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中海、恒大在不同周期下拿地策略分析

金融地产行业必备资料超级干货:《房地产企业财务分析宝典(62页)》关注、转发、点赞文本,查看置顶文章,并添加好友免费领取(备注资料名称)7天有效

万科、中海、恒大在不同周期下拿地策略分析

拿地是地产开发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拿地正确与否关乎到房企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

近两年,市面上充斥着“逆周期”拿地的措辞,许多热辣点评看见优秀企业都忍不住给贴上“逆周期”的标签,仿佛“逆周期”拿地才是所有成功房企的标配。那么,“逆周期”拿地是否和市面上评论那般频繁出现呢?什么样的企业在什么阶段适合什么样的拿地策略呢?

绝大多数房企是顺周期拿地,《吕氏春秋》言“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顺势而为,随大流拿地是房企不易犯错且是能力范畴内的拿地策略。土地溢价率低时,流拍现象频现的时候市场上土地成交量低迷。反之同理。之所以呈现这种现象源于在产业政策环境和货币政策周期所导致。在行业上行周期,行业处于去库存状态,市场需求较为旺盛,货币政策宽松,融资渠道多样、利率低,商品房销售逐渐放量,回款顺畅,此时房企拿地资金充裕,导致土地市场热度逐渐走高,地王频现,土地市场溢价率高走。在行业下半个周期则反之,当行业发展过热时,中央开始紧缩货币政策,需求端限制,回款较慢,逐导致土地市场溢价率走低。

顺周期拿地是顺势而为,逆周期拿地则是风险重重,逆周期拿地者,成也,则乘风破浪,高歌猛进;败也,轻则亏损,重则倒闭。

接下来,我们分析万科、恒大和中海三家地产公司在拿地周期性表现如何:

01

万科-稳健的顺周期拿地策略

万科成立三十余载,自1997年开始便连续十八年坐上地产行业龙头宝座,万科一直以来是行业内被模仿的标杆。万科的经营策略中始终把现金流回款摆在最重要环节。

2004年,万科提出“均好中加速”的发展原则,通过标准化和大规模复制的开发模式,致力于缩短项目开发周期,提高资金周转;2015年,姚振华率领潮汕商团入侵,万科总经理郁亮提出,坚持现金流为王,以及快速开发、快速销售的经营策略;2018年,郁亮把目标设置成了一个企业的底线:生存。为了活下去,接下来,郁亮把回款指标当作了超越销售额、利润等指标的最核心指标。

万科、中海、恒大在不同周期下拿地策略分析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ps:2015年之前是权益土储量,2016年后是总土储量

万科、中海、恒大在不同周期下拿地策略分析

万科的拿地策略也是大体围绕着现金回款展开。根据上图对比,可以看出总体上万科在2010-2016年采取顺周期拿地风格,近两年开始逆周期操作,万科在2010年、2013年、2016年拿地最多,而这三年地产周期分别在2010年初、2013年初和2016年中旬处于波峰状态,土地溢价率最高,也正是市场需求旺盛现金回款通畅,融资环境宽松的区间。万科始终坚持积极销售、审慎投资,更注重经营稳健、随行入市。万科充分考虑自身现金流,采用顺周期拿地。2019年万科中期业绩报告会上首席运营官张旭表示:“万科拿地的时候是没有固定计划,而是根据回收了多少钱来制定拿地计划,拿地时候是没有固定计划,而是根据回收了多少钱来制定拿地计划“。

顺周期拿地节奏感更强,要提前做好土地市场预判,以便不断调整执行力度。拿地的纪律要求更高,严格保守型的投资测算体系,规避地王。

在2017年、2018年全国开始去杠杆,中央给地产降温,这是之前负债率低的房企在加杠杆,高负债拿地的房企去杠杆的阶段。万科喊出“活下去”的惊人口号,而在这背后,万科却正逆周期拿地,2018年万科拿地金额排名第二。万科2017年、2018年分别新增土储4615万平方米、4681万平方米,同比2016年拿地水平较大幅提升,而这两年市场是土地溢价率不断下滑,市场融资困难的两年。万科能在这两年逆势拿地,一方面是对后市的看好,也遇上拿地价格低位的状况,万科2018年的拿地成本是5000块/平米,比2017年的6330块/平米;另一方面万科一向稳健低负债率的优势开始凸显,当别人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瘦身过冬,而万科却可以大展身手。

万科、中海、恒大在不同周期下拿地策略分析

万科、中海、恒大在不同周期下拿地策略分析

从地销比来看,万科近些年拿地相当平稳,采取以销定投的方式,万科历来是划定了投资基准线的,拿地金额要在当期销售额的40%以内。地销比最高为 2010 年,考虑到当年行业受调控影响大,土地市场降温,土地溢价率下行,公司此时拿地较为积极。2014年地产行业处于周期下行期,万科拿地较少,2015年后万科拿地面积基本与销售面积持平。历来万科的待建面积是当年销售面积的1.5-2倍,此外还有2倍左右在建面积。总的去化周期在4年左右,万科的拿地策略体现了高周转、低库存的策略。

02

中海-以利润为主导的弱周期拿地策略

万科、中海、恒大在不同周期下拿地策略分析

万科、中海、恒大在不同周期下拿地策略分析

根据上图对比,中海的拿地特征是拿地波动幅度小,周期性拿地不明显,在2010年、2013年和2016年三个波峰期中海拿地同比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在2017年之前拿地都较为稳健。“低成本融资+港企思路拿地开发+产品设计成本采购高度中央集权+严控营销费用+恐怖的工程管控”几项能力,被业界称为中海模式。中海模式,让中海地产在中国房地产风起云涌的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顺利地穿越了牛熊周期。中海追求高毛利润、对成本近似苛刻的追求,以及高度中央集权制的采购模式,使得企业对规模追求放在次要位置,故中海2017年前拿地力度一直不大。

万科、中海、恒大在不同周期下拿地策略分析

万科、中海、恒大在不同周期下拿地策略分析

我们从中海的地销比可以看出,中海地销比在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低于1,也就是销售面积大于新增土储,土储供应补充较低一度让中海的去化周期到达2015年最低点3年。

不过低调已久的中海自2017年开始发力,中海的拿地策略在2017年已经开始变得积极进取,2016年年底中海高层换届后,对中海地产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给出了清晰的方向:向规模冲刺,利润不再是唯一目标。方向改变之后,2017年、2018年的中海拿地开始积极,新增土地储备创历史新高。中海意图向地产第一梯队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销售方面,中海地产也格外出色,中海地产2019年上半年实现销售合约额1942.0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8.7%。而同期几个地产龙头的销售已经开始负增长。

中海地产在地产业下半场显得格外有底气,低负债、低利率、高品质给予中海地产强大的竞争力,2019年7月9日中海发行一笔海外债,发行利率3.45%创中资房企债券发行最低利率。多样的融资渠道、低利率的融资成本使得中海在拿地方面更加从容不迫,在其他房企融资困难重重可以实现突破重围。

中海过去财务上的“稳健”行为,为近两年策略上的“激进”提供基础,中海多年稳健经营造就了高利润率、低期间费用高品质的经营特征,中海深厚的内力只需时日运作,便可“笑傲江湖”。

03

恒大-高杠杆的逆周期拿地策略

万科、中海、恒大在不同周期下拿地策略分析

万科、中海、恒大在不同周期下拿地策略分析

恒大是行业公认的战略布局与周期高手。恒大对行业周期和城镇化轮到趋势的把握在业内传为佳话。恒大的拿地策略呈现前顺周期后期逆周期的特征。

2010-2014年恒大的拿地节奏与地产周期较一致。2015-2016年,在土地市场和货币市场产生共振时大幅逆周期拿地,为2017年3万亿土储的打下基础。

从城市轮动看,2004年恒大围绕省会城市发力全国化布局,享受了城镇化梯次发展过程中二线城市高速发展的红利。2009年恒大上市后,开始向三四线城市下沉,2015年底,受“去库存”政策刺激,三四线城市启动,恒大却已提前3年完成了布局。2013年又根据市场趋势做出战略调整,向一二线城市进军,2013年起大举使用永续债,恒大得以快速切换至一二线城市,完成全国布局;2015年初市场低迷,恒大拿地投资策略由谨慎转向进取,拿地方式从公开市场转向更多以转股或合作方式取得,从而可以避免一二线城市高地价的竞争,2015年、2016年恒大前瞻性的把握了市场上升机会。

恒大发展前期,一直秉持着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低成本的“三高一低”模式,负重前行,就像一头体格巨大的大象一路疾驰。恒大拿地力度一直很大,恒大地销比只在2014年低于1,其他年份皆在2倍左右,充裕的土储为销售提供强大推力,恒大以此得以成功实现规模快速扩张。

万科、中海、恒大在不同周期下拿地策略分析

2017年,恒大开启瘦身计划。在发展模式上,从“规模型”向“规模+效益型”模式转变;在经营模式上,从“三高一低”模式向低负债、低杠杆、低成本、高周转的“三低一高”模式转变。该年度,恒大通过三轮共计引入1300亿元战略投资,公司净资产大增204.3%至2422亿元,同时赎回全部永续债,进一步推动了其净负债率大幅下降。随着国家层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政策的逐步落地,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放弃追求规模第一,转而追求质量和效益,深谙政策走势的恒大谋时而动。

土地储备每年下降5%-10%,相当于每年减少1000万—2000万平米土地储备,以降低土地费用支出,扩大盈利规模,进一步增加净资产。从去化周期看,恒大的该比值自上市以来一直呈现下滑趋势,恒大过去采取快周转+囤地开发结合的模式,对于区域未来土地供应稀缺,有升值空间的项目,缓慢开发,惜售,享受升值的空间。随着中央定调“房住不炒”,避免地产业出现系统性风险,囤地待增值的空间被压缩,恒大也逐渐开始压缩土储去化周期,使得土储去化周期保持在行业平均水平。

经营模式的转变,2018年恒大新增土储同比下滑60%,而伴随而来的是利润进入释放期,净负债率大4降,恒大精确的拿地手段开始显露在财务报表上。

万科、中海、恒大在不同周期下拿地策略分析

04

结论

综上,可以看出,以上三家房企大部分时间是顺周期拿地的,逆周期拿地只是在特殊的环境、特有的战略、短暂的窗口期才会采取,而市场上其他房企大部分时间都是顺周期拿地的,适合逆周期拿地的机会稍纵即逝。

而房企的拿地策略顺周期与否主要与企业的所处背景、经营策略、领导风格等相关,顺逆周期本身没有对错之分。万科一直采取稳健经营、积极销售、审慎投资,充分考虑自身现金流,采用顺周期拿地。万科对于扩张较为慎重,更倾向于挖掘单城市的深度。稳健的投资策略使得万科得以在高基数下依然保持高质量发展。而对于恒大而言,其采取逆周期策略也是阶段性的策略。恒大在2015、2016年市场出现融资环境宽松、拿地价格便宜的窗口期大幅拿地,从而储备了足够低成本土储,这是恒大能够规模化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利润之王中海地产由于追求利润率而非纯粹追求规模,拿地力度不大,拿地策略方面体现出弱周期性,过往低负债水平和强大品牌力度使得中海有足够底气和施展空间在2017年和2018年逆势拿地,在地产业下半场中海将有更强话语权。

逆周期策略的成功需要诸多因素相结合:其一,需要房企有足够的洞察力,能够判断市场出现短暂的拿地窗口期,能够判断城市轮动,提前在市场走热前布局,在融资环境宽松时加足杠杆。比如今年2019年三四月份时出现土地溢价率到达历史低位,融资一度放开,这时就可以甩开膀子逆周期拿地,但这个拿地窗口出现时间很短暂,转眼即逝。其二需要房企有强大的融资能力,恒大能够逆周期拿地与其强大的融资能力分不开,恒大2013年起大笔通过永续债融资,净负债率一度超过400%,而永续债融资的门槛极高,万科和中海能够在2017、2018年逆周期拿地归于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净负债率,他们要能够逆势拿地轻而易举。其三,需要房企快周转能力,逆周期拿地势必需要背负更多的债务,承担更高的负债成本,故逆周期拿地对现金流要求更高,需要更快的项目资金回流,尽量在一个周期内拿地并在后续市场回暖时实现销售回款。其四,需要房企领袖具有足够的胆识和魄力,巴菲特曾说,“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逆周期拿地同样是在市场情绪低落时布局,需要面临更大的风险,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而这需要领导人具有足够的定力和眼光。

2019年下半年拿地策略:2019年上半年房企度过2018年4季度灰暗时刻后,地产行业迎来小阳春,融资环境短暂回暖,行业在2019年3月突破1000亿大关。地方政府土拍冷淡后增加了优质地块供应,融资和土地供应相结合形成了3-5月份的拿地窗口期。

随后5月开始,土拍市场一度出现过热现象,宏观杠杆率较去年进一步提升,故银保监会开始对房地产行业降温,融资监管趋严,房企资金面逐步收紧。随着融资渠道持续收紧,企业资金压力也会比较大。预计下半年企业拿地会更加谨慎,土地市场也会逐步回归理性。

融创董事长孙宏斌判断,现在的土地市场肯定在下行通道慢慢往下走,最低点在哪,可能在年底,也可能在明年。所以投资上不用着急,可以等到年底,也可以等到明年再出手。

除了公开市场拿地,房企应采取多元合作、产业联动、并购等多种方式提升拿地效能。

2019年以来,三四线城市渐入下行周期,面临新一轮去库存压力。未来楼市冲规模机会重回一二线城市,但一线城市供地有限且拿地门槛较高,二线城市经过市场调整,地价回归理性。因此,接下来,房企可关注二线拿地机会,避免竞争过高,对于缺乏产业支撑的三四线城市地块,需尽量回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