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年代德國和日本的經濟一樣如日中天,為什麼美國只割了日本韭菜,卻沒有收拾德國?

軍武吐槽君


美國沒有那麼神奇,《廣場協議》也沒有那麼神奇,做不到想收拾誰就收拾誰。事實上美國簽署廣場協議是讓利給德、日、英、法,請求他們拉一把美國經濟,日本經濟衰退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房地產和股市泡沫雙破裂,泡沫破裂後,日本痛定思痛,經濟開始從學習美國轉而學習德國。

我們先來看看當年《廣場協議》的背景及原因。

廣場協議並非只針對日本

美國經濟出現了問題

當年的日本在80年代初,GDP超過美國的一半並仍在高速增長,而西方國家的火車頭美國經濟出現了問題,對主要經濟夥伴都出現大幅貿易逆差,國內的赤字財政難以為繼,如果任由情況繼續惡化,持續下去,美國的經濟危機將不可避免。

為什麼要拉美國一把

為什麼西方各國要聯合行動拉美國一把呢?兩個主要原因,一是當時正值美蘇爭霸,當時國際上都擔心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經濟垮了,美國承擔的軍事防務將被削弱,而其他國家都需要依仗美國的軍事實力保護;

二是,學過經濟學的都知道,如果一個國家對另外一個國家長期貿易順差,順差國就會通貨膨脹,而逆差國就會經濟衰退,貿易長期不平衡其實對誰都不利。何況美國如果經濟衰退了,對西方那些國家經濟也是沉重打擊,美國市場是他們產品主要的消費市場。

《廣場協議》

在這種情況下,1985年9月22日,五國簽署了《廣場協議》,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開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在《廣場協議》簽訂後兩年內,美元對日元、西德馬克貶值超50%,對英鎊、法郎貶值超40%。

廣場協議各方的利弊

朋友歸朋友,拉一把是可以的,既然是協議,必然是各有利弊,斷然沒有一方把便宜佔盡的事。

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得到了什麼

《廣場協議》中協議,簽訂以後兩年內,美元對日元、西德馬克貶值超50%,對英鎊、法郎貶值超40%。美元由於大幅貶值,遏制了美國人的購買慾望,美國貿易逆差大幅減少,美國付出的代價是購買同樣的產品將付出更高的美元。

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向美國出口商品將會變得困難,得到的好處是購買美國商品大大便宜,尤其是購買美國的資產,日本買下美國的象徵洛克菲勒大廈就是那個時候。

日本泡沫破裂後

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的起因及破裂

從8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迎來了騰飛,1980年日本購買了美國40%的國債,是美國最大債主;日本操控的資金佔紐交所交易量的25%;美國市場20%的半導體設備、30%的汽車和50%以上的機床,以及大部分電子產品都被日本企業佔據。

日本長時間的大幅貿易順差造成市場流動性氾濫,大量的熱錢流向樓市和股市,日本資產價格一路走高。國際熱錢也大量湧入,進一步抬升資產資產價格。日本央行看到市場過熱後,為了保住民生(當時通貨膨脹率太高)和實體經濟,開始收緊銀根,那些靠銀行貸款炒樓和炒股票的人一下子失去了資金輸血。1990年,日本股市泡沫破裂,1991年日本樓市價格下跌,全日本一片哀嚎——經濟危機來了。

聯邦德國為什麼不受影響

與日本同樣貨幣升值50%的德國為什麼經濟沒有問題?德國作為老牌的製造業國家,深得控制經濟泡沫的精髓,德國的房價數十年不上漲,德國長期低利率,德國的股市也波瀾不驚。

西德馬克大幅升值後,德國人將錢投入保險公司,由保險公司對外進行投資和升值,德國人天生不喜歡炒股,而喜歡買保險,所以德國安聯集團成為世界最大的保險公司。

日本泡沫破裂後以德國為師

日本泡沫破裂後,開始以德國為師,拋棄了房地產行業,集中社會資源發展製造業,日本開始從虛幻的“世界第一”向“世界唯一”開始戰略轉型。

從表面看,日本GDP二十年都沒怎麼增長,但是這二十年卻是日本產業轉型升級、向產業鏈上游攀升的過程。現在的日本有3.5萬家百年以上企業,其中絕大多數是製造業。最終日本獲得了制衡產業鏈其他環節的絕對控制力,這次的日韓爭端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天下會會天下


美國和日本其實遭遇是相同的,只是日本做錯了,而德國做對了。


日元和德國馬克都被動大幅升值,導致出口和經濟增速大幅下降


美國想割的韭菜,可不只是日本,同時也包括德國。1985年9月,廣場協議簽署方包括美國、日本、西德、法國、英國五個國家,其中西德和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最大,所以這次協議主要就是德國馬克和日元要有序對美元升值。


廣場協議後來確實得到了執行,日元和德國馬克在1985~1987這3年時間,對美元升值幅度都在50%左右。比如德國馬克從3.08升值到157,日元則是從250升值到128。從這一點來看,德國的情況並不比日本好。


貨幣大幅升值帶來的直接壞處就是出口商品價格的大幅提高。如果定價方式不變,升值50%就意味著出口價格提高50%,這會大幅削弱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這對德國和日本都是非常大的衝擊,畢竟兩個國家都是出口導向型的。比如德國實際GDP從1985年的3.5%迅速下降至1987年的0.5%,日本同期則從7.5%下降到了1.6%。(如下圖示)。


如今,我們的GDP增速從8%、7%一路降到了現在的6.3%,大家都覺得情況變得非常艱難,而日本和德國當年的經濟增速下滑更劇烈,可以想見他們當時有多痛苦。


日本和德國都經歷了降息、房價上漲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廣場協議之後(還有之後的盧浮宮協議),為了應對經濟增速大幅下滑,日本央行開啟了寬鬆政策。1985~1987年連續降息5次,日本累計降息250個基點;而德國同期累計降息150個基點,這表明德國的降息力度要低於日本——不要小看100個基點的差別,放到宏觀經濟這就是本質差異。


通常情況下,降息會助推資產價格上漲,並吸引國外熱錢進入。其實德國和日本一樣,也經歷了地價的大幅上漲過程,只不過程度有差異:1985~1991年期間,德國的土地價格指數上漲了29%,而日本上漲了51%。日本漲幅明顯高於德國,但也不至於到非常誇張的程度。樓市在漲,股市也跟著漲。以1984年作為基數,德國股市累計上漲250%左右,而日本股市上漲了350%左右。



所以,從股市和樓市看,其實德國和日本都有一定的泡沫,但日本顯然更為嚴重。


德國的高明之處:嚴控貨幣政策寬鬆力度,且嚴格控制槓桿


可以看出,其實德國和日本面臨的問題其實是相同的,其處理方法也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都降息),但是德國更高明的地方在於,它較好的控制了居民和企業的槓桿率,而日本則是完全失控了。


眾所周知,德國是發達國家當中對金融行業最不敏感的國家,甚至整個國家有抑制金融的傳統。這是德國曆史的慘痛教訓得來的:一戰後的魏瑪共和國創造了全世界通貨膨脹的記錄,二戰後德國也經歷過嚴重通貨膨脹。所以德國的央行以及整個德國社會,都對通貨膨脹有極其深刻的痛苦記憶,所以對於貨幣控制非常嚴。上文說了,德國的降息力度要遠遠低於日本,而且德國僅僅在降息週期後一年(即1988年)開始加息,並且將利息加到了1991年3月的7.47%(存款利率),及時的貨幣緊縮政策沒有讓德國的資產價格繼續膨脹。


而日本呢,降息力度遠遠大於德國,而貨幣緊縮政策要遲鈍得多,要到1989年才開始加息,這比德國整整晚了一年,而這一年可能帶來本質上的差別。


降息也好,加息也好,影響的是所有人,但這樣的調控還是很粗糙的,沒有考慮到市場主體具體的情況——即槓桿率。天風證券研究報告指出,從1985年~1990年,日本和德國的槓桿率就出現了明顯變化,無論是企業槓桿率還是居民部門槓桿率,日本都在快速上行,而德國卻在下降!簡單理解就是,雖然大家都降息了,但日本的企業和居民都在大舉負債,買入資產,炒樓炒股票;而德國則是嚴格控制了貨幣供給的總閘門,嚴格限制了企業和居民借貸。


比如,1985年~1990年期間,日本企業部門槓桿率上升了30個百分點,達到了140%,而德國同期還在下降,美國保持溫和上行(如下圖示:3個國家非金融企業槓桿率)



同一時期,日本居民部門槓桿率上升了16個百分點,而德國下降了2.4個百分點,美國只上升了7個百分點。(如下圖示,3個國家居民部門槓桿率)



德國的“天賦”:產業更合理,地緣更友好


除了對槓桿率的嚴格控制,相比日本,德國還有其他一些優勢:一是產業結構,二是地緣關係。


日本和德國都是製造業和科技大國,但兩者的產業結構並不完全一致。在日本,房產和金融是非常重要的行業,但在德國卻不是,德國炒房基本沒有前途,買股票也只能獲得比較有限的回報,唯有做實體經濟才是容易成功的。


同時,德國還有歐盟這個巨大的內部市場,歐盟的一體化和歐元統一貨幣的使用,更是給德國帶來了日本絕不會有的優勢:統一的歐洲市場讓德國產品有了更多的銷量;南歐國家低迷的經濟又拉低了歐元匯率,為德國出口創造了有利條件。


綜上,德國不是沒被割韭菜,德國是靠著更理智的貨幣政策(德國人深知貨幣不會創造價值)和獨特的先天優勢(運氣),才渡過了這場難關。


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瞭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後的經濟原理


孔方財經


1995年日本經濟達到巔峰,隨後遭到美國的制裁,而美國卻並沒有為難德國,關鍵在於德國不對美國構成威脅,否則美國絕不會手下留情。




1995年,日本經濟總量為美國的70%,而且增長勢頭強勁,僅僅東京房地產總價值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全世界的經濟學家都預言只需10年,日本經濟總量就可以超過美國,當然,日本再一次表現出狂妄的本性,聲稱在美國最繁華的曼哈頓工作必須會說日語,日本作家甚至專門寫了一本《日本可以說不》的書。




日本自二戰結束之後,在政治地位上一直低人一等,說是美國的奴才也不過分,日本如此狂妄,不收拾你收拾誰?

在美國的主導下,英法德日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簽下《廣場協議》,1995年以後開始發揮威力,日本經濟全面崩潰,尤其是房地產崩盤,原本價值千金的房產變得一文不值,日本經濟陷入長達20多年的停滯。


相比於日本,德國經濟總量還不到日本的一半,是美國的1/3左右,根本不對美國構成威脅,而且德國依靠的是製造業,很難像日本一樣憑藉房地產使得經濟突飛猛進,德國的經濟總量只會緩慢提高,所以即使對美國構成威脅,美國也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可以調整產業結構,而日本放任不管,只要10年就會超越美國。




二戰期間,日本偷襲珍珠港,但是德國沒有,加上相同的價值觀和文化體系,美國更容易接受德國,但是卻對日本嚴防死守。



日本能夠連續在軍事和經濟上讓美國感受到威脅,確實很厲害,當然,代價是慘重的,未來日本也不可能翻身。


視野新觀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好多人動不動就說美國搞霸權,把一切都歸咎於美國推行霸權的結果。

其實,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被推翻是美國霸權的結果,巴拿馬諾列加政權被推翻是美國霸權的結果,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是美國霸權的結果。這是無可反駁的事實,沒有人抬槓。


可是要把日本經濟衰退這筆賬算在美國頭上,那是抬舉它了,持這種觀點的人,不是天真就是外行。

美國除了在軍事上推行霸權,用槍逼著你的時候無可選擇,其它方面你都有很多選擇,沒有人逼你。就像美國打貿易戰一樣,美國人不進口你的產品,你也可以不買美國人的東西,它不敢出兵讓你非買不可。

所以貿易壁壘也好,貿易戰也罷,不合規則可以去WTO告它,它不服裁決的話,我們採取反制措施,沒有人能攔得住;那種說美國毀了哪國經濟的觀點實在是幼稚的很,很搞笑。難道美國哪一天不存在了,人類就不過了?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的政府在貿易往來的時候,都想得到自己利益最大化,否則它不是賣國賊就是白痴,因為誰也不是慈善家。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往來採取的一切手段都是正常博弈,不要上綱上線、扣帽子。

美國霸權了,我可以跟別人做生意,全世界將近200個國家呢。

美國產品不賣給我們,可以買英國、日本、韓國、印度和越南的。

因此我們說,《廣場協議》不是殺人的刀,如果是日本是傻子。簽訂條約的另外幾個國家,英國、德國、法國人 也是傻子?


廣場協議是互利互惠的協議,不是專門對哪國量身定製的,更不是為了滅掉日本起草的。

那麼,被各國噴子們口誅筆伐的《廣場協議》這個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它出臺的背景又是什麼?日本的經濟到底得了什麼病,一蹶不振那麼多年呢?

一、廣場協議出臺的背景。

美國經濟是全球經濟的領跑者,但在90年代初期美國這臺高速遠轉的列車出了故障。

主要表現就是美國跟西方小兄弟們的貿易都出現了大幅度的逆差,直接導致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逐年增長,經濟狀況惡化,投資環境惡劣,長此以往,美國經濟就會出現危機。


美國是西方世界的帶頭大哥,是西方小兄弟的主心骨和保護傘。老大出問題了,小兄弟們都心急如焚。如果美國倒下,蘇聯就會稱霸世界,到時候誰也沒有好果子吃,因為美國龐大的軍隊可以跟蘇聯抗衡,美國還負擔著北約大部分軍費,說啥也不能讓美國經濟出問題。

況且物極必反,貿易順差也是雙刃劍。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老是貿易順差,長期逆差的國家會經濟會出現衰退,可順差的國家就會出現通脹。換句話說,美國經濟真死了,美國人還有錢買他們的商品嗎?

所以,在美國的倡議下,英、法、德、日積極響應,《廣場協議》就這樣出爐了。

二、《廣場協議》是什麼?

廣場協議是在1985年9月下旬簽署的,協議的核心就是美元貶值,


自1985年10月開始,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日本開始攜手干預外匯市場匯率,在協議生效起兩年裡,美元對日元、西德馬克貶值50%以上,對英鎊和法郎貶值也在40%左右。

三、協議出現的後果。

美元貶值了,美國人買外國的東西貴了,美國百姓手頭緊了,不得不盤算著過日子,沒有必要買的東西就不買了,這樣一來消費就拉低了。

而日、德、英、法的對美出口就下去了,日本對美國的出口下降了4%,德國也對美國出口也下降了3.5%,與此同時美國的貿易逆差也就減少了;但是美國進口這些國家的東西要付出更多的錢。


雖然這些國家的商品出口美國費勁了,但要這些國家想買美國產品就方便了,

為什麼呢?便宜。

不光是買進口美國商品便宜,就是去美國買不動產也便宜好多,日本去美國到處購買洛克菲勒大廈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候。

四、日本經濟為什麼衰退?

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的起因及破裂。

日本經濟從80年代初迎來經濟高速增長期,被稱為日本奇蹟。

當時日本購買了美國幾乎一半的國債,稱為美國最大的債主;日本財團擁有的資金佔紐交所交易量總的四分之一。

美國市場兩成的半導體設備、三成的汽車和五成以上的機床,以及六成半以上電子產品都被日本佔據了。


日本連年對美貿易順差創造了大量的財富,海量的資金湧向樓市和股市,日資價格一路走高。國際資本也潮水般,固定資產價格順勢攀升。

日本央行敏銳地看到市場熱度反常,為了保住控制通脹,採取措施給資本念起了緊箍咒。

那些在樓海、股海的弄潮兒,資金潮水一退,馬上漏出褲衩,泡沫也隨即破滅。1991年日本樓市價格下跌,經濟危機到來了,日本全島悲歌一片,那陣勢不亞於廣島原子彈爆炸。

五、聯邦德國為什麼能獨善其身?

同樣簽訂了【廣場協議】,同樣貨幣升值50%,聯邦德國為什麼安然無恙?

製造業是聯邦德國的經濟基礎,德國的樓市穩定,沒有大量資本炒房。

聯邦的德國銀行長期保持低利率,它們的股市也保持穩定,沒有大起大落,沒有泡沫。


聯邦德國的資金有個多年的習慣,那就是大量投向保險業。德意志民族比較理智,沒有東方人那麼感性,他們生來不願意去冒險、去賭博。

因此,同樣簽訂了《廣場協議》,日本經濟遭受重創,德國卻獨善其身。可以說,日本的經濟衰退跟那個協議關係不大,即使沒有那個協議,這個泡沫也會破裂,只不過破裂早了一些。

但泡沫破裂對精明的日本人來說並不是壞事,它讓日本更早發現了自己身上的病灶,對症下藥,早日康復。

日本泡沫破裂後,開始師德國之長,挖掉了房地產和股市的病根,不再以二者為經濟騰飛的動力。權力把重心向製造業轉移,腳踏實地發展起高科技產業和精工製造業。

日本人估計都不介意《廣場協議》了,因為他們總是喜歡把壞事變成好事。真要他們表態,估計他們會用一箇中國成語來回答: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小約翰


說日本因為廣場協議失去了二十年是胡說八道,廣場協議並不是美國和日本獨家簽署的,而是美國和德日英法簽署的,幾個國家貨幣都對美元升值了,其中,德國馬克升值更高,比日元升值還多。

那麼,為何廣場協議後,德國繼續平穩發展,而日本泡沫瘋狂膨脹後,破裂而卻失去了二十年?

是因為德國的政策沒有導致投機造成泡沫,而日本製定的應對政策,卻導致因此在地產、股票等金融市場瘋狂投機,產生了巨大的泡沫,最終泡沫破裂。日本失去二十年是泡沫破裂的結果。

德國的經歷表明,泡沫的產生和破裂,原因並不是廣場協議導致貨幣升值,而是日本執行了錯誤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所致。

也即,德國的經濟政策導向是實的,而日本的經濟政策導向是虛的,不可能持續,必然導致泡沫產生和破裂。儘管日本的實業在這二十年仍然有長足的發展,但這個發展用來填補上世紀八十年代瘋狂膨脹的金融泡沫,導致看上去日本這二十年沒有發展,其實,並不是如此。


魚眼貓眼鷹眼


二戰結束後,美國作為最大的受益方成為了世界霸主,而曾經不可一世的日本、德國因戰敗而回到了山窮水盡、百業凋敝的窘境。政治軍事上都受到了美國的強烈打壓和控制,而這兩個國家卻依託國內曾經的工業基礎和國民的團結一致,努力奮鬥迅速的發展經濟並且在三四十年的時間裡,更是在1990年以後,日本與德國分別回到了世界第二大、第三大經濟體,成為了超過蘇聯、英國、法國,僅次於美國的主要經濟體。 尤其是日本,在1994年的經濟統計中,美國為7.1萬億美元,依舊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日本的經濟為4.8萬億美元,佔到了美國的一半以上,德國也達到了2.1萬億元,佔到了美國的四分之一以上。而其他歐美國家也幾乎都在穩定的上漲,美國的霸主地位開始動搖。毫無疑問,美國不會坐以待斃。所以開始利用自己霸主地位來在國際舞臺上完成自己的某些心裡想法。




德國和日本其實遭遇是相同的,只是日本做錯了,而德國做對了。日元和德國馬克都被動大幅升值,導致出口和經濟增速大幅下降米國想割的韭菜,可不只是日本,同時也包括德國。1985年9月,廣場協議簽署方包括米國、日本、西德、法國、英國五個國家,其中西德和日本對米國的貿易順差最大,所以這次協議主要就是德國馬克和日元要有序對美元升值。廣場協議後來確實得到了執行,日元和德國馬克在1985~1987這3年時間,對美元升值幅度都在50%左右。廣場協議後。恰逢日本經濟發泡沫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日本政府強行讓日元大幅升值,相當於一針見血的刺破了泡沫,最終由於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造成了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






德國的高明之處:嚴控貨幣政策寬鬆力度,且嚴格控制槓桿可以看出,其實德國和日本面臨的問題其實是相同的,其處理方法也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都降息),但是德國更高明的地方在於,它較好的控制了居民和企業的槓桿率,而日本則是完全失控了。德國的央行以及整個德國社會,都對通貨膨脹有極其深刻的痛苦記憶,所以對於貨幣控制非常嚴。及時的貨幣緊縮政策沒有讓德國的資產價格繼續膨脹。從1985年~1990年,日本和德國的槓桿率就出現了明顯變化,無論是企業槓桿率還是居民部門槓桿率,日本都在快速上行,而德國卻在下降!簡單理解就是,雖然大家都降息了,但日本的企業和居民都在大舉負債,買入資產,炒樓炒股票;而德國則是嚴格控制了貨幣供給的總閘門,嚴格限制了企業和居民借貸。




相比日本,德國還有其他一些優勢:一是產業結構,二是地緣關係。日本和德國都是製造業和科技大國,但兩者的產業結構並不完全一致。在日本,房產和金融是非常重要的行業,但在德國卻不是,德國炒房基本沒有前途,買股票也只能獲得比較有限的回報,唯有做實體經濟才是容易成功的。同時,德國還有歐盟這個巨大的內部市場,歐盟的一體化和歐元統一貨幣的使用,更是給德國帶來了日本絕不會有的優勢:統一的歐洲市場讓德國產品有了更多的銷量;南歐國家低迷的經濟又拉低了歐元匯率,為德國出口創造了有利條件。綜上,德國不是沒被割韭菜,德國是靠著更理智的貨幣政策(德國人深知貨幣不會創造價值)和獨特的先天優勢(運氣),才渡過了這場難關。


大老二爺


確實如此!那麼,為什麼美國割了日本卻沒有收拾德國呢?

美國之所以可以收拾日本,一個根本的原因是,日本是一個靠出口生存的國家。但日本生產的東西本身質量上並沒有多少優勢,替代品很多,美國通過逼迫日本簽訂《廣場協議》,短短三年,日元就對美元升值一倍,使得原本“價廉”的日本產品失去了優勢,很容易被其他地區的產品替代,比如“亞洲四小龍”,這對日本的打擊非常大,直接使日本經濟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那麼,德國也被迫簽訂了《廣場協議》,馬克同樣也對美元升值,為什麼德國沒有像日本一樣被美國收拾呢?講到這件事情,真是時也運也命也,主要是兩個原因吧。

一、德國的經濟結構和日本不同,雖然德國也是出口外向型國家。但德國工業體系號稱“工廠的工廠”,德國專門出口高質量的機床、精密儀器和流水線等,這些東西只有德國的最好,是其他國家替代不了的,因此,雖然馬克升值,但由於找不到替代品,還不得不買德國的,因此馬克升值對德國經濟的打擊小了很多。

二、十分巧的是,就在《廣場協議》簽訂四年後,1989年東德和西德統一了,東德原來比較窮,經濟比西德差的遠。這樣一來,原來的東德就為德國提供了很多廉價勞動力,使得德國的企業降低了成本,結果就是更具競爭力。另外,東德由於落後,需要建非常多的基礎設施,這使德國在擴大內需上大有文章所做,投入大量的資金建設東德,這也對德國經濟保持穩定的增速大有裨益。


老羅侃史


這個有點陰謀論了

還是要從自身找原因

正如掀起亞洲金融風暴的索羅斯所說的那樣,如果東南亞國家自身沒有問題,憑他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對於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的破裂也是如此,直到如今日本國內也極少有所謂的美國割韭菜的說法,更別提什麼埋怨美國了。這種論調完全是國內一部分專家的意淫而已,卻被無知大眾所信服。

【陰謀論嘛,誰不愛聽個八卦呢?】

而日本崩潰的直接原因是房地產和股市雙泡沫的破裂,而刺破泡沫的誘因是廣場花協議後日本政府讓日元升值的政策。但人家美國的廣場花園協議(註釋1)可不是單單跟日本談的,雖然日本作為重要參與者之一,但還有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以上簡稱G5)。只不過日本政府一來沒歷史經驗參考,二來也的確有點自我膨脹了,所以回國後踩了個急剎車。

【然後就……呵呵噠了】

還是從人口說起

要分析日德的經濟差異,可以出好幾篇論文了,在這裡咱們儘量化繁求簡。讓我們回到問題的源頭,來看下日德兩國人口,或許能從中找出問題的原因。mao爺爺曾說過:“人多力量大。”誠不我欺,尤其反映在房地產和股市上,國人應該相當有體會。

來看,1978年,德國人口達8300萬的人口頂峰,其後人口持續負增長,基本保持在8000-8200萬人之間。而這期間德國的房地產行業可沒閒著,在1978-2009年之間,增加了1100萬套住房。也就是說,德國在人口基本沒有怎麼增加的情況下,住房存量增加了35%。換做是你還會擔心沒房子住麼,還會擔心房價上漲買不起房子麼,自然就沒那麼焦慮了!當然除了德國人口的因素外,德國的經濟發展和制度建設也是不可缺少的。

其實人家德國也是經歷過炒房的,只不過二戰結束後就開始一門心思搞經濟建設(西德),國防由美國保護,政治也不用操心,真真的是一門心思搞經濟建設,而德國人的認真勁如果專心搞一件事,不成功都難。所以德國經濟很快就逆襲了。相較於其他國家又是什麼主義,又是什麼大哥夢的最後都不了了之,對比來看也是感慨。

而反觀日本,人口高峰相較於德國則要遲後近40年,在2015年日本人口才達到達到1.27億的峰值,而後出現負增長。人口增加自然需要更多住房,這個道理很簡單,有需求就自然會促進生產,所以雖然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了20多年,如今東京仍然是國際排的上號的大都市之一,東京房價也是居高不下!

所以分析問題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雖然日德都是在上世紀後半葉迅速發展成為發達國家,但其人口發展階段截然不同,此外經濟模式和制度也有很大差異。並不是美國想割誰韭菜就割誰韭菜,美國還沒強大到那種地步,當然美國仍然是巨無霸,一超多級是毫無疑問的。

【單純那國與國比較就是耍流氓,一定要結合國家自身不同的發展階段。】

註釋1:廣場花園協議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當時美國因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導致國內財政赤字劇增,不得不取消了金本位制,但仍然解決不了問題,一方面世界各國的國際貿易離不開美元,另一方面美國貿易逆差導致債臺高築,從二戰後的最大債權國跌落為最大債務國,為了改善之一矛盾才有了五國財長的廣場花園協議。

但廣場協議後。恰逢日本經濟發泡沫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日本政府強行讓日元大幅升值,相當於一針見血的刺破了泡沫,最終由於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造成了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


船伕聊名著


1.德國經濟不像日本那麼咄咄逼人。

最高峰時,日本GDP相當於美國的60~70%,而德國只相當於美國的四分之一。

所以對美國而言,日本是嚴重威脅,而德國還不足以挑戰美國。

2.日本自私自利的發展模式犯了眾怒。

日本在拼命向歐美出口的時候,卻嚴格保護本國產業,封閉本國市場。福特的總裁就說過“日本市場是世界上最封閉的市場。”

日本只出不進,拼命賺取別國的錢,卻不允許別的國家賺日本的錢,這種自私自利地發展模式,引起了各國的憤怒,在“七國集團”的會議上被圍攻,一致向它施壓。

3.日本不像德國有歐盟的支持。

德國雖然也是戰敗國,但同時是歐盟的經濟火車頭,德國經濟直接關係到包括英、法、意等歐洲國家,所以在其他歐洲國家的共同努力下頂住了壓力。

但日本在七國集團裡獨木難支,又是戰敗國,只得就範。

4.日本刻意為之。

戰後,日本以科技立國,主要發展製造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可以說已經發展到了極致——GDP總量超過蘇聯,達到美國一半以上,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世界最大債權國,貿易額世界數一數二。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衝突越來越嚴重。

在此背景下,日本也在謀求產業升級,例如發展金融業、房地產業,加大對外投資,發展模式由“重積累,輕消費”向“重消費、輕積累”轉變……日元升值對這些行業的發展有好處。所以在廣場協定中,歐美壓迫日元升值,日本也並非不情願。

廣場協定後,日本的金融投資業迅速發展,一向以“踏實”“嚴謹”形象著稱的日本,才發現原來錢還可以這樣賺,國民紛紛拿出多年的積蓄炒股、炒房,整個國家陷入癲狂狀態。

而在這些行業,日本還是新手,遠不如美國老辣,結果被美國採用金融手段,狠狠剪了羊毛,日本也陷入“失去的十年”,並一蹶不振。

相比德國,一戰後,德國成出現過大幅通貨膨脹,造成經濟災難,客觀上為希特勒的上臺創造了條件。正因為有慘痛的經濟,德國對通貨膨脹、泡沫經濟非常警惕,所以避開了坑。


雁去無痕ty


這個問題涉及到的問題必須放在當時的情況下來看,無論怎麼樣美國都不敢動德國,因為德國沒有開放金融市場給美國,德國只相信實體經濟,包括現在的德國也是如此。對於金融業的不感冒,使得德國經濟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小於其他國家。

而當年的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就是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經濟卻十分依賴於美國,主要是因為日本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而且也沒有一個類似於歐盟的組織來為其提供市場。所以美國想要整日本,只要限制其同美國的貿易就行,然後再通過金融來進行割韭菜。



德國當年同樣是發展的不錯,並且勢頭一直不錯,其實很大原因就是歐盟帶來的福利。歐盟的成立使得德國擁有更多的技術和市場,並且美國當時同德國的貿易額並不大,這就使得美國無處下刀子。其實我國的經濟就有很多德國經驗在裡面,例如一直不開放金融市場。


如今美國雖然來勢洶洶,針對中國發起貿易戰,但是中國不是日本,我們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對外貿易已經僅僅是佔GDP的14%,這就意味著貿易戰最後反而會使得中國更加註重拉動內需。世界經濟由美國做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崛起的中國將會制定更合理的貿易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