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方国营十大厂矿的前世与今生之四:洛阳铸造厂

洛阳地方国营十大厂矿的前世与今生之四:洛阳铸造厂

杨晋毅

洛阳地方国营十大厂矿的前世与今生之四:洛阳铸造厂

1.时代背景:为洛阳一五六建设服务

一五时期,在河南省洛阳建厂委员会(1954.3.9成立,省委书记潘复生为主任)和洛阳市建厂委员会的领导下,为了支援洛阳一五六建设,洛阳地方工业,可谓全力以赴,建立了十几家工厂。

从上海迁来的洛阳建筑机械厂(当时名字叫做洛阳汽车修配厂)负责洛阳一五六建设的上百台汽车和建筑工程机械的维修;洛阳和上海十几家铁工厂合并而成的洛阳机床厂(当时的名字叫做洛阳机具修配厂)负责制造洛阳一五六建设急需的各种螺丝、槽钢和工位器具;上海迁来的洛阳水泥制品厂,负责洛阳一五六建设的下水管道(楼外地下水泥管)制造。

而由洛阳及上海十几家铸造厂合并而成的洛阳铸造厂(当时的名字叫做公私合营洛阳翻砂厂),则负责洛阳一五六建设楼内的铸铁下水管及各种配件的铸造。

这几个工厂,以及当时紧急建立或调入的洛阳家具厂、印刷厂、橡胶厂、砖瓦厂、砂石厂、煤球厂、纸盒厂等等大小十几个工厂,都为洛阳一五六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今天重点介绍1956年2月1日成立的洛阳铸造厂的情况。

洛阳地方国营十大厂矿的前世与今生之四:洛阳铸造厂

2.洛阳铸造厂的前世

洛阳铸造厂的前世,是洛阳及上海的十几家私人铸造厂。其中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洛阳老城北门外平等街32号,据老人们说,这里是洛阳世代相传的炉场——即翻砂厂。主要生产老百姓生活急需的铁锅铁勺以及农业生产需要的铁犁等等产品。

当时没有厂房,车间都是露天作业,受天气条件限制。铁的来源,依靠销售的产品换和小商贩从民间收来。每次开炉要四到五天,每次化铁400公斤左右。翻砂匠即是炉工,又是砂型工,还是清理工,又是炼焦工。

到1949年后,在洛阳小北门和东关一带,逐渐形成了十几个铁工厂。如玉兴铁工厂(经理韩振刚,后来担任洛阳铸造厂副厂长)、志成铁工厂等等。每厂10人到20人左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每厂的经理和老工人基本都有自己的绝活,都有流传的佳话和故事。

如三兴铁工厂的经理陈际云,铸锅技术很高,被誉为“豫西铁锅大王”。

同泰铁工厂经理杨奎吾曾经锻焊三根美国汽车的后轴和捷克汽车的横梁,质量很好,轰动一时。

泰华铁工厂,1950年建厂,厂址在北大街北头,共有十人。经理王德善,裕泰铁工厂翻砂工出身。该厂以修配为主,尤其是有色金属件铜瓦、铜套及技术复杂的活塞,该厂均能铸造加工。王德善有一段悲喜故事:

曾经有人专门写过赞美王德善的诗:“我叫王德善,啥活儿都能干。金银铜铁锡,还能把铝炼。”为此在文革中被指控为歌颂资本家,王被斗还挨过打。

大众电焊厂,1950年由徐州迁洛。经理徐文学,带两名徒弟,有电焊气焊工具各一套。徐文学以焊接技术高明著称。

洛阳地方国营十大厂矿的前世与今生之四:洛阳铸造厂

3.早期的洛阳铸造厂

1948年洛阳解放后,洛阳市组织了铁业工会,工会主席王福新,受市总工会领导。

1956年2月,12家私营铁工厂联合,取名为公私合营洛阳翻砂厂。全厂职工173人。

九月,上海中华翻砂厂职工29人迁洛,并入洛阳翻砂厂。中华翻砂厂经理朱德和,担任洛阳翻砂厂副厂长。1980年担任洛阳市政协委员。

十月,上海协兴隆铸钢厂职工8人迁洛,并入翻砂厂。

这两个厂来洛阳之前,曾经提出,到洛阳后与洛阳建筑机械厂合并,工资待遇福利不能降低。这两个条件后来没有实现。有的工人就说,“来时高高兴兴,去时愁眉苦脸,想不到如今落个,小河之中鱼大,水小不能活”。结果半年后,协兴隆工厂8人全部不辞而别,返回上海。还影响到中华翻砂厂也返回上海9人。

1956年9月10日,洛阳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批准,在唐宫东路建设洛阳翻砂厂,总面积90亩。1957年4月1日,厂房建成,工厂从原来几个分散的厂址,全部迁入新址。此时,拥有职工221人。

工厂成立后,全力以赴支援洛阳一五六建设。根据该厂厂志,当时为一五六建设服务的工作量占据全厂生产能力的70%。延续传统的生产,为洛阳地方服务的生产能力不到30%。1958年,大跃进中,工人总数曾发展到1600人。

1958年之后,洛阳一五六建设主体基本完成,洛阳市对市属工业进行了大规模调整。经过几次改名,1964年5月,洛阳市重工局确定洛阳翻砂厂为专业化铸造厂,改名洛阳铸造厂,将洛阳建筑机械厂、洛阳机床厂、风动工具厂,振动机械厂的翻砂工、模型工,带工具全部调入铸造厂。(洛阳铸造厂的机械车间等并入其他厂)。这些厂的铸件任务也随之而来,从此铸造厂产品就比较固定了。

1964年开始,洛阳铸造厂成为主要为洛阳地方工业服务的专业铸造厂。坐落在环城北路、唐宫东路的几家地方国营大中型企业,产品毛坯的铸造任务,都由洛阳铸造厂承担。洛阳铸造厂,成为这些甲方企业的总乙方,成为洛阳市地方国营企业的重要基础企业。洛阳铸造厂,从此与洛阳市的这些地方国营企业生死与共,俱荣俱存,企业的兴衰与周边企业完全连为一体。并且为山西、陕西的一些企业生产铸造毛坯,成为豫陕晋地区有一定名气的专业铸造厂。

洛阳地方国营十大厂矿的前世与今生之四:洛阳铸造厂

4.洛阳铸造厂的辉煌时期

1980年代初,洛阳铸造厂发展到731人(另有附属分厂大集体124人),共有四个车间和一个灶具分厂。

一车间生产以大中型铸件为主,二车间是机械化生产线,主要生产大批量小型铸件,三车间主要生产有色铸件,如铜铝镁合金铸件,四车间主要是生产准备和模型制造。

由于拥有一批洛阳市资格最老、技术最高的专业铸造师傅,洛阳铸造厂产品种类齐全,质量可靠,声誉较高。年产量逐步达到5000吨左右,成为豫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地方国营专业铸造厂。

主要产品,有洛阳机床厂的各种型号的卷簧机铸件,各种型号的木工刨铸件,洛阳发电厂的汽轮发电机铸铁件和部分有色件,洛阳轴承专用机床厂的超精研机铸铁件,洛阳建筑机械厂的各种二轮,三轮压路机、汽车吊的铸铁件,洛阳风动工具厂的各种内燃凿岩机的铸铁件,洛阳振动机械厂的各种振动台的铸铁件,洛阳机床附件厂的各种机床附件铸铁件。以及郑州、山西、陕西省的十几个工厂的铸铁件。主要产品中,仅重工系统就有54个产品,1741种类,最多达3000多个品种类。1982年总产值计划312万元,实际完成328.3万元。

1957年,工厂开始时,基本沿用苏联标准。以后逐渐对一些工序和主要产品制定了厂标。随着部标和国标的颁布,又逐步向部标和国标过渡。

洛阳地方国营十大厂矿的前世与今生之四:洛阳铸造厂

5.矽肺病的发现与防治

铸造厂是灰尘严重的高污染企业,如果不重视灰尘的治理,往往容易引起职业病的发生。根据《洛阳铸造厂厂志》第158页,1960年,洛阳铸造厂开始发现矽肺病人。自此每年对职工进行一次身体检查。陆续发现、治疗了126人的矽肺病。

这个数字,十分惊人。1976年,洛阳铸造厂职工总计626人,其中生产工人447人。居然有126名矽肺病人!

以后铸造厂开始注意改善劳动条件,发放防尘、防酸、防毒各类口罩。1976年,在各车间装置防尘器、排风扇等防护设备,生产环境改变显著,发病率明显下降。

洛阳地方国营十大厂矿的前世与今生之四:洛阳铸造厂

6.洛阳铸造厂知名人士

韩振刚,男,1920年9月26日生,汉族,原籍河北省蛟河县颜家房村。解放前在洛阳任玉兴铁工厂经理。解放后任洛阳铸造厂副厂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保养小组组长,市政协委员常委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1976年8月25日病故。

朱德和,男,1923年3月15日生,汉族,江苏省南通县川港公社人,1942年在上海海防路191号风利翻砂厂任副经理,1946年在上海中华翻砂厂任经理。1956年随厂迁洛合并入洛阳翻砂厂,任副厂长。1980年任市第五届政协委员。1981年退休。

洛阳地方国营十大厂矿的前世与今生之四:洛阳铸造厂

7.洛阳铸造厂的社区文化

洛阳铸造厂鼎盛时期,在家属院里建造了一座规模宏伟的俱乐部(在西关花坛新华书店后面),在厂区设立了卫生所,大食堂,托儿所。并且拥有文艺队,图书室,篮球场,形成了一方小社会,形成了自己的大院文化和社区文化。

洛阳铸造厂,与附近的建筑机械厂、风动工具厂、印刷厂、洛阳公交公司大修厂、起重机厂、机床厂等洛阳市地方国营一系列大中型工厂连为一体,形成了洛阳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地方工业带。在洛阳老城西部和北部,绵延三四公里,拥有近万名产业工人,一两万家属,隶属于洛阳市重工局领导,为洛阳市地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8.洛阳铸造厂的合并与消失

1982年之后,洛阳铸造厂周边的各个地方国营工厂,因种种原因,大部分生产效益不断下降,逐渐走向衰落。

1984年初,洛阳铸造厂领导班子期满换届。此后的两届领导班子,艰苦努力,领导铸造厂克服困难,作为洛阳市唯一的地方国营专业铸造厂,生产不断发展,继续在洛阳铸造业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分量。

1991年12月,经过反复商谈,拥有三十多年历史的洛阳铸造厂,并入洛阳矿山机器厂。所有技术工人和设备,都迁往洛矿铸铁分厂。洛阳铸造厂厂址改为住宅小区。历史悠久的、在洛阳地方国营经济中拥有重要地位的洛阳铸造厂,在洛阳大地上,永远消失了。

9.《洛阳铸造厂厂志》(1984年打印本)

洛阳铸造厂厂志,主编杨中炜(曾在洛阳铸造厂教务科、财务组工作)。1983——1984年编辑成书,委托历史协会打字、校对后,由孟津朝阳印刷厂印装成册。1984年8月23日,杨中炜同志和卢汉文同志,用架子车将印好的全部厂志,从孟津县朝阳印刷厂拉回洛阳铸造厂。

我1999年辗转获得《洛阳铸造厂厂志》。这本厂志,体例清晰,语言流畅,故事生动,描写真实,与一般的厂志很不一样。

例如,书里如实记载了洛阳铸造厂患矽尘病的工人,竟有一百余人,占了第一线工人的相当大的比例。如实记载了上海来洛的十几名工人不辞而别的经过和原因,如实记载了建国前几位私营铁工厂经理的奇闻异事。这都是在其它志书里,很难看到的内容。

我得到的这一本,是杨中炜同志留存的样书。打印的样书,纸张厚实,历史悠久,螨虫很多。我读了一天,浑身痒了一天。戴了厚厚的口罩,仍然不断咳嗽。一天洗澡三四次,仍然觉得浑身痒痒。

样书最后几页,有主编杨中炜同志用毛笔楷书的后记、正误表等等,非常珍贵。杨中炜同志的楷书,一笔不苟,精细认真,读来令人感动。

这本厂志,是本文的主要参考和依据。谨以此文,向《洛阳铸造厂厂志》的主编杨中炜等同志,致以深切的敬意。感谢他们付出的心血和劳动。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有关洛阳铸造厂的如此生动而全面的历史记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