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要想了解烏江在哪裡?就得先了解一下垓下之戰後,項羽是如何逃走並自殺的。

劉邦和項羽經過近四年的戰爭對峙,雙方精疲力盡,於是雙方簽署了一個暫時和平的協議---鴻溝協議,鴻溝以西歸劉邦,鴻溝以東歸項羽,雙方以鴻溝為界,同時項羽交還劉邦的老婆呂雉和父親劉太公等人質。



這個鴻溝就是今天河南省滎陽市黃河南岸的廣武山中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當年楚漢相爭時,項羽和劉邦就是沿這個鴻溝對峙的,雙方議和後,項羽就率領大軍向西撤退,劉邦也準備撤退,在聽了張良的建議後,劉邦發動大軍追擊項羽。

雙方在固陵大戰,結果劉邦又戰敗了,在劉邦追擊項羽的同時,也命令韓信、彭越等各路諸侯一起追擊,剛開始韓信和彭越不來,後來劉邦將大片土地分封后,韓信與彭越開始率領大軍前來。



固陵就是今天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項羽原本在固陵這個地方包圍了劉邦,但由於劉邦的各路人馬逼近,項羽不得不後撤,於是項羽就率軍撤退到了垓下,垓下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宿州市靈壁縣,當地現在還有個霸王城,也就是當年垓下之戰的古戰場。

垓下位於彭城的東南方,離當時西楚國都城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有130公里。



接下來就是垓下之戰了,劉邦集合了五路大軍近七十萬人,對項羽率領的十萬楚軍進行合圍,劉邦以韓信為前敵總指揮,率領三十萬人迎戰項羽,同時孔將軍和費將軍各率十萬人分列左右兩側,劉邦的十萬中軍在韓信軍後,劉邦的身後還有周勃等人的十萬預備隊。

最終結果就是項羽戰敗,退回垓下城中,漢軍利用楚人唱楚歌的方法,瓦解了項羽和楚軍的軍心,當天晚上,項羽無心戀戰,只率領800名勇士向東南方向逃走。



項羽在逃亡中渡過了淮水,淮水是發源於河南桐柏山的一條河流,流經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蘇省,渡過淮水後項羽身邊只剩下一百多騎兵了,之後項羽逃到了陰陵,陰陵是今天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被一個當地人所騙,走錯了路,被漢軍追上,又是一番廝殺,身邊只剩下28個騎兵了。

然後項羽繼續向南逃,終於達到烏江,烏江就是今天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的東北角,這裡地處安徽與江蘇兩省交界處,又緊靠長江,在長江的西邊,從這裡渡過了長江,就到了江東。




這裡水網密佈,河流縱橫,烏江就是與長江並排的一條河流,當時的秦國在烏江邊設置了一座亭,當時就叫烏江亭,亭是秦朝的一個行政單位,以十里為一亭,相當於一個村子一樣,亭又設亭長,當時準備協助項羽逃走的,就是烏江亭的亭長,當時劉邦也做過亭長,和這個烏江亭長是相同的級別。

另外長江在安徽蕪湖段到江蘇南京段這一段的江面是由南向北流的,與長江原來的東西走向是不一樣的,所以地處長江西邊的烏江屬於江西,而對岸地處長江東邊的馬鞍山市及南京市等在當時屬於江東。



可以這麼說,只要項羽渡過了烏江和長江,就能到達江東,就能到達項羽最後的根據地--江東,可是項羽偏偏自殺了,僅僅一江之隔而已。

從垓下到烏江相距250公里,項羽辛辛苦苦逃了這麼遠,到頭來卻還是在長江西邊的烏江自殺了。但是若從鴻溝算起,項羽一路從河南逃到安徽,走了700多公里,縱橫大半個中國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項羽自刎的烏江可不是今天貴州省的烏江,今天的烏江古時候叫黔江。

垓下在今天的安徽靈璧縣,而那時的烏江在安徽馬鞍山市和縣。

安徽和縣

安徽靈璧縣

項羽是今天的江蘇宿遷人,在江蘇蘇州起兵,死在了安徽馬鞍山。因為這個烏江大體是南北走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裡的江東就是說的烏江之東。

也有人質疑項羽並沒有自刎烏江,而是戰死在今天的安徽滁州。但自刎烏江的看法仍是主流。


過去即歷史


頂羽在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被劉邦包圍,四面楚歌,項羽準備背水一戰,項羽與八百壯士夜半騎馬突出重圍。黎明時漢軍發五千追擊,項羽軍渡淮河時尚存百餘人,至東城只剩下二十八騎。他對部下這樣說:“這是上天要我死,並非作戰有誤。我起兵至今已經八年,身經七十餘戰,未嘗敗北,最終稱霸天下。現在就讓我們做最後的決戰吧!”他們來到烏江這一長江渡口。烏江亭長駕船停於岸邊,要他趕緊上船。並說:江東方圓上千裡土地,數十萬民眾,在那裡稱王不也足夠嗎?亭長的話使項羽想起,當初率江東子弟八千渡長江,如今沒能帶回一人。即便為王又有何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項羽將愛馬送與亭長。徒步持劍與漢軍接戰。一身是傷,還堅韌作戰,最終力盡自殺。




項羽是一位可歌可泣的亂世豪傑,項羽自刎而死的地方在今安徽和縣的烏江鎮,當地有項羽自殺的地方烏江亭,當地還有紀念項羽的霸王祠。對於西楚霸王項羽的悲壯之死,宋代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唐代詩人杜牧有詩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武陵郡王逍遙遊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被稱為是千古第一勇士,當然也是最悲情的勇士。上面這首詩裡面裡面的江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烏江,霸王自刎於烏江也是我們知道的。但是很多人確實不知道烏江到底在哪裡,

現在也是有烏江這一條河的,他就在貴州,還是貴州的第一大河流,長江的支流,在重慶涪陵注入長江,烏江涪陵榨菜是不是很多都聽過呢?現在估計很多人一說到烏江就會想到這個烏江涪陵榨菜,那麼這個烏江是不是就是項羽自刎的烏江呢?

答案肯定不是的啦!垓下之戰,項羽的謝幕之戰,項羽帶領八百將士突圍,最後烏江決戰項羽以二十騎戰漢軍,項羽一人斬殺漢軍數百人,項羽本來有機會過河的,但是奈何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自刎於此。

垓下就是在今天的安徽靈璧,所以項羽怎麼會跑到貴州去自刎呢,所以說項羽自刎的烏江肯定不是今天的這個烏江了,那麼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呢?

其實就是在今天的烏江鎮(現在有五個烏江鎮,安徽,江蘇,江西,甘肅,貴州都有一個烏江鎮),今天我們說的就是安徽和縣的烏江鎮,江蘇南京浦口區的烏江鎮其實和安徽和縣的烏江鎮以前是一個地方,後來被分裂的。安徽和縣的烏江鎮這裡有霸王祠,就是專門紀念項羽修建的,千年古鎮,西楚烏江。

因為在這裡長江的走勢基本上就是南北走勢,所以才說不肯過江東。


中國歷史研究所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起義推翻了秦朝,然後又發生了“楚漢相爭”的戰爭。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帶領少量殘兵潰退“烏江”,因見大勢已去,項羽便拔劍自刎於烏江。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曾有詩云:“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此段歷史在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這樣記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以上文言翻譯成白話文為“這時候,項王想要向東渡過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裡,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沒法渡過去。”項王笑了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干什麼!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

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了“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給讀者造成了“烏江”就是一條江的誤解。實際上,項羽在垓下失敗潰退烏江,這裡所說的烏江並非水名,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東北的烏江鎮,長江在此稱為“皖江”,此段長江因由南向北流,古代便把江南地區稱為“江東”或“江左”。楚霸王因從江東帶出八千子弟無一回還,便無顏見江東父老,就自刎於長江西岸的“烏江”鎮了。因此,項羽自刎的烏江不是一條江,而是一個小鎮。

不過,從《史記。項羽本紀》中的“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一句中,可理解為“項羽想從烏江這個地方東渡”,或者秦朝以前這個地段的長江就被當地人稱為“烏江”也未可知。但是,一直以來,項羽自刎於“烏江”,的確誤導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很多不懂歷史的人都誤認為是貴州遵義的烏江。實際上,此烏江非彼烏江。楚漢相爭在中原,項羽怎麼會跑到貴州遵義去自殺呢?


若愚趣談


已破章邯勢莫當,八千子第赴咸陽。

新安何苦坑秦卒,壩上焉能殺漢王。

玉帳深宵悲駿馬,楚歌四面促紅妝。

烏江水冷秋江急,寂寞野花開戰場。

一一[清]鄭板橋《項羽》

烏江,長江流經安徽省和縣一帶。楚霸王項羽垓下兵敗自刎之地。

項羽(前232年一前202年),名籍,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秦未天下大亂,他隨叔父項梁在吳地(今江蘇蘇州)聚精卒八千起義。後項梁戰死,項羽殺宋義繼續統兵。“破釜沉舟”在鉅鹿大敗秦將章邯。又率軍西進,平定秦境,並弒殺秦王子嬰、火燒阿房宮。自封為西楚霸王,分封諸王。可惜在鴻門宴上,項羽不聽亞父範曾之計,放過了劉邦。四年後,楚軍被漢軍擊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縣),項羽在烏江自刎身亡。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詩中嘆曰: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後世對項羽評論不一,下二首詩最具代表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一一[唐]杜牧《題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一一[宋]王安石《烏江亭》

項羽出身貴族,身高八尺有餘,力能扛鼎,武藝高強,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他過分崇尚武力,妄想力征天下。坑降卒,屠鹹陽,燒阿房,殺義帝,殘暴無比。他逞匹夫之勇,始終缺乏政治家的頭腦。項羽自言一一富不歸鄉如衣錦夜行,最終不遇“沐猴而冠”罷矣!這正是:

秦失鹿蹤誰得手,八千子弟出江東。

沉舟破釜秦關定,坑卒弒王列國同。

虛擺鴻門留禍患,歌聞垓下棄前功。

烏江不渡魂歸否?多少來人嘆鬼雄。





白溪釣客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終於決戰於垓下。韓信率30萬大軍獨擋正面,孔將軍、費將軍分局左右兩側,劉邦居後,周勃、柴將軍殿後。濰水之戰,韓信消滅龍且20萬楚軍,此時的項羽只剩下10萬楚軍。

在韓信與左右兩翼的輪番進攻下,楚軍不敵,退入壁壘。夜半時分,漢軍高唱楚歌,楚營軍心動搖。虞姬無奈自刎,項羽揮淚灑別。身陷四面楚歌的項羽以為漢軍已經佔領楚營,只得率800精銳突圍而去。

拂曉,漢軍方知項羽已去。於是,大將灌嬰奉命率5000騎兵追擊項羽。項羽渡過淮水,只剩下精兵百餘人。到達陰陵後,被農夫欺騙,向左誤入沼澤地,被漢軍追上。

項羽向東逃至東城,還剩精兵28人,心中一陣悲涼:“既然上天要亡我,不如戰死沙場!”於是,一邊向南疾馳,一邊奮力與漢軍廝殺,斬首百人。

這時,項羽已抵達長江之畔的烏江亭,烏江亭長催促項羽趕緊過江。項羽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便引劍自刎。

那麼秦朝末年的烏江亭便是如今的烏江鎮,位於長江北岸。後因行政規劃被一分為二,一部分屬於南京市的浦口區烏江鎮,另一部分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

而和縣烏江鎮保留了項羽的許多古蹟,西楚霸王靈祠坐落在烏江鎮東南的鳳凰山上,其中墓葬了項羽的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後人於此建亭祭祀,名曰“項亭”。唐初上元三年(762年),建造西楚霸王靈祠。經過歷代惡擴建,有正殿、青龍宮、行宮、水靈宮等共99間半。項羽雖功高但未成霸業,故較皇帝少建半間。殿內置有項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詩句中提及的江是指長江,而非烏江。只因烏江鎮所處的該段長江呈南北走向,故稱江的對岸為江東。


史海覓蹤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項羽自刎的烏江?咋一聽,我的第一反應是烏江榨菜。當然這是句玩笑話,這兩者沒什麼關聯,不過烏江也正因為西楚霸王項羽而得名。

想當初,西楚霸王是何等的意氣奮發,鉅鹿一戰,破釜沉舟,一舉擊潰了章邯的秦軍,消滅了秦軍最後的主力,從此,項羽一戰揚名。可是那時候的他沒有料想到,四年後,他會在一個不知名的地方自刎,而這個地方就是烏江。


烏江,據史料記載,加上現在的探查,基本上確定了它目前的位置。大約是在今安徽和縣的烏江鎮,而且現在還有霸王祠,所以應該是錯不了了。

而且幾千年來,這裡依然叫做烏江,可能是自項羽自刎後,後人為了紀念他,所以也就沒有改掉這裡的地名,讓後來的人來到這裡,自然而然地緬懷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項羽了。

至於為什麼項羽會在烏江決定自刎?這沒什麼好懷疑的,可能是巧合吧,或者是韓信故意為之。垓下之圍,項羽和他殘餘楚軍被重重包圍,不過韓信特意留出了一個缺口,讓他們逃往韓信指定的路線,也就是項羽的終點站:烏江。韓信和劉邦很清楚項羽的性格,如果要活捉或者是殺死他,那代價太大,唯一的辦法就是令他自殺。



因此韓信和劉邦給他留出了一個缺口,讓他逃往烏江,逼他在心灰意冷之下,自刎烏江。果不其然,項羽在多次打擊之下,自刎身亡。成王敗寇,自古皆如此。


青史回聲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的烏江鎮,對岸就是南京的浦口。真的是離江東很近很近。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畢竟英雄以悲劇謝幕。

項王為何不過江東,或是根本已被圍的無路可逃,都已經不重要。

對後人來說,這儼然成了一個悲情的故事結局,傳奇的小說結尾。

我想人們之所以記住他,緬懷他,敬重他,崇拜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的直男性格。

一根經,一條路走到黑,喜怒哀樂永遠掛在臉上,豪俠心,為人義氣,重感情。

類似人們對關羽的崇拜,勇猛剛毅。

烏江邊,霸王祠,虞姬虞姬今若在,會否同淚?


蕪湖小吃平生君


楚漢相爭是中國歷史上一段精彩絕倫的篇章,西楚霸王項羽最終敗在小小亭長劉邦之手,是因為他的自負,也是因為自負,項羽在最後選擇了自刎。

司馬遷寫《項羽本紀》,開篇就寫了項羽是什麼樣的人。

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羽力能扛鼎,是一等一的猛將,也很有天賦才氣,有志氣,很驕傲,卻是個沒耐心學習的人,憑著天賦,他打下了一片輝煌,也讓他更相信自己的能力,所取得一切,靠的即不是學習,也不是團隊,靠的是自己的智力和武力。

而劉邦他們了?基本上都是從小人物開始,他們在征戰過程,各自發揮自己能力,認識自己的不足,一步步做大,一步步學習。

十年前,項羽才氣過人,對面是一群鄉巴佬。五年前,項羽才氣過人,對面是一幫創業黨。現在,項羽依然是才氣過人,對面卻已經是專業團隊。用人,他不如劉邦;用兵,他不如韓信;用謀,他不如張良。


項羽很不服氣,單挑,他天下無敵。打仗,他正面剛所有。他也講仁義,關心下屬,破釜沉舟解救盟國危難,他也深得人心,在他死後魯地人民在沒見到他的人頭之前一直在戰鬥。

他想不通自己為什麼會輸,於是將這一切都歸為天要亡他。

在項羽兵敗後,先是四面楚歌,與虞姬來了一場千古絕唱,英雄美人相惜別。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隨後虞姬自殺,項羽就帶著八百壯士逃跑,後面灌嬰帶著五千騎拼命追擊,這一路追殺下來,到了東城,項羽只剩下二十八騎了。

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項羽為了證明是天要亡他,不是他不會打戰,不夠神武 ,臨時策劃了一場反擊戰,他沒有急慌慌如喪家犬,而是殺出東城,在漢軍中殺進殺出,盡情展示自己的蓋世無雙,和自己的子弟兵匯合後,問他們:“怎麼樣,我說過要斬殺漢軍的一員大將,現在你們看到了吧。”再次表達自己當世無敵,落此困境只是運氣不好。


突圍到烏江邊的時候,絕處逢生,江東父老來接他了,但是項羽這時候已經沒想著要活著回去,天要亡他,他回去還有什麼用?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無愧於心乎?”

拒絕了烏江亭長的請求,重新殺入漢軍,最後自刎而死。


項羽“烏江自刎”的這個烏江,應該是位於安徽和縣烏江鎮的一段長江支流,是和縣與馬鞍山市之間的一條大河,在古代這條河流的名字很可能就是叫烏江。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與劉邦在垓下展開了一場生死大戰,而這個垓下遺址就是現在安徽固鎮縣東、濠城集北、沱河南北兩岸。

項羽在東城搞了一次反擊戰,秦代東城是今天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南二龍鄉境內。

雖然貴州有個烏江,但是可以排除掉,項羽與劉邦的決戰是在安徽這裡,不可能跑到貴州去。

項羽雖然失敗,卻依然被稱為英雄,歷史上對項羽的評價是“羽之神勇,千古無二”,李清照說:“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留下了蓋世無雙的形象千古傳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