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肉強食的金融市場,能否存活取決於這兩個決定性因素

金融市場上的叢林法則與動物界的一樣,就是弱肉強食。不過市場上的強弱基本上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一個是資金(Capital),另一個是洞察力(Vision)。

關於資金(Capital)的因素,最明顯的就是在市場上誰能動用的錢多誰就越有優勢,但又不只是單純地由資金的規模來區分強弱。例如當一場金融危機來臨時,如果一家大型對沖基金或是華爾街的投行所擁有的億萬資產中融資的部分太多,那它就很可能變成一個被吞食的弱者,而一個不借貸的個人投資者如果能夠把握時機合理地使用自己的現金,那他就是個在市場上不受他人控制的強者。

Credit這個英文單詞來源於拉丁語 credere,是“相信”和“信任”的意思。在資本市場上有一句話是說,當你最不需要借錢的時候,你最有信用;當你急需資金的時候,你的信用就全沒了。

對這句話理解最深的,應當是在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中,已經破產或瀕臨破產的華爾街投行的老闆們。當時在所有的華爾街投資銀行當中,假如沒有政府使用納稅人的大筆金錢出資救助,只有摩根大通銀行能靠自己的實力撐過去,高盛公司則是因為說動了巴菲特出資做靠山,其餘的投行都是放在砧板上任人宰割的“弱肉”。

弱肉強食的金融市場,能否存活取決於這兩個決定性因素

摩根大通銀行成為了吞食弱肉的強者,是保守的資金管理和出眾的洞察力相結合的樣板。

在2006年到2007年間,當美國的房地產市場過度旺盛的時候,雷曼兄弟、貝爾斯登、美林、花旗銀行、摩根斯坦利、高盛等公司還在不遺餘力地爭奪房貸債券市場的份額,摩根大通的掌門人 Jamie Dimon 就已經開始變賣資產、籌集現金,從2006年10月開始,摩根大通銀行逐漸退出了次貸債券市場,並先後出售了旗下價值120億美元的次級房屋貸款、Brown Discount Broker (股票折扣交易券商)、生命保險和年金推銷公司,甚至把空餘的辦公樓層都打包出售了。

2007年底,從各家投資銀行賬本上的融資槓桿比例就看得出誰是強者、誰是弱肉

  • 摩根大通銀行:12.7倍
  • 花旗銀行:19.2倍
  • 高盛:26.2倍
  • 美林:31.9倍
  • 貝爾斯登:33.5倍

所以,當貝爾斯登公司即將破產的時候,當時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行長蓋特納只給摩根大通的老闆 Jamie Dimon 打電話,要求他收購貝爾斯登公司,因為當時只有他自有資金雄厚,有逢低收購的實力。

在美聯儲出資300億美元的擔保下,摩根大通僅出價每股2美元就得到了貝爾斯登公司和它在曼哈頓中城、價值10多億美元的辦公大廈(後來成交的價格修正到每股10美元)。

而我們普通投資者,從中學到的經驗教訓就是:迴避使用一切借貸來的資金和金融衍生產品,只使用自己的資金,因為在危機來臨的時刻,負債的一方總是得承擔隨時有可能被捕殺的後果。從以往的經驗來說,通常我只要看一看某個賬戶的交易記錄,就大概知道最終的結果會是如何,那些使用高融資槓桿、頻繁交易期權、期貨、外匯和投機性垃圾股票的,結局大都不太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