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道德經》中說

萬物之始 大道至簡

中國人信仰的極簡

雖簡約 卻不簡單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融藝簽約畫家吳曉光作品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瓶花

說到“極簡”

在中國畫裡絕對可以找到相同的語言

尤其是寫意花鳥畫

它遠不止

一朵花 幾隻鳥這麼簡單

它只是拿這個

題材來做一個藉口

正如佛語所云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如來

在歷代大師們的極簡畫作中

觀者完全能品味到

少一筆覺欠 多一筆則餘

的高深造詣

【南宋·梁楷】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宋 梁楷 疏柳寒鴉圖頁 絹本設色 26.4×24.2cm 故宮博物院藏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南宋 梁楷 柳溪臥笛圖頁 故宮博物院藏

梁楷是個參禪的畫家

屬於粗行一派 不拘法度

放浪形骸 與妙峰

智愚和尚交往甚密

雖非僧 卻擅禪畫

南禪之說 強調佛祖在人心

梁楷受其影響 似乎也參彈入畫

視畫非畫了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南宋 梁楷 太白行吟圖紙本墨筆 1.2×30.4釐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他的人物畫很簡單

很概括 也很生動

這三者都能體現在他的用筆上

畫中險筆很多 起粗落細

急緩輕重 變化多端

金錯刀作墨竹 山石大筆掃出

畫中有一種意念貫穿著

此念意深澹遠

故能平復筆墨的運動變化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宋 梁楷 布袋和尚圖絹本設色 82×33.2cm 日本香雪美術館藏

【南宋·牧溪】

牧溪 中國南宋時代的禪僧畫家

一個謎一樣的人物

俗姓李 佛名法常

生卒年不詳南宋末理宗

度宗時 在杭州西湖長慶寺當雜役僧

南宋滅亡後圓寂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水墨皆禪 萬法唯心

牧溪而言

他也許從未定義自己是個畫家

而首先是個僧人 是個禪師

他的畫被歸為禪畫的範疇

禪畫將生命的解脫視為最高存在意涵

畫中幽遠超然的留白

似乎天地之間

只剩你與他筆下的一隻蜻蜓

一顆蘿蔔 一隻小燕

生命原本就是這麼簡單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牧溪《芙蓉圖》日本東京大德寺藏

他畫了一幅被世人公認為

禪畫中的經典之作《六柿圖》

簡逸的筆法 分明的墨色

隨意排陳但不凌亂的柿子

留下一片簡約 樸拙

靜遠的禪思

信手拈來 無非是道

渾然天成 無跡可尋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從這張《六柿圖》,我們可以體會到六個柿子隨機的擺設

用在每個柿子上不同的筆墨

虛實、陰陽、粗細間的靈活運用

作品呈現出靜物作品的

“隨處皆真”的境界

【近現代·齊白石】

齊白石對於國畫藝術

有一句著名的畫語

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太似為媚俗

不似為欺世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似與不似之間 的造型妙趣

和齊白石“平正見齊”的觀點一樣

是這位既能極工,又能極簡

分別地在兩個極端上有所創造

而最終又不肯拘泥於任何

一個極端的藝術家所選擇的

造型尺度和審美的中界點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晚年的齊白石日趨簡化的畫風

是日益強化了“不似之似”的造型

也日益強化了“神”的主導地位

臻於“筆愈簡而神愈全”的境界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以下精選幾幅齊白石冊頁小品之作

也許只是一片樹葉

一個瓜果,一隻蜻蜓

一枚紅柿,一條絲瓜

都在老人的筆下

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情趣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近現代·潘天壽】

潘天壽先生是一位極重形式美的畫家

他對於花鳥畫的形式結構的佈置

有著獨到的創造和成就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他認為

虛實疏實是佈置中最重要的問題

畫事之佈置極重

疏 密 虛 實四字

能疏密 能虛實

即能得空靈變化於景外矣

所以 畫事佈置重在布虛

即著眼於空白

於迫塞之中求空靈

空靈之中求氣韻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這是一組潘天壽筆下散發著

濃濃田園風味的花鳥小品

雖然只是簡單的幾筆勾勒渲染

但細細品來卻趣味橫生

韻味無窮

|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潘天壽《夕雨紅榴柝》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潘天壽《數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牆生》

極簡 | 生活中最高的審美

潘天壽《葫蘆菊花》

如果說藝術的最高境界是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

那麼極簡繪畫正是

用最純樸的筆墨描繪出的高貴靈魂

用最簡約的線條勾勒出的大美之境

點到為止 意猶未盡

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