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不把軍隊拿來進攻蘇聯,而是固定歐洲會如何?

過兒今生今世只愛姑姑


納粹德國會當場去世,而且走得非常安詳。

二戰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以及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時至今日依然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的發展。

而作為二戰的策源地,納粹德國的抉擇,深刻影響了二戰甚至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很多人說如果德國在橫掃西歐,消滅法國、打殘英國後及時收手,打消閃擊蘇聯的想法,那麼納粹德國一定能夠徹底消化“革命果實”,實現其稱霸歐洲的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勵精圖治,假以時日後,一定可以徹底將蘇聯送入地獄,實現元首的偉大志向。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真的不是,如果希特勒面對的問題真的這麼簡單,相信他也不會在蘇德戰爭中這麼“急不可耐”了。在靜夜史看來,德國在橫掃西歐後,之所以跟吃了炫邁一樣完全停不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膨脹是納粹的生存方式

希特勒停不下來,根本原因在於納粹德國根本停不下來。

1929年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再度使德國元氣大傷,但卻給了納粹黨上臺的契機,隨即納粹黨在短短數年內膨脹十多倍,一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經濟危機導致市場失靈,失業率暴增,社會陷入空前動盪,這導致各政黨紛紛膨脹,除了納粹黨還有共產黨。面對這種局面,懼怕共產黨執政後自身被清算的德國大資本家們,開始將目光轉向納粹黨,支持希特勒。蒂森、沙赫特、西門子、克虜伯這些容克大資本家紛紛慷慨解囊,甚至聯名寫信給總統興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為總理,這種強大的力量促使希特勒登上了歷史舞臺。

而登上最高寶座的希特勒第一件事就是回報大資本家,那就是以暴力鎮壓共產黨等政黨,確保大資本家的利益,避免德國被蘇聯等無產階級政權顛覆的可能。

而為了實現大資本家“走向世界”的目標,希特勒以大資本家認購德意志銀行債券為起點,獲得大量啟動資金。而後希特勒大興土木,興建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失業率迅速下降;由於拋棄馬克,推行“以物易物”,德國通貨膨脹得到緩解;為拉攏軍方,希特勒打壓衝鋒隊,大肆擴充國防軍,使失業率進一步下降。

大型工程和軍隊膨脹極大刺激了大資本家的產業體系,德國在希特勒的謀篇佈局中迅速復興。

因為希特勒的措施本質上是花明天的錢,所以德國的所有操作,都指向一個最終目標,那就是戰爭。因為他需要通過戰爭還今天的欠債,所以隨著欠債的增加,德國也必須不斷打下去。

消滅西歐之後,即便不閃擊蘇聯,德國也無法停止,因為一旦停止,資金鍊斷裂,希特勒和納粹德國將死無葬身之地。

2、侵蘇是納粹的最終目標

對於地狹人稠的德國而言,蘇聯的廣闊國土和豐富資源是德國擴張的最終目標。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希特勒需要進行一系列準備工作。比如將“反共”作為納粹黨的行動綱領,和日意締結了《反共產主義協定》。

希特勒此舉順應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普遍反蘇的歷史大勢,對於英法等西方國家而言起到了極其強烈的麻痺作用。

事實上納粹德國的崛起也確實如很多西方國家的願,因為德國可以成為阻擋蘇聯向歐洲輸出革命的銅牆鐵壁,因此英法美等國大資本家紛紛仗義出手,對希特勒進行大力支持,典型如美國的摩根財團。

而正因為希特勒的反共表演如此逼真,所以英法等國情不自禁地拋出了綏靖政策,公然默許和縱容納粹德國一步步坐大。

而就在英法等國翹首期盼德國閃擊蘇聯兩敗俱傷,而後英法等國坐收漁翁之利時,德國和蘇聯在1939年8月23日於莫斯科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德國閃擊西歐掃除了後顧之憂。

而對於希特勒而言,橫掃西歐,佔領那些資源和土地並不豐腴的西歐,尤其是小小的英倫三島,最根本的目標就是掃除閃擊蘇聯的後顧之憂。因此掃除西歐後,德國終於對蘇聯舉起了屠刀。

3、蘇聯是戰爭的資深玩家

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是孤獨的,但也是不甘寂寞的。

作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對歐洲變局洞若觀火,面對希特勒的異軍突起,斯大林一度想要和英法等國摒棄前嫌,共同扼殺納粹德國。但此時沉迷於蘇德互毆美夢中的英法等國又怎能破功?所以對焦頭爛額的斯大林,他們選擇了醜拒。

於是斯大林和希特勒打成了一片。

希特勒願意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因為不想陷於兩線作戰困局,而斯大林願意簽約也是因為不想腹背受敵。因為除了西方的納粹德國,東方的日本也在遠東虎視眈眈,而蘇德簽約也為蘇聯暴打日本掃除了後顧之憂。

但是,日本的不再北上不意味著希特勒不會侵略蘇聯,事實上,希特勒橫掃西歐下一步是哪裡,連看門的旺財都知道,所以斯大林在收拾完日本後,最要緊的是抵禦德國可能的進攻。

當然,作為共產主義國家,蘇聯從成立的那一刻開始就有向全球尤其是歐洲輸出共產主義革命的歷史使命,所以即便沒有納粹德國的膨脹,蘇聯在國力增強時也有向西擴張的現實需求,於是在德國橫掃西歐的空當,蘇聯開始了風風火火的擴張。

在1939年9月17日佔領波蘭東部後,1939年11月的蘇芬戰爭,蘇聯以極大代價奪走芬蘭的薩拉、貝柴摩好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軍開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1940年6月蘇聯奪取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

雖然蘇聯構築了東方戰線,但對德國而言是巨大威脅,尤其是比薩拉比亞。在戰爭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德國先下手為強可以說佔盡先機。

所以,蘇德戰爭不可避免。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德國在歐洲實行閃電戰,基本上都是快速的就解決了一個國家。這給我們造成了一個印象,德國在歐洲是所向霹靂的。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

歐洲當時雖然能和德國匹敵的國家不多,但是德國要是真的想要佔領整個歐洲也是十分困難的。其一我們先排除了蘇聯這個國家,因為歷史已經向我們證明了德國終究是打不過蘇聯的,所以再把蘇聯加上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但是歐洲也不止是蘇聯。還有一個強國相信你也是耳熟能詳,那就是英國。德國在攻下了法國之後,與英國之間一直都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戰役,甚至連摩擦也是很少聽說。


那麼德國有能力對付英國?其實是沒有的,英國他有著自己地理優勢,要想打上英國,那必須要有強大的艦隊,而當時的德國海軍,實力與英國相差甚遠,而要是靠陸軍登陸英國,那不是在開玩笑嗎?

所以,雖然英國不聲不響,但是德國要真想對他幹些什麼,那還是得好好思量思量的。好歹他曾經也是日不落帝國。


圍知歷史


關於二戰,大多數人總是有這樣一種看法:納粹德國最大的失誤是火急火燎的進攻蘇聯,所以才導致了自己的滅亡。甚至包括當年不可一世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也是因為攻打沙俄而導致了最後的滑鐵盧。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1812年冬,拿破崙在俄國境內遭遇了自己統軍一生中前所未有的困境:他們所面對的最大敵人已經不是沙俄的軍隊,而是俄羅斯寒冬帶來的飢餓和寒冷,士兵們怨聲載道,拿破崙不得已率軍撤退回國。從法國帶來的57萬大軍,到最後只剩下不到3萬餘人。進攻俄國的失敗一定程度上讓拿破崙元氣大傷,進而導致了法蘭西帝國的失敗結局。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1942年寒冬,隨著希特勒33萬精銳德軍被蘇軍徹底擊潰,同樣宣告了納粹政府已經走向了覆滅的邊緣。而擊敗希特勒的除了蘇聯軍民的上下一心以外,更多的則是俄羅斯寒冷徹骨的冰天雪地。短短兩年時間之後,希特勒飲彈自盡,這個給全世界人民帶來沉重災難的法西斯政府也徹底滅亡。

一個梟雄,一個屠夫,兩個帝國。滅亡的直接原因卻是如出一轍,這不禁讓我們心生疑問:如果希特勒當初沒有進攻蘇聯,那麼歷史會不會改寫?世界的最終結局又將如何?

“巴巴羅薩計劃”之前的歐洲形勢

我們來看一下德國在進攻蘇聯前的大體形勢:從1838年德國攻佔奧地利開始,到1940年正式向蘇聯宣戰時,德國已經佔領了毗鄰的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隨後“閃電戰”侵佔波蘭,以及西北部的比利時、荷蘭等國,並且在1940年6月徹底擊敗了宿敵法國。

除了蘇聯和英國以外,可以說當時的整個歐洲已經被德意法西斯基本佔領。1940年,希特勒目睹了整個歐洲的大好局面後,開始醞釀自己的下一步計劃。就當時而言,除了英國以外,剩下的有戰略意義的地方只有兩個:一個是北上進攻蘇聯,另一個是南下劍指非洲。

然而當時的北非地區早已經被自己的盟友墨索里尼插手,所以希特勒只能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北上進攻蘇聯。為此希特勒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擊敗蘇聯,狂言“三個月內擊敗蘇聯”,這跟當時狂妄的日本人不約而同。

唯一的對手 不斷的資源

德國在當時計劃擊敗蘇聯,除了北上是最好的一天進攻路線之外,蘇聯在歐洲的地位也是關鍵因素之一。希特勒在短短數年時間內統一了歐洲大部,自己一直以來的宿敵法國也宣佈投降,英國又偏安一隅,此時唯一能影響到納粹征服之路的就只剩下北方豪強蘇聯。

另外,德國本來國土面積狹窄,長時間的征服活動已經讓佔領區的資源處於超負荷運行的狀態,而蘇聯國土面積廣闊,有著豐厚的自然資源儲備,這在希特勒眼中無疑是一塊大肥肉,進攻蘇聯也是能夠緩解德國資源壓力的最好方式。一旦佔領蘇聯,那麼德國軍隊就能夠得到長期源源不斷的供應。

痴人說夢的軸心國

再者當時的蘇聯也不是省油的燈,德國人想吞併蘇聯,蘇聯人也時時刻刻想著幹掉德意志。可以這樣說:蘇聯和德國大規模的擴軍備戰、發展工業,目的都是為了自身在歐洲大陸乃至整個世界的話語權,甚至是征服歐洲、征服世界。所以當時就算希特勒不搞蘇聯,蘇聯也會攻打德國,只不過讓德國佔了先手。

最後一點,希特勒當時進攻蘇聯的目的除了想要掌握在歐洲的話語權以外,更長遠的目的則是整個世界。因為德國只要能攻佔蘇聯,那麼德國的“鋼鐵洪流”就可以一路東進,從遠東地區和東方戰場的日本法西斯順利會師,進而同美國隔太平洋相望,爭奪世界的話語權。

想象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希特勒的美夢最終破滅在了俄羅斯的凜冽寒冬之中,或許從法西斯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已經註定了其最終的結局。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那隻會更慘。

希特勒是個有遠見的人,就像斯大林、羅斯福還有丘吉爾一樣。

軸心國集團德意日三國的根本目的,在於推翻英法美對於世界的控制。

美國因孤立主義的影響,在德國打垮法國打跑英國時並沒有參戰。

不過,美國國內的有識之士,一定會介入歐洲戰爭。

他們不可能看著歐洲出現一個取代英法的超級大國,一定要和納粹德國決戰。

所以,英美法遲早會結盟,德國遲早要同他們一戰。

以德國的國力,遠不如美國,戰爭是很難打的。

現在的關鍵在於,蘇聯會怎麼樣?

很簡單,蘇聯會一直觀望希望德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兩敗俱傷。

然而,蘇聯必介入戰爭,以獲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像1939年蘇聯出兵瓜分波蘭,1945年8月才出兵打垮日本關東軍。

而德國的國力軍力不如英美法集團,一旦開戰很容易陷入頹勢。

那麼,蘇聯攻打德國只是時間問題,蘇德必將決戰。

以德國的實力,獨立對抗英法美尚且難以成功,何談在對付數百萬大軍的蘇聯。

這樣一打,德國必遭兩線夾擊,最終慘敗。

至於德國的盟友意大利基本是用來刷戰績的,日本則是攪屎棍,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都靠不住。

而德國既然已經和英法開戰,就只有兩種選擇。

第一,不入侵蘇聯,最終等待蘇聯進攻他,被蘇聯打的亡國。

第二,趕在美國沒有介入戰爭,歐洲大陸不存在強大敵人的有利時機,趁著蘇聯還沒有完成備戰,又剛剛進行了軍隊的大清洗,一鼓作氣打垮蘇聯。

只要蘇聯投降,德國獨立對抗英美法,其中法國基本完了,英國實力較弱,如果能夠聯合日本重創美國幾次,說不定美國也會坐下來談判。

自然,入侵蘇聯是一個很大的冒險。

但希特勒曾經說過:我一生的大部分決定,都是在冒險。


薩沙


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在蘇德戰場損失了太多。也許有人認為,如果希特勒不挑起蘇德戰爭,形勢可能會好很多,也許會支持的時間更久一些。但我覺得如果不和蘇聯進行作戰的話,情況可能會更糟。




因為德國本身的實力並不是很強,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協約國逼德國簽訂和約,限定了很多非常苛刻的條件和鉅額的賠款。德國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很大程度上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那些苛刻條件的報復,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德國看起來實力並不是很強,並沒有超過英法的實力。當時很多德國將領還非常擔心,並勸阻希特勒不要發動戰爭。



但是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之後,德國依靠閃電戰再加上先進的裝甲部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很快就擊敗法國,開戰一個多月就迫使法國投降,這一下子就使很多人高估了德國的實力。事實上,二戰初期德國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是軍事思想的先進性。法軍的實力不在德軍之下,只不過是思想守舊,一下子適應不了德國的閃電戰和裝甲部隊作戰,輕易被打敗。



德軍打敗法國並佔領歐洲大部分地區之後又與英國作戰,但是德國的海軍不行,導致英國雖然被打得苟延殘喘,但是德國始終無法在英國本土登陸,無法徹底打敗英國。美國雖然沒有參戰,但是美國的實力遠在德國之上,只不過由於孤立主義一直還沒有參加戰爭而已。希特勒也非常明白這一點,所以希望搶在美國參戰前搞定整個歐洲,這樣境況就會好很多。



但是英國始終無法攻下,而德國的資源由於遭到英國海軍的封鎖而一度非常缺乏。所以希特勒希望通過發動對俄國的戰爭而從俄國獲取資源,再加上歐洲大陸上的其他國家或者被消滅,或者投靠到自己麾下,只剩下一個俄國。而一山不容二虎,希特勒也明白德國和蘇聯之間終究會發生戰爭。而據歷史解密,斯大林當時確實已經打算在恰當的時候發動對德國的戰爭。



既然這一戰避免不了,所以希特勒決定先下手為強,於1941年6月22日發動對俄國的戰爭。


天龍論史


首先歷史不能假設,但也不妨當做一個茶餘飯後的話題消遣一下。

那麼我們就假設蘇德之間的衛國戰爭沒有發生,此時的形式是:德國於1939年9月1日開始東攻波蘭,北佔丹麥、挪威,脅迫芬蘭僕從,西面入侵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席捲法國,把英國遠征軍趕下大海,南方巴爾幹半島的希臘、南斯拉夫盡被征服,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也成為其僕從。

此時德國的實力是:1.地理方面,在歐洲大陸東到寇松線,北到巴倫支海,西到北海和英吉利海峽,南到比利牛斯山脈和地中海的歐洲大陸(除瑞典、瑞士和意大利)約4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成為德國的掌中之物。

2.政治方面,東面的蘇聯是簽署有互不侵犯條約的準盟友,剛剛還與己一同開開心心地瓜分了波蘭;北面的瑞典是一貫低眉順眼的鄰居,大氣都不敢喘一口;南面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佛朗哥統治著西班牙正在觀望研究是否要來軸心國入夥,而葡萄牙是西班牙的小弟不能動;意大利不用說了,中間的瑞士是洗錢、竄貨和傳遞信息的窗口,留著有大用處;看來看去不服天朝管的就剩下個孤懸海外的英倫三島,已經被炸的一塌糊塗,整天提心吊膽德國的大軍跨海而來。

3.經濟方面,整個歐洲70%的軍工生產,75%的人力資源,65%的礦產資源,60%農產品資源和75%的經濟資源也都掌握在德國手中。

4.軍事方面,軍事方面還用說嗎!從波羅的海到比斯開灣,從斯堪地那維亞到喀爾巴阡山,200多萬德國軍隊兵鋒正盛,所向披靡,外加100萬意軍和300萬僕從國軍隊,如此強大的實力不是任誰都可以覬覦的。

那麼如果不爆發蘇德戰爭的話,格局會怎麼發展呢?先猜猜外部勢力的走向吧,1.蘇聯,此時的蘇聯是內外交困的,內部軍事方面雖有一支320萬人紅軍,但剛剛經歷過肅反,80%的紅軍指揮員被處決,軍隊士氣渙散,思想、建制、訓練和意志都十分混亂,39年近百萬蘇軍入侵芬蘭並以傷亡50萬人的代價才勉強迫使芬蘭簽署停戰,就是當時蘇軍戰鬥力的真實寫照。遠東日本蠢蠢欲動,雖經張鼓峰和諾門坎兩次打擊,但是70萬日本關東軍就擺在那裡虎視眈眈,臥榻之側猛虎酣睡,如之奈何啊!在此種態勢下,我認為蘇聯在可預見的時間內主動進攻德國的可能性不大,幹些趁火打劫的事應該是有的。

2.美國,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美國沒有受到日本的偷襲;以美國的孤立主義國策和一貫坐山觀虎鬥並在關鍵時刻搶收勝利果實的打法上看應該是不會在此時出手干預,除非德國有意圖並實際動手打算登陸英國,美國才有可能給德國劃一道紅線警告德國,在大陸咋折騰不管,想佔領英國不行,咋說也是盎格魯撒克遜一家人,關鍵時刻得上。另一種可能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迫使德國向美國宣戰,大家破臉了就無所不用其極地真刀真槍地幹。可能的手段是武裝英國、糾集英聯邦國家和泛美國家組成反軸心國聯盟,必要時以金錢和土地為誘餌攛掇蘇聯加入聯盟,以英國為基地以強大的海空軍封鎖大洋,持續空襲大陸,不斷襲擾海岸,以經濟手段和軍事手段相配合逐漸拖垮德國。可能的結果是第一擊敗德國,聯盟勝利重洗世界格局。第二兩大集團相持不勝不負簽署停戰,重新劃分勢力範圍。

3.英國,英國的命運寄託在美國和德國的關係上,自求多福吧。

4.英聯邦國家和泛美國家,聽老大的唄,老大說上咱就上,老大說停咱就停,簡單明瞭。

5.亞洲國家,自己的事還忙不過來呢,沒功夫操德國的心。

再猜猜德國下一步會幹點啥,非洲肯定要去的,沒有了蘇德戰爭的掣肘,給足隆美爾需要的人員、裝備和燃料,你猜隆美爾的非洲軍團能不能從摩洛哥一直打到印度,我猜可能性極大。至於登不登陸英國得看美國的壓力有多大還有元首的憤怒有多強,理智地說不登陸英國以打促談爭取與英美達成諒解保住勝利果實是最划算的選擇。

突然想起來一件細思極恐的事,假設蘇德戰爭真的沒有爆發,那我們中國人現在可能仍然在為民族的救亡圖存而戰鬥著呢!

回到最初的說法,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經歷過七十年代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二戰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以及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時至今日依然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的發展。

而作為二戰的策源地,納粹德國的抉擇,深刻影響了二戰甚至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很多人說如果德國在橫掃西歐,消滅法國、打殘英國後及時收手,打消閃擊蘇聯的想法,那麼納粹德國一定能夠徹底消化“革命果實”,實現其稱霸歐洲的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勵精圖治,假以時日後,一定可以徹底將蘇聯送入地獄,實現元首的偉大志向。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真的不是,如果希特勒面對的問題真的這麼簡單,相信他也不會在蘇德戰爭中這麼“急不可耐”了。

以德國的國力,遠不如美國,戰爭是很難打的。

現在的關鍵在於,蘇聯會怎麼樣?

很簡單,蘇聯會一直觀望希望德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兩敗俱傷。

然而,蘇聯必介入戰爭,以獲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像1939年蘇聯出兵瓜分波蘭,1945年8月才出兵打垮日本關東軍。

而德國的國力軍力不如英美法集團,一旦開戰很容易陷入頹勢。

那麼,蘇聯攻打德國只是時間問題,蘇德必將決戰。

以德國的實力,獨立對抗英法美尚且難以成功,何談在對付數百萬大軍的蘇聯。

這樣一打,德國必遭兩線夾擊,最終慘敗。

至於德國的盟友意大利基本是用來刷戰績的,日本則是攪屎棍,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都靠不住。

而德國既然已經和英法開戰,就只有兩種選擇。

第一,不入侵蘇聯,最終等待蘇聯進攻他,被蘇聯打的亡國。

第二,趕在美國沒有介入戰爭,歐洲大陸不存在強大敵人的有利時機,趁著蘇聯還沒有完成備戰,又剛剛進行了軍隊的大清洗,一鼓作氣打垮蘇聯

英國雖然被炸的滿目瘡痍,但海外殖民地補給,依然是源源不斷地運到英國本土。

等到合適的時機,英國,美國和法國這些老牌強國,將會聯合起來對付德國,到那時候德國即使擁有了整個歐洲,依然註定要失敗。

希特勒之所以沒有佔領整個歐洲,是因為侵略戰爭說到底是非正義的,被佔領國家都會奮起反抗,來確保自己的利益完整。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不太現實,要知道一個問題,從希特勒進攻波蘭開始,這個戰爭就根本不允許他按照自己想的去做了。

很多人都覺得,希特勒發動二戰,雙線作戰,是個非常笨的決定,但是,希特勒屬於,開戰之後,自己就陷入泥潭無法自拔了。他打誰不打誰,自己無法決定,有一樣東西叫形勢,或者說是大勢。

希特勒吞併奧地利、吞併捷克斯洛伐克,這種擴張,英法都沒能做出什麼有力的反對,而當他進攻波蘭,英法就忍無可忍了,對德國宣戰。雖說這個時候,英法並沒做什麼,但是雙方是一個戰爭狀態了。希特勒對法國,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希特勒拿下西歐,擊敗了法國,這個時候,其實他有兩個敵人,一個是英國,還有一個就是蘇聯,潛在敵人,而這個敵人,亮出來獠牙。

擊敗法國的時候,希特勒並沒瘋,他知道,這個時候最好的結果就是和英國議和,然而,英國卻並不和希特勒媾和,其實希特勒要的也不過分,就是承認他就好了,承認德國的地位,拿回一戰時期德國失去的一切。但是,丘吉爾並不領情。氣的希特勒暴跳如雷,大罵丘吉爾頑固不化、戰爭狂人。

可以得出一點的結論是,只要英國不被征服,英國就會和德國一直打下去,反正自己地理優勢巨大,德國也過不來。

這個時候,東面的蘇聯也沒閒著,又是結盟又是吞併的,蘇聯的勢力已經到了德國邊境線上了。這個時候,蘇聯想入侵德國實在是太容易了,一旦準備好了,入侵德國,德國對蘇聯一面幾乎是門戶大開。而這個蘇聯對德國來說,說不上是朋友還是敵人,很模糊,但可以確定一點,就是個威脅,不打不行,不能等蘇聯人準備好了,再商量別的問題了,既然是個威脅,那就解決掉這個威脅,這是希特勒的性格。

法國戰役後,希特勒太想過太平日子了,結果,誰都不允許。希特勒想好好經營自己得到的一切,但是這由不得自己,英國還在,蘇聯還在,歐洲只能有一派,那就是自己。


軍武文齋


這個假設就如同炒黃金、炒股票的人在賺了一大筆後又突然虧損了在那自怨自憐的後悔:早知道我賺了之後就不再炒了多好?

不用說希特勒了,任何人在那個位置,都會進攻蘇聯。其原因如下:

一、如果說希特勒侵略歐洲是為了報一戰失敗的一箭之仇和壯大德國實力,那麼希特勒進攻蘇聯就是除了歷史恩怨之外的意識形態衝突。對於個人來說就是觀念衝突,兩個人觀念一旦完全相反,那麼利益和情感也難以繼續保持。

二、希特勒從計劃戰爭開始,做強德國的設計到實施一直一帆風順,甚至比他想象的還要順利。特別是歐洲第一陸軍強國法國的輕易被打敗,他不可能繼續保持清醒和冷靜,沒有為什麼,這就是人性。

第三、不幹掉蘇聯,希特勒無法安然入睡。一是蘇聯太過龐大而且資源豐富,就像一塊肥肉放在了饞涎欲滴的獅子跟前,你讓它不吃怎麼可能?二是希特勒一直對社會主義蘇聯就保持著高度警惕,他認為蘇聯的紀律與秩序是對德國無可消除的威脅。

四、龐大的蘇聯一旦獲得了發展的時間,遲早會跟德國迎頭相撞,那麼即便統治了整個西歐,德國也不夠安全。而且希特勒的志向是不允許人類有比日耳曼民族更優秀的種族,自然不允許有潛在的能夠跟德國匹敵的國家(這點認識跟最近幾年美國的政客高度相似)。

所以,希特勒進攻蘇聯,無論是戰略需要,還是人性條件反射,還是理念衝突都是無法抗拒的誘惑。

當然,如果希特勒不進攻蘇聯或者不急於進攻蘇聯,集中精力經營歐洲,我認為時間其實是在德國那一邊的。因為西歐是近代史上科技的發祥地,西歐雖然小國眾多,但也強國林立。無論是科技水平還是經濟實力,還有工業化程度,集中起來都是世界翹楚。

從軍事科技的角度看,當時的希特勒如果不迫害猶太人,他的科技能力是遠遠超過美國的,蘇聯就更不用說了。在希特勒的民粹煽動和納粹體制下,德國如果專心經營歐洲20年,完全可以成為碾壓世界強國的超級大國。那個時候再蠶食蘇聯,最後打敗美國是完全可能的。


謝金澎


那二戰的結局估計就是這樣

(以下純粹為個人腦補,與現實中所有的個人、集體、國家無任何關係)

1943年10月,歐洲全境被蘇聯吞併,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被蘇聯吞併,中國和日本等國被迫結盟

1943年12月,蘇聯對美國宣戰

1944年1月,中國長江以北淪陷,中亞大部分地區淪陷

1944年4月,蘇聯在中國南方某城市敗北,損失慘重

1944年7月,中國長城以南收復

1945年3月,美國和英國在歐洲登陸

1945年1月,盟軍到達蘇聯本土

1945年5月,原子彈研發成功,美國投擲原子彈轟炸莫斯科

1945年7月,蘇聯絕大部分城市被佔領

1945年8月,蘇聯投降,戰犯斯大林被送上絞刑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