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腿”生意火爆監管也要“跑”起來

張濤

出差忘帶身份證,找閃送員送到機場;想買生鮮、零食又懶得出門,找外賣小哥代買……近幾年,同城配送市場日漸壯大,隨著同城跑腿平臺崛起,快遞和外賣巨頭也紛紛爭搶這塊“大蛋糕”,但這種花錢買時間的“跑腿”服務,目前還處於監管“真空”。(5月8日《北京日報》)

“你動嘴,我跑腿”,近年來跑腿服務迅速發展,從最初的同城證件、文件等緊急品配送,逐漸延伸到代排隊、代買東西、代遛狗等個性化服務。國家郵政局去年發佈的數據顯示,提供即時配送的同城速遞已成為物流行業增速最快的子行業,未來5年仍將保持30%的增速,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超2000億元。

如果說,前些年一些中小創業公司開展同城跑腿服務是1.0時代,如今,隨著京東快遞、美團外賣等巨頭相繼推出同城急送服務,“跑腿”行業已經進入2.0時代。不過,在行業步入發展快車道的背後,依然面臨監管盲區的尷尬。作為一個新興業態,“跑腿”服務沒有得到具體的行業界定,也缺乏完善的行業規範和法律條文加以約束。在工商部門註冊時,有的地方將其登記為物流企業,有的則是歸入家政服務或中介服務,究竟該由誰來監管、如何監管,很難說得清楚。

這直接帶來跑腿行業准入門檻低和一些企業收費隨意定價、服務缺乏保障等問題。一些跑腿公司就是“皮包公司”,今天開門營業,明天關門大吉。去年,合肥一家名為“快服務”的跑腿公司突然關門,近20名員工的工資無處討要,當地一家水果店充值的1萬元跑腿費也打了水漂。同時,跑腿服務延遲送達、損壞物品、信息洩露等問題也備受詬病。

據報道,有消費者反映,自己因為工作忙抽不出身,就打電話找跑腿公司,把一份重要文件送到另一家單位。結果,跑腿公司收了錢,卻沒能將文件按時送達,導致自己和對方單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事後,跑腿公司只是退還了10元跑腿費草草了事。艾媒諮詢發佈的《2018上半年中國即時配送市場監測報告》顯示,34.3%的受訪用戶遇到過貨物安全問題,其中56%的用戶遇到過貨物損壞的情況,52.4%的用戶遇到過文件、證件等重要信息被暴露的情況。

目前,一些跑腿公司都採取眾包模式,社會人員進行簡單註冊後就能搶單配送。在遇到消費糾紛時,跑腿公司往往會以此推卸責任,致使消費者權益得不到應有保障。今年1月,湖南長沙一位跑腿騎手拿著客戶寄送的三部手機失聯了,當客戶找到其所屬的達達公司長沙辦事處,卻被告知騎手和平臺之間並沒有僱傭關係,他們只能參照快遞行業的辦法,以配送費用的數倍進行賠償一百元左右。

在當下快節奏社會,跑腿服務迎合了公眾花錢買時間的需求,促進了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不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跑腿行業缺乏有效監管和規範,勢必影響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牽頭制定的《同城物流配送服務規範》已於去年7月立項,有關方面應儘快完善跑腿行業的法律制度和行業規範,釐清跑腿平臺的責任和義務,將跑腿服務納入監管體系。

只有讓監管也“跑”起來,與行業發展步調一致、齊頭並進,跑腿行業才能行穩致遠,贏得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