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魯克:鐵路的影響要大於互聯網,而且更迅速一些|紀念

【按】

2005年11月11日,彼得·德魯克在美國加州克萊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歲。十幾年來,德魯克身後的商業世界和管理世界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而互聯網無疑是最耀眼的看點之一。因為互聯網,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都熱衷於“創造”新的組織或新的管理理論。而且,這種創造是“日新月異”的,似乎,組織、管理的基本準則早已被互聯網衝擊得七零八散。

其實,早在2001年,德魯克在接受《商業2.0》(Business 2.0)主編Erick Schonfeld採訪時,對互聯網的影響專門有過論述。比起迫切創造新理論、新組織的人們來說,德魯克的看法相對保守。或許,它是錯的,也或許它最終是對的。然而,在商業景氣的下行通道之中,在孫正義的軟銀集團因為wework和uber的估值、市值衰頹而錄入14年以來首次季度虧損的時節裡,我們有必要反思互聯網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花點時間讀一讀德魯克,未必不比聽一聽焦慮販子們的付費知識來得更有價值。

必須說明的是,以下的譯文節選來自互聯網(那場訪談持續了6小時),在下無法確知它的譯者,而原文也無法從中文互聯網世界獲得。因此,列位觀者,當以質疑和批判性的態度來審視之。即便翻譯是信達雅的,也不必抱著教條主義去對待德魯克。畢竟,獨立思考的“旁觀者”是德魯克引以為傲的角色。

彼得·德魯克:鐵路的影響要大於互聯網,而且更迅速一些|紀念

(彼得·德魯克)

Erick:您是否為互聯網泡沫的破滅而感到驚訝?

德魯克:使我驚訝的是,這些泡沫並未在兩年前破滅。在1999年1月,我告訴我的朋友要拋售股票,因為我預計這些經濟泡沫隨時會破滅。但它居然又維繫了一年多的時間。

為什麼呢?大家經常將規模與重要性混為一談。其實規模與重要性幾乎沒有什麼關係。互聯網是極為重要,但是隻具邊際(經濟)規模效應。

我舉個例子。電影應該比互聯網對人類的想象力更有影響。(當電影出現的時候,它曾使)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了一種全球性交流媒體,並且也是第一次為那些貧苦無知的人們開啟了了解世界的窗口。而電話和電報只是為那些精英們準備的,那僅僅是一小部分人——當然不僅僅侷限於發達國家,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如果今天電影工業突然消失了,只會在好萊塢和孟買產生經濟影響。那麼全球有多少人從事電影製造業呢?我猜測大約有一百萬人吧。

所以,有一種錯誤的觀點,就是將規模等同於績效。在互聯網泡沫時代,有一種論調便是因為互聯網很重要,所以它一定是盈利的。其實並非如此。作為一種業務或是一種行業,互聯網是否能盈利仍是一個疑問。但是它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就如同醫學的發展史。

Erick:為什麼呢?

德魯克:你認為對十九世紀醫療實踐影響最大的是什麼?是麻醉劑還是防腐劑?都不是,是溫度計。溫度計使母親能為兩歲的孩子量體溫,使人們能得知他們自己是否生病了,從而創建了現代醫學。而就溫度計的科學價值而言,它只是零。早在17世紀就已經有了溫度計。但它仍對科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力,因為它能測量熱度。因此可以看出,影響力和規模之間的關係本身就不是很清楚。

Erick:您能否舉一個有關互聯網影響力的重要例子呢?

德魯克:

互聯網消除了距離。這就是它的影響力。消除距離的例子始於19世紀20年代英國修築鐵路。鐵路的影響要大於互聯網,而且更迅速一些。而當時的鐵路創始人並未看到它的潛質。他們僅修了一條很短的鐵路,從利物浦到曼徹斯特。首先發現鐵路重要性的是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s),他們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鐵路,從維也納到布拉格。當時的奧地利皇帝並不喜歡羅斯柴爾德,卻又不得不同意修築這條鐵路。當奧地利大臣拜見奧地利皇帝,告知鐵路已經修築成功的時候,皇帝笑著說道:“感謝上帝,他們總算掏光了他們的老本。我們維也納、布拉格的驛站往來的馬車每星期就已有三趟,很多時候車廂還都是空的。”那條鐵路建成的第一天就給賣掉了。

如今,互聯網消除了溝通之間的距離。我有一位顧客是一家大型金融服務機構,它將85%的客戶服務電話業務部——專門處理從客戶那裡打來的電話,諸如“我的股息支票在哪裡”等等——從美國中西部移到了印度的班加洛爾(Bangalore)。印度有相當多的受過良好教育的講英語的婦女,他們去上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學到純正的美語。如果你從美國的威斯康辛州打電話給這個業務部門時,你根本分辨不出你在和誰說話。如果客戶問到一些非常規性問題,這些接線生就會將電話轉給美國本部。作為顧客而言,你根本不知道那些處理客戶電話的人是在哪裡工作。將公司客戶服務部放到印度的原因並不僅僅是由於工資水平的不同——在美國這樣的國家中,你根本找不到願意做這種極為枯燥工作的人。

互聯網所帶來的文化影響較之所帶來的經濟影響更大。最重要的,是它在那些半發達國家中的中產階級中所起的作用。那些中產階級並不認為自己是其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而是屬於全球範圍發達經濟的一部分。這也許是互聯網下一步所帶來的影響:心理的全球中產階級的出現。

Erick:新經濟中有什麼是真正新的?

德魯克: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傳統的商業循環(週期)已經消失了。當然,在顧客行為和分銷上有一些根本的變化,但這也並非因為信息技術所致。

從經濟的眼光來看,互聯網迄今為止只是另一種分銷渠道。比方說,新的車型問世後,顧客上網看車,並非想通過互聯網來買車,而是進行排除或是拒絕。隨後,當他們來到汽車代理商那裡,他們心中十分清楚他們不想買什麼車。

也許,互聯網是一種新興的分銷渠道,在每個不同的分銷渠道中,必須有一種不同的商業模式。

也許,在互聯網上,你應該從客戶的立場出發成為買家,而非簡單的賣家。這也是通用汽車公司宣佈所要做的事情。他們將為顧客挑選最合適的汽車,包括搜尋競爭對手的產品,並且找到合適的汽車代理商。通用汽車公司這樣做使之成為了信息提供者,而非簡單的汽車供應商。

Erick:這樣做盈利嗎?

德魯克:也許這是沒有選擇的選擇。世界上沒有一條法則說一個企業將永駐商界。相反,有一條法則是:人類所創造的所有事物的壽命都是有限的。很少有公司能25年保持不敗。那種企業不敗的神話只是華爾街的誤區。互聯網的主要影響並不是經濟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根本沒有什麼新經濟。互聯網只是極大的擴展了舊經濟的外延,僅此而已。

Erick:非互聯網技術的重要性是什麼?

德魯克:信息技術只是對新系統的回應。在企業中,早就已經有了很好的信息系統。比如財務系統,是最好的信息系統。我們不需要計算機在一個月後的第一個星期一打出一份月度報告。所以,信息的真正影響並不是經濟上的。這就是互聯網的泡沫為什麼破滅的緣故:作為一種產業,信息經濟並未在任何地方得到實現,計算機的總產值是多少?在全球的產業經濟數以兆計的產值中,它只是一個很小的產業,它將來也將保持這種狀態。

Erick:難道計算機沒有使業務更加高效麼?

德魯克:互聯網只是創造了一個記錄體系,而這種記錄體系大多數公司早在沒有互聯網之前就在做了。計算機只是讓我們將記錄在活頁紙的內容記錄在了計算機上,而且還能永遠保持這些記錄。在計算機發明之前,我們已經有了數學模型:矢量分析和玻茲曼等式——這些都是19世紀90年代的事情了。而後,一些數學模型使我們能夠安排交通運輸。第一個模型是西爾斯公司研發出來的,那時他們正在建立百貨商店。如何平衡運輸、存貨、和存貨的地點的數學模型都是在20世紀20年代發展出來的。

計算機是個大傻瓜。它無法同時處理一個以上的邏輯系統。它只會二進制的零和一,沒別的了。它迫使你進行系統分析,並將你的數據源僅以一種邏輯形式表述。與此相反,人的大腦能夠同時處理幾種邏輯系統。我可以同時從各種邏輯角度,如符號邏輯體系或亞理士多德邏輯體系,或懷特海德邏輯體系,或羅素邏輯體系(羅素邏輯體系是計算機邏輯體系的基礎)來處理事情。

所以,基本上而言,互聯網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計算機所能做的事情,但它並不能使我們做一些從未做過的事情。而且,還有某些事情它是做不來的。上星期來我這裡諮詢的一家消費品公司是歐洲少數幾個最先使用計算機的公司之一,我們當時談到如何選擇供應商。他們當中的一位先生說:“我們作決策時的最後一個考慮因素是:我是否信賴這個人?”我問他為什麼這很重要。他說:“因為每當你陷入某種危機時,你靠的是你的供應商幫助你來擺脫困境。”那種眼睛裡只有金錢的供應商和那些將客戶關係放在第一位的供應商之間有很大的不同。這些事情是亙古不變的。而判斷力,正是計算機無法逾越的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