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發熱的病因病機及其治則治法

內傷發熱是指以內傷為病因,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衡為基本病機,體溫升高或體溫正常但自覺發熱不適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

內傷發熱,病程較長,多因飲食勞倦、房勞過度、久病傷正、情志不舒等,導致機體陰陽失調,氣血虛衰,多見低熱,或自覺發熱而體溫並不升高,病程纏綿。

內傷發熱這一病症首先由明代秦景明在《症因脈治》中明確提出,但早在《黃帝內經》中已有內傷發熱的相關論述,如《素問·調經論》雲: “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燻胸中”,指出勞倦內傷損傷脾胃可致發熱;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虛勞熱候》記載: “虛勞而熱者,是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故內外生於熱,非邪氣從外來乘也”,說明了勞倦內傷致使陰不足,陽有餘而生熱,而非外感邪氣所致。金傑教授認為內傷發熱病機總屬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失衡。

在辨治發熱疾病時,首先當分清是外感發熱或是內傷發熱;其次,若為內傷發熱,則需辨清是氣血陰陽虧虛或是內生溼熱、氣鬱、瘀血所致,若為外感發熱,則需辨清六淫致病之邪,緣於六淫諸如寒、溼、熱等邪氣既可單獨致病,又可夾雜致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