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垣“陰火理論”之甘溫除大熱,瀉陰火

繼而上一篇文章我們探討了李東垣之補中益氣湯,其藥類法象,以人法天地。

在補中益氣湯方後加減中,有一條:心煩而亂,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能瀉陰中之伏火。如煩猶不止,少加生地黃補腎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李東垣“陰火理論”之甘溫除大熱,瀉陰火

氣虛之病人為何會有心煩?—因腎水不足,不能制心火,心火不降,故心煩不已(腎火旺用黃柏,腎水虧用生地,腎火旺加腎水虧使腎水不足)。

另有一條,如氣浮心亂,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則愈。用硃砂安神丸亦為瀉心止心火。

從此條加減中可看出李東垣的另一個理論,即陰火理論

問:何為陰火?陰火為虛為實?陰火位於上焦、中焦、下焦?

從李東垣的書中可以看出,陰火,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伐之;相火,下焦胞絡之火,元氣之賊也。從此可用看出,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則一負,元氣盛則陰火退,元氣虛則陰火進。

李東垣“陰火理論”之甘溫除大熱,瀉陰火

此處張景嶽批為:火與元氣不能兩立,那寒與元氣能否兩立。當然也是不能,由此又引入李東垣的另一個概念,即他所說的內傷初為熱中,後為寒中。熱中是李東垣的主要研究領域,他的補中益氣湯就是為了熱中而設立,他說:補中益氣湯,上一方加減,是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始病得之,則可用之,若末傳為寒中,則不可用。

第一個階段是熱中,此時有陰火,故名熱中,用補中益氣湯,第二個階段是寒中,此時無陰火,為寒與元氣不兩立,此時應用四逆輩理中湯。故而,熱中即有陰火。

《黃帝內經》中雲:"血並與陽,氣並與陰(血偏盛與外,氣偏盛於內),則為炅中(炅即是火);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喜怒"。又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住,陰陽喜怒。此時氣有餘便是火"。後黃帝問曰:"陰虛生內熱何也?"答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焦)不通,胃氣熱,熱氣燻於胸中,故曰內熱"。

李東垣“陰火理論”之甘溫除大熱,瀉陰火

這兩條可能是李東垣的立論基礎,即使脾胃失調,寒熱七情內傷,而導致氣並於陰,氣並於下,而致上焦不行,下焦不通,此之氣有餘與氣機不暢,而陰火得生。

由此可推出陰火之四大病因:一是谷氣不盛,脾胃氣虛;二是影響三焦,氣機升降失調;三是氣機鬱滯;四生火。便是氣有餘便是火。

病因為中焦脾胃之氣不足,不能升浮外達,以中焦為中心的上中下三焦氣機鬱滯化火。元氣不足為本,陰火為標,陰火也為元氣不足導致的標證。

陰火為鬱滯所得之火,故其為實火,但脾胃虛衰之人,其實火傷血傷津傷陰而導致出現虛火(如當歸六黃湯,即用瀉實火又用瀉虛火之藥)。而陰火暢通三焦,上中下三焦,裡外皆有。

從症狀來看,陰火可以有以下表現

  • 熱而傍晚反而減輕,怕風怕冷
  • 頭疼臉熱但是時作時止
  • 煩躁凡是身體乏力懶惰
  • 嗓子幹口渴卻喝了冷飲肚子脹;
  • 心煩意亂不譫語
  • 食慾不振有時候卻飯量大增
  • 舌苔浮黃到舌質不絳,或者有齒痕
  • 脈洪大重按無力
李東垣“陰火理論”之甘溫除大熱,瀉陰火

治療方法是:瀉陰火,以諸風藥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助春升),是令陽氣升,上出於陰分(陰火是陽氣下陷,氣機鬱而化火),用辛甘溫藥接其升藥,使大發散於陽分,令走九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