衛,為了用實際行動來回擊這些評論,於是他決定去北京刺殺高官,來證明革命領袖並不是他們所說貪生怕死的人,讓其他人重拾信心。最終刺殺失敗,汪精衛被判處終身監禁。

三、積極主張抵抗日本,被當作愛國領袖。

“九一八”事變之後,相比較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言,汪精衛是選擇抵抗的主動派。那時的愛國主義的學生將汪精衛當作愛國的領袖,當時還非常擁護汪精衛主持政權。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對戰局的形勢有三種看法。一、快勝論∶認為中國軍隊不堪一擊,可以在“三個月內解決支那問題”;二、持久戰論∶認為中國國土遼闊,戰場的縱深太大,日軍只能佔據一些軍事據點,不可能有效地控制整個中國。中國政府如果堅持不降,中日戰爭將成為曠日持久的持久戰;三、外國干涉論∶認為中日戰爭將導致第三國的武裝干涉,日本會在外國的政治軍事壓力下被迫退出中國。




隨著戰局的發展,證明“快勝論”的語言是站不住腳的,但外國也沒有積極干預,所以“持久戰”的預言成為現實。這是日本不願意看到的,相比中國的地大物博、人口資源豐富,日本將在持久戰中被拖垮。據統計,到1938年底,日本用在中國戰場的兵力已增至24個師團,軍費激增,財政困難,稅收加重,國內危機日漸嚴重;同時,中國國內國民意識逐漸覺醒,抗日聯盟陣線逐漸建立;戰局對日本十分不利。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內部也出現了儘快解決戰爭的呼聲。

四、主張和平救國被出賣,淪為賣國賊。

日本對華政策改變後,開始發出和談的信號和放出和平的氣球,這正好與汪精衛等人的“和平救國”論看法不謀而合,汪精衛與時任日本近衛首相秘密進行了和談。按照當初的構想,這個和平計劃是在日軍未佔領的雲南地區建立新政府,然後新政府接收日軍撤軍後的佔領地,在不割讓領土、不賠款的條件下和日本實現和平。



汪精衛如約離開重慶後,他的和平計劃遭到很大的挫折,近衛首相食言沒有在聲明中公佈撤軍的許諾。汪精衛為表示自己和談的誠意,汪精衛於1937年12月29日發表了響應近衛聲明的“豔電”。沒想到近衛內閣又於5天后的1938年1月3日宣佈辭職,使一切化為泡影。汪精衛的和平運動最能讓人諒解的地方就在於日本撤軍這一條,沒有了日本撤軍的保證,汪精衛的和平運動自然成為賣國投降行為。

有論者認為,人一生中的所做所為有其脈絡可循。一個在年輕時視專制為仇寇的熱血青年,壯年時又如何能搖身一變,心甘情願成為敵國傀儡?亦有人假設汪精衛走的是不成功便成仁的險路,如果最後成功了,身後評價可能會讚揚他甘冒漢奸罵名,忍辱負重成就復國大業,與臥薪嚐膽的勾踐復國相當。


波波戲說歷史


汪精衛從一個能夠灑一腔熱血報國的革命者變成了一個政治投機者,變成了一個投敵叛國的漢奸,確實讓人感到惋惜。

可是,讓人感到惋惜的同時,也讓人感到憎恨,他在國家危亂之際卻仍然為了牟取政治利益而出賣國家的利益。

不過,他也確實曾經灑過一腔熱血,並且激勵和感動了無數人。

1910年,汪精衛為了點燃革命的熱情,也為了在清政府的“圍剿”中給革命黨打出一個突破口,他決心幹一件事,一件不論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都可能會死無葬身之地的事——刺殺攝政王載灃。

當然,他最開始的目標並不是載灃,任何一個或幾個清政府的高官要員都可能成為他的刺殺目標,只是經過了一番篩選工作之後,他將目標定為了載灃。

載灃在1908年被慈禧欽定為監國攝政王,在慈禧死後總攬了清政府的一切軍國要事,是清政府實際上的掌舵人。

所以,他只要能夠成功刺殺載灃,勢比能夠讓清政府陷入混亂,甚至是讓清政府中樞系統陷入癱瘓。

如此一來,革命黨人不僅能夠獲得喘息的機會,更能趁此良機再一次向清政府發難,一舉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也不是沒有可能。

只不過,汪精衛終究是一個文人,文人玩玩政治或許還可以,可是讓他們玩刺殺,顯然想法還是太天真了。

汪精衛雖然是一腔熱血,可是終究也沒能將刺殺載灃的計劃付諸實施便中途夭折了,他們在預埋炸藥的時候便暴露了自己,然後遭到了清政府的逮捕,成為了清政府的階下囚,成為了載灃家裡砧板上任宰任割的魚肉。

當時如果沒有善耆的勸說的話,汪精衛很可能已經被又憤怒又後怕的載灃給砍了頭了。

汪精衛在獄中時也認為自己逃不過一死了,所以,他頗為悲壯卻又豪氣地在獄中寫下了一首“絕筆詩”: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汪精衛如果當時真被砍了腦袋的話,這首膾炙人口的“絕筆詩”絕對能成為書本上一首傳頌千古的詩,只可惜“絕筆詩”終究沒有成為他的絕筆,他幸運地活了下來,卻活成了一個漢奸。

這首詩曾讓無數人感動和落淚,可是,當汪精衛成了漢奸之後,這首詩卻也成了一個諷刺——恨不引刀成一快,終慚不負少年頭。

雖然刺殺載灃不成,但是此事也終究讓汪精衛賺取到了一筆豐厚的政治資產,他後來能夠成為革命黨人眼中的英雄,能夠躋身政界併成為政界的新秀和明星,能夠繼承孫先生的衣缽,便是始於刺殺載灃一事。

不過,人終究是會變的,縱然是一個曾經滿懷理想、一腔熱血的革命青年也不例外。

汪精衛的轉變,絕對離不開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在背後的推動。

他在刺殺載灃之後,一時之間可謂是家喻戶曉,在被釋放後更是得到了孫先生的青睞,後來也被孫先生當成接班人在培養,他當時所受到的待遇,即便是孫先生的兒子孫科也沒有。

當然,讓汪精衛發生轉變的這個男人可不是孫先生,而是蔣志清。

1925年孫先生病逝後,汪精衛和廖仲愷、胡漢民三人是孫先生衣缽繼承人的最佳人選,此時蔣志清雖然已經成了軍校校長,可是在汪、廖、胡三人面前也只是一個勉強躋身二流的三流角色,沒有任何的機會成為孫先生的繼承人。

可是誰也沒想到,孫先生去世後才過了幾個月,廖仲愷便遭人刺殺身亡,胡漢民受牽連而出走蘇聯。

廖仲愷這個軍校黨代表一死,蔣志清一手掌控了軍校,拿住了國民黨的槍桿子,由此連跨幾級,一躍成為了僅次於汪精衛的二號人物。

汪精衛空有政治影響力,手裡卻沒有槍桿子,最後和手裡掌控著槍桿子的蔣志清鬥了幾個回合,便被蔣志清踩在了腳底下。

汪精衛在和蔣志清的角逐中的失敗,讓他意識到了一件事,沒有槍桿子萬萬不行,這也促使不甘心失敗的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藉助日本人的槍桿子去對付蔣志清的槍桿子!

讓汪精衛發生轉變的這個女人,則是他的妻子陳璧君。

汪精衛雖然曾經懷著一腔熱血去刺殺載灃,可是,這仍然掩蓋不了他性格上的軟弱,在經歷了一次九死一生之後,更是加劇了他性格上的軟弱和優柔寡斷。

可是,陳璧君恰好是一個性格近乎粗魯、雷厲風行的女人,所以,她在性格上和汪精衛形成了互補,汪精衛不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政治上都受到了陳璧君的影響,他所作的一些政治決定實則也是陳璧君在背後推動。

1938年,汪精衛在逃離重慶、擺脫蔣志清控制一事上猶豫不定,陳璧君見了他這模樣,氣咻咻地說:“梅先生明天要走了,這次可要打定主意,不可反悔!”

陳璧君嘴裡的“梅先生”即是梅思平,當時梅思平奉汪命去上海和日本人談判,談的便是汪精衛投靠日本人的事。

所以,陳璧君說這句話實際上是在讓汪精衛打定一個主意——投靠日本人。

汪精衛在陳璧君的步步緊逼之下,最終不得不咬著牙點頭說:“決定了,決定了!”

於是,汪精衛拖家帶口地逃離了重慶,去了越南河內,然後在河內發表了臭名昭著的“豔電”,公然投敵叛國。

陳璧君雖然在性格上彌補了汪精衛的軟弱,可是,她在政治上的短見也終究害了汪精衛。

汪精衛最後的結局也頗為悽慘,他在1944年死在了日本人的手術檯上,陳璧君千里迢迢地將他的屍體運回國,然後將他葬在了中山陵旁邊的梅花山頂上。

陳璧君彷彿也早料到了汪精衛的行為將來會遭到國人的報復,所以將他的墳墓修得如同銅牆鐵壁一般,以致於後來何應欽用了150公斤炸藥才炸開了汪精衛墓。

後來,汪精衛的屍體也被扔到熔爐裡燒成了灰燼,骨灰也被當成垃圾一般隨意扔棄。

陳璧君則將牢底坐穿,死在了監獄裡。


吾與吾國


汪精衛起初是一個熱血革命青年,可是後來慢慢變成了揹負罵名的大漢奸,實為可惜!

汪精衛,原名汪兆銘,1883年生於廣東三水,1944年死於日本,享年62歲。他是個文化人士,精衛是他的筆名,歷史上多稱他為汪精衛。

汪精衛器宇不凡,筆才和口才相當了得,有當世美男子和大才子之稱。“精衛”之名是引用《山海經》裡的神話故事“精衛填海”而起,意思是不畏艱難,堅持永恆奮鬥。取這個筆名,說明他是個有信仰和追求,並願意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而付出生命的人。

汪精衛出生書香門第,儒學文化氣息濃厚,而儒學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愛國。因此說他是漢奸,還有些不信。

汪精衛的重大生平事件:

1,刺殺清政府高官的熱血青年

1905年,孫中山組建同盟會,主張推翻滿清政府,到1908年間舉行了6次武裝起義,但都是失敗,大量革命青年為此失去寶貴生命。粱啟超等保皇派趁機批評革命黨是暴力革命,說革命黨領袖自己躲在海外,卻嗦使別人在國內搞送死的暴力革命。

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說革命領袖是“遠距離革命家”作風,批評領導人進行的是“嗦使別人送死而為自己謀取名利”做法。一時間引起了海內外很大反響。同盟會內部也出現反孫中山的言辭。

為了挽救革命和同盟會,作為同盟會骨幹的汪精衛此時主動提出自己要去北京刺殺清政府高官,要用鮮血來證明同盟會的領袖並非怕死之輩,以便讓所有人重新樹立起革命信心。

在汪精衛心裡,刺殺是否成功是其次,主要是要用鮮血來回擊那些反革命的冷潮熱諷。他在《致南洋同志書》中寫道:“吾儕同志,結義於港,誓與滿莤拼一死,以事實示革命黨之決心,使灰心者復歸於熱,懷疑者復歸於信。今北上赴京,若能喚醒中華睡獅,引導反滿革命火種,則吾儕成仁之志已竟”。

汪精衛赴京行刺的消息傳出後,海內外對孫中山的看法大為改變,人們重新樹立起對革命黨同盟會的信心。

汪精衛最有名的《革命之決心》說:現在四億人民正如飢泣的赤子,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飯。但燒熟米飯所需的一是薪,二是釜。薪燃燒自己化為灰燼,把自己的熱給了米,使米變成了飯。釜則默默地忍受水煎火烤。所以作為革命黨人,一是薪,為薪的人化自己為灰燼來煮成革命之飯。二是釜,為釜的人需要有堅韌的耐力,願意把自己當作鍋釜,煎熬自己來煮革命之飯。

無論汪精衛怎麼說,胡漢民都堅反對他赴京行刺計劃,臨走時不敢向胡漢民告別,怕被阻止,於是咬破手指給胡漢民留下血書:“我今為薪,兄當為釜”。胡漢民見到血書哭暈過去。但是汪精衛的刺殺行動最終失敗,被捕入獄。

汪精衛在獄中每日作詩,最有名的是《被逮口占》(又名《慷慨篇》)。詩中幾句: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飲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臺。其中“飲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被當時愛國青年廣為流傳。

2 ,革命先鋒者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竊取孫中山的信任,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命蔡元培,宋教仁等多個南方政府人員組成臨時政府,也曾邀請不到30歲的反清精英汪精衛出任廣東省都督,但汪謝絕,兌現他革命成功後“不做官”的承諾。這年9月攜陳璧君一同留學法國。

1912年8月,為了在議會中對抗袁世凱的強權,同盟會聯合其他的黨派成立了中國國民黨,孫中山任理事,宋教仁為理事代理,實權掌握在宋教仁手裡。隨著政局發展,袁世凱和國民黨鬧翻。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殺,南方革命派舉行反袁運動即“二次革命”。在此其間,汪精衛應孫中山之招回國共同參加運動。

“二次革命”被袁世凱鎮壓,失敗後孫中山流亡日本,汪留亡法國

從上面來看,此前的汪精衛一直是個先進的革命人士。

從“二次革命”失敗後,汪精衛的人生觀發生了變化。汪原以為推翻了滿清政府,中國就會變成一個民主強國,可是竟然是如此結局。汪精衛漸漸產生悲觀情緒,從一個狂熱的革命青年,變成了一個躊躇多疑的政治家。

3,從聯共到反共

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衛被選為國民政府主席,兼任軍事委員會主席,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7月2日,汪在政府成立慶祝儀式上宣佈:“國民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揮師北伐,統一中國”。發言得到軍民熱烈歡迎,並高呼“擁護汪主席”。這是汪人生中最輝煌的日子。

汪精衛遵守孫中山“聯俄,聯共,撫助工農”的3大政策,並任命共產黨員擔任政府要職務。比如,共產黨人譚平山為中央黨組織部長,毛澤東為宣傳部長,林伯渠為秘書長,使共產黨勢力在國民黨內取得較好發展。然而,一個多月後,廖仲愷被暗殺,汪陷入窘境。

“馬日事變”的爆發,致使多數共產黨人被害,共產黨要求國民政府懲處“不法軍官”,可大部分國民黨官員袒護許克祥。

“馬日事變”得不到妥善解決,共產國際便密令武漢的中共組織“工農革命軍”改組國民黨武漢政府,沒收地主的土地實行公有制,並派印度人魯易將此密令即《五月指示》交給武漢的中共中央。可是魯易把指示交給汪精衛。

《五月指示》寫到,一無視國民黨禁令,實行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二在湖南和湖北組織一支由2萬共產黨人和5萬人的工農革命軍。三改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驅逐有舊思想的,由工農取而代之。四組織革命法庭審判反革命軍官。

汪精衛看完《五月指示》大吃一驚:原來共產黨加入國民黨是為了顛覆國民黨。汪於是認為共產黨根本沒有和國民黨合作之意。從此,汪精衛成了一個堅決的反共者。

4,開始揹負漢奸的罵名

抗日戰爭爆發後,汪精衛覺得中國不可能戰勝日本,他根據以前的革命經歷,開始思考別的實現民族復興之路。因此在抗日戰爭面前,汪精衛猶豫不決,以致被“親日派”擺佈,為最終奪取國民黨的最高權力願望,實施其“對日和平”的政治主張,踏進了投降日本的道路,意圖曲線救國。

在猶豫,妥協之時,梅思平,陶希聖進行反覆勸誘降日活動。懦弱自卑的汪精衛患上了“恐日病”,1938年12月29日,汪發表近衛第三次聲明,走向賣國道路的深淵。

汪精衛在叛國豔電文中,對抗戰的理解是:抗戰年餘,創鉅痛深,倘猶能以合於正義之和平而結束戰事,則國家之生存獨立可保,即抗戰之目的已達。蔣介石怒斥日本妄圖獨霸東亞滅亡中國的陰謀。而汪為日辯解“第一為善鄰友好,第二為共同防共,第三為經濟提攜”。汪還說“奠定兩國永久和平之基礎,此為吾人對於東亞幸福應有之努力”。

汪精衛看到中日之間軍事力量的差距,認為“抗戰必敗,抗戰必亡”,卻看不到中國和中國人民蘊藏著巨大的力量和堅韌性,喪失應有的判斷力和良知。

從上面看出,汪精衛對抗日的悲觀想法,認為民族復興就需要聯合日本。這是愚昧,沒有民族自信心的表現。

好可惜,以前的熱血革命青年最後成為一個全民口中的大壞蛋!


新銳青年說


汪的出發點是什麼?他覺的中國一定會敗給日本,會亡國滅種,所以,投降日本,做了我們眼中的漢奸!適身處地,俱是無奈!可惜,他走錯了路!日本人被我們耗死了,所以,他就永世不能翻身了! 假如,我說的是假如,日本人最後真的成功了,那麼他是否有功與人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