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腿”生意不能在監管“無人區”狂奔

對“跑腿”服務,法律規範、監管制度不能後知後覺,任由行業走在前面“甩你幾條街”,或者等到“闖出大禍”了才想起來要監管、要整頓,消費者的權益等不起。

■ 謝仕亮

近日,徒步愛好者馮浩一行三人擅自穿越羌塘無人區被行政處罰各5000元一事,引起社會關注。自然界的“無人區”不能擅闖,其實對一些新興業態,亦不能任其長期在監管的“無人區”中肆意狂奔, 比如“跑腿”行業。

出差忘帶身份證,找閃送員送到機場;想買生鮮、零食又懶得出門,找外賣小哥代買……發端於餐飲外賣的同城配送服務,已延伸到多種個性化配送場景,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辦理很多“急事”“難事”和“懶事”。日漸壯大的同城配送市場讓“跑腿”行業跑得飛快,國家郵政局去年發佈的數據顯示,提供即時配送的同城速遞已成為物流行業增速最快的子行業。但這種花錢買時間的“跑腿”服務,很多時候“不太靠譜”。艾媒諮詢發佈的《2018上半年中國即時配送市場監測報告》顯示,34.3%的受訪用戶遇到過貨物安全問題。其中,56%的用戶遇到過貨物損壞的情況,52.4%的用戶遇到過文件、證件等重要信息被暴露的情況。

導致“跑腿”服務出現讓消費者消費體驗不佳的根源不難尋索。一方面,作為一個迅速成長起來的新興業態,“跑腿”服務目前仍沒有得到具體的行業界定,它既不屬於傳統物流快遞,也不是單純的互聯網服務,在工商部門註冊時,有的地方將其登記為物流企業,有的則是歸入家政服務或中介服務,究竟該由誰來監管、如何監管,很難說得清楚。另一方面,對“跑腿”行業,尚缺乏完善的行業規範和法律條文約束,導致其存在門檻低、定價隨意、公司資質不全、缺乏行業標準等問題,讓“跑腿”行業發展失序。

一個新興業態長期在監管“無人區”狂奔的結果便是,直接導致行業野蠻生長,最終既損害從業者權益,也讓消費者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對“跑腿”服務也一樣,法律規範、監管制度不能後知後覺,任由行業走在前面“甩你幾條街”,或者等到“闖出大禍”了才想起來要監管、要整頓,消費者的權益等不起。

其實,科技時代,給“跑腿”服務上把“安全鎖”並非難事。比如,閃送平臺在“跑腿”服務中引入了人臉識別系統,閃送員登錄時必須進行面部識別才能“跑腿”;而京東快遞則新推“雞毛信”增值服務,實時智能追蹤包裹,或使用收件人手機掃碼才能打開的“智能安全箱”寄遞物品。要讓“跑腿”服務安全地“跑”起來,這些讓寄件過程更加安全、透明的創新技術手段,可以學習借鑑。

據悉,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牽頭的《同城物流配送服務規範》已於去年7月立項,擬於今年完成起草工作。希望隨著行業規範的出臺,“跑腿”行業的監管也能跟著“跑”起來,告別失序,走向規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