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建造史中最後的,罕見的一批活化石,湖南省懷化坪坦風雨橋

坪坦風雨橋,位於湖南省懷化市通道縣百里侗文化長廊,始建於清代,均為木結構橋。在建橋過程中,不用釘鉚,只採用木榫卯,甚至使用了古老的溼藤綁紮法。評審專家評價其建造技術"是我國古老造橋術的尾閭,是國內橋樑建造史中最後的、罕見的一批活化石。"

國內建造史中最後的,罕見的一批活化石,湖南省懷化坪坦風雨橋


風雨橋是由橋墩、橋身、橋廊和橋亭等組合而成的。橋墩承重;橋身跨河;橋廊,上鋪有木板,兩邊設有長凳,供人們休息,齊腰處開欄杆,可觀賞兩岸風光;橋亭則根據橋的長短而設,一般有3亭,長的有5亭。它是橋,橫跨河流,聯結兩岸;它又不僅僅是橋,造型如長龍,是一方風水要素,象徵著保護一方平安的力量,也寄託著人們帶來福氣的企盼;它是廊,既能給人避風擋雨、遮陰躲陽,又能給人啟蒙教育和美的薰陶,因為橋廊內繪的壁畫是那麼豐富多彩;它是塔,橋面長廊上座座寶塔,飛簷翹角,彩繪雕塑,真像一座民間藝術陳列館。

國內建造史中最後的,罕見的一批活化石,湖南省懷化坪坦風雨橋


風雨橋在實用之外,還有著豐富的文化隱喻。風雨橋除了供人們躲避風雨、歇息乘涼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內容。侗族建村寨極講究風水地勢,既要依山又必傍水,但為了不讓風水福氣隨水流去,每寨都要在寨邊的溪河上建一座橋來“堵風水、攔村寨”,侗家人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村寨平安,又能讓財富積聚,所以橋上大都設有神龕,讓神靈鎮橋護寨。風雨橋的選址兼顧實用功能需求與精神文化需求,與侗寨標誌性建築鼓樓、吊腳樓民居遙相呼應,有機地融為一個和諧的整體,突出了人居環境之美、風水之美。

國內建造史中最後的,罕見的一批活化石,湖南省懷化坪坦風雨橋


2006年5月【2006】19號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坪坦河由南而北流經23個侗寨,全程27公里,自古為侗民族聚居地。在8.2公里長的河段上,先後有9座造型各異,形態萬千的風雨橋橫臥其上,侗民將它們取名為永福橋、回福橋、永定橋、文星橋、普濟橋、迥龍橋、中步頭橋、中步二橋、觀月橋,寄託著對幸福安康的祈禱以及對生活的膜拜與欣慰之情。

坪坦河上的9座風雨橋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兩百多年的風雨後成為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