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的靈柩37年未下葬,遺體是怎麼樣保存的?

宰少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回首自己的過去,年少嫁給皇太極,後來皇太極死後,孤兒寡母受盡多爾袞的欺負,孝莊極力斡旋,才保住兒子的皇位,再後來順治親政,可是和自己關係並不好,最後又盡心盡力的輔佐孫子康熙,這一生算是對得起愛新覺羅家族了,死而無憾。

孝莊死後,按說應該和自己的老公皇太極葬在一起,歷來皇后都是要和皇帝葬在一起的,但是孝莊直到雍正時期才正式安葬,那麼為什麼會死後三十七年才下葬呢?是因為康熙不孝嗎?肯定不是,孝莊太后和康熙這對祖孫感情很深,所以康熙是很尊重自己的奶奶的。孝莊生病期間,康熙皇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孝莊太后生前節儉,把省下的錢都用來支持孫子的事業。可以說祖孫兩個人的關係已經親似母子了,所以肯定不是因為康熙不孝的原因。

是因為孝莊生前的遺願,孝莊太后在生前告訴過康熙,自己死後不要和皇太極合葬在一起了,理由也說了好幾條,無非就是不能打擾去世的皇太極,因為太宗皇帝尊貴,本著卑不動尊的原則,還是不要去打擾他了。還有就是太勞民傷財了,再有就是覺得跟自己的孫子兒子關係好,願意和子孫葬一起。康熙皇帝在祖母死後,決定遵守孝莊的意願,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京東清東陵,並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

其實關於孝莊死後多年不下葬,有人說是因為多爾袞的原因。孝莊和多爾袞有沒有結婚,現在歷史上並沒有定論。所以我覺得孝莊不與皇太極合葬,應該不是因為嫁給多爾袞無顏面對丈夫,而是因為自己不想與皇太極合葬。畢竟皇太極生前並不怎麼寵愛孝莊,孝莊在皇太極身邊的女人才排名第五。前面有皇后,還有自己的姐姐海蘭珠,所以孝莊不願意和皇太極葬一起也可以理解,畢竟如果和皇太極葬一起,自己有變成了一個小小的莊妃,地位一落千丈,還不如和自己的兒孫在一起,顯得尊貴。

那麼孝莊的死後三十七年下葬,遺體怎麼保存的呢?其實關於古代人死後的防腐無非就以下幾種。第一,使用汞對屍體進行消毒。古代人處理屍體,很多都是運用汞和砷對屍體進行浸泡,這樣可以殺死屍體上面的微生物,有利於防止腐爛。而且人死後,都會沐浴,用酒精消毒,用酒精可以消耗棺木中的氧氣,有利於防止微生物生存,使屍體不會腐爛。第二,就是使用多層紡織品包裹。古代對屍體的處理,可謂裡三層、外三層,嚴嚴實實的將屍體包裹起來,最大限度的避免屍體暴露於充滿細菌的空氣之中。就像馬王堆的女屍,裹了二十多層,這樣確實可以防止腐爛。

第三,就是對棺木進行處理。皇室的棺木都是選用的上好的金絲楠木,封棺後,都會刷油漆。而且會刷上很多遍,基本上密封很好,所以也會防腐。第四,就是在棺木旁邊放冰塊降溫。使用冰塊降溫的道理很簡單,就和冰箱一樣,也可以防止屍體腐爛。第五,孝莊的棺木雖然沒有下葬,肯定也要放入地下,陰涼處,要不然,夏天肯定也無法保證屍體不腐爛。康熙選擇祭奠的時間都是選擇冬天,夏天放置在地下,再有很多冰塊,和冰窖一樣,肯定沒問題。

其實不管孝莊的遺體怎麼保存,肯定都保存的很好,康熙這麼尊敬自己的祖母,怎麼樣也不會讓祖母的屍體腐爛的。孝莊是一個偉大的女性,無論是在電視上,還是在歷史典籍裡,她都是偉大的。從嫁給皇太極為妃,勸降洪承疇,後來輔佐順治和康熙皇帝,為大清一統天下和大清的穩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看過《康熙王朝》都知道,在順治死後,幼子康熙繼位,一直是孝莊在為康熙掌舵。後來康熙親政,孝莊從來不去過問朝廷事務,只有在康熙治不了的時候,再去指導康熙一下。這樣的皇祖母確實很好,比慈禧不知道強多少倍。


烏拉雜談


在古代,由於沒有現代的科學技術,因此屍體保存是非常麻煩的。可是在清朝初年,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的靈柩37年未下葬,她的遺體是怎麼保存的呢?

孝莊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

但其實屍體保存的科學原理並不複雜,只需要滿足這兩個最重要的條件:第一低溫,第二密封,有時可以輔助一些特殊的手段。在滿足這幾個條件的情況下,其實屍體是可以保存的。 通過分析史料,飛揚發現了極有利於孝莊太后遺體保存的三個條件:

第一,安放地點:地下室。

第二,祭拜季節:冬季。

第三,棺木的使用:金絲楠木。

那麼這三個條件是如何實現和發揮作用的呢?下面,請聽飛揚為你一一道來。

一、安放地點:地下室,保證低溫和密封

在《康熙起居注》以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的一些資料中我們發現,康熙孝莊皇后的地點在東陵,安放遺體的地方不是在大殿的地上,而是在大殿的地下。這個推斷是我們從死於康熙十三年的孝成皇后和死於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的停靈地都是在地下得出來的。



清東陵

因此我們推斷,孝莊皇后的停靈地也應該在地下。 我們都在夏天的時候都去過地下室,哪怕是炎熱的夏天,地下室裡都是十分陰涼的。因此將孝莊皇后的遺體放在地下,就保證了低溫的條件。

同時,康熙主持孝莊皇后封掩工作時耗費四天,可見不是簡單地放入地宮,而是進行過精密的掩埋,這樣又保證了密封的條件。因此,在滿足密封和低溫的條件下,使孝莊皇后的屍體的保存成為了可能。

二、拜祭時間:冬季,減少對停屍環境的影響

一塊肉在夏天腐爛的速度比冬天腐爛的速度快得多,這是因為夏天氣溫高,空氣溼潤,微生物活動活躍。而康熙在祭祀孝莊皇后時,都是集中在冬天去祭拜。



孝莊皇后死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因此康熙也多在這個時候去祭拜,原因是此時為祖母的忌日,康熙覺得這個時候最接近自己的祖母。

祭拜時肯定要打開停屍的地方,微生物會因此侵入,但在機緣巧合之下,康熙在冬天祭拜孝莊皇后,微生物不活躍,自然侵入少,對於屍體的傷害小。因此採取在冬天拜祭的做法也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護屍體的作用。

三、棺材的使用:金絲楠木,密封防腐性能可靠

清代皇族死後,多愛用金絲楠木棺材下葬,而金絲楠木本身具有一種延緩物體腐爛的作用。舉個例子,慈禧死於1908年10月,孫殿英在1928年盜了慈禧墓,時隔20年,但是慈禧仍然面目如生,直到見到空氣後才迅速萎縮。



另外,古人也多用金絲楠木儲藏書籍,來達到防腐防蟲的效果。由此可見,金絲楠木有良好的密封防腐作用。而孝莊皇后停屍,也正是使用了金絲楠木的棺材,因此才能達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對於屍體也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

總結

綜上三點,孝莊皇后的屍體才得以有效地保留與防腐。其實細細分析,那個時候的古人已經掌握了屍體保存的基本方法,只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限制,而並沒有闡明其中的原理罷了。各位讀者怎麼看呢?

我是飛揚,一個愛讀歷史的理工男,願把我所讀的變成有趣的故事說給你聽,關注我,讓我們在思考中共成長

歷史飛揚


孝莊死後有遺言:


  • 一,不想和丈夫皇太極合葬,原因是不想打擾他。

  • 二,不想勞師動眾另外給自己建立陵墓,因為太費財力。

  • 三,捨不得離開兒子和孫子,希望以後能與兒子和孫子葬在一起。



按照祖制,孝莊所謂的打擾先人顯然是託辭。孝莊本意不想和皇太極葬在一起,一是孝莊與皇太極二人感情一般,如果感情好的話,能不合葬?二是孝莊曾下嫁小叔子多爾袞,可能覺得無顏面對皇太極。


孝莊為何想與兒孫在一起?

如果另外建立陵墓的話,一是太費錢財,二是自己孤零零的,太孤單。這都不是孝莊要做的。她最終的目的就是想和兒子,和孫子在一起。



我們知道孝莊早年守寡,先輔佐年幼的兒子福臨登基,後來又輔佐年幼孫子玄燁當皇帝,全心全意,費盡心血。而且甘願做幕後之人,不干涉朝政,更沒有想到篡權奪位。


在輔佐兒孫的過程中,孝莊與兒孫建立了非常非常深厚的感情!自然孝莊想長長久久的和兒子孫子在一起。


孝莊的要求不可謂不高,給康熙出了一個大難題。


康熙遵從奶奶孝莊的遺願,至於怎麼埋葬孝莊,康熙還沒有想好,所以他想慢慢地想。誰成想這一想就是37年呢!直到康熙過世,也沒有想出辦法。



康熙於是暫且先把祖母孝莊的遺體安放在一個地方,這處地方是改建的,就是把慈寧宮東側五間殿進行了簡單的拆卸與重建,將孝莊的棺木放置其中,取名為“暫安奉殿”。


那麼防腐問題就放在了第一位。


屍體腐敗的罪魁禍首是細菌,要想做到屍體防腐,如何做呢?


  • 一是把當前的細菌殺死。

  • 二是阻止細菌的進一步的產生,儘可能的隔絕空氣與水分,把溫度降到儘可能的低,才能阻止細菌的進一步的產生。


只有做好這兩項工作,才能達到屍體不腐的目的。



那麼按照步驟,做好這幾方面就可以了:


  • 先對孝莊的屍體用酒進行擦拭,這是消毒的第一步,也就是把當前的細菌進行一個大的消除。

  • 再把孝莊的屍體裡三層,外三層的進行纏繞,目的是隔絕空氣。同時放入香辛料,水銀或者砷的化合物,然後把屍體放到金絲楠木的棺木中,這些東西和材質對殺死細菌都有用處。

  • 最後,把棺木抬入房屋的地下一層,相當於放入地窖。同時在棺木的四周放置冰塊,達到一個低溫保存的目的。


就這樣,直到雍正即位後,才把孝莊葬入了昭西陵之中。


歷史漫談君


早期,孝莊停靈於孝陵邊上

孝莊死後,因為某種原因並未下葬,而是置棺於其子順治的孝陵邊上,離北京大約有250里路。孝莊死後,康熙命人拆了慈寧宮東王殿的五間房子,並把木料建材等運到了孝陵邊上的瑞山,在那裡用拆下來的建材建造了“暫安奉殿”,專門放置孝莊棺槨。這一放就是37年,一直到雍正登基後的第三年,才就地下葬

關於遺體保存

棺槨的保存上頭已經說明,內部怎麼處理,因為沒像慈禧墓地那麼被盜,裡面具體什麼樣的,沒人知道。不過參考慈禧,以及歷代帝王家屍體處理方案,孝莊的屍斂應該運用了當時最新的皇家防腐術,水銀加草木灰。涉及皇家秘辛,具體方案也沒人知道,只曉得用了水銀、草木灰、石灰、香料、雲母片、硫磺、松香等材料。當然,棺材裡珍珠、玉器等也少不了,估計鋪滿了,像慈禧,她的棺材就用了珍珠50升

內部收斂完之後,棺材外頭還加了槨,估計有六七層槨,層於層之間,填充木炭石膏泥等。如此處理之後,水份既進不去,也出不來,基本上就等著安葬了

相比於皇家遺體保存術,估計人們更加八卦於為什麼停棺37年吧

皇家解釋是孝莊不忍心再去打擾皇太極安寧,又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可如此說法,康熙為什麼不當時就把她葬於孝陵邊上呢?經不起瞎捉摸的……

估計還是太后下嫁多爾袞靠譜,已經改嫁的人,不可能再把她和前夫同葬的。而多爾袞又被挖墳鞭屍,墳陵早已不在,更不可能和多爾袞合葬。思來想去,還是停棺於孝陵吧,後來的事,後來人解決……


靈石蘊珠寶


孝莊太后是大家熟知的清朝女政治家,她一生為大清貢獻了很多,也贏得了身後美名,在古人壽命都不高的情況下,一直活到了75歲才去世。

孝莊太后生前有三個遺囑,一是不和皇太極合葬,二是不單獨建陵墓,不要勞民傷財,三是陵墓要離自己的孫子兒子近一點,康熙一心想遵從祖母的遺願,可是卻想不出來好的辦法安葬祖母,因此遲遲沒有將孝莊太后下葬。

孝莊太后的靈柩一直放在清東陵的暫安奉殿,就這樣拖了三十七年,一直到雍正時期才安葬在昭西陵,那這三十七年裡,孝莊太后的遺體是怎麼樣保存的呢?

安放地點:東陵的地下室

孝莊太后的靈柩確實是37年沒有下葬,可是她的遺體並不是在宮殿中,而是在東陵宮殿的地下室,地下室的溫度一年四季都是低溫,而且康熙帝帶著皇族眾人去祭拜的時候也都是在冬天,因此遺體得以很好的保存。

金絲楠木棺材防腐防蟲

不僅孝莊太后的遺體存放在東陵的地下室,連她的棺材也是大有講究,她所使用的是由精美的金絲楠木製作成的棺材,這種木材生長時期長,能散發出特殊的香味,而且木材堅硬不變形,有防腐防蟲的效果,密封性好,形成了一個真空狀態,細菌無法生存,因此這種木材可以長埋地下,保護遺體不腐爛。


況且除了外棺以外,通常裡面還有一個內棺,雙保險的,即使有臭味,外面也聞不出來。

冰塊防腐

在古代的皇帝駕崩後,經常出現用冰塊來防止遺體腐爛的情況,孝莊作為太后,自然也會有這個待遇,她的遺體本來就在地下室,如果冰窖裡儲存了大量的冰塊,再加上有防腐作用的金彩楠木,雙管齊下,是完全可以防止遺體腐爛的。

玉石陪葬

古代皇室很多陪葬品都是玉石,孝莊太后作為太后,地位尊貴,陪葬品肯定少不了玉石陪葬,玉不腐身,陪葬的時候放入玉石可以減慢屍體腐爛的進程。

綜上所述,孝莊太后的靈柩之所以停靈這麼久,還沒有腐爛,說明古人在遺體防腐方面,手段還是很多的,你們說是嗎?


小聰歷史客棧


一般古人常用的防腐處理辦法就是水銀灌注,可是孝莊太后死後並沒有這方面的記載;再有就是孝莊太后的棺槨沒有下葬,只是在修建的暫安奉殿(室內)放著,並沒有完全封死,所以密封條件欠佳(萬曆皇帝的陵寢就是很好的例子)。


據歷史資料記載,輔佐過順治,康熙兩位帝王的孝莊太后在公元1688去世,但真正入土為安的日子卻是在1725的雍正年間,中間整整相隔37年。其實這幾十年間孝莊太后的遺體自從被入殮以後,也沒有歷史資料記載棺槨被打開或重新入殮過,所以遺體最後是怎樣也不得而知。


孝莊太后去世的時候已經是75歲的高齡了,在孝莊太后臨死前曾對自己的身後事做過安排,給康熙留下懿旨說到;


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豀,則我心始無憾。


孝莊太后的遺言讓康熙皇帝左右為難,根據祖先的祖制,先帝生前的妃嬪死後是要根據自己的身份葬在規定的墓園,孝莊太后作為皇太極的皇后,死後理應運回盛京和皇太極合葬,孝莊的遺囑明顯與祖制不和。


但康熙不想違背祖母的遺願,但又不能違反祖制,所以康熙皇帝左右為難,無奈之下康熙皇帝在清東陵的牆外面修了做暫安奉殿,為了讓孝莊太后不覺得孤單,康熙把孝莊太后生前居住過的慈寧宮原樣拆過去重建了一座寢殿,用於暫時放置孝莊太后的棺槨,而且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康熙也沒有找到合理的埋葬地點。


直到康熙死亡幾年後,雍正皇帝繼位後,才匆匆的在孝莊暫時安放的地方為其修建昭西陵,和遠在盛京的皇太極昭陵同為一脈,遙相呼應。在昭西陵建成後,孝莊太后的梓宮才被放入地宮,由於孝莊太后死後所用的棺槨材質都是上好的金絲楠木,防水防腐效果特別好,再加上後期上漆塗色的的外在的防腐處理,所以孝莊太后的棺槨在停放了三十幾年後,依舊完好如初,只是孝莊太后的遺體有沒有變成白骨就不得而知了。


微風之語


公元1688年,一代賢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去世,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王的追加後,其最終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所以“孝莊”是諡號,不會用在生前。某影視劇裡左一句“我孝莊”,右一句“我孝莊”的,看著著實尷尬。

孝莊太后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帝王,要知道順治和康熙皆以沖齡踐祚,他們能取得日後的成績離不開孝莊太后的扶持與教導,所以孝莊對於滿清政權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康熙皇帝對這位祖母也是非常的孝順和尊敬。

不過,由於孝莊太后臨死前的遺言,導致其棺槨長達37年都無法安葬,縱然康熙再有孝心想早早讓祖母入土為安都不可得,那麼孝莊太后臨死前說了什麼呢?就是下面這段話: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大意就是,皇太極去世多年,其陵墓不可再大動,所以我就不與他合葬了,但如果再為我另修建陵墓又太過勞師動眾,勞民傷財,更不可為。因為我很不捨得與你父子二人分開,那就把我和你們父子二人葬在一起吧!


孝莊太后的臨終遺言看似很動情,也有道理,若放在普通人家,夫妻雖然無法合葬,但與兒孫葬在一起也還可以接受,但孝莊乃一國之母,其死後安葬原則上是必須要遵從皇家禮儀的,“帝后合葬”乃是祖制,孝莊提出不跟皇太極合葬,這就給康熙留下了一個大難題。

孝莊可以不想,但康熙不能不想啊,千百年後,人們只會說康熙不孝,不把祖母和祖父葬在一起,而且還有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那就是孝莊想要和順治葬在一起,但順治的孝陵位於清東陵,而清東陵本是以孝陵為尊,若再將孝莊葬在這裡,以孝莊的身份,又將自己的父親順治至於何種地位?

所以,與皇太極合葬違背祖母意願是不孝,與順治葬在一起,違背祖制也是不孝,如此左右為難,康熙就不得不在清東陵外建了一座“暫安奉殿”將孝莊太后的棺槨暫時安厝於內,然後再慢慢想辦法解決這個事情。

然而康熙想了三十多年也沒想出啥好主意便駕崩了,於是這個問題就留給了孝莊的重孫子雍正,所以雍正一上臺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安置自己的這位祖奶奶,不過這對於雍正來說也不是什麼難事,他認為目前孝莊棺槨安厝的這個地方就很好,保佑了康熙三十多年,又保佑了自己順利接位,所以“暫安奉殿”絕對是一塊風水寶地。

想明白之後,雍正便下令在這裡修建陵墓,將祖奶奶葬了進去,因其方位位於瀋陽昭陵以西,所以取名“昭西陵”,不得不說這個名字取的也恰到好處,既將孝莊葬在了順治旁,其陵墓又與瀋陽昭陵為一體系,既不違背祖制更沒有違背孝莊的意願,皆大歡喜,估計康熙泉下有知也得誇讚他這兒子一番吧!

那麼前面說了這麼一堆,其實都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孝莊棺槨37年未下葬,其屍體如何保存的,這一點史書沒有記載,而且古代對屍體的防腐處理至今我們也有沒一個系統的研究定論,不過我們可以聊一聊孝莊的梓宮。

古代帝后的梓宮大多都是上等的金絲楠木,這種木材生長週期長,能散發特殊香氣可防蚊蟲,其木質堅硬細膩,不易變形,抗腐蝕性也非常強,因此這種木材埋在地下可保千年不腐,所以用這種木材做梓宮,保存37年一點問題沒有。


鹹魚閒聊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回首自己的過去,年少嫁給皇太極,後來皇太極死後,孤兒寡母受盡多爾袞的欺負,孝莊極力斡旋,才保住兒子的皇位,再後來順治親政,可是和自己關係並不好,最後又盡心盡力的輔佐孫子康熙,這一生算是對得起愛新覺羅家族了,死而無憾。


孝莊死後,按說應該和自己的老公皇太極葬在一起,歷來皇后都是要和皇帝葬在一起的,但是孝莊直到雍正時期才正式安葬,並且也沒有和老公皇太極葬一起,而是葬在兒子順治的孝陵旁邊。但是又不在清東陵之內,像是一個母親看著自己的兒孫,寓意深刻,又因為孝莊的陵墓在皇太極昭陵西邊,稱為昭西陵。那麼為什麼孝莊會死後三十七年才下葬呢?

是因為康熙不孝嗎?

肯定不是,孝莊太后和康熙這對祖孫感情很深,所以康熙是很尊重自己的奶奶的。孝莊生病期間,康熙皇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孝莊太后生前節儉,把省下的錢都用來支持孫子的事業。可以說祖孫兩個人的關係已經親似母子了,所以肯定不是因為康熙不孝的原因。

是因為孝莊生前的遺願

孝莊太后在生前告訴過康熙,自己死後不要和皇太極合葬在一起了,理由也說了好幾條,無非就是不能打擾去世的皇太極,因為太宗皇帝尊貴,本著卑不動尊的原則,還是不要去打擾他了。還有就是太勞民傷財了,再有就是覺得跟自己的孫子兒子關係好,願意和子孫葬一起。康熙皇帝在祖母死後,決定遵守孝莊的意願,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京東清東陵,並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



其實關於孝莊死後多年不下葬,有人說是因為多爾袞的原因。

孝莊和多爾袞有沒有結婚,現在歷史上並沒有定論。所以我覺得孝莊不與皇太極合葬,應該不是因為嫁給多爾袞無顏面對丈夫,而是因為自己不想與皇太極合葬。

畢竟皇太極生前並不怎麼寵愛孝莊,孝莊在皇太極身邊的女人才排名第五。前面有皇后,還有自己的姐姐海蘭珠,所以孝莊不願意和皇太極葬一起也可以理解,畢竟如果和皇太極葬一起,自己有變成了一個小小的莊妃,地位一落千丈,還不如和自己的兒孫在一起,顯得尊貴。



那麼孝莊的死後三十七年下葬,遺體怎麼保存的呢?

其實關於古代人死後的防腐無非就以下幾種。

第一,使用汞對屍體進行消毒。古代人處理屍體,很多都是運用汞和砷對屍體進行浸泡,這樣可以殺死屍體上面的微生物,有利於防止腐爛。而且人死後,都會沐浴,用酒精消毒,用酒精可以消耗棺木中的氧氣,有利於防止微生物生存,使屍體不會腐爛。

第二,就是使用多層紡織品包裹。古代對屍體的處理,可謂裡三層、外三層,嚴嚴實實的將屍體包裹起來,最大限度的避免屍體暴露於充滿細菌的空氣之中。就像馬王堆的女屍,裹了二十多層,這樣確實可以防止腐爛。

第三,就是對棺木進行處理。皇室的棺木都是選用的上好的金絲楠木,封棺後,都會刷油漆。而且會刷上很多遍,基本上密封很好,所以也會防腐。

第四,就是在棺木旁邊放冰塊降溫。使用冰塊降溫的道理很簡單,就和冰箱一樣,也可以防止屍體腐爛。

第五,孝莊的棺木雖然沒有下葬,肯定也要放入地下,陰涼處,要不然,夏天肯定也無法保證屍體不腐爛。康熙選擇祭奠的時間都是選擇冬天,夏天放置在地下,再有很多冰塊,和冰窖一樣,肯定沒問題。


其實不管孝莊的遺體怎麼保存的,肯定都保存的很好,康熙這麼尊敬自己的祖母,怎麼樣也不會讓祖母的屍體腐爛的。

孝莊是一個偉大的女性,無論是在電視上,還是在歷史典籍裡,她都是偉大的。從嫁給皇太極為妃,勸降洪承疇,後來輔佐順治和康熙皇帝,為大清一統天下和大清的穩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看過《康熙王朝》都知道,在順治死後,幼子康熙繼位,一直是孝莊在為康熙掌舵。後來康熙親政,孝莊從來不去過問朝廷事務,只有在康熙治不了的時候,再去指導康熙一下。這樣的皇祖母確實很好,比慈禧不知道強多少倍。


楚風說歷史


孝莊太后的靈柩在地上存放了37年未下葬,這是什麼原因呢?她的遺體又是怎麼不存才能長久不腐的呢?這個問題由丫丫來為大家解答:

孝莊皇太后

孝莊太后的一生可用傳奇二字來概括,在天命十年,12歲的孝莊太后嫁給皇太極,後誕下順治帝福臨,皇太極死後,為了保住福臨的皇位而與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鬥智鬥勇,甚至不惜下嫁多爾袞,後順治帝福臨死後,專心輔佐8歲等級的孫子玄燁,也就是康熙帝,可以說康熙能成為千古一帝,跟孝莊的諄諄教誨是分不開的,甚至可以說孝莊太后對滿族政權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麼就是這樣的一位皇太后,為什麼會死後37年不下葬呢?

孝莊的遺言

其實導致孝莊死後37年未藏,跟她去世前跟康熙帝說的一段話有關係,“你爺爺皇太極去世多年,他的陵墓不可再大動,所以我就不跟他一起合葬了,但是如果在單獨為我修一座陵墓,有太過於勞民傷財,興師動眾了。因為我實在捨不得跟你父親還有你分開,就吧吧跟你父親葬在一起吧”。

孝莊貴為皇太后,對清朝甚至是古代帝王來說,“帝后合葬”是祖制,康熙不敢違背,但是他又不得不聽孝莊的話,於是康熙就一邊治國一邊思考,但是思考歸思考,康熙自己的祖母可不能直接放在宮裡,於是就在清東陵外建了一個專門存放孝莊太后的棺槨的“暫安奉殿”,就又開始了思考這個難題,這個難題康熙在位時沒有解決,知道雍正時期,忽然想開了,這個“暫安奉殿”其實就是個風水寶地啊,而且宜快不宜慢,於是就正式將孝莊皇太后藏於“暫安奉殿”,這才塵埃落定。

孝莊屍身37年不腐

大家都知道,古代不是現代,各種冷凍技術都還沒有,那麼孝莊屍身是怎麼保持37年而不腐不臭的呢?

原來這跟古代帝王皇后用的棺木的材料有關,古代帝后去世後,用的都是上等的金絲楠木,這種木材生產週期長,而且能夠散發出特殊氣味,既能夠防止各種蚊蟲的叮咬,又能防止各種細菌的滋生,而且會掩蓋屍身所散發出的臭味,木質堅硬細膩,不易變形,抗腐蝕性也非常強,埋在地下可以保證千年不腐,所以讓屍身37年不腐不臭,一點問題都沒有。

由此可見,不要說37年未下葬,即使是370年不下葬,憑藉金絲楠木在,屍體也不會腐爛發臭,同時又可明白,封建帝王的生活是多麼的腐敗!


丫丫說史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688年1月27日),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在北京紫禁城病逝,終年75歲。


(孝莊朝服像)

據《清史稿》記載,孝莊臨終前關於自己死後的喪葬事宜,曾對陪侍身邊的孫子康熙皇帝有過一段囑託:“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太宗文皇帝(孝莊的丈夫,清太宗皇太極)已在昭陵安臥已久,自己身份低微,不便再重開陵寢與他合葬。若再選擇陵址則不免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況且我心裡還眷戀著你父子倆,不忍心將來離你們太遠。就在遵化(清東陵)給我找個地方安葬吧,這樣我心裡也就沒有遺憾了。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清朝在關外和關內都建有幾處皇陵,關外主要埋葬清朝入關前的2位皇帝及其先祖等人。其中孝莊文皇后的丈夫愛新覺羅-皇太極死後就葬在今瀋陽北郊的清昭陵。清昭陵除了皇太極,還葬有皇太極的皇后,即孝莊的親姑姑——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

按照中國古代帝王的喪葬規儀,輔佐兩代帝王的孝莊文皇后生前居功至偉,死後也應該歸葬瀋陽昭陵,同皇太極、哲哲等人葬在一起。但出人意料的是,孝莊文皇后卻並沒有選擇這樣做,關於其原因眾說紛紜,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

[1]、逃避說

我們從清宮影視劇中經常看到,孝莊文皇后生前與自己的小叔子多爾袞有種特別的曖昧關係。彼時社會上就議論紛紛,流言蜚語鋪天蓋地。時至今日,亦是如此。

支持此種說法的人認為,孝莊深感自己有愧於丈夫,故死後提出不與其合葬。

[2]、戀兒孫說

清初入關後,百廢待興。順治皇帝二十幾歲去世後留下孝莊和康熙祖孫二人。繼兒子順治後,孝莊又承擔起了哺育、教導幼小康熙的重任。在之後的幾十年時間內,在孝莊文皇后的鼎力支持下,康熙先後完成了許多壯舉,如剷除權臣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等,由此祖孫二人結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關於這一點,康熙皇帝曾對大臣說到:“憶自弱齡,早失估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

可見祖孫二人感情之篤深!

鑑於此,孝莊離世前才囑咐康熙將自己也葬在東陵,以期將來能夠永遠同自己的子孫在一起。

事實上,第2種說法更接近於歷史真相。

(清東陵各陵分佈圖)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一帶,該陵址是由當年順治皇帝親自選定。順治皇帝去世後,康熙皇帝就將其葬在了那裡。

康熙皇帝對祖母非常孝順,故在其死後,按照孝莊生前的願望沒有將其葬入瀋陽昭陵。雖有心,但這也給康熙出了個難題。

因為按照中國古代皇帝喪葬禮制,皇后無論是死於皇帝前或後,都要與皇帝合葬,同陵同穴。

此時康熙皇帝既不想悖逆禮制,又不想違背祖母遺願,故只能在清東陵建立了暫安奉殿。

暫安奉殿位於清東陵陵園風水牆外,未建地宮。只所以不建地宮,就是希望將來在找到合適的地方建陵時方便重新下葬,所以叫“暫安”。

孝莊文皇后死後,康熙為其在宮中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待葬禮結束後便將盛放孝莊的棺槨由京城運往河北遵化。然後將棺槨安葬在暫安奉殿內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關閉殿門。

此時的暫安奉殿雖為地上建築,但已經起到了地宮的作用。

而之所以在殿內用土掩埋,則是因為遵從人死後“入土為安”的習俗。

孝莊葬入暫安奉殿後,康熙皇帝每年都親往致祭,直到本人去世那年,數十年未曾中斷!可見康熙對祖母的感情之深。

終康熙一朝,未能解決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問題。

康熙皇帝死後,其兒子雍正皇帝繼位。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這一年是皇太極與孝莊成親100週年。

雍正皇帝認為自孝莊暫安清東陵以來,清王朝國家強盛,父親在位長達61年,子孫興旺為由,認為暫安奉殿“風水”極佳,遂下令將孝莊棺槨移出,另擇它地暫放。然後將暫安奉殿拆除,就地建陵。

陵寢自當年二月動工,是年十二月初十將孝莊文皇后的棺槨葬入地宮,然後永閉宮門。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昭西陵。

(現今遵化昭西陵)

只所以叫昭西陵,則是因為陵寢雖然建在距離瀋陽幾百公里外的河北省遵化,但因孝莊陵寢是建在清東陵風水牆外,按照古代禮制,它不屬於清東陵的一部分,而是歸屬與遠在瀋陽的昭陵為一體系。因在瀋陽看孝莊陵在其西邊,故稱昭西陵。

回到題幹上來。

清朝入關後亦實行漢人的土葬方式埋葬祖先。不同於普通老百姓,帝王及其王后死後所用的棺材為內外兩層,裡面叫棺,外面叫槨。這些棺槨往往是用珍貴的金絲楠木製成,這種木料的最大特性就是不易腐爛。而之所以帝王棺材要套兩層,一則是為了保護內棺,二則是為了進一步隔絕空氣,延緩屍體過早腐爛。

從暫安奉殿到入葬昭西陵地宮,一共歷時37年。關於在入葬孝莊地宮的過程中是否繼續使用原來的棺槨還是重新打造,正史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因為也實行土葬,故可不能採取對屍體進行大規模的防腐處理。這一點可以參考同為清朝著名太后的慈禧太后入殮時的樣子。

據記載,慈禧太后在下葬時,先在棺材底部鋪滿一層珍珠,然後上面再蓋一條錦褥,後將慈禧屍體放入棺中,再用一條價值連城的陀羅尼經被將其蓋住,再將陪葬品放入棺中,最後蓋上棺蓋。

據傳,為防止空氣進入,工匠要在棺材外面前後刷49道漆!

至於題幹所問的:“遺體是怎樣保存?”

由於孝莊也是土葬,所以不會對孝莊遺體進行特殊防腐處理,更不會通過藥物或其他手段製成所謂的乾屍。


孝莊文皇后一生親歷明末戰亂到清朝初年,跨越後金,清初兩朝。她青年喪夫,中年喪子,經歷了一個女人的種種不幸。她相助丈夫皇太極,教導輔佐兩代幼帝,實屬不易!

孝莊文皇后被清朝後世讚譽為“清朝興國太后”,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蒙古族一位傑出的女性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