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为何在诸葛亮死后20年才北伐?

历史热点纵横


回答这个问题,主要从姜维所处的环境和他的成长道路两个方面来考量。

一、姜维所处的环境。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知其不可而为之,在蜀国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以攻为守,不断主动向魏国发起进攻,最后鞠躬尽瘁,病逝五丈原。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已经发现并开始采取措施,弥补蜀国在与魏国作战时存在的短板,那就是粮食问题。自古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蜀国军队数量与魏国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加上粮食供应不畅,劳师远征,很难持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决定在五丈原实行“屯田”,由士兵开荒种地,生产粮食,与坚守不出的司马懿展开持久战。如果诸葛亮的这个决策长期坚持下去的话,对于蜀国来说,即使不能灭掉魏国,也不会亡国那么快,而魏国要灭掉蜀国也不会像后来那样轻松,必将会推迟许多年。可惜的是诸葛亮在五丈原实行“屯田”不久,就因为操劳过度去世了。


可以说,诸葛亮的去世是蜀国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因为,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内部发生了动乱,自相残杀,大军撤退,魏延被杀,蜀国实力大减,诸葛亮的“屯田”计划化为了泡影。一个国家的政策制定的再好,如果因为领导人的更迭而不能坚持下去,那么,这项政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与国无益。

蜀国后来掌握实权的领导人杨仪、费祎、蒋琬等,在失去了诸葛亮后,他们同时也失去了自信心。他们对蜀国的实力担心,对自己的个人能力担心,他们认为,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都不能打败魏国,何况他们这些平庸之才呢?能守住眼前的一切就不错了,哪里还敢有继续北伐的斗志呢。

二、姜维的成长之路。

诸葛亮对姜维很欣赏,夸张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既有胆义。深解兵法”,更重要的是姜维与诸葛亮一样都“心存汉室”。因此,诸葛亮决定将自己的平生所学全部传授给姜维。为了让姜维在蜀汉政权内尽快站稳脚跟,诸葛亮还送姜维到成都去觐见后主,为日后提拔重用打下基础。


诸葛亮在世时姜维的官职是中监军、征西将军。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先后任右监军、辅汉将军、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延煕十年(公元247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在这个时候的姜维,事事都要受到费祎的限制,每次出兵只给不到一万人,完全没用实力去与魏军动辄数万人的大军相抗衡。官大一级压死人,面对这样的领导,姜维无可奈何,只有生闷气的份。

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诸葛亮去世后长达二十年之久,这期间姜维空有雄心壮志却难以实现心中远大抱负。直到延煕十六年(公元253年),费祎去世这个状况才得以改观。这个时候,姜维一次可以动用三四万的兵力向魏国进攻。这些兵力虽然比费祎那时好些,但是与魏国的兵力相比还是明显不足。



延煕十七年(公元254年),姜维任中外军事都督,延煕十九年(公元256年),后主派人到姜维驻地任命他为大将军。姜维从延煕十六年后,五次主动向魏国用兵,结果是双方互有胜负。我们了解了姜维一路的成长过程。也就自然会理解了姜维为什么在诸葛亮死后20年才北伐,他实在有着难以诉说的苦衷,非姜维不作为也,完全是由于当时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造成的。


滨城老王


姜维为蜀汉效力之前毕竟是曹魏的官儿,投降蜀汉后也一直被防备,虽说是诸葛亮嫡传弟子,诸葛亮死后和费祎死前,姜维一直没有拿到军权。

诸葛亮的北伐和姜维的北伐有本质上的区别,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为了向外界显示蜀汉的政治地位以及军事存在,从而促成和孙吴联合抗曹的保身大局。

蜀汉是三国里国力最弱小的,曹魏占据广袤中原,将广、兵多、粮足,最具一统天下的实力;孙吴守着战略咽喉,又处鱼米之乡,人口繁茂,具和曹魏抗衡的国力;反观蜀汉,在巴蜀交通困难之地偏安一隅,总人口还不到一百万,军事实力也远远不如曹魏和孙吴,那么,只有联合孙吴才能在战略上对抗曹魏,但是如何才能让孙吴对联合抗曹感兴趣呢,诸葛亮高瞻远瞩,用国力可以承受之兵力对曹魏进行袭扰,使曹魏时刻处于两线作战的境遇,这样既显示了蜀汉的军事能力又向孙吴宣示了蜀汉的军事实力。



姜维北伐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和转移蜀汉内部的政治矛盾。姜维虽是诸葛亮的嫡传弟子,在诸葛亮死后才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但终因降将身份而受蜀主刘禅和主持大局的费祎的猜忌并没有得到军事实权。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这时距诸葛亮去世已经19年了。


然而此时的蜀军坚守还可以,却不具备主动攻伐的实力,可是刘禅求胜心切,姜维为了军权被迫多次主动出击,劳民伤财,严重的耗损了蜀汉的国力,同时也暴露了蜀军的实力,使蜀汉成为三国中灭亡的第一名。

蜀汉之灭,并非全是将军之错,实乃后主无道而致也!


野钓鱼倌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兵出祁山,天水太守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又怀疑姜维等人有二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逃走。被抛弃的姜维不得已,只能投降诸葛亮。诸葛亮对姜维特别器重,称姜维是凉州上士,重点培养姜维。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遗命姜维和魏延断后,但魏延和杨仪不和,没有执行断后命令,率先撤退,而姜维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断后的命令,才保证蜀汉大军顺利撤回成都。蜀汉大军护送诸葛亮灵柩回到成都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

姜维继承了丞相诸葛亮的遗志,矢志伐魏,在诸葛亮死后20年内只有零星几次小打小闹,在20后才大规模伐魏,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诸葛亮死后20年内,蜀汉继承者蒋琬、费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20年内没有大的战争。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后,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此时的蒋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比不上当年的诸葛亮,也相差不远了。蒋琬在诸葛亮去世后,凭借自己的能力稳定了蜀汉动荡不安的局势,使其转危为安。

延熙七年(244年),蒋琬由于操劳国事,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于是将益州刺史之职让与费祎。费祎当权后,延续蒋琬的总体策略,伐魏为辅,休养生息为主。

诸葛亮临终前,为刘禅指定了接班人蒋琬和费祎,刘禅也重用了这两位。由于诸葛亮多次伐魏,大大消耗了蜀汉的有生力量,所以蒋琬和费祎实行“修养生息”的战略。如仅仅在延熙元年(238年)、延熙三年(240年)、延熙九年(246年)、延熙十年(247年)、延熙十二年(249年)、延熙十三年(250年)这些年份有战事,规模都不大,多为接应羌族,骚扰曹魏边界的战斗。这些战斗无论是规模,还是伤亡,都无法和诸葛亮五次伐魏相比,姜维受到费祎制约,他的兵力不超过一万人。《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其次,诸葛亮刚刚去世时,姜维还只是一个青年将领,这20年才逐渐爬上高位的。

诸葛亮虽然器重姜维,可是姜维归顺蜀汉的时间太短了,他是公元228年归顺诸葛亮的,到公元234年,仅仅过了六年,还未得到蜀汉皇帝刘禅和满朝文武的信任,就连他的直属士兵,也不一定完全信任他。因为他是从曹魏那边过来的。在诸葛亮刚刚去世时,姜维跟随杨仪回到成都,他才升迁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属于杂号将军。

公元243年,姜维升为镇西将军,领凉州刺史,公元247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这时,姜维才勉强算进入蜀汉决策层。公元249年,姜维假节,才逐渐掌握蜀汉军权,特别是在公元253年春,费祎遇刺身亡后,这年夏天,姜维就率领数万人出石营,大规模伐魏,此前,姜维每次战斗都不超过万人。

到了公元254年,刘禅加姜维督内外军事,这时的姜维,已经是军界一把手了,于是他率军出陇西,围攻襄武,斩杀魏将徐质,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取得大胜。从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到从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整整20年,姜维从一个中层军官,一直爬到了顶峰,尤其是在公元256升迁为大将军,对军队的掌控力,已经不弱于当年的丞相诸葛亮了。

《三国志·姜维传》中姜维主要升迁记录如下:

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明年,加督中外军事。

六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

总结:正史上,蜀汉丞相诸葛亮,经过五次伐魏,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战绩,可是也把疲弱的蜀汉国力给耗光了。在诸葛亮病逝后,蜀汉老百姓已经不堪战争带来的负担了,也没有一个能够和司马懿过招的大将,所以蜀汉需要“休养生息”。

蜀汉经过了20年的休养生息,国力有了一定的恢复,与此同时,姜维也从右监军辅汉将军、镇西将军(领凉州刺史)、卫将军、假节、督内外军事,一直升到了大将军,做到了武将的巅峰。在诸葛亮病逝20年后,姜维伐魏时机才成熟。


魁哥说三国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立志“继承武侯遗愿,复兴蜀汉”的姜维,究竟为何,等了足足十九年(不是二十年,准确的是十九年)才开始北伐呢?

一、位卑言轻,北伐的决策权掌握在他人手中

蒋琬当政十三年,历任职位: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后,蒋琬接任,被刘禅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延熙元年(238年),刘禅下诏蒋琬:“贼寇反乱未除,曹睿又凶狠骄横,辽东三郡人民难于忍受暴虐,于是相互连结,与魏分离。曹睿又大举兴兵征夫,与其相互攻打。往者秦朝灭亡,陈胜、吴广首先发难,如今有此变故,这是天赐良机。您应严整治军,总率各军屯扎汉中,一待东吴举兵北进,两国构成东西犄角之势,伺机进击。”于是命蒋琬开府治事,加大司马。

费祎当政六年,历任职位:

延熙六年(243年)十一月,费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244年),蒋琬因病临终前,将益州刺史之职让与费祎。待蒋琬病故后,刘禅又升任费祎为益州刺史。

姜维在这十九中,历任职位: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维回到成都后,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军汉中,蒋琬以姜维为营司马,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作战。

延熙六年(243年),姜维迁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由此可见,期间的十四年,姜维的职位相较当权蒋琬、费祎相差较大,只是在后面的几场战争中,才有机会得以提升。

正如孙子所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以姜维当时之职位和威望,根本不足以统领全军,反之易生祸患。

二、十九年中,十三年都在休养生息,六年谋划东征并应对曹魏兵犯汉中

诸葛亮死后,蒋琬接任后,便推行了全民休养生息的国策。

延熙元年(238年),当蜀汉得知辽东公孙渊造反,司马懿前去平定叛乱。因此,刘禅在朝臣们的鼓动下,认为征伐曹魏的好机会已经来临。遂下诏蒋琬,令其领兵征伐曹魏。

这时,蒋琬针对诸葛六次北伐,皆是领兵北出。孙子云: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因此,蒋琬认为秦岭祁山一线,曹魏守军警惕心较高,难以攻克。但是,如果从水路东征,突袭曹魏的魏兴、上庸二郡,极易成攻。同时,又打算联合东吴,一同共伐曹魏。

但是,朝中之人讨论后,认为蒋琬此计太过凶险,容易被曹魏和东吴堵在上庸,全军失陷。对此,蒋琬又同费祎思得一个万全之计。一是,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出兵陇右之地,联合羌族骚扰曹魏的雍凉一线,牵制曹魏西北一线兵力;二是费祎领援军驻扎涪县(今四川绵阳),万一曹魏想要切断蒋琬东征大军之路,也好迅速出兵增援,可保万无一失。

之后,此提议得到朝廷认可,蜀国便开始大造战船,准备水路东征。然而,盟友东吴却迟迟不见出军。因此,蒋琬在汉中一等就是六年,不但因此失去了东征之机,最终于延熙九年(公元246年)不幸病故。

期间,延熙七年(244年)闰月,曹爽领军出征汉中,汉中守将王平与之相持。这时,费祎率军绕至曹爽军后,曹爽担心后路被断,遂无奈退军。

三、姜维有两次出兵曹魏的机会,但均未获胜,因此更无北伐之机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诛杀大将军曹爽,夺取曹魏大权。而此时,担心受司马懿加害的夏侯霸,又正好弃魏投蜀。因此,姜维认为,待敌有变的机会来临,遂上书朝廷,欲领军北伐,但是,费祎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又不想逆了姜维之意,随准其领军1万,征讨曹魏。

出征的姜维,首战便对上了魏末名将郭淮、陈泰以及邓艾,只能败退而回。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姜维再次领兵1万出征曹魏,虽然无攻而返,却擒获敌军中郎将郭循。但是,斐松之在《三国志》的注解中说明:郭循就是一个普通老百九。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二月,费祎便被这个郭循刺杀身亡。因而,后世许多人猜测,费祎之死的元凶就是姜维。

两个月后,姜维便率领大军正式开启了北伐大业。

正如马云所言:就算你有管理一个大集团公司的能力,关键是你要有这个机会。所以,机会对于姜维非常重要,从意气风发的青壮年,也已踏进了老年人的门槛,人生的理想也在慢慢消耗。同样,机会对于我们任何人,都非常重要,得之也许会一展宏图,失之可能会碌碌一生。


祥子谈历史


姜维北伐是从公元253年开始,距离诸葛亮去世间隔二十年。在此之前姜维有率偏师接应陇右羌胡和骚扰魏国,但不算是真正的北伐。姜维真正北伐应是公元253年——公元262年这十年间。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蒋琬费祎秉政。姜维回到成都升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平襄侯是县侯。这时姜维才三十三岁。据后汉书郡国志:凉州—汉阳郡(天水郡)—平襄县。虽然凉州不在蜀汉控制范围,这叫遥领。姜维是天水郡人。就像魏延领凉州刺史是一样的意思。因为蜀汉以天下正统自居,整个天下都是蜀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统诸军说明蜀汉的军队都归姜维统帅,但还是得听从蒋琬费祎。诸葛亮也许是有意培养一位在他去世后统领蜀汉军队。蒋琬费祎才能虽然出众,但其才能主要在修理内政上。诸葛亮北伐时就留蒋琬在蜀地修理内政,费祎随军北伐。


姜维原本是魏国天水郡官员。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有人叛魏响应诸葛亮。姜维投降蜀汉的原因。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在诸葛亮率军攻祁山时,天水郡太守马遵正在外面。得知各县起事,怀疑姜维等人有疑心。马遵连夜跑到上邽去。姜维和天水郡官吏看到太守突然跑了于是去追,上邽城门关闭。姜维他们就返回冀县,也不能进冀城,于是投降诸葛亮。据魏略马遵害怕天水郡吏民造反而跟郭淮去了上邽城。姜维劝马遵应当回冀县,马遵回道你们不可信任都是贼。因为家在冀县,姜维等人就返回冀县。冀县的人于是让姜维等去见诸葛亮。姜维等人觉得太守不信自己,于是投降诸葛亮。魏略: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就是说魏国人认为姜维是不得已投蜀汉的,并不是想造反。 姜维来到蜀汉,任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这时姜维才二十七岁,能封侯是多少人奋斗一生才能得到的。诸葛亮是非常欣赏姜维的,也有意培养他将来和蒋琬费祎共佐汉室。诸葛亮回到汉中时给在成都丞相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永南就是是李卲,兄弟三人号称李氏三龙。龙在这里是指俊杰,就跟诸葛亮称卧龙。李卲和他哥李朝等人并称蜀之兰芳。季常就是马良,兄弟五人并有才名,白眉最良。就是说马良是兄弟五人才能最出众的,马谡是他弟弟。马良跟习桢(名亚于庞统)、殷观等并称楚之兰芳。就是说姜维的才能在李卲马良之上。



诸葛亮在给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信中还讲到要培养姜维,先让他统帅精锐虎步兵五六千人。还评价: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毕教军事说明诸葛亮有意培养姜维。姜维之后随诸葛亮北伐,不久后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公元231年已经升为行护军征南将军。这时姜维才三十岁。赵云陈到在公元223年才封为征南、西将军。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重,临终遗令让魏延姜维断后。也说明诸葛亮对姜维能力的信任。魏延不愿意断后。杨仪姜维率军退回汉中,司马懿率军追击。姜维反旗鸣鼓佯作进攻,司马懿不敢进攻。



公元238年姜维跟大将军蒋琬进驻汉中。这时王平已经接替吴壹督汉中。六年间姜维数次率偏军骚扰魏国并接应叛魏的羌胡。蒋琬曾提出顺汉水东下收复汉中东部四县,刘禅派费祎去汉中阻止蒋琬。这一年魏国征讨辽东。公元243年蒋琬又提出蚕食雍凉的计划,费祎和姜维在汉中跟蒋琬讨论计划。我认为这计划应该是姜维向蒋琬提出来的。三国志: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蒋琬的计划是让熟悉雍凉的姜维率军为先锋,他亲率主力。于是升姜维为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这是当年魏延做的职务。然后蒋琬突然生病,公元246年去世。蒋琬死后,大将军费祎并不支持姜维的计划。每次只给姜维万人的偏师,人马太少姜维并不能实行当年的计划。费祎拒绝的理由是我们才能比不上丞相,他老个家都没成功。还是保境安民好了。公元247年姜维升为卫将军,跟费祎共录尚书事。这时尚书令是吕乂。就是说蜀汉军国大事由费祎、吕乂、姜维三人负责。这时姜维四十六岁。所以姜维一直不能实施计划。姜维的计划是攻占陇右四郡,进可籍陇右之资进攻关中。退可守陇右而切断凉州跟魏国联系,一举再拿 凉州。



(红色部分就是陇右)

费祎虽然不同意北伐,但一直率军坐镇汉中。公元252年才回成都。公元253年正月大将军费祎被魏人郭循刺杀。所以再也没有人能制止姜维了。


小鸿哥



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病逝于五丈原,姜维正式主持北伐是在延熙十六年(253)年【相隔十九年】

我们现在开始探讨,首先是诸葛亮生前为何不大力提拔姜维?

姜维作为一个降将,在诸葛亮时期已经升迁为了中监军、征西将军【作为一个资历最浅的人物,这官职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至于为何诸葛亮没有给姜维更高的职位,那还是一个资历问题,以及派系问题!

蜀汉政权分三派:荆州派系、东洲派系、益州派系。而姜维不属于任何派系(尽管诸葛亮很看好他)诸葛亮死后,蜀汉面临着不可预知的内部问题,若强行提拔姜维,姜维若要稳定局面需要依靠皇权的支持,而皇权需要荆州派系的扶持。这样一来就等于把姜维提升到了一个高于荆州派系的位置上【这样一来姜维未必能镇住局面,甚至还有可能会引起荆州派系的不满】

所以诸葛亮死后的军政大权一定要交到纯荆州派系的人手上---也就是后来的大将军蒋琬、大司马费祎【诸葛亮本来是让蒋琬接替相权的,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度】


然后经过十九年的时间里,姜维进一步得到了历练和融入到荆州政治派系当中。后来蒋琬、费祎相继死去,姜维在蜀汉的地位、忠诚等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在诸葛亮死后的第十九个年头,姜维在蒋琬、费祎相继死去后,拿到了蜀汉军事大权【注意:是军事大权,不是军政大权。没有“政”】

从此,姜维也就可以继续当年诸葛亮没有完成的北伐大业。

所以:诸葛亮死后不大力提拔姜维属于政治考虑。而姜维在诸葛亮死后近二十年才发动北伐是那时的姜维才拿到蜀汉的军事大权。


左将军


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并不是不想北伐,而是伐不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并不能执掌蜀中朝政,姜维无权无兵,虽然说姜维作为诸葛亮的首席大弟子,而且也是诸葛亮精心栽培的人,非常看中他,但是在诸葛亮死后接替诸葛亮领军和管理朝政的人,却并不是姜维,接替诸葛亮领军和管理朝政的事,蒋琬、费祎等人,因为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投降过蜀国这边并没有太长的间,所以姜维在蜀国军中的地位源远比不上蒋琬和费祎等人,所以在诸葛亮死后接替诸葛亮的人不是姜维,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且在诸葛亮死后,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董允费祎等人一改以前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方针,实施休养生息,保持民生民力的国家政策,所以姜维屡次想出兵北伐中原的时候都受到费袆的限制,领军人数往往不超过一万,所以姜维对北伐有心无力,然而费祎屡次限制姜维出兵北伐并不是其懦弱,不想继承诸葛亮遗志,而是他认为,“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费祎觉得连诸葛亮这么大的才能都不能匡复中原还于旧都,何况我们这些不如他的人,所以我们现在还是休养生息,等待有才能的人去继承诸葛丞相的遗志吧。


所以姜维出兵北伐的梦想,一次次的被费祎阻挠而付之东流,就这样姜维在郁郁闷的心情中度过了二十年之久,最终在延熙十六年、春,这一年费祎被刺杀身亡,阻挠姜维北伐的最大一座山,就这样在轰然之间倒塌了。

姜维在费祎死后候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立刻率军出兵北伐,可见姜维被费袆压制得多么厉害,此时的北伐距离诸葛亮武侯最后一次北伐已经时隔二十年之久了,在这二十年中姜维没有一天不想出兵北伐继承武侯遗志,然而却在费袆的限制下郁郁不得志,终于在费袆死候姜维得到了北伐的机会,在费袆死后姜维把他那压制了二十年之久的怒火一次性全部爆发了出来,在延熙十六年(253年)费袆死的这一年到耀五年(262年),这九年的时间里,一共举行了十一次北伐,几乎每年都在北伐。


所以说,为什么,姜维在诸葛亮死后20年,这时候才出兵北伐,其实并不是他不想北伐,而是他北伐不了,他完全被费祎给压制住了,根本出不了兵,出兵也不够一万人根本没有什么作用。


中流击楫


姜维是在诸葛亮死后20年才北伐的吗?我们知道,诸葛亮是死于公元234年,而姜维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47年,凉州、雍州的羌胡不跟魏国好了,要跟蜀国好,姜维是出兵至陇右,前去接应,然后在洮西,与郭淮、夏侯霸大战一场。

有些人认为,这个不算姜维主动北伐,只是为了接应羌胡而与魏军相战的,这种说法也说得过去,那我们这次就暂且不算。

那在公元253年的夏天,姜维率着几万人攻打南安郡,陈泰前来救援,这次是姜维正儿八经的第一次北伐。那相比诸葛亮的234年,严格算下来,应该是十九年,而不是二十年,不过,这个不影响,说二十年也没啥问题。

那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诸葛亮死后,姜维是二十年后才北伐?

我们先来说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姜维是诸葛亮的接任人,其实不是,诸葛亮明确的接任是蒋琬,诸葛亮在生前,就向刘禅上表说,如果我不在了,就让蒋琬来了,这个没和大家说。

诸葛亮在死前,将大军交给杨仪,杨仪误以为是让自己来接任,他还很兴奋的除掉了魏延,回去之后才发现,诸葛亮早做好了安排,自己是个带队的,刘禅也根据诸葛亮之前的安排,让蒋琬接任。

而费祎和姜维呢?这两个,诸葛亮没有明说,并没有像刘邦那样,在吕后问萧何死后,先后安排了曹参,王陵,周勃,陈平等人。但是诸葛亮对费祎与姜维的器重是显而易见,诸葛亮临死的时候,就有这两个人,而没有魏延。

姜维到蜀汉的时候,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就是在公元228年,而诸葛亮死的时候是公元234年,这个仅仅才过了六年,不管从出身,还是从年纪,还是从时间来看,姜维是没有资格接诸葛亮的任的。

蒋琬在的时候,让姜维率偏军入西羌,看重的就是姜维熟悉西羌,蒋琬死后,费祎接任,姜维仍然做的这个事情,就是拉拢羌、胡,其实姜维想大展身手,带个数万,可是费祎十分谨慎,每次都不能超过一万。

这个事情,一直到了公元253年,费祎被一个魏国降将郭修所杀,费祎死后,那自然是姜维接任了,姜维就开始了他的北伐之旅。

可以这样说,诸葛亮死后,姜维就一直想北伐,他完全是秉诸葛亮遗志的,可是蒋琬和费祎都是比较谨慎之人,所以姜维一直是被抑制的,姜维就只能等,等这两个人死了,他才可以放开手脚去北伐。


历史简单说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当时虽诸葛亮选定姜维作为接班人,但还是上个了双保险,选定了费祎、蒋琬等一干文臣在旁辅助,并授予节制兵权之权,毕竟姜维也曾是曹魏的一员降将,可是诸葛亮没想到之所以他能六处祁山是因为以他为首的主战派权势最大,朝野内外可以说说一不二,姜维就不同了,朝野内外包括蒋琬等人都是主和派,而且都是蜀汉的老臣,影响力不是姜维能镇得住的,诸葛亮一死主和派占据上峰,很快姜维的兵权也被解除,无奈只能采用主和派休养生息之策。

2、蜀汉经过诸葛亮连年用兵北伐,国力早已衰退,才人凋零,已经不能继续支撑大规模对外用兵,这点姜维也深知,加上主和派的缘由,只能暂缓。


晴空喜欢笑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