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痛批國人的虛偽,壞的非要美曰其名,現代人還樂此不疲

魯迅,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881年生於浙江。他一生將筆作為武器,不曾真正在戰場上作戰,卻被認為是革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文化領域,他帶動了新一階段的革命,希望將新思潮帶給人民。

他最為世人熟知的一段經歷,大概就是在社會黑暗的大背景下做出了“棄醫從文”的決定。他一心渴望拯救人民於水火之中,可惜醫術只能治病,而治不了世人麻木的心靈,筆桿子才能為他傳送更多的力量。這個被稱為“民族魂”的文學家,一生寫下了大量優秀的作品,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

魯迅痛批國人的虛偽,壞的非要美曰其名,現代人還樂此不疲

人們對於魯迅的瞭解,大多還是來自於課本中。在初高中階段,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少不了魯迅寫的文章。這也是讓不少學生“痛苦”的一點:魯迅的文章這麼晦澀難懂,為什麼還要收錄進來呢?實際上,魯迅的文章飽含深意,需結合時代背景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這也正是當年魯迅提筆寫文章的用意,“精神治療法”才能讓人清醒過來,不要再沉浸於麻木的世界中。

雖只是筆桿子下寫出來的文字,但魯迅的思想對於當時麻木的社會人民來說,仍具有極大的意義。他一生最為痛恨的,大抵就是世人的虛偽。這也就是他掀起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原因,舊思想的糟粕應當被擯棄,新思想才能夠救國。

魯迅痛批國人的虛偽,壞的非要美曰其名,現代人還樂此不疲

在魯迅生活的年代裡,國家處於逐漸衰落的階段,人們在痛苦的現實中已經變得麻木了,“無所謂”一般地接受著社會現實。他曾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便在沉默中滅亡”。無數的人正是在麻木沉默的狀態中,靜候時代的變化。從來不會反抗什麼,只是默默接受而已。

而相比於默默接受,另外一種做法更是讓人生厭,那便是虛偽地自欺欺人。正如魯迅所形容的,哪怕是一顆毒瘤,只要是存在已久的,世人便會為其安上一個冠冕堂皇的名號,甚至將來還有成為國粹的可能。魯迅最不滿的,便是世人的麻木狀態。所以在下筆之時,魯迅可謂是毫不留情,要將現實中最醜惡的事情都揭露出來。

世人忙於掩蓋真相,魯迅卻在揭老底,為了思想的解放而不留情。人們常評價魯迅下筆“尖酸刻薄”,用最諷刺的手法去形容社會上的一切。倘若不是大部分國人已到了愚蠢虛偽的惡化程度,魯迅又何必寫下最黑暗的現實呢?

魯迅痛批國人的虛偽,壞的非要美曰其名,現代人還樂此不疲

可怕的是,國人的虛偽在當時並沒有被真正地消除,很多人還樂此不疲地製造假象。國難當頭,不去當一個保衛國家的戰士,卻樂意當一個“啊Q”,繼續著繁華安穩的虛偽假象。作當時一個拎得清的人物,魯迅極為看不起這樣的思想,也努力地為擯棄這樣的思想而作鬥爭。

他朝破碎的時代發出吶喊,也渴望將國人喊醒。可惜“虛偽”的作風也深入人心,在當時的時代裡,魯迅的奮鬥太孤獨了。

參考文獻:

《魯迅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