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肉强食的金融市场,能否存活取决于这两个决定性因素

金融市场上的丛林法则与动物界的一样,就是弱肉强食。不过市场上的强弱基本上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资金(Capital),另一个是洞察力(Vision)。

关于资金(Capital)的因素,最明显的就是在市场上谁能动用的钱多谁就越有优势,但又不只是单纯地由资金的规模来区分强弱。例如当一场金融危机来临时,如果一家大型对冲基金或是华尔街的投行所拥有的亿万资产中融资的部分太多,那它就很可能变成一个被吞食的弱者,而一个不借贷的个人投资者如果能够把握时机合理地使用自己的现金,那他就是个在市场上不受他人控制的强者。

Credit这个英文单词来源于拉丁语 credere,是“相信”和“信任”的意思。在资本市场上有一句话是说,当你最不需要借钱的时候,你最有信用;当你急需资金的时候,你的信用就全没了。

对这句话理解最深的,应当是在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中,已经破产或濒临破产的华尔街投行的老板们。当时在所有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当中,假如没有政府使用纳税人的大笔金钱出资救助,只有摩根大通银行能靠自己的实力撑过去,高盛公司则是因为说动了巴菲特出资做靠山,其余的投行都是放在砧板上任人宰割的“弱肉”。

弱肉强食的金融市场,能否存活取决于这两个决定性因素

摩根大通银行成为了吞食弱肉的强者,是保守的资金管理和出众的洞察力相结合的样板。

在2006年到2007年间,当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过度旺盛的时候,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美林、花旗银行、摩根斯坦利、高盛等公司还在不遗余力地争夺房贷债券市场的份额,摩根大通的掌门人 Jamie Dimon 就已经开始变卖资产、筹集现金,从2006年10月开始,摩根大通银行逐渐退出了次贷债券市场,并先后出售了旗下价值120亿美元的次级房屋贷款、Brown Discount Broker (股票折扣交易券商)、生命保险和年金推销公司,甚至把空余的办公楼层都打包出售了。

2007年底,从各家投资银行账本上的融资杠杆比例就看得出谁是强者、谁是弱肉

  • 摩根大通银行:12.7倍
  • 花旗银行:19.2倍
  • 高盛:26.2倍
  • 美林:31.9倍
  • 贝尔斯登:33.5倍

所以,当贝尔斯登公司即将破产的时候,当时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盖特纳只给摩根大通的老板 Jamie Dimon 打电话,要求他收购贝尔斯登公司,因为当时只有他自有资金雄厚,有逢低收购的实力。

在美联储出资300亿美元的担保下,摩根大通仅出价每股2美元就得到了贝尔斯登公司和它在曼哈顿中城、价值10多亿美元的办公大厦(后来成交的价格修正到每股10美元)。

而我们普通投资者,从中学到的经验教训就是:回避使用一切借贷来的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只使用自己的资金,因为在危机来临的时刻,负债的一方总是得承担随时有可能被捕杀的后果。从以往的经验来说,通常我只要看一看某个账户的交易记录,就大概知道最终的结果会是如何,那些使用高融资杠杆、频繁交易期权、期货、外汇和投机性垃圾股票的,结局大都不太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