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道德经》中说

万物之始 大道至简

中国人信仰的极简

虽简约 却不简单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融艺签约画家吴晓光作品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瓶花

说到“极简”

在中国画里绝对可以找到相同的语言

尤其是写意花鸟画

它远不止

一朵花 几只鸟这么简单

它只是拿这个

题材来做一个借口

正如佛语所云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在历代大师们的极简画作中

观者完全能品味到

少一笔觉欠 多一笔则余

的高深造诣

【南宋·梁楷】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宋 梁楷 疏柳寒鸦图页 绢本设色 26.4×24.2cm 故宮博物院藏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南宋 梁楷 柳溪卧笛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梁楷是个参禅的画家

属于粗行一派 不拘法度

放浪形骸 与妙峰

智愚和尚交往甚密

虽非僧 却擅禅画

南禅之说 强调佛祖在人心

梁楷受其影响 似乎也参弹入画

视画非画了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南宋 梁楷 太白行吟图纸本墨笔 1.2×30.4厘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他的人物画很简单

很概括 也很生动

这三者都能体现在他的用笔上

画中险笔很多 起粗落细

急缓轻重 变化多端

金错刀作墨竹 山石大笔扫出

画中有一种意念贯穿着

此念意深澹远

故能平复笔墨的运动变化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宋 梁楷 布袋和尚图绢本设色 82×33.2cm 日本香雪美术馆藏

【南宋·牧溪】

牧溪 中国南宋时代的禅僧画家

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俗姓李 佛名法常

生卒年不详南宋末理宗

度宗时 在杭州西湖长庆寺当杂役僧

南宋灭亡后圆寂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水墨皆禅 万法唯心

牧溪而言

他也许从未定义自己是个画家

而首先是个僧人 是个禅师

他的画被归为禅画的范畴

禅画将生命的解脱视为最高存在意涵

画中幽远超然的留白

似乎天地之间

只剩你与他笔下的一只蜻蜓

一颗萝卜 一只小燕

生命原本就是这么简单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牧溪《芙蓉图》日本东京大德寺藏

他画了一幅被世人公认为

禅画中的经典之作《六柿图》

简逸的笔法 分明的墨色

随意排陈但不凌乱的柿子

留下一片简约 朴拙

静远的禅思

信手拈来 无非是道

浑然天成 无迹可寻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从这张《六柿图》,我们可以体会到六个柿子随机的摆设

用在每个柿子上不同的笔墨

虚实、阴阳、粗细间的灵活运用

作品呈现出静物作品的

“随处皆真”的境界

【近现代·齐白石】

齐白石对于国画艺术

有一句著名的画语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为媚俗

不似为欺世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似与不似之间 的造型妙趣

和齐白石“平正见齐”的观点一样

是这位既能极工,又能极简

分别地在两个极端上有所创造

而最终又不肯拘泥于任何

一个极端的艺术家所选择的

造型尺度和审美的中界点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晚年的齐白石日趋简化的画风

是日益强化了“不似之似”的造型

也日益强化了“神”的主导地位

臻于“笔愈简而神愈全”的境界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以下精选几幅齐白石册页小品之作

也许只是一片树叶

一个瓜果,一只蜻蜓

一枚红柿,一条丝瓜

都在老人的笔下

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近现代·潘天寿】

潘天寿先生是一位极重形式美的画家

他对于花鸟画的形式结构的布置

有着独到的创造和成就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他认为

虚实疏实是布置中最重要的问题

画事之布置极重

疏 密 虚 实四字

能疏密 能虚实

即能得空灵变化于景外矣

所以 画事布置重在布虚

即着眼于空白

于迫塞之中求空灵

空灵之中求气韵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这是一组潘天寿笔下散发着

浓浓田园风味的花鸟小品

虽然只是简单的几笔勾勒渲染

但细细品来却趣味横生

韵味无穷

|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潘天寿《夕雨红榴柝》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潘天寿《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

极简 | 生活中最高的审美

潘天寿《葫芦菊花》

如果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那么极简绘画正是

用最纯朴的笔墨描绘出的高贵灵魂

用最简约的线条勾勒出的大美之境

点到为止 意犹未尽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