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好中醫

如何學好中醫

治學之道,一是勤,二是恆,三是精,四是博。勤,就是勤奮讀書,醫家們都強調背誦,視對經典著作的背誦是掌握中醫理論的基礎,再則是勤問,勤於總結;恆,就是堅持不懈,著名醫家幾乎都是自學一生,手不釋卷;精,就是精研細讀,反覆揣摩,尤其是對經典著作,強調寧澀勿滑;博,就是涉獵廣泛,能精通各種學問,旁及各家著作,112名醫家僅數據中記錄的學習書目即達200多種。從其學術構成而言又有以下特點。

熟諳經典

把握中醫經典著作是學好中醫的關鍵,因為經典著作是中醫學的源頭,醫家的闡述發明均離不開經典著作。醫家張山雷即主張學習中醫應從經典入手,看《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必須於此精研有得,打好基礎,閱讀後世各家著述,才能有所依據,有所底蘊。其學術基礎無一不以經典著作為根本。無論是跟師、自學、科班出身,或是由流及源,即先從背誦《藥性賦》、《湯頭歌》、《瀕湖脈訣》、《醫學三字經》(即四小經典)開始,或是由源及流,都曾精研《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難經》、《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從研究文言文開始,再參閱各家註解,通過對經典著作的熟讀與深入研究,並在實踐中反覆體驗,甚至精研一生,最終達到得其精要,為臨床工作奠定了厚實的中醫理論基礎。誠如周鳳梧教授指出:“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使學者有階可升,至出乎規矩之外,而仍不離規矩之中。”,“規矩”就是經典著作中基礎理論,從而明確指出,只有掌握好經典著作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旁及各家為其川

很多醫家都閱讀過的書籍就有:《脈經》、《諸病源候論》、《千金方》、《本草綱目》、《丹溪心法》、《脾胃論》、《格致餘論》、《景嶽全書》、《類經》、《醫宗必讀》、《內經知要》、《證治準繩》、《醫門法律》、《醫方集解》、《本草從新》、《證治匯補》、《溫熱論》、《溫病條辨》、《成方切用》、《成方便讀》、《臨證指南醫案》、《醫宗金鑑》、《醫學心悟》、《本草備要》、《四言脈訣》、《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類證治裁》、《本草經疏》、《柳選四家醫案》、《蘭臺軌範》、《雜病源流犀燭》、《筆花醫鏡》、《傷寒來蘇集》、《傷寒貫珠集》、《張氏醫通》、《沈氏尊生書》、《濟陰綱目》、《先醒齋醫學廣筆記》等。通過對醫家著作的學習,豐富學養,從中受到啟迪並進行創新。如嶽美中教授說:“治重病大證,要注重選用經方;治脾胃病,李東垣方較好;治溫熱及小病輕病,葉派時方細密可取。”這正說明了醫家,通過學習前人之長而為己用的特點

學以致用

學習理論的目的就在應用於臨床,而在臨證中常常會遇到新的問題,大醫的成長正是因不斷的充實與提高,在看見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所創新。彭靜山說:“治病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治病,兩者結合起來,學以致用。”這是其最深的感受。著名醫家都能做到學以致用,在臨床實踐中學習,再通過向書本學,向民間學,吸取各種有用的經驗,提高臨床療效。郭士魁在對冠心病的研究過程中,經過不斷的反覆臨床實踐,在查閱文獻中,看到一治牙痛驗方“哭來笑去散”而受到啟發,終於研製出寬胸丸,使中醫對心絞痛的療效有了明顯地提高。嶽美中在總結他的學醫過程中介紹,其開始只是學習了《醫學衷中參西錄》,不久臨床中發現有許多問題不能解決,轉學溫病,再到鑽研《傷寒論》繼而涉獵《千金方》、《外臺秘要》,正是通過他的實際應用,體會出:“僅學《傷寒》易涉於粗疏,只學溫病易涉於輕談。”的感受。所以說醫家的學術,正是在學以致用中得到了充實。

精勤不倦

中醫學既是一門自然科學,又是一門有關社會人文的科學,其內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時、物候等人文知識,僅本專業現存書目就有19000餘卷寶籍,欲成為大醫,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內經》中就要求習醫者“上窮天紀,下及地理”。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更明確指出學醫者當“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所有醫家大都有淵博的學識,而知識的積累絕非朝夕之功,往往傾注了一生的精力。

記述張山雷先生畢生好學不倦,他在晚年仍手不釋卷”;陸淵雷“精天算、經學、小學、熟讀諸子地理、化學、數學、善書法,曹炳章“對天文、地理、生物、理化、西醫理論均有研究,一生愛書,以至‘書富家貧’”;程門雪先生常以“徐靈胎目盡五千卷,葉天士學經十七師”為銘

勤於實踐

中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離開實踐就失去了活力。中醫理論的發展正是醫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的結果,而中醫理論的掌握亦在於臨床實踐中的總結和提高。著名醫家無不是在臨證中成長,並在臨證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結累經驗,更好地提高了療效。通過臨證來驗證理論,並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中醫理論,也得到了患者和社會的支持,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就實踐而言,醫家又有以下特點:

勤於實踐

醫家在中醫學術上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精湛的醫術,都是其尋求古訓、立足臨床的結果。中醫強調“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醫臨床的規律。《褚氏遺書》中說:“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這裡的“博涉”、“多診”、“屢用”都是強調了實踐的重要作用,而“知病”、“識脈”、“達藥”都是醫家通過實踐獲得的本領。嶽美中自稱其成長過程中有兩個有利條件:“一是培養出讀書的能力和習慣;一是幾十年未脫離過臨床”;王伯嶽在其成功經驗中寫道:“歧黃之道,淵博精湛,蘊藏真知,旨趨微妙,自成體系,故其治學方法,亦與一般科學有所不一。苟非參透經義,臨床驗證,則必難登堂入室而味其腴膏也”;賀本緒的經驗是:“學貴有恆,實踐第一”;沈仲圭強調學中醫須“十年讀書,十年臨證”。有許多醫家,雖從事教學和行政工作,仍堅持臨床,持之以恆數十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而成為臨床大家。

精於臨證為其巧

中醫治病取效的關鍵在於“治病求本”,而“求本”的要求就在於細緻分析,得其要領。醫家的高妙之處,往往就在精於臨證,王伯嶽總結其經驗時提出治病九要:“一曰明理,二曰識病,三曰辨證,四曰求因,五曰立法,六曰選方,七曰配伍,八曰適量,九曰知變”,體現了其臨證時的細微之處;這些都體現了醫家,在臨證過程中善於思考、匠心獨運的特點。

融會古今

中醫學的發展正是在臨床實踐基礎上實現繼承與創新的過程。隨著時代的不一,疾病譜的更換,中醫臨床水平的提升,需要不斷的繼承與創新。醫家在臨床中多能融會古今,學貫中西等等。嶽美中根據《類聚方廣義》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疥癬內陷的一身搔癢、發熱、咳喘、腫滿的記載,運用該方治療腎炎合併皮膚溼疹的患者,並將此方合甘麥大棗湯加生地、紫草等治療過敏紫癜性腎炎,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這些都體現了著名醫家在臨床中善於融會古今,不斷創新的特點。

自為機杼

中醫在數千年來,因臨床醫家各自的理論淵源和實踐經驗,有了各種不一的流派,如張元素擅長臟腑辨證;李東垣在師承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而生”,形成了獨特的脾胃學說;朱丹溪學承羅知悌,為河間學說的第三傳弟子,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提出了“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觀感,創立了滋陰學說。醫家在各自的師承學術觀感和臨床經驗指導下,經過不斷的臨床實踐和總結,形成了自己的特長,自成機杼。如施今墨擅用對藥,蒲輔周善治溫病,魏長春喜用花類藥。這些都表示,臨床大醫之所以稱為醫家,多有自己的獨自特長,術有專攻,而成為醫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