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跑腿公司”為何沒發展起來?

“雙十一”之後,又會迎來一年裡快遞最忙的季節。快遞在生活中是如此被需要,可當初“跑腿公司”為何在北京沒有發展起來?

当年,“跑腿公司”为何没发展起来?

1992年12月15日,《北京日報》2版

“跑腿公司”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北京日報》上是在1992年。當年年底,一家專門為企業代辦各種事務的“跑腿公司”——中正企業服務事務所在京成立。當時的“跑腿公司”主要為公司服務。服務項目有代辦各種證件、執照,尋合作伙伴,推銷產品,催促合同、債務履行;代買企業急需的物品,預訂旅館、接送站等幾十種勞務服務。

当年,“跑腿公司”为何没发展起来?

2005年12月7日,《北京日報》7版

真正“為民”服務的“跑腿公司”2005年出現在京城。凡是日常生活裡的麻煩事,“跑腿公司”都能代辦。

“交個電話費,用了將近2小時,怎麼那麼多人啊?”“我連續兩天去醫院都沒掛上號。”當時,小區論壇裡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帖子,得到的響應非常多,關於煤氣充值難、買水買電難的抱怨跟帖經常超過一屏。

跑腿公司的創辦人李先生當初就是因為看到小區論壇裡的這些帖子,才產生了創建跑腿公司的想法。他覺得自己看到了商機。

李先生為此還查閱了資料,他發現,國外早就有這種公司存在了。這更堅定了他的信念。

上門接送貨物、文件,送花送信,接送客人、孩子,代人陪護,陪人看病,寄取包裹,代購物品,代購車票,代交水電費、養路費、電話費,代駕,兼職促銷,承辦禮儀慶典活動……服務種類包羅萬象。

公司接到的第一單生意是替人排隊掛號。誰都知道專家號難掛,為了完成客戶的要求,公司員工跑到醫院門口守了一個晚上,終於掛上了號,順利完成任務,賺到了公司的第一筆收入——50元。

公司開張後的一個月裡,接到生意20多單。剛開張時,公司沒有嚴格的價目表,價格是“摸索著來”。替人取、送東西,代買火車票,代交電、水、電話費等項目一般15元起步,如果距離很遠,再視路程加錢;替人掛號收費50元;代購物品收費起步也是15元,但除了考慮路程因素外,還要參考物品的大小,是否需要專門找車運送。

曾經有一次,公司接了替人從火車站取東西的活兒,李先生親自出馬,隻身一人就去了車站。但看到東西,他傻了眼,原本說好的一個小包,變成了五六個大包,被子、小米……李先生只得打車給送上了門。跟客戶說好的收費15元,還不夠打車錢,李先生說,好在客戶人好,看見這麼多東西,主動給他加了些錢。

公司開張後接的生意主要集中在代取物品、掛號等項目上,原本認為最能吸引人的“代交電話費”、“代購商品”等項目,反而少人光顧。究其原因,就是不信任。“代交費用時,讓客戶先交費,人家怕你拿著錢跑了。都墊付,公司吃不消。”

当年,“跑腿公司”为何没发展起来?

2007年11月5日,《北京晚報》12版

隨後,“跑腿公司”在北京甚至全國都快速發展。不過,僅僅兩年後,“跑腿公司”就經歷了嚴酷的行業洗牌。2007年,被市場淘汰掉的企業,大大小小不下幾十家。還有一些“公司”雖然在網上掛了網站,接受業務,但它們其實沒有註冊,不是合法公司。北京正式註冊的“跑腿公司”只剩不到十家,全國只剩幾十家。

幾年以後,“跑腿公司”再度興起。而催生這次發展的事由,已經從代買物品、掛號,變為代購餐點。

当年,“跑腿公司”为何没发展起来?

2012年7月18日,《北京日報》8版

“我們現在最重要的業務就是代購餐點,服務的主要是公司白領。”2012年,北京迅捷跑腿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北京晚報記者,與普通外賣不一樣,這項代購餐點業務主要針對中關村白領的午飯需求,代購的都是眉州東坡、鹿港小鎮、港麗餐廳這類自己並不外送餐廳的餐點。只要顧客打電話提需求,公司就會派人到餐廳點菜,然後打包送到顧客門口,整個過程耗時一般不會超過一小時。隨著夏天到來,不願“出門”的市民越來越多,這家公司代購餐點的業務每天都能接到幾十單,有時十幾個工作人員全部出動還忙不過來。

当年,“跑腿公司”为何没发展起来?

2014年1月的一天上午,9點左右,數十輛快遞車有序地停在路邊,快遞員趙金有拉著滿滿的快遞箱走向自己的車裝貨。為了保證貨物萬無一失,等所有的快遞員都整理好貨物,確定沒有遺漏或者遺失之後,大家才統一出發。和冠欣/攝

除代購餐點外,跑腿公司的主要業務還有同城快遞、代報名、代排隊、接送人、代駕、代送修家電、代派發賀卡請柬等等,瞄準的都是人們在生活中的細節需求。

雖然代購餐點的跑腿服務吸引了不少年輕“宅男宅女”,但跑腿公司的業務並非都能吃得開。

当年,“跑腿公司”为何没发展起来?

2017年春節長假後上班第一天,返京的外賣送餐員已經在餐廳待命。戴冰/攝

以同城快遞為例,雖然不少跑腿公司號稱三環內1小時送達、五環內2小時送達,但每件收費都在100元以上,價格是普通快遞的10倍,一般消費者很難承受得起。“代購服務”20元起,接送服務40元起(車費另算),調查服務300元,代繳費服務15元……大部分的“跑腿”服務的價格都不能算是“平民”價位。

当年,“跑腿公司”为何没发展起来?

2011年5月24日,北京,一家代駕公司的司機在等活。

除此以外,“信任問題”仍讓不少消費者對跑腿公司望而卻步。當時記者採訪的近20家跑腿公司中,只有2家跑腿公司能開出正規的服務業發票,“代繳費”“代收貨”“代駕”“代催貨款”等業務難以開展。

後來,隨著專業的網絡訂餐平臺、代駕公司等的興起,服務業分工更加細化,“什麼都能幫你辦”的“跑腿公司”反而更加失去了發展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