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皆有因(二):情志致病的機轉

1. 《靈樞·口問》: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藏六府皆搖。

2. 《靈樞·本神》: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3.《素問·痺論》: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解析與臨床意義:

原文1和2論述情志致病的主要病理機轉及病變。情志過激,能擾動心神,內傷五臟,出現一系列臨床症狀。神志為心所主宰,一切情志變化都要通過心神,然後影響有關臟腑,所以喻嘉言說:“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兼該志意,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本文所討論的內容,重點是損傷心神所引起的病變。因此治療情志異常的病症,不能忽視患者的精神因素,糾正病人的心理狀態。

萬事皆有因(二):情志致病的機轉

原文3論述情志過激與飲食過量所致的病變。五臟所藏的精氣,是人體賴以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神由精氣而生,精氣充足,則神自健旺。正如李東垣所說:“積氣以成精,積精以全神,必清必靜,御之以道,可以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說明只有保持精氣充沛,才能使神氣健旺,符合養生之道的要求。從臨床來看,五

髒陰精不足常常是引起神志病變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心陰不足,則陰不涵陽,神不內守,常見驚悸、健忘、失眠、多夢等症;若氣血兩虛,則兼見氣短神怯,五臟陰氣不足,甚至可以出現神志異常的現象。

飲食是營養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但飲食過量,反能損傷腸胃,導致消化功能失常,引起多種病變。如《三因極—病證方論》說:“蓋五味入口,能以滋養五臟,得之則生,不得則死,傷之則反為生害,所以宿食為雜病之先。若五臟不平,

食不輸化,血凝氣滯,群證蜂起,皆宿食所為也。治之當量其臟腑虛實淺深為治,其病頭痛,惡風憎寒,心腹脹滿,下利不欲食,吞酸噯宿腐氣,皆胃實熱,食反留滯,其脈數而滑,宜下之愈。若脾虛,其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澀,宜溫藥消。”

萬事皆有因(二):情志致病的機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