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冯小刚电影公社“芳华小院”,去感受芬芳易逝,血色年华


电影《芳华》上映五天,票房破四亿!猫眼豆瓣各大平台的影评都给出了持续的高分。电影根据著名好莱坞专业编剧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图为冯小刚电影公社芳华小院租军装更衣室。

电影里极具年代感的文工团生活场景到底是在哪里拍的?它就是位于海口市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内的“芳华小院”!为了重建记忆中的场景,冯导耗资3500万,搭建了这个“文工团”院子。2018年12月15日,《芳华》正式全球上映,同日这个小院也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芳华小院位于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1942街的尽头,入口在邮局和新华书店之间。为了确保场景和时代背景的真实性,这座小院的搭建从建筑到陈设,没有水的游泳池,即使是游泳池内一块普普通通的瓷砖,也要严格按照70年代的风格来选择。


电影《芳华》80%的拍摄,出自海口这座不起眼的小院。这座小院让我回想起小时候曾经住过的部队大院,那是一座军级大院,也有这威武的大门,两边有身穿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24小站岗。迎面有一座雄伟的纪念碑,上面刻有“大海航行靠舵手......”的红色标语。 当我走进“芳华小院”,就突然升起了一股亲切感。感觉走进了我久别的部队大院,那里有我很多美好、快乐的童年回忆。图为“芳华小院”大门。

当我和我的朋友穿上旅色军装走进“芳华小院”,互相对望,已经有了一种穿越七十年代的感觉,对于从小生长在部队大院的我,对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非常的熟悉,可能更加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感谢冯小刚导演,把我带回我童年、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场景,其实,每一个同龄人,到了这里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吧。大家嘻嘻哈哈互相拍照留念。每一幅照片都有七十年代的画面感。

《芳华》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除了主创人员那段光芒四射的芳华岁月,影片里面那个承载那么多青春的小院也让人赞不绝口,洋瓷杯、绿色的墙壁、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激扬的音乐……电影里对文工团场景的还原,人物的装扮,让很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仿佛身临其境。图为我的俩位朋友穿着70年代绿军装。 。。。


影片《芳华》,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到最后一个彩蛋的镜头,几乎都是在芳华小院拍摄。从去年8月开始,冯导花5个月时间把主演们集中于此,围读剧本、认识角色、融入团体生活,培养像战友一样的感情,让他们慢慢地脱胎换骨。

为了要表达出其他女孩子对女主角的那种排斥感和孤独感,冯导让演员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去做的,为的就是让他们更好地回归角色。对于生活真实的琢磨和还原直接让电影走入了时代,也深入了人心。图为游泳池。

“芳华小院”正是那时文工团的一个缩影,它能满足人们对那一个年代的所有想象。看完《芳华》也不妨再到电影公社“芳华小院”亲身体验一把影片中主角们在文工团里的点点滴滴,影壁墙、篮球场、排练厅和练功房、泳池、更衣室、道具间、军需库……电影中那些精彩而印象深刻的场景,都将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再现。仿佛触手即可感受到,当时角色们所遭遇的心境。


这里不仅是承载时代记忆的符号,更是一代人青春的缩影。这里有青春。篮球场上,有力量的绽放,自信与美的绽放。游泳池边,有青春的灵动,蓬勃爆发的生命力。排练厅里,年轻的男女,情感的释放,时代的洪流,都在此汇聚,汇聚在芭蕾舞鞋的那个足尖之上。

摆放在地板上的一块黑板,用来记载着文工团的节目排练时间安排。当影像淡去,我们幸好还有芳华小院,也许只有真正来这的人才能切身地体会到: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如果你恰巧看过了《芳华》,不要错过芳华小院,和那个芬芳的年代。

半白半绿的墙壁出现在许多影视剧中,据说这样的装饰可以保护墙面,防蹭脏,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水防霉,也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装饰来源于苏联,于是就变成了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

电影“芳华”青年男女的命运都不是他们自己所造成的,但他们却必须背负着命运活下去,在汹涌的时代大潮面前,有根基的人尚且随波逐流,无根漂萍般的他们自然难以抗争,洪流裹挟着他们跌跌撞撞的向前走,他们能做的也只有抱紧对方,沉默而温和的活下去,只有在别人的回忆中,才会想起他们充满着血色浪漫的芬芳年华。

文工团宿舍就位于道具间旁边的一栋三层高楼内。在这栋大楼内,一楼为文工团宿舍,二楼是政委办公室,三楼则是摆放文工团成员们演出服。简陋的木质上下铺宿舍床,床上并没有被枕头和被子,只有空荡荡的床架子。芳华小院注定会成为众多影迷们的“打卡之地”,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芳华小院是回忆青春、回忆最纯洁的爱情的胜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