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手中掌握兵權有機會當上皇帝,為何偏不篡奪皇位?

JIDIJI


多樂袞沒當上大清皇帝,根源還在清朝皇室內部鬥爭,而不是有機會他不當。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有機會當皇帝,那時他最大的對手是皇太極長子豪格,當時滿清貴族中,有多爾袞派,也有豪格派,可多爾袞為什麼沒和自己的哥哥、弟弟靠武力奪取帝位?還是因為實力。

後金從原來的牛錄改為八旗,多爾袞、阿濟格、多鐸因為是大妃阿巴亥的兒子,小小年紀便和有了軍功的哥哥們一樣,各自掌有一旗,不用說,一部分哥哥心裡不滿,但礙於努爾哈赤不敢反對,這也是為什麼努爾哈赤一死,阿巴亥就被逼殉葬。

皇太極突然暴病而死,繼承人又成了問題,皇太極的兒子中,實力最強的是豪格,多爾袞對帝位也虎視眈眈,為了避免八旗內訌,清皇室肯定也經過多方談判和斡旋,最後推出了福臨,當時福臨只是個六歲的孩子,他當皇帝,和多爾袞稱帝沒什麼區別,多爾袞大權獨攬,福臨只是個傀儡。

多爾袞和豪格之爭

八旗中,兩黃旗原屬多爾袞,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把自己掌管的兩白旗和多爾袞的兩黃旗互換,經過皇太極十幾年的滲透,兩黃旗在皇太極去世後,支持皇子繼位。多爾袞雖有兩白旗支持,但兩紅旗、兩藍旗都不支持皇弟繼位,最後大家商量出一個折中方案,就是福臨繼位。當時多爾袞以武力奪取政權,不是不可以,只是勝敗難以預料,兩黃旗肯定不支持他,只靠兩白旗,他獲勝機會不大。兩紅、兩藍兩旗雖也有部分宗室站在多爾袞一邊,但都不是能決定兩旗走向的人,如果當時有六旗支持多爾袞,也就沒有福臨稱帝。


多爾袞雖然做了妥協,但稱帝的野心沒變,後來,豪格被部下告發謀反,很難說沒有多爾袞的因素在內,豪格死後,多爾袞把豪格的兩個福晉納為己有,說明雙方的關係根本不像表面那麼平靜,而是一直暗流湧動,只是在和多爾袞的鬥爭中,豪格落敗。

福臨稱帝后,濟爾哈朗和多爾袞都是輔政大臣,但隨著多爾袞勢力越來越強,濟爾哈朗的權力逐漸被削弱,後來被多爾袞徹底清除。

多爾袞打壓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從小就由努爾哈赤養在宮中,和皇子們關係要好,皇太極死後,濟爾哈朗雖沒明確表態,但從他沒支持多爾袞可以看出,他心裡還是支持皇太極系,福臨繼位,應該也有濟爾哈朗等叔叔從中斡旋的結果。

從成年開始就戰功赫赫,和嶽託等人進攻朝鮮,帶領後金軍隊和明軍作戰的濟爾哈朗,在順治稱帝后,一直是和多爾袞同樣分量的輔政大臣,皇叔,從龍入關後,勢大熏天、野心日勃的多爾袞開始不滿足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的局面,開始大權獨攬,濟爾哈朗的奏報,要事先經過多爾袞,順治四年,濟爾哈朗因建築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銅獅、銅龜、銅鶴,被罰銀二千,罷免輔政職務。

濟爾哈朗被罷免,很難說不是多爾袞在背後指使人所為,論逾制,多爾袞其罪可誅。當時多爾袞可以隨便出入宮闈,民間還一直都有太后下嫁的傳聞,說明多爾袞和皇帝沒有區別,只是還有一些擁護皇太極的旗主,不支持多爾袞,所以他沒法稱帝。處死豪格,打壓濟爾哈朗後,多爾袞成了實際的統治者。

多爾袞的行動路線一直衝著帝位,不是不篡奪皇位,而是功敗垂成

從皇太極去世,到除掉豪格,打壓濟爾哈朗,壓制順治,多爾袞的行動路線非常明確,就是衝著帝位,一步步清除障礙,只是當時八旗對他明服暗不服,如果殺了順治繼位,肯定會有滿清貴族反對,甚至會有一場惡戰。

還有一個原因,多爾袞帶著清朝軍隊入關,南明殘餘政權同時存在,清朝部隊和南明軍隊打了十幾年,才一點點把南明勢力都消滅,如果清皇室內部出現爭鬥,大好江山可能都要拱手讓人,為了穩定和更大的政治格局,八旗內部各方牽制,一定有人做了不少功夫,最有可能的是皇太極的皇后哲哲。

天下逐漸太平後,多爾袞稱帝的野心越來越明顯,也正是因此,他在狩獵途中,暴病而亡,其實多爾袞的死,也有很多秘而不宣的地方。雖然史書上一直說,多爾袞身體不好,但在他暴亡之前幾個月,還從朝鮮娶了一個少女做福晉,顯然不是為了沖喜月。另外,一個身體孱弱之人,對打獵這樣的事,應該不會熱衷。多爾袞的死,只能說明,在和福臨爭奪帝位的過程中,他的野心被發覺,福臨一派採取了行動。

多爾袞死後幾個月,即被開棺鞭屍,順治對他的恨可以用挫骨揚灰來形容。至於到了乾隆年間,多爾袞平反,也不過是乾隆為了安撫宗室,做的表面功夫。說多爾袞輔政有功,不假,但想奪權也是真,終乾隆一朝,宗室子弟也不再有參政議政的實權就是證明。

多爾袞不是周公,他的野心在皇太極死後一點點膨脹,最後沒篡奪皇位,那是在政治旋渦中,他對手太多,對手太強,他一直沒機會而已,如果機會合適,多爾袞一定會稱帝。


小雅的小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是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睿親王,也是清朝初期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清朝能夠統一中原多爾袞是功不可沒的,他以獨特的戰略眼光和優秀的軍事指揮能力才使大清朝得以逐鹿中原。

多爾袞在世時榮華富貴,去世後卻被順治關於謀反的罪名,奪了諡號,撤了廟享,並且被挖墳掘墓,落得這樣的下場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皇太極突然去世,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都是熱門人選,支持豪格的人也不在少數。兩個人如果強行競爭發動朝廷政變會使大清勢力削弱,逐鹿中原也將化為泡影。

(多爾袞)

聰明的多爾袞提出了一個方案,由孝莊六歲的兒子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承皇位,即順治帝。自己輔助福臨執政,因為皇帝年幼,很多事物都是由多爾袞自己處理,他做到了大權獨攬,基本上不需要得到皇帝的同意。

後來多爾袞又指揮清軍入關。他重用賢能,採用了明朝的規章制度,開科取士。他的這一舉措得到了當時漢族地主以及氏族階級的支持,中原局勢慢慢的穩定下來。他的地位也升級到皇父攝政王。

這時候的多爾袞大權在握,一切政務不再請示皇,而是直接稱詔下旨。儼然自己就是皇帝了,權力達到了頂峰,雖然不是皇帝但卻有皇帝之實了。那他自己有沒有想當皇帝呢?

(順治帝)

當然想! 那他為什麼沒有篡奪皇位呢?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福臨的母親是孝莊太后,多爾袞和孝莊皇后關係密切。

多爾袞之所以沒有廢除福臨自己登上皇位,就是考慮到孝莊太后。電視劇《孝莊秘史》大家可能都看過,把這段野史描寫的繪聲繪色,相當精彩,這只是民間傳說。

對於智勇雙全的多爾袞來說,唾手可得的皇位怎麼可能被兒女情長所羈絆呢!

二、多爾袞沒有貿然發動政變,是因為他覺得時機還不成熟,朝廷上還有很多不是他的擁護者,敵對勢力還很強。

如果這個時候貿然廢除皇帝,則名不正言不順,皇位歷來講究的是正統。順治皇帝雖然小但是正統,如果這時候輕舉妄動,稍有不慎就會明身敗名裂。

再者他也非常珍惜父親努爾哈赤、皇太極和他自己打拼下來的江山。

三、多爾袞一生並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從他弟弟多鐸那裡過繼來的兒子。

人們分析這可能是他沒有當皇帝的主要原因,如果費盡氣力整來的皇位沒有後人繼承最後還是得拱手讓人。所以乾脆就不爭吧,省得日後順治對自己的身後之名進行清算。

(多爾袞和他的愛妻)

果不其然順治對多爾袞把自己架空早就恨之入骨,多爾袞死後,順治帝清算多爾袞給他列了14條罪狀。

四、30多歲的多爾袞達到了權力的頂峰,可誰曾想到在打獵的時候受了傷,繼而丟掉了性命,時年才39歲。

他可能會想再等幾年,朝中的勢力完全被自己掌握以後再動手不遲,可是沒有等到那一天。

所以現在看來當初多爾袞沒有篡位,主要的原因是他覺得自己正值壯年不著急,各地的反清復明活動此起彼伏,這樣就逼得多爾袞需要親自征戰來穩定穩定全國局勢,他想徹底統一中國等立下不世之功後再順理成章的篡位稱帝,只可惜沒有那樣的時間和機會了。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凝時空


歷史漫談君


公元1643年9月21日,清初傑出政治家—清太宗皇太極突然崩猝於瀋陽故宮,皇太極突然去世未指定皇位繼承人,他的長子豪格集團和十四弟多爾袞集團為爭奪皇位劍拔弩張,勢同水火,互不退讓。

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實質是個奴隸制政權,部落的首領不是父子相傳,根據“大貝勒共同議政”的祖制,皇位必定是由各位親王推選而出,只要是有能力的愛新覺羅氏都有權繼承而並非是皇子。

皇長子、肅親王豪格已34歲,子憑母貴、豪格初封為貝勒,後晉封為和碩貝勒,再晉封為和碩肅親王。他從小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勇猛彪悍,戰功赫赫。他除親率的正藍旗勢力,還得到了皇太極生前親率的兩黃旗大臣和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的支持。

多爾袞為皇太極的十四弟,隨皇太級南征北戰,戰績蜚然,富有理政經驗,威望極高,24歲被賜封為“和碩睿親王”,位列八大王之第三,僅次於和碩禮親王代善和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是皇太極頗為倚重的"肱股之臣"。

滿清發展到此時是以滿八旗為主,其中代善統領兩紅旗,濟爾哈朗統領兩藍旗,多爾袞統領兩白旗,豪格統領兩黃旗,這些滿八旗的高級首領們是有兵有權,對於滿清政權之影響不容忽視。哪旗代表人物成為皇帝,其所統領的旗就很可能變成“上旗”(被皇帝直接領導的“旗”稱為“上旗”),其待遇和地位將有很大提高。此消彼長,所以各旗的支持者都勢在必得。

皇子隸屬於兩黃旗,其代表索尼、遏必隆和鰲拜等人立場很堅定——必須由皇子繼承,如果不是皇子繼位,他們就要血洗會場。豪格和福臨都是皇太極的兒子,都是人選,但毫格錯斬殺妻子被人詬病。當代善頂著壓力首先公開舉薦豪格的時候,豪格卻說了句:“薄德少福,不堪此任。”結果被阿濟格抓住不放,直接玩完。

代善為首的權臣為了避免大清帝國剛剛建國就陷入內亂和分裂,決定從皇太極的兒子當中另選一人,最終經過代善、范文程、皇后哲哲等人通盤考慮當時各方權利格局、背後勢力等因素,決定由皇太極九子愛新覺羅-福臨繼承大位。 同時決定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為兩大輔政大臣,不久多爾袞很快踢走濟爾哈朗,自己晉為攝政王,實際代行皇權。愚蠢的豪格不久就因多爾袞的報復而家破人亡,正藍旗被吞併,連老婆都被多爾袞收房。

順治之所以被選中的最大原因是他是大玉兒(孝莊文皇后)的兒子,大玉兒出身蒙古科爾沁部。科爾沁部即可幫助滿清守衛西部防線,還可助其攻打大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選擇順治就是選擇了科爾沁部一起謀略中原。

孝莊太后與多爾袞私情糾纏不清。這樣安排對多爾袞可說是一石三鳥,一確保自己掌握權柄,二日後消滅對手,三還獲得美人芳心嘉許。

從太祖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再到順治三代人的努力,終於得以如願入主中原。作為大清王朝的實際意義上的第三代領導人,多爾袞確實是居功至偉。


美麗青春您真痘


多爾袞想不想當皇帝?

答案是肯定的。其一,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很有可能是在皇太極、代善等人威逼下,隨努爾哈赤殉葬的。而皇太極、代善等人這樣做,其實就是怕多爾袞當皇帝,所以從側面反映出多爾袞很有想當皇帝的心。其二,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曾和皇太極兒子豪格爭奪皇位爭得不可開交,最後實在沒辦法了才選擇一個小孩子(福臨)當皇帝。其三,多爾袞在執政的時候,扳倒了和他共同執政的濟爾哈朗,同時架空了順治。這些擅權行為都是他想掌控無上權力的表現。

(多爾袞劇照)

多爾袞有沒有能力當皇帝?

答案也是肯定的。其一,多爾袞在執政期間,通過文治武功,打進關內,定都中原,並且剷除了農民軍的殘餘勢力,打擊了南明在南方的統治,差不多實現了全國統一,這讓他具有了極大的威望。其二,多爾袞提高了自己正白、鑲白兩旗的地位,他把這兩旗變成八旗中“上三旗”之二,朝中大臣,也都主要是自己的勢力。其三,順治比較軟弱,多爾袞要想強行把他拿下,自己當皇帝,顯然是辦得到的。

既然多爾袞想當皇帝,他也有這個能力當皇帝,那麼,多爾袞為什麼沒有選擇廢掉順治自己當皇帝呢?

(皇太極劇照)

第一,多爾袞的性格柔和隱忍,他不想用強硬的手段奪取帝位。

有兩件事可以說明多爾袞是一個柔和隱忍的人。第一件:他母親阿巴亥被迫隨努爾哈赤殉葬後,他自始至終沒有表現出鬧情緒,要為母親報仇的做法,因而深得皇太極信任。第二件:當鰲拜等人一定要擁戴皇太極後人為帝的時候,多爾袞並沒有硬碰硬,而是採用了一種折中的辦法。這就說明,多爾袞有極高的政治智慧,為政手段比較柔和,不會像鰲拜那樣強行爭競。

在多爾袞看來,他可以通過水到渠成的辦法,最終奪得順治的地位。事實上他已經在這樣做了。在政事上,有很多事情,他都不通過順治就發號施令。而且,在稱呼上,他也不斷向皇帝靠攏。比如從先前的“九王爺”變成“皇叔父攝政王”,再變成“皇父攝政王”等。還有,史料記載他到了後來,“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這些,都是往皇帝路上走的表現。

只不過多爾袞不幸墜馬受傷而亡,最終的願望並沒有達成。

(孝莊太后劇照)

第二,多爾袞忌憚順治的母親孝莊,奪位多有顧慮。

關於多爾袞和孝莊,歷史上有很多傳說,甚至有一種說法是孝莊嫁給了多爾袞。這些傳說,所透露出來的,其實是孝莊非凡的協調能力。

雖然順治年幼,而且性格上比較懦弱。但是,因為有孝莊的存在,多爾袞在通往皇位的路上其實相當忌憚。孝莊是一個有高超政治智慧的女人,他在處理和多爾袞的問題上,手段更加柔和。從傳說中孝莊嫁給多爾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孝莊的手段多麼巧妙。也就是說,孝莊用了她特別的手段,讓多爾袞雖然想當皇帝,但是他既不敢當皇帝,也不忍當皇帝。

第三,八旗制度讓多爾袞受限很多,不敢輕易政變。

八旗制度,讓滿清的權力並沒有集中在一個人的手裡,而是分散在各旗的貴族手裡(至少在康熙之前是這樣的)。當初多爾袞爭奪皇位沒成功,就是因為有鰲拜、索尼等兩黃旗的人堅決反對。多爾袞雖然是攝政王,但是他其實只是掌控了正白旗和鑲白旗,其他各旗,都沒有掌控在他手裡。如果多爾袞想要提前強行奪位,其他六旗肯定不服。按照鰲拜的性格,他和多爾袞幹架是一定的。那樣一來,多爾袞不但不可能奪得皇位,而且還有可能造成滿清的分裂,扼殺新生政權。

鑑於以上多種考慮,多爾袞並沒有匆忙地奪取皇位。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第二代領導人皇太極的帶領下,剛剛建國的大清,就像飛速前行的列車,以勢不可擋之勢朝著目標努力奮進著。然而,52歲的皇太極的突然駕崩,使得大清這列“列車”不得不來個“急剎車”,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們,又一次騷動不安起來。

多爾袞不會忘記,父汗駕崩母親殉葬之時,內心痛苦猶如刀彎,他與幼弟多鐸抱頭痛哭的情景。那時多爾袞只有15歲,他只是一個少年,他沒有能量去阻止長兄們的行為,更無法改變父汗的遺願。

如今,多爾袞已經32歲了,已經從一位憑靠著父汗和母妃關照著的少年,成長為獨當一面,為後金和大清立下汗馬功勞的頭號功臣,他已經具備了改變自己、整個家族乃至整個中國命運的巨大能量了。

其實,多爾袞這些年能夠迅速成長,不得不感謝皇太極對他的關照和栽培。

從哲哲(皇太極的皇后)的關愛有加地撫養,到16歲被賜予“墨爾跟戴青”的美譽,再到天聰五年(1631年),不足20歲就掌管吏部,最後到崇德元年(1636年),24歲被賜封為“和碩睿親王”,位列八大王之第三,僅次於和碩禮親王代善和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這一系列的榮譽,見證了多爾袞的功績,也說明了皇兄皇太極對於自己的肯定。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

而今皇太極的突然駕崩,並且皇兄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之人,根據“大貝勒共同議政”的祖制,皇位必定是由各位親王推選而出,多爾袞盤算著自己的勝算,他不想錯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眾所周知,多爾袞最終沒能夠如願以償的成為皇帝,而是讓當時年僅六歲的皇太極第九子福臨“撿了個大便宜”,承襲帝位,年號順治。

關於這次皇位推選的歷史事件,在歷史大學堂很多的優秀文篇中都有敘述,相信很多讀者都有所瞭解,所以我們換個方式,通過探討問題的方式和讀者朋友們共同回顧一下那段歷史,我總結了四個問題,如下:

  1. 多爾袞的優勢究竟有多大,是否足夠支撐其稱帝?

  2. 豪格沒有稱帝的主要原因在哪裡,是其優勢不足還是什麼原因?

  3. 福臨是否真的與皇位“不相干”,僅是靠“撿便宜”或好運氣當上的皇帝嗎?

  4. 多爾袞為什麼提名濟爾哈朗與自己一起攝政?

讓我們帶著以上的問題,來回顧一下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

在分析上述問題之前,我要向介紹一下參加選舉大會的人員名單,他們是:

  1. 禮親王代善,太祖努爾哈赤次子,論資歷無出其右,但年事已高,無心掙位

  2. 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努爾哈赤之侄,舒爾哈齊第六子,太宗皇太極之嫡系

  3.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大清政治新星,皇位有力爭奪者

  4. 肅親王豪格,太宗皇太極長子,並功勳卓著,皇位主要爭奪者

  5. 豫親王多鐸,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爾袞同母弟,多爾袞之嫡系

  6. 武英郡王阿濟格,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多爾袞同母兄,多爾袞支持者

從這份名單來看,多爾袞很有優勢,六個人中,算上自己有半數人支持,似乎前景比較樂觀,但實際情況是這樣嗎?

▲八旗蒙古是清朝八旗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

我們先來看看多爾袞到底有多大能量。

我們都知道,滿清發展到這個階段,主要的政體制度是“八旗制度”,雖然皇太極已經建立了蒙八旗和漢八旗,但是主要還是以滿八旗為主,那麼這些滿八旗的高級首領們是有兵有權,對於當時的滿清政權之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當時,多爾袞同母所出的兩兄弟是他的忠實支持者,他們三兄弟主要領導的是兩白旗(正白旗和鑲白旗),所以這兩旗的兄弟們都力挺多爾袞,那他們力挺多爾袞會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就是一旦多爾袞當上皇帝,兩白旗很可能變成“上旗”(被皇帝直接領導的“旗”稱為“上旗”),其待遇和地位將有很大提高。

有地位提高的就會有地位下落的,如果現在的兩白旗成為“上旗”,那麼直接影響的就是現在的兩黃旗,那麼可想而知,現在兩黃旗是極力反對多爾袞。那麼兩黃旗的選擇是什麼呢?那就是力挺皇太極兒子,因為皇子是隸屬於兩黃旗,這樣就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待遇,所以他們極力支持豪格上位。

實際上兩黃旗勢力確實在兩白旗之上,兩黃旗自從太宗皇太極時代就得到了迅速發展,皇太極將很多大功臣都編入了兩黃旗陣營,為己所用,這其中就包括索尼、遏必隆和鰲拜等人。這些人現在成了兩黃旗的代表人物,這位人立場很堅定——必須由皇子繼承。他們甚至敢於以身試法,如果不是皇子繼位,他們就要血洗會場。

一場內部政變的危機正在暗流湧動,這一點每一位參加選舉的王爺都清楚,所以豪格看似勢單,其實他背後的能力極大。而代善正是出於維穩之考慮,已經傾向豪格,而老謀深算的濟爾哈朗也已經悄悄地站到了豪格這一邊了。

所以,其實多爾袞真的沒有絕對優勢,最多隻能算是略勝一籌。

▲八旗蒙古是清朝八旗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豪格為什麼沒能夠稱帝?

豪格這個人其實能力很一般,當然能征善戰自然不在話下,但是文化水平以及處世能力就有所欠缺了,這也是皇太極總覺得自己的長子不是當大哥的料之主要原因。並且豪格幹了一件一直被人詬病的事兒,那就是親手斬殺了自己的妻子。被他斬殺的妻子乃是他的姑姑莽古濟之女,也就是他的表妹,原因就是因為莽古濟支持莽古爾泰(此二人乃一母所出)造反,豪格為了與此事撇清關係,便親手斬殺了妻子,其實他的妻子根本沒有參與造反之事,至少沒有證據。

而皇太極對豪格的這一行為,沒有太大的反映,沒有公開表彰,也沒有當年指責,僅是將從莽古爾泰抄來的財物多分給了豪格一些。這件事還是對豪格影響很大的,不但被族人詬病,而且皇太極的態度讓豪格有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逐漸失去自信。

這也正是當代善頂著壓力首先公開舉薦豪格的時候,豪格卻說了句:“薄德少福,不堪此任。”這話一出,多鐸率先“蹦出來”說:“你還就是薄德少福,你自己都承認了不堪此任,那你正好就別幹了,我看你也不行!”這一下子等於給了豪格當頭一棒,這讓其他想要舉薦豪格的人沒辦法再為豪格說話了。

事後多鐸跟豪格說:“鄭親王濟爾哈朗本來想推舉你繼位,但是你的退讓和不自信,使你失去了這次機會。”這句話雖有諷刺、挖苦之意,但是事實也確是如此。

所以豪格的失敗主要是自己性格上的軟弱與個人的能力的欠缺,關鍵時刻的那一句“薄德少福”正是他不自信自己有能力擔此重任的表現,或者說他想學其父皇太極“謙虛退讓”一番,只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人氣較其皇阿瑪相差十萬八千里,結果是弄巧成拙。其實話說回來,豪格確實不是擔當創業之君的料,他沒能夠上位恰恰是大清王朝的福氣。

▲愛新覺羅·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極之長子

豪格雖然希望渺茫,並不意味著多爾袞就一定能繼位,就在雙方僵持不下之時,多爾袞率先提出推舉皇太極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即順治皇帝。看似局外之人的小娃娃,怎麼就選擇了他呢?

由於兩黃旗元老們的誓死堅持,加之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政治傾向,倘若多爾袞強行繼位,這勢必完成大清內部的分裂,這樣無異於自取滅亡,作為政治家的多爾袞心裡是明鏡一般。當年太宗皇太極承襲汗位之時,是眾貝勒一致同意,女真貴胄一致推舉的,儘管皇太極再三推辭,還是被眾人“抬”上高位的,顯然多爾袞自知自己沒有這樣的“群眾基礎”(豪格就沒有這樣的自知之明)。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立皇子但不立成年之原則,所以福臨就已經成為了候選人之一了。

所以在皇位推選局勢僵持的情況下,多爾袞提出:

“既然我當皇帝你們不同意,豪格又說他自己德薄少福不堪此任,如此我推舉福臨繼位,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我攝政。”

多爾袞的這個提議被一致通過。

應該說,多爾袞的這一做法是十分英明和難得的。英明的是他巧妙地化解了一場內部危機,即滿足了兩黃旗元老們的願望,也達到了自己和兩白旗掌管大權的目的,所以各方勢力都得息事寧人,尊重和執行這個提議。難得的是多爾袞能夠以大局為重,主動放棄皇位,要知道這是多爾袞第二次錯過“一把手”的機會,這對於一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而言,確實難為他了。

▲紫禁城

濟爾哈朗為什麼會被多爾袞提名攝政呢?

這裡還有一個人物是必要提一下的,那就是同多爾袞一同攝政的濟爾哈朗,依照當時的地位以及多爾袞提名,濟爾哈朗位置是在多爾袞之前為第一攝政王,濟爾哈朗為什麼會被多爾袞提名攝政呢?

我認為多爾袞提名濟爾哈朗主要是利用濟爾哈朗的特殊身份,濟爾哈朗身份的特殊之處有兩點∶

1. 濟爾哈朗是皇太極的嫡系,讓他攝政可以堵住政敵們的嘴;

2. 濟爾哈朗是舒爾哈齊的兒子,努爾哈赤之侄,血統關係濟爾哈朗無緣皇位,加之濟爾哈朗雖然深居高位,但是根基比起其他親王還是要淺薄,便於多爾袞將來將其踢開。

事實也就是沒過多久,多爾袞便將濟爾哈朗排擠掉,甚至一度嫁禍於濟爾哈朗,並罷黜親王爵位而降為郡王,可以說濟爾哈朗根本不是多爾袞的對手。

不管怎麼說,這場事關大清危機的皇位推選事件,最終以多爾袞的主動讓賢而得以和平解決,這就為將來與大明之爭並最終問鼎中原而打下了良好基礎。

作為大清實際意義上的第三代領導人,多爾袞確實充分展現出過人的領導才能,他智慧過人善於揣摩對手的心態,並且善於把握時機,總是以最小的代價征服對手。

▲山海關舊照

山海關——號稱為“天下第一關”,一直以來都是大清軍隊無法逾越的關口,大明王朝的五萬關寧鐵騎一直鎮守在此,甚至於李自成攻破京都,崇禎皇帝都沒肯將其召回保衛畿輔,可見山海關之重要,關寧鐵騎之重要。

吳三桂——關寧鐵騎的首席指揮官,在其人生重大“十字路口”,選擇了對抗李自成,為其父、為崇禎皇帝,更為愛妾陳圓圓“報仇雪恥”。闖王李自成親率23萬大軍討伐吳三桂,顯然關寧鐵騎無論如何勇猛也難敵23萬農民軍,無奈之下吳三桂企降於多爾袞。

多爾袞充分利用吳三桂急於為父報仇,一雪奪妻之恥的心態,以關寧鐵騎為前鋒衝殺農民軍,自己則指揮大清軍隊坐收漁利。就在吳三桂和李自成火拼而僵持之時,多爾袞揮軍進關,一舉大敗李自成。多爾袞于軍前責令吳三桂及其鐵騎兵削髮,並冊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可以說,大清基本上是在不費兵卒突破山海關,這對大清王朝問鼎中原無疑是最為關鍵的一戰,這是大清王朝的又一個里程碑。

兵敗如山倒的李自成,倉惶逃到北京,在北京做了簡短的稱帝登基儀式後,便匆忙地逃離北京城,臨走時還不忘給紫禁城放把火,導致紫禁城部分建築受損。最終在吳三桂以及滿清軍隊的追擊下兵敗身亡(據說被湖北農民誤殺)。

佔領北京城的多爾袞,開始著手穩定北京城的混亂局面,主要是籠絡漢人,主要是明朝官員們的人心,他主要推行了三項政策:

1. 以大行皇帝規格為崇禎帝發喪,給予死去崇禎皇帝表面上最大的尊重

2. 暫停漢人剃髮,“承諾”大明朝官員繼續在新朝留任且職務不變

3. 昭告天下,優待朱氏後人,只要朱氏後人能夠主動“投誠”,封爵賜錢絕對優待。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

瞭解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以上三條承諾,多爾袞實際上只完全履行了第一條;第二條充其量算是履行了一半,因為不剃髮別說當官了,腦袋都保不住;至於第三條,那就是赤裸裸的欺騙,多爾袞對付朱氏後人就是趕盡殺絕,他所承諾的封爵賜錢不過是為了引誘朱氏後人而已,多爾袞真正的目的就是將朱氏後人趕盡殺絕。

穩定住北京局勢的多爾袞,便著手準備迎接順治皇帝進京,大清朝定都北京事宜。公元1644年,順治皇帝從盛京移駕北京,多爾袞統領諸王、貝勒到通州接駕,恭迎順治皇帝入住紫禁城,大清王朝正式入住中原,定都北京。

從太祖努爾哈赤到太宗皇太極,再到少年順治皇帝,這隻關外白山黑水之間成長起來的少數民族政權,經過三代人的努力,終於得以如願入主中原。應該說,作為大清王朝的實際意義上的第三代領導人,多爾袞確實是居功至偉。



歷史大學堂


多爾袞有兩次機會奪得皇位。



努爾哈赤晚年廢除了立儲制度,建立八大旗主貝勒共議國政制度,八大貝勒有擁立、廢黜大汗的權力。在他生前的儲位之爭就很激烈,湧現了舒爾哈齊、褚英、莽古爾泰、代善等儲位紅人,但這些人由於種種原因都被皇太極比下去了。

皇太極最後的對手是努爾哈赤晚年寵愛的大福晉阿巴亥的三個兒子:22歲鑲黃旗主阿濟格、15歲領有較多牛錄的多爾袞、13歲正黃旗主多鐸。而且努爾哈赤有讓多爾袞領鑲白旗的意圖,很可能想立多爾袞為繼承人,但還來不及做更多的安排,驟然病逝。但他們實力依舊過於強大,打破了均衡,諸王貝勒聯手強迫阿巴亥殉葬,三位少年變得無依無靠,汗位歸屬皇太極。多爾袞集團喪失了第一次奪得汗位的機會,而且母親被迫殉葬,這種陰影或許促使多爾袞變得殘暴。

剛即位的皇太極權利只相當一旗之主,但他通過改革政體、貶黜貝勒、混編旗軍等方式加強中央集權,給長子豪格留下正黃、鑲黃、正藍三旗共117牛錄的實力。當初害怕新汗實力太強,自己不免遭到壓制的諸王貝勒終究難逃被清洗。



皇太極一直未立儲君,卻在瀋陽故宮清寧宮的南閣暖炕上突然病逝。覬覦皇位已久的多爾袞終於等到了機會,激烈的皇位之爭由此爆發。

兩黃旗、正藍旗主張立皇子,豪格雖然軍隊較多,但他不是後宮五妃所生,沒有得到後宮的支持,後宮的意思兩黃旗也得掂量下,而且少部分兩黃旗支持多爾袞。

共98牛錄的兩白旗力挺帶頭大哥多爾袞,人數少些,但大多都是努爾哈赤的嫡系精銳。

剩下的是混子陣營,兩紅旗、鑲藍旗共96牛錄,實力也不可小覷,卻遲遲不表態,擺出一副事不關己,你們兩方隨便嗨的樣子。如果意念可以殺人的話,這混子三旗怕是早已被多爾袞和豪格殺了無數次。

各方實力都強勁,再加上混子三旗這種變數,多爾袞、豪格都沒有把握壓制對方。如果各方不退讓,硬碰硬,那麼大清就要沉淪在內戰之中。

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先喝退想擁立皇子的兩黃旗大臣索尼、鰲拜等;猶豫再三,拒絕兩兄弟擁立自己的提議;也否決了多鐸自立的提議;而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因年老體衰,無意皇位。

一番唇槍舌戰、勾心鬥角後,大家定下了一個折中方案,擁立莊妃的兒子、六歲的皇九子福臨登上皇位,明面上由多爾袞和堂兄鄭親王濟爾哈朗聯合輔政,實則多爾袞獨攬大權。而福臨的優勢在於,哥哥們生母地位較低,弟弟們又太幼小。

多爾袞也真對得起他睿親王中的睿字,這招以退為進,既拿掉了最強皇子豪格的皇位,又讓各旗無話可說,消除了內亂,關鍵大權在握,成為無冕之皇。開啟了大清對中國長達268年的統治。


雲跡樂談


多爾袞沒當皇帝,還是因為阻力太大,即便他實際上已經大權獨攬。

清朝乾隆皇帝的時候,曾經為多爾袞翻案。當時他們引述多爾袞的言語,大體意思就是,多爾袞想學周公輔政,不想學宋太宗“兄終弟及”。

所以,他們認為,雖然多爾袞輔政時期,集所有權柄於一身,號稱“皇叔父”,甚至“皇父”,多爾袞仍然沒有廢掉順治帝福臨,自立為帝。

他們給多爾袞找到藉口是,多爾袞害怕無法面對地下的清太宗皇太極,同時害怕在後世留下謀權篡位的壞名聲。

這當然只是清朝官方文過飾非,遮掩清朝皇室內部的鬥爭而已。

多爾袞沒有稱帝的真正原因還是阻力太大,即便他有機會稱帝,也有很大的風險,他在估量風險以後,覺得不稱帝為好。

畢竟,即便他不稱帝,從權力上來說,他這個攝政王已經是皇帝了。他不但欺凌年幼的順治帝,還欺負死去的皇太極,因為當時皇帝的後宮內院他可以隨意進出,包括孝莊太后的寢宮,以至於民間傳出“太后下嫁”的傳聞,無論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跟孝莊太后有夫妻之實,卻是大部分史學家都認同的。

多爾袞有兩次機會當皇帝,但是,都因為風險和後續阻力太大而作罷。

多爾袞第一次有機會當皇帝,是清太宗皇太極去世的時候。

清太宗皇太極去世,並沒有留下遺詔讓誰繼位,所以滿清皇室內部分成了兩大派。

一派是以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為首,支持豪格當皇帝。

當時豪格帶領的正藍旗和皇帝統領的兩黃旗支持豪格,王公大臣裡面,努爾哈赤的侄子濟爾哈朗支持豪格。

另一派則是以多爾袞為首,支持多爾袞當皇帝,手下掌握著八旗裡面實力最強的兩白旗。

支持多爾袞的王公大臣裡面,則有多爾袞的同胞兄弟阿濟格和多鐸。多鐸也想當皇帝,所以後來在豪格失敗以後,跟豪格糾纏在了一起。

這兩派當時進行了激烈的鬥爭,最後豪格失敗了。看起來,多爾袞有機會當皇帝了。

可是,此時德高望重的代善站了出來,他支持立皇太極的兒子們,因此,原先支持豪格的兩黃旗站在了代善這一邊。

所以,面對這種阻力,多爾袞不好強行繼位,因此他在皇太極的小兒子們裡,選了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帝。

多爾袞的目的是很明顯的,找個小的好掌控。

福臨登基為順治帝以後,大家推舉實力比較強的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為輔政王大臣。

所以一開始有兩個攝政王,然而,多爾袞為了大權獨攬,又把濟爾哈朗打倒了。從此以後,多爾袞掌握了所有的權力。

多爾袞第二次有機會當皇帝,是在搞掉濟爾哈朗,成為唯一的輔政大臣、攝政王的時候。

多爾袞搞倒濟爾哈朗以後,集所有大權於一身,大到什麼程度?

當時多爾袞是第一個進北京城的,孝莊太后和順治帝還在關外遼東,他不但乘坐明朝皇帝的龍輦進入皇宮,還接受明朝舊臣的拜賀,當時,所有的軍國大事,全都聽多爾袞的號令,包括在北京的很多制度的建立。

等到順治帝進京以後,多爾袞仍是如此。多爾袞雖然沒有稱帝,其實他已經是皇帝。

順治帝曾經說,

“於時墨勒根王攝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國家大事,朕既不預,亦未有人向朕言者。”

墨勒根王就是多爾袞。根據順治帝所說,當時年幼的順治也只能出席一些祭祀活動,其他的他一概不得參與。

而且,多爾袞還有兩件事,表明他即使沒有當皇帝,卻實際上就是皇帝。

一是,他的王府是按照皇宮大殿的規格建造的,二是他可以隨意進入後宮,那可是先皇妃子和皇帝后妃所居。

而多爾袞稱帝,最大的阻力來自哪裡呢?

還是兩黃旗,兩黃旗是皇帝親自掌管的,而且兩黃旗在皇太極去世的時候,明確表態支持皇子而不是皇弟繼位。所以兩黃旗一開始支持的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後來又支持福臨。

因此之故,多爾袞攝政以後,多次打壓兩黃旗,將兩黃旗的重要首領要麼弄死,要麼囚禁,要麼收買。

然而,兩黃旗還是不肯臣服多爾袞。況且,多爾袞掌握的也只有兩白旗,其他四旗,包括一向反對他的正藍旗,都是表面順從而已。

所以,多爾袞廢順治稱帝的阻力非常大,鬧不好,可能引起內部戰爭。

這個影響多爾袞不得不考慮。他還不如現在擔著攝政王之名,行著皇帝之實來的舒坦。

不過,順治小皇帝被多爾袞欺壓得太狠了,後來順治帝將多爾袞屍體從棺材裡扒拉出來,鞭屍斬首洩憤。


西堤君


皇太極死後,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爭立,但兩人實力旗鼓相當,由於皇太極有巨大的後續影響力,為避免分裂和內訌,同時立皇太極之子呼聲很大。在代善等人調和下,多爾袞放棄爭位打算,迎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即位。由鄭親王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輔政。

由於濟爾哈朗自認軍政能力不如多爾袞,逐漸退出,大權集中在多爾袞手中。多爾袞打擊豪格的勢力,逼死了豪格。之後,他不斷在尊號和禮儀上專制。應該說多爾袞這個時候想奪取皇位,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有幾個重要因素制約了他:

一、多爾袞無子。使得他奪取皇權的動機不足,爭取個人生前榮耀的動力十足。

二、皇太極的巨大功勳,使得皇位在他一脈傳承得到普遍的認同。多爾袞輔政身份人們可以接受,篡位則不可接受。

三、清朝初年,派系林立,他們因為服務於多爾袞的統一戰爭而團結在一起。一旦多爾袞稱帝必然開啟清朝內部分裂和內訌。

多爾袞死後,他的勢力很快瓦解,足以說多爾袞個人的優勢並不能勝過皇太極多年加強皇權的努力。


羽書遲


綠葉如多爾袞者,兩千多年皇權歷史中離皇位一直都很近,卻從來都沒有機會。

清朝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前陣子我在講清朝皇帝的廟號,清朝有三個廟號為祖的皇帝,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這幾個廟號都有點爭議。

努爾哈赤雖然是清朝政權的最早建立者,建立的卻是後金政權,奠定的基業也並非很牢固;然後是康熙皇帝的廟號,我們知道康熙是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不夠祖號的資格,但是雍正卻堅持以康熙功勞巨大為由上了祖號。

順治是登基後清軍入關,建立了全國性的大一統王朝,可以說順治是最有資格稱祖號的,但是對於順治也有爭議,那就是順治是躺著入關的,真正完成清朝大一統基業的人是皇太極的弟弟順治朝的攝政王多爾袞。

如果說對清朝入關推翻明朝,建立清朝貢獻最大的人,不是順治,而是多爾袞!

一生頗為自負的乾隆在評價多爾袞的時候說:“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正是因為多爾袞對清朝有巨大的貢獻,清軍入關後順治先封其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攝政王都能稱皇父了,很多人開始編段子說多爾袞和孝莊皇后有染,並且有孝莊下嫁多爾袞的說法。

編段子並不稀奇,稀奇的是,一連串的段子竟然形成了閉環。

多爾袞死後被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儼然被追封為皇帝了,然而僅僅兩個月,順治皇帝不僅剝奪了這個封號,還把多爾袞從墓中挖出來。

若不是多爾袞做了什麼讓順治難以忍受的事情,順治又為何如此對待多爾袞的屍體。

後來孝莊死的時候,康熙未將祖母孝莊下葬,直到雍正即位後,才將孝莊下葬到昭西陵的風水牆外。

有人將這解讀為孝莊因為下嫁多爾袞沒有面目去見皇太極,連入皇陵的資格都沒有,連康熙都不知道怎麼埋孝莊。

在這一連串的歷史謎團結合在一起,人們會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那就是多爾袞沒有搶順治的皇位,就是孝莊以身相許,才使得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競爭皇位的時候,讓順治即位。

關於孝莊類似的秘聞,還有一個就是清軍俘獲洪承疇後,皇太極看重洪承疇的才華,想要勸降,但是洪承疇不願投降,因此皇太極派出了殺手鐧,晚上讓孝莊端著人參大補湯去勸降洪承疇。

好好的一個“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簡直被詆譭壞了。

大概那些編段子的人都深信一個道理,歷史太過嚴肅的話沒有人信,最好是跟哪個女人扯上點關係,尤其是帶點桃色的,流通效果更好。

如果有點腦子的話,對這些捕風捉影的事情是不會相信的。

皇太極不是傻子,招攬一個手下敗將還用自己的媳婦上陣?多爾袞也不是傻子,當與不當皇帝,女人都是有的是的,又怎麼會看上孝莊。

所以,多爾袞為孝莊放棄皇位純屬子虛烏有。

多爾袞沒有篡位,我認為很大程度上還是跟清初的政治體制有關係,而不是女色。

多爾袞只有一次機會繼承皇位,那就是在皇太極去世的時候,皇太極暴斃時並未指定誰是繼承人,導致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與多爾袞發生激烈的爭奪,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除了多爾袞與豪格外,皇太子的兄長代善都有當皇帝的機會。

多爾袞是一個能征善戰的三軍統帥,在軍中威望很高,他和弟弟多鐸掌管兩白旗;

然而豪格也是皇位重要的爭奪者,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從小隨軍出征,屢立戰功,手下握有正藍旗,又有兩黃旗的支持。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看其他三旗的態度,在爭奪皇位的初期,擁有兩紅旗的代善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而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在這樣的情況下,實際上豪格是佔有絕對優勢的,即使發生政變,豪格也是勝券在握的。

真正的決定權並不在於多爾袞

當時清朝時期的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在瀋陽故宮的最東面就有崇政殿,下面兩排是八旗哨亭,在決策會議的過程中,主要是雙方都要滿意。

在對峙的過程中,兩黃旗大臣提出底線,必須立先帝的皇子,因為兩黃旗是皇太極親自掌管的軍隊,是八旗中實力最強的兩支,這等於直接否定了多爾袞、多鐸繼承皇位的任何可能。

在多爾袞、多鐸兄弟處於下風的情況下提出了,皇太極的子嗣也可以,但是不可以是豪格。

這個方案讓除豪格外的其他所有勢力都同意,最終選定了讓六歲的福臨繼承皇位,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攝政,在具體排名中,濟爾哈朗還高於多爾袞,因為濟爾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因此這個任命也得到了豪格的認可。

順治這個皇位,得到的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

結果就是後來多爾袞大權獨攬,囂張跋扈的時代,儘管如此多爾袞還是沒有絕對的實力完成奪權,這還是因為八旗體制,多爾袞即使再專權,也不可能掌管八旗。

篡位是一件極其冒險的事情,而清軍入關的時候,天下並不太平,多爾袞很忙,等到真正騰出功夫,可能也有奪權的想法應該在順治五年受封皇父攝政王。

然而這裡面有一個問題是,多爾袞雖然好色,擁有女人無數,當時卻並沒有生下兒子,把皇位篡來給誰啊?還不如先當了順治的皇父攝政王將大權獨攬,等到有了兒子後,逐漸將皇權過度到自己的兒子身上。


史論縱橫


多爾袞一生來說最接近皇位的一次就是皇太極死的時候。那個時候多爾袞手裡的實力非常厲害,三旗兵馬,戰功顯赫,而且清朝作為少數民族一直以來皇位繼承跟漢族不太一樣,不一定非得是父子,兄弟也可以。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母親是努爾哈赤的大福晉阿巴亥,地位非常顯赫。但是由於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太小了,皇太極非常有本事,逼得大福晉阿巴亥自殺殉葬,讓那些批圖讓多爾袞繼承漢位的死了心。結果皇太極也是非常短命,皇太極死的來倉促,沒有遺詔立誰當皇帝。所以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就成了皇位繼承人的最優人選。其實多爾袞的實力比豪格要更厲害,但是皇太極直屬的兩黃旗大臣害怕多爾袞當皇帝以後自己被清除,沒了地位權力榮華富貴,就積極推薦豪格為皇位繼承人。兩方人馬開始拉攏勢力爭奪帝位,眼看就要火併了,為了八旗不互相殘殺,為了能夠入關打天下,最後雙方都妥協讓步,兩個都不選,選擇了福臨(順治)作為大清皇位的繼承人,6歲的福臨根本不能親政,就讓實力強大的多爾袞作為攝政王指揮清軍對明朝的戰鬥,後來大漢奸吳三桂打開山海關的大門放清軍入關,多爾袞打敗李自成的大順軍以後攻佔北京城,之後開始慢慢的統一全國。

多爾袞一生最高的封號是皇父攝政王,雖然不是皇帝,但是行使的是皇帝的權力,福臨就是傀儡,多爾袞呼風喚雨,但是不代表他可以篡奪福臨的帝位,你是攝政王大家聽你的話,你要是野心勃勃想要篡位就會有非常多的人來反對你。再說了篡位也不是那麼簡單的,名聲不好,名不正言不順,得不到什麼好下場,多爾袞沒必要拿一個皇帝的名號作為自己搏命一搏的賭注,何況當時天下還不太平,清朝還沒有完成統一就開始流血內鬥不是讓祖輩的努力化為烏有。怎麼來看篡位都是不明智的選擇,多爾袞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不會那麼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