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香菇之源:800多年曆史的浙江慶元香菇文化系統


慶元縣位於浙江省西南部的麗水市,是人工培育香菇的家鄉。慶元地處東南丘陵,境內群山連綿,森林覆蓋率達到80% 以上。同時,亞熱帶季風氣候讓慶元終年保持著合適的溼度,適宜的環境為木腐菌香菇的出現和生長提供了溫床。圖為慶元當今最大的香菇基地的全景圖。

“香菇寮”是慶元早年菇民的必備空間。據稱,那個時候從農曆九月末開始,菇民們便要離妻別子、背井離鄉,奔赴遙遠的菇寮,在那裡開始漫長的種菇生活:頭兩年冬春季為砍樹種菇的季節,第三年冬春季開始收成,一般能收三至四年。菇民在選定的山場上,取坐北朝南、通途有道、取水方便、地形隱蔽之處,以竹、木、茅草為材料,搭建簡易寮棚。俗稱“香菇寮”。圖為20 世紀80 年代的“香菇寮”。

菇木林是指用於香菇剁花法栽培的林木。為保持菇木林的可持續經營,其面積從百多畝到上千畝不等,通常採用“自下而上的分區作業,伐大留小的擇伐方式”,實現了林木的可持續經營。


剁花法使深山老林中的“朽木”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開創了森林菌類產品利用之先河。菇農用原木培植,在樹木上砍出花來,然後依靠天然香菇孢子傳播接種,雖然生長週期長,但是肉厚味鮮。圖為當地菇農採摘成菇。

生長中的椴木香菇。

20 世紀90 年代以後,袋料培植香菇的技術逐漸在慶元普及,香菇產量獲得大幅提高,尤其是高棚層架栽培袋料香菇,既提高了香菇品質,又節省了制菇佔用耕地。圖為袋料高棚制菇、採菇。

慶元香菇採摘後,經過自然晾曬或人工烘乾等工序,可以獲得很好的保存。

慶元香菇採摘後,經過自然晾曬或人工烘乾等工序,可以獲得很好的保存。

吳三公,慶元縣百山祖鎮龍巖村人,因排行第三,俗名“吳三”,又因發明人工栽培香菇技術,被菇民尊為菇神,稱“吳三公”。他去世後,百姓為紀念他,建廟祭祀,逐漸演化為神。

西洋殿,又名“松源殿”“吳判府殿”,坐落於慶元縣五大堡鄉西洋村松源溪畔,系古代菇民為紀念香菇鼻祖吳三公而建的紀念性建築,始建於宋鹹淳元年。圖中遠景建築即西洋殿——香菇鼻祖吳三公廟。

每年農曆三月十七日和七月十六日至十九日是龍泉、慶元、景寧三縣菇民朝拜祀奉“菇神”的進香期,在此期間會舉行菇神廟會。圖為西洋殿內香菇鼻祖吳三公朝聖大典祭祀的情景。

“二都戲”是起源於慶元縣的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稀有的傳統戲曲劇種。由於慶元左溪、荷地、合湖一帶古稱“二都”,因此得名。二都戲表演者大多為菇民自身,而且其傳承、交流和發展均與菇民的生產生活習俗密切相關,故又被稱為“菇民戲”。圖為當地人在西洋殿觀看二都戲。

圖文摘自《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影像志》,中國攝影出版社2019年8月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