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的父親「季歷」如何帶領周國走向強大?

周文王的父親「季歷」如何帶領周國走向強大?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113 季歷開疆

話接前文,亶父遷岐後,經過20多年的經營,西聯羌戎,東聯摯國,組建了“關中聯盟”。

武乙21年(約公元前1134年),亶父去世,他的三子季歷繼承了周公之位。

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如何带领周国走向强大?

季歷並不是名字,而是尊號。「季」是排行,伯仲叔季中的季,「歷」才是他的本名。如果按照現代漢語的姓名組合的叫法,季歷應該叫「姬歷」,而如果按照上古時期「氏名」組合的叫法,季歷又應該叫「周曆」。

在這裡,我們按照傳統稱呼,依舊稱之為季歷。

季歷繼位時,大約在二十多歲的年紀,正當壯年。接過其父留下的基業,他率領族人與盟友,開始了反攻犬戎、開疆拓土的征程。

不過,在正式與犬戎交鋒之前,另外一個方國率先被周人征服,這個方國就是程國。

程國是程姓的始祖,東周時期,程國位於洛陽盆地東北角的偃師一帶。不過程國並非一開始就位於這裡,西周時期,程國位於周王都鎬京以北,現在的咸陽市東部一帶。平王東遷時,程國隨周平王一同遷入洛陽盆地。

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如何带领周国走向强大?

西周的程國是周公東征後冊封的異姓諸侯國,在那之前,程國是商王國的藩屬。而中晚商時期的程國,也就位於現在的咸陽市東部地區。

按照程氏族譜的說法,程國先祖是太昊的後裔,也就是前文所考證的風夷——風姓方國的一支。

在上一節的內容中,我們說到,季歷的正妃「太任」,來自於摯國。摯國雖然是任姓,但也與風姓同源,同為太昊後裔。

也就是說,從大的血緣關係上來說,程國也算是周國的姻親之國,那麼,周國在反攻犬戎之前,為什麼要攻打程國呢?

原因就在於,程國的位置。

程國所處的位置,相當於今天的咸陽市東部一帶,這裡處於渭水的北岸,隔渭水與西安相望,東臨涇水,隔涇水與涇陽相望。

換句話說,程國處在渭水與涇水的交匯處,也就是能看到“涇渭分明”這一奇觀的地方。從這裡沿渭水北岸往西,就可以抵達關中西部的岐地(周原),從這裡沿著涇水往北,就可以抵達關中與隴東的交接處——豳地,並進而抵達隴東高原。

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如何带领周国走向强大?

反過來,犬戎從隴東高原南下關中,通過豳地之後,無論是沿著涇水順流而下,還是翻越梁山沿著漆水河南下,第一站就會抵達涇渭交匯處,也就是程國一帶。

再反過來,周國想要與關中東部的方國聯絡,並出兵北伐犬戎,就必須要通過涇渭交匯處,也就是程國一帶。

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如何带领周国走向强大?

在這情況下,程國面臨的局面就比較尷尬。原本,程國作為犬戎入侵關中的第一站,會首當其中遭到犬戎的洗劫,在周國主導反攻犬戎的情況下,程國應該最積極的相應才對。

但是,恰恰因為程國的位置太重要了,太容易被犬戎攻擊了,程國反而會與犬戎達成某種協議。比如,上交一定數目的保護費,在犬戎試圖深入關中時,放任犬戎過境,以此自保程國的延續。

也就是說,程國很可能投靠了犬戎,為了自保,充當了犬戎入境時的帶路黨。

當然,這只是推測。也有可能,程國並沒有充當這個帶路黨,而僅僅是畏懼犬戎的實力,不敢反攻犬戎。因為一旦反攻失敗,犬戎南下報復,第一個倒黴的就會是程國。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程國不願意加入周人主導的聯盟去討伐犬戎,而他的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才引來周人的進攻。

也有可能,周人僅僅是需要佔據併吞並涇渭交匯處,才找了藉口,攻打程國。比如,《逸周書·史記解》中就提到,此時的程國內部矛盾重重,大小貴族爭相收刮百姓,季歷才趁機攻打程國。

這種可能性其實不大。

要知道,此時的商王國正在武乙的率領下,與方戎和召方激戰,無力顧及到關中地區。但是周國畢竟名義上是商的藩屬,如果沒有合適的理由,公然吞併程國,只會引起關中東部方國的恐懼與反感,關中聯盟與反攻犬戎也都無從談起了。

更何況,解決了方戎和召方之後,商王國也一定會騰出手來,教訓這個搗亂的周方。到那個時候,沒有商王國的支持,又面臨犬戎的威脅,周國真的會陷入山窮水盡的地步。

所以,更大的可能,還是程國不願意參與反攻犬戎,周國才得以名正言順的攻打程國。

周程之戰,在程國都邑西北側的畢原爆發。這個畢原,大約就位於咸陽市北的周陵鎮一帶。史書記載中,畢原成為後來的周文王的葬地。不過考古顯示,畢原留下的陵墓,是戰國秦王墓地,那是後話。

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如何带领周国走向强大?

經過畢原之戰,周人(應該還包括羌戎的軍隊)打敗了程軍,併吞並了程國,將程國的都邑變成了周國的屬邑——程邑。到此時,周國的領地又從周原向東擴大到了涇河下游,再加上羌戎的領地,相當於四分之一個關中的面積了。

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如何带领周国走向强大?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如何带领周国走向强大?

《竹書紀年》中記載,周師伐程發生在武乙24年,也就是季歷繼位後的第三年(約公元前1131年)。六年後(季歷9年,武乙30年),約公元前1125年,周人率領聯軍,北上隴東高原,反攻犬戎。

史書對這一段歷史的記載十分簡略,《竹書紀年》中只記載一句話,“周師伐義渠,獲其君以歸”,《史記》中更是隻字未提。

《逸周書》中倒是稍微多提及了這段歷史。其中記載,義渠國的國君生了兩個兒子,老國君病重之後,兩個兒子為了爭奪君主之位而內鬥,季歷趁此機會討伐義渠,俘虜了義渠國君。

不過,義渠國並沒有被攻滅,因為距離周原比較遠(位於慶陽一帶),周人無法將其吞併,所以可能扶植了新的君主,使義渠臣服於周國。

可能有人要有疑問了,不是說反攻犬戎嗎,怎麼有冒出來一個義渠呢?

是這樣的,義渠又稱作義渠戎,與鬱郅(yù zhì)、烏氏、朐衍(qú yǎn)、彭盧合稱“五戎”,最遲在周宣王時期,就已經居住在隴東高原一帶了。平王東遷後,義渠脫離周朝獨立,逐漸吞併其他四戎,一統隴東高原,建立義渠國,長期與秦國為敵。

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如何带领周国走向强大?

那麼,義渠和犬戎又有什麼關係呢?

在平王東遷以前,多見犬戎記載,少有義渠的記載。犬戎是對隴東、隴西地區西戎各部的統稱,義渠只是犬戎的一支,或者旁支別部。

西周早期,周軍曾經大敗犬戎,迫使犬戎西遷,義渠五戎才得以佔據隴東高原的大部分地區。而在季歷時期,犬戎還佔據著隴東高原的大部分地區。

此時的周人畢竟還沒有非常強大,所以他們選擇犬戎中的義渠戎下手,以削弱犬戎的實力。

之所以攻打義渠戎,除了義渠是犬戎別部,勢力弱小好欺負之外,還因為義渠位於慶陽一帶,這裡距離周人的故地豳地比較近。奪回豳地之後,周人進入隴東高原的第一站,就是慶陽。義渠之於隴東高原,就像程國之於關中一樣。所以,不打義渠,打誰?

當然了,也有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季歷攻打的是犬戎中的某些部族,不一定是義渠。後世史家記錄這段歷史時,義渠可能已經成為隴東高原的主人,所以才張冠李戴的把季歷討伐的犬戎,誤記載成義渠戎。

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周人反攻隴東高原,收復故土豳地,是可以肯定的。考古顯示,相當於殷墟文化四期(武乙、文丁時期)時,古豳地所在的長武、旬邑、彬州一帶,仍然分佈著先周文化,與漆水河流域(乾縣、武功縣)、岐地(扶風縣、岐山縣)一帶的先周文化相同。

更主要的是,這一時期的古豳地,還出現了劉家文化,也就是羌戎文化的遺址。很明顯,這些遺址是隨同季歷北伐犬戎的羌戎人留守在這裡,遺留下來的遺址。

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如何带领周国走向强大?

吞併程國,收復豳地,反擊犬戎之後,周人不僅擺脫了部族存亡的危機,還通過戰爭,俘獲了很多物資與人口,壯大了周國的實力。此外,周人的領地一來二去,擴大了三倍(相比岐地周原來說),達到了2萬平方公里,成為初具規模的百里之國。

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如何带领周国走向强大?

因此,周人逐漸在周羌聯盟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周人在姜戎地盤上反客為主的過程,也是在季歷時代,徹底成為定局的。

但這裡要注意,周人的成功並不只是周人和姻親羌戎部族的努力結果,還有名義上臣服於商人來帶來的一系列好處。比如,關中東部親商方國的支援,甚至商王國直接支援的青銅兵器等等。

所以,反攻犬戎成功的三年之後,武乙34年,季歷12年,大約公元前1121年,季歷攜帶一部分戰利品和俘虜,前往朝歌朝見商王武乙。

武丁中期以前,商王都(京城)位於洹河北岸的「洹北商城」(大邑商)。武丁中期以後,舊都大邑商毀於火災,商人在洹河南岸重新建造了新王都,仍然延續「大邑商」的叫法。

我們在「後母戊鼎」一節中說過,武丁極盛時期的自信,讓商族人沒有為新王都修建城牆。但到了曾孫武乙時期,方戎和召方威脅王畿,都城沒有城牆,就顯得不安全了。

但此時的商王國規模已經非常龐大,超過了早商王都——鄭州商城25平方公里的面積,這個時候再圍繞都城修築外郭城牆,工程量就太大了。

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如何带领周国走向强大?

為了節省成本,武乙15年,大約公元前1140年,商王把辦公場所搬到了大邑商南面50多公里的軍事重鎮——沫邑,也就是朝歌(今河南淇縣一帶)。此後,沫邑成為商王國的實際都城,一直延續到帝辛(紂王)時代。著名的牧野之戰,就發生在沫邑的南郊(沫通牧)。

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如何带领周国走向强大?

朝見商王后,武乙給了季歷豐厚的賞賜,《竹書紀年》記載為,“地三十里,玉十榖,馬十匹”。

武乙之所以厚賞季歷,是因為商王國的西方,還有一支勁敵,需要季歷去幫忙對付。

那麼,這個勁敵,又是哪一個部族呢?季歷率領的周族人,又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與他們的同姓親族——被商王武乙打敗並驅逐的召方族人相遇呢?

這個問題,我們下節繼續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